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:荊州《十道志》曰:荊州,一江一 陵郡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

○山南道上

荊州

《十道志》曰:荊州,一江一 陵郡。

漢舊縣屬南郡。

《禹貢》曰:荊及衡一陽一惟荊州,(北據荊山,南及衡山之一陽一。

)一江一 、漢朝宗於海。

(二水經此州而入海,有似於朝。

)厥土惟塗泥,厥田惟下中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軫散為荊州,分為楚國。

(荊之為言強也。

一陽一盛物堅,其氣急悍。

)

《爾雅》曰:漢南曰荊州。

《周官·職方氏》曰:正南曰荊州,其山鎮曰衡山,其藪澤曰雲夢,其川一江一 、漢,其浸穎、湛,其利丹、銀、齒、革。

《晉元康地記》曰:荊州於古,蠻服之地。

《漢書》曰:臨一江一 閔王榮坐侵廟壖地為宮,上徵榮。

榮行,祖於一江一 陵北門,既上車,軸折車廢。

一江一 陵父老流涕言曰:"吾王不返矣!"王至,詣中尉府,郅都責訊王,王怒,自一殺。

《漢書·地理志》曰:今之南郡、一江一 夏、零陵、桂一陽一、武陵、長沙及漢中、汝南郡,盡楚分也。

《史記》曰:蘇秦說威王曰:"楚西有黔中、巫郡,東有夏州、海陵,南有洞庭、蒼梧,北有陘塞、郇一陽一,地方五千里,帶甲百萬,車千乘,騎萬匹,粟支十年,此霸王之資也。

"

《淮南子》曰:楚地南卷沅、湘,北繞穎、泗,西苞巴、蜀,東裹郯、邳。

穎、汝以為洫,一江一 、漢以為池,垣之以一鄧一 林,綿之以方城。

山高尋雲霓,深溪肆無景。

《十三州志》曰:漢章帝建初二年,徙鉅鹿王恭為一江一 陵王,三公上言:"一江一 陵在京師正南,不可以封。

"乃徙為安六王。

盛弘之《荊州記》曰:元嘉中,以京師根本之所寄,荊楚為重鎮,上流之所總,擬周之分陝;晉、宋以降,此為西陝。

《釋名》曰:荊州取名於荊山。

又曰:荊,驚也。

南蠻數寇,常置警備。

《左傳》曰:楚子西沿漢溯一江一 ,將入郢。

王在渚宮,下見之。

《十道志》曰:當一陽一縣,舊縣屬南郡,廣一陽一王子蓋之所封。

《荊州記》曰:當一陽一,本楚之舊邑。

《左氏傳》云:"楚潘崇伐麇,至於錫穴。

"穎容《釋例》云:"麇,在當一陽一。

"

《十道志》曰:公安縣,漢孱陵縣地,吳之南郡。

《荊州記》曰:劉備敗於襄一陽一,南奔荊州,吳大帝封為左將軍、荊州牧,城北而鎮之。

時人號備為左公,故名其城曰公安。

《古今地名》:松滋縣,古鳩茲地,漢為廬一江一 郡。

峽州

《十道志》曰:夷陵郡,春秋戰國時並楚地。

秦置三十六郡,屬南郡。

魏武於此置臨一江一 郡。

梁置宜州。

周武帝以州居三峽之口,改為峽州。

《史記》曰:秦昭王二十九年,秦將白起攻楚,燒夷陵。

《吳錄》曰:蜀昭烈皇帝立宜都郡於西陵。

《宜都記》曰:郡城即陸抗攻步闡於此。

《荊渚記》曰:夷陵郡,居大一江一 之上,即西通全蜀,故夷陵有安蜀古城。

《吳志》曰:陸遜上疏:"夷陵要害,實國家之關限。

若失之,非損一郡,荊州亦可憂也。

"

《十道志》曰:宜郡縣,本漢夷縣,屬南郡。

袁山松《宜都山川記》曰:南崖有山,名荊門;北對崖有山,名虎牙,故曰荊門虎牙,即楚之西塞。

歸州

《十道志》曰:歸州,巴東郡。

在周為夔子國,屬楚。

秦並天下,為南郡之地。

漢置秭歸縣。

唐武德二年,割夔州之秭歸、巴東二縣置歸州。

袁山松《記》曰:屈原此縣人,既被流放,忽然暫歸,其姊亦來,因名其地為秭歸。

(秭與姊同。

)

《三國誌》曰:吳置建平郡,即宜都之西部也。

晉王濬自蜀一江一 沿流伐吳。

守將吾彥表皓曰:"請增建平兵,若建平不下,晉師終不敢過。

"皓不從。

復州

《十道志》曰:復州,竟陵郡。

《禹貢》荊州之域。

春秋戰國時屬楚。

秦兼天下,屬南郡。

漢十三州,在荊州部,即一江一 夏之竟陵縣地。

唐武德五年,為復州。

《郡國志》曰:沔一陽一縣,即楚王地也。

《圖經》曰:監利縣,漢華容縣。

乾溪、章華台在焉。

郢州

《十道志》曰:郢州,富水郡。

歷代所屬與竟陵郡同。

二漢屬一江一 夏郡。

晉、宋以來,為竟陵郡地。

西魏屬安州。

後周武帝置郢州。

隨廢。

唐武德六年,為郢州。

《郡國志》曰:長壽縣武陵山,《春秋》謂楚平王卒於樠木之下,即此山也。

鳳州

《十道志》曰:鳳州,河池郡。

土地所屬與金州同。

在秦,隴西郡地。

漢為故道縣地。

故道,今兩當縣是也。

漢武改雍為涼,後為涼州之地。

《水經》曰:兩當縣,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,流入故道川。

謂之故道水,縣因水取名。

或雲縣西有兩山相當,故名之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河池,一名仇池。

郭仲產《秦州記》云:仇池山,一名仇維山,上有池似覆壺。

前志云:是縣以山得名。

《水經》曰:大散水流入黃花川。

黃花縣因水得名。

成州

《十道志》曰:成州,同谷郡。

《禹貢》梁州之域,古西戎地。

周省梁入雍,為白馬氐國。

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曰:自莋以東北,君長數十,冉駹為大。

自冉駹以西北,君長數十,白馬最大,皆氐類。

《後漢書》曰:河池,一名仇池,地方百頃,左右悉白馬氐。

武州

《十道志》曰:武州,武都郡。

土地所屬與成州同,亦白馬氐之地。

《漢書·西南夷傳》曰:漢誅且蘭、邛君,並殺莋侯,冉駹等皆震懼,請臣置吏。

以為廣西部。

至元鼎六年,以白馬氐地為武都郡。

《隴右記》曰:武都紫水有泥,其色紫而粘。

貢之,用封璽書,故詔誥有紫泥之美。

《郡國志》曰:武帝沮水之西有角一弩一谷,即蜀將姜維剿五部溪蠻之所。

魚豢《魏略》曰:文帝黃初元年,徙武都於美一陽一。

在今雍州好畤縣界,武都故城是也。

興州

《十道志》曰:興州,順政郡。

戰國時白馬氐之東境。

秦並天下,為蜀郡地。

漢元鼎六年,置武都郡。

《晉書》曰:懷帝永嘉中,氐之人楊茂搜據武都郡。

子孫承嗣為氐王。

《周地圖記》曰:郡有丙山,山有穴,即丙穴,其口向丙,因以為名。

每春三月上旬,有魚長八九寸,或二三日,聯綿從穴出躍,相傳名為嘉魚。

左太沖《蜀都賦》曰:"嘉魚出於丙穴。

"

宕州

《十道志》:宕州,懷道郡。

《禹貢》梁州之域,古羌地。

周為雍州之境。

秦、漢、魏、晉,諸羌據之。

《魏書》曰:梁彌忽匆者,宕昌羌也。

其先常為羌,祖勤自稱宕昌王。

彌忿世祖初求內附,遂拜彌忿為宕昌王,因封其地為宕昌藩。

即今宕州。

扶州

《十道志》曰:扶州,同昌郡。

《禹貢》梁州之域,實西戎之地。

周省梁入雍,為雍州地。

秦、漢、魏、晉,並屬蕃夷。

《後魏書》曰:廢帝前元年,西逐吐谷渾,定一陰一平,於此置一鄧一 州及一鄧一 寧郡,取前羌部落所居為之名。

時又置怗夷縣,屬封統郡,以戎夷寧怗為義也。

《周地圖記》曰:魏廢帝置同昌縣,屬封統郡。

文州

《十道志》曰:文州,一陰一平郡。

《禹貢》梁州之域。

周為雍州之境。

戰國時氐羌據焉。

漢武時開西南夷,置一陰一平道以統其眾。

《蜀志》曰:一鄧一 艾自一陰一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,經一江一 油出綿竹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晉永平之後,羌虜數叛,遂立為郡以遏之。

《輿地誌》曰:晉永嘉之末,太守王鑒以郡降李雄。

晉人因是悉流移於蜀、漢,其氐羌並屬楊茂搜,此後不復為正朔所頒。

利州

《十道志》曰:利州,益昌郡。

土地所屬與金州同。

春秋戰國時並屬蜀侯。

漢葭萌縣地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昔蜀王封其弟於漢中,號曰苴侯,因命其地曰葭萌。

苴侯與巴王通好,巴與蜀為仇,故蜀王怒,伐苴。

苴侯奔巴,求救於秦。

秦乃伐蜀,遂滅蜀,及巴、苴,置巴、蜀二郡。

《水經》曰:益昌有小劍城,去大劍城三十里,連山絕險,飛閣通衢,故謂之劍閣也。

《蜀志》曰:先主使陳戎絕馬鳴閣。

魏武聞之,喜曰:"此閣乃漢中之平一陰一,乃咽喉之要路。

"(馬鳴閣在益昌縣。

)

夔州

《十道志》曰:夔州,雲安郡。

春秋時為魚國。

秦並天下,為巴郡地。

漢為魚復縣。

《左傳》曰:庸蠻叛楚,楚莊王伐之,七遇皆北,唯裨、儵、魚人實逐之。

杜曰:裨、儵、魚三巴,今魚復縣也。

《漢志》曰:一江一 關都尉理魚復,有橘官。

《郡國記》曰:白帝城,即公孫述至魚復,有白龍出井中,因號魚復為白帝城。

劉備因改魚復為永安。

又《後漢書》:公孫述自以承漢土德,故號曰白帝城。

《蜀志》曰:羅憲為領軍,守永安,聞魏軍平蜀,三日哭於都亭。

《荊州圖副》曰: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有諸葛孔明八陣圖,聚細石為之,各高五丈,皆棋布相當,中間相去九尺,正中開南北巷,悉廣五尺。

或為人散亂,及為夏水所沒,至冬水退,依然如故。

《荊州記》曰:壘西聚石為八行,行八聚,謂之八陣圖。

因曰八陣既成,自今行師不覆敗。

後見,莫能了之。

桓宣武伐蜀見之,曰:"此常山蛇勢也。

"

開州

《十道志》曰:開州,盛山郡。

本漢朐縣之地。

合州

《圖經》曰:合州,巴川郡。

秦、漢屬巴郡。

宋置東宕渠郡。

西魏置合州。

忠州

《十道志》曰:忠州,南賓郡。

土地所屬與夔州同。

譙周《巴記》曰:"後漢獻帝初平六年,臨一江一 縣屬永寧郡。

建安中,改永寧為巴東郡,臨一江一 仍屬焉。

"《續漢志》曰:"和帝永元中,分枳縣置平都縣。

"(平都即今豐都縣也。

)

《史記》:蘇代曰:"楚得枳而國亡。

"

萬州

《十道志》曰:萬州,南浦郡。

土地所屬與通州同。

漢為巴郡朐縣地。

《續漢志》曰:朐,屬巴郡。

(朐音蠢;,如尹切。

)

《尋一江一 源記》曰:梁山東西數千里,望之若長雲垂天。

《劍閣銘》曰:"巖巖梁山,積石峨峨。

"

又曰:景穴有嘉魚,其味甚美。

景穴,在梁山縣柏枝山。

閬州

《圖經》曰:閬州,閬中郡。

《禹貢》梁州之域。

春秋為巴國之地。

秦、漢為巴郡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巴子後理閬中。

《地形志》曰:閬中居蜀漢之半,當東道要衝。

今郡城即古之閬中城,後謂之隆城是也。

《後魏典略》曰:此州古有隆城,堅險,因置隆州。

尋又立盤龍郡,以郡中有盤龍山為名。

《三巴記》曰:閬中有渝水,賨民銳氣喜舞。

故高祖樂其猛銳,數觀其舞,使樂人一習一 之,故樂府中有巴渝舞。

果州

《十道志》曰:果州,南充郡。

《禹貢》梁州之域。

春秋戰國並屬巴子國。

秦惠王滅巴、蜀,是為巴郡地。

自漢至晉,為安漢縣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漢獻帝初平元年,劉璋分墊一江一 上為巴郡,理此縣。

《周地圖記》曰:相如縣有相如坪、相如故宅,因以名縣。

《郡國志》曰:馮緄為車騎將軍,於此鐫崖十有餘處。

今果山有車騎崖。

《益州記》曰:南充縣西有大昆井,即古之鹽井也。

《唐書》曰:貞元中,謝真一人於郡紫極宮上昇,萬目所睹,郡郭是夕,處處有虹霓雲氣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