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:《晉書》曰:宣帝諱懿,字仲達,河內一溫一 縣孝敬裡人,姓司馬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

太平御覽

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

○西晉宣帝

《晉書》曰:宣帝諱懿,字仲達,河內一溫一 縣孝敬裡人,姓司馬氏。

其先出自帝高一陽一之子重黎,為夏官祝融。

歷唐虞夏商,世序其職,及周,以夏官為司馬。

其後程伯休父,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,錫以官族,因而為氏。

楚漢間,司馬昂為趙將,與諸侯伐秦。

秦亡,立為殷王,都河內。

漢以其地為郡,子孫遂家焉。

自昂八世,生征西將軍鈞,字叔平。

鈞生豫章太守量,字公度。

量生穎川太守俊,字元異。

俊生京兆尹防,字建公。

帝即防之第二子也。

少有奇節,聰明多大略,博學洽聞,伏膺儒教。

漢末大亂,常慨然有憂天下心。

南郡太守同郡楊俊有知人之鑒,見帝,未弱冠,以為非常之器。

尚書清河崔琰與帝兄朗善,亦謂朗曰:"君弟聰亮明允,剛斷英特,非子所及也。

"漢建安六年,郡舉上計椽。

魏武帝為司空,聞而辟之。

帝知漢運方微,不欲屈節曹氏,辭以風痺,不能起居。

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,帝堅臥不動。

及魏武為丞相,又闢為文學掾,敕行者曰:"若復盤桓,便收之。

"帝懼而就職。

於是使與太子游處,遷黃門侍郎,轉議郎、丞相東曹屬,尋轉主簿。

魏國既建,遷太子中庶子。

每與大謀,輒有奇策,為太子所信重,與陳群、吳質、朱鑠號為四友。

遷行軍司馬,言於魏武曰:"昔箕子陳謀,以食為首。

今天下不耕而食者蓋二十餘萬,非經國遠籌也。

雖戎甲未卷,自宜且耕且守。

"魏武納之,於是務農積穀,國用豐贍。

及魏武薨於洛一陽一,朝野危懼。

帝綱紀喪事,內外肅然。

乃奉梓宮還鄴。

魏文帝即位,封河津亭侯,轉丞相長史。

魏文受漢禪,以帝為尚書。

頃之,轉督軍、御史中丞,封安國鄉侯。

黃初二年,督軍官罷,遷侍中、尚書右僕射,五年,天子南巡,觀兵吳疆。

帝留鎮許昌,改封向縣侯,轉撫軍大將軍、假節,領兵五千,加給事中、錄尚書事。

帝固辭。

天子曰:"吾於庶事,以夜繼晝,無須臾寧息。

此非以為榮,乃為分憂耳。

"六年,天子復大興舟師征吳,命帝居守,臨行,詔曰:"吾深以後事為念,故以委卿。

曹參雖有戰功,而蕭何為重。

使吾無西顧之憂,不亦可乎!"天子自廣陵還洛一陽一,詔帝曰:"吾東,撫軍當總西事;吾西,撫軍當總東事。

"於是留帝鎮許昌。

及天子疾篤,召帝與曹真、陳群等見於崇華殿之南堂,並受顧命輔政。

詔太子曰:"有間此三公者,慎勿疑之。

"明帝即位,改封舞一陽一侯。

及孫權圍一江一 夏,遣其將葛瑾、張霸並攻襄一陽一,帝督諸軍討權,走之。

進擊,敗瑾,斬張霸,並首級千餘。

遷驃騎將軍。

太和元年六月,天子詔帝屯於宛,加督荊、豫二州諸軍事。

初,蜀將孟達之降也,魏朝遇之甚厚。

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,驟諫不見聽,乃以達領新城太守,封侯,假節。

達於是連吳固蜀,潛圖中國。

帝以書諭之,達得書大喜,猶與不決。

帝乃潛軍進討。

上庸城三面阻水,達於城外為木柵自固。

帝渡水,破其柵,直造城下。

八道攻之,旬有六日,達甥一鄧一 賢,將李輔等開門出降。

斬達,首傳京師。

俘獲萬餘人,振旅還於宛。

乃勸農桑,禁浮費,南土悅附焉。

時邊郡新附,民無戶名,魏朝欲加隱實。

屬帝朝於京師,天子訪於帝。

帝對曰:"賊以密網束下,故下棄之。

宜弘以大綱,則自然安樂。

"又問二虜宜討,何者為先?對曰:"吳以中國不一習一 水戰,故敢散居東關。

凡攻敵,必先扼其喉而舂其心。

夏口、東關,賊之心喉。

若為陸軍以向皖(音忠。

)城,引權東下,為水戰;軍向夏口,乘其虛而擊之,此神兵從天而墮,破之必矣。

"天子並然之,覆命帝屯於宛。

四年,遷大將軍加大都督、假黃鉞,與曹真伐蜀,軍次丹口,遇雨,班師。

明年,諸葛亮寇天水,圍將軍賈嗣、魏平於祁山。

天子曰:"西方有事,非君莫可付者。

"乃使帝西屯長安,都督雍、梁二州諸軍事,統車騎將軍張郃、後將軍費曜、征蜀護軍戴凌、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。

遂進軍隃(式朱切。

)麋。

亮聞大軍直至,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。

諸將皆懼,帝曰:"亮慮多決少,必安營自固,然後芟麥,吾得二日兼行足矣。

"於是卷甲晨夜赴之,亮望塵而遁。

進次漢一陽一,與亮相遇,帝列陣以待之。

使將牛金輕騎誘之,兵才接而亮退,追至祁山。

亮屯鹵城,據南北二山,斷水為重圍。

帝攻之,拔其圍,亮宵遁,追擊破之,俘斬萬計。

天子使使勞軍,增封邑。

二年,亮又帥眾十餘萬出斜谷,壘於郿之渭水南原。

天子憂之,遣征蜀將軍秦朗督步騎二萬,受帝節度。

諸將欲往渭北待之,帝曰:"百姓積聚皆在渭南,此必爭之地也。

"遂引軍而濟,背水為壘。

因謂諸將曰:"亮若勇者,當出武功,依山而東。

若西上五丈原,則諸軍無事矣。

"亮果上原,將北渡渭,帝遣將軍周當屯一陽一遂以餌之。

數日,亮不動。

遂遣將軍一胡一 遵、雍州刺史郭淮共備一陽一遂,與亮會於積石,臨原而戰,亮不得進,還於五丈原。

會有長星墜亮之壘,帝知其必敗,遣奇兵掎亮之後,斬五百餘級,獲生口千餘,降者六十餘人。

三年,遷太尉,累增封邑。

蜀將馬岱入寇,帝遣將軍牛金擊走之,斬千餘級。

四年,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,征帝詣京師。

天子曰:"此不足以勞君,事欲必克,故以相煩耳。

君度其作何計?"對曰:"棄城預走,上計也。

據遼水以拒大軍,次計也。

坐守襄平,此成擒耳。

"天子曰:"其計將安出?"對曰:"惟明者能深度彼我,乃能豫有所割棄,此非其所及也。

今懸軍遠征,將謂不能持久,必先拒遼水而後守,此中、下計也。

"天子曰:"往還幾時?"對曰:"往百日,還百日,攻百日,以六十日休息,一年足矣。

"景初二年,帥牛金、一胡一 遵等步騎四萬,發自京都。

車駕送出西明門,詔弟孚、子師送過一溫一 ,賜以穀帛牛酒,敕郡守典農已下皆往會焉。

見父老故舊,宴飲累日。

帝歎息,悵然有感,為歌曰:"天地開闢,日月重光。

遭遇際會,畢力遐方。

將掃群穢,還過故鄉。

肅清萬里,總齊八荒。

告成歸老,待罪舞一陽一。

"遂進師,經孤竹,越碣石,次於遼水。

文懿果遣步騎數萬,阻遼隧,堅壁而守,南北六七十里,以拒帝。

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,賊盡銳赴之。

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,與賊營相逼,沈舟焚梁,傍遼水作長圍,棄賊而向襄平。

賊見兵出其後,果邀之。

乃縱兵逆擊,大破之,三戰皆捷。

賊保襄平,進軍攻之。

初,文懿聞魏師之出也,請救於孫權。

權亦出兵,遙為之一聲 援,遺文懿書曰:"司馬公善用兵,變化若神,所向無前,深為弟憂之。

"會霖潦,大水平地數尺,賊恃水,樵采自若。

朝廷聞師遇雨,鹹謂召還,天子曰:"司馬公臨危制變,計日擒之矣。

"既而雨止,遂合圍。

起土山地道,楯櫓釣橦,發矢石雨下,晝夜攻之。

文懿大懼,乃使其所署相國王建、御史大夫柳甫乞降,請解圍面縛。

不許,執建等,皆斬之。

文懿復遣侍中衛演乞剋日送騰而守者曰:"軍事大要有五,能戰當戰,不能戰當守,不能守當走,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。

汝不肯面縛,此為決就死也,不須送任。

"文懿攻南圍突出,帝縱兵擊敗之,斬於梁水上。

時有兵士寒凍,乞襦,帝弗之與。

或曰:"幸多故襦,可以賜之。

"帝曰:"襦者官物,人臣無私施也。

"遂班師。

天子遣使者勞軍於薊,增封食昆一陽一,並前二縣。

及齊王即位,遷侍中、持節、都督中外諸軍、錄尚書事,與曹爽各統兵三千人,共執朝政,更直殿中,乘輿入殿。

爽欲使尚書奏事先由己,乃言於天子,徙帝為大司馬。

朝議以為前後大司馬累薨於位,乃以帝為太傅,入殿不趨,贊拜不名,劍履上殿,如漢蕭何故事。

八年夏四月,曹爽用何晏、一鄧一 颺、丁謐之謀,遷太后於永寧宮,專擅朝政,兄弟並典禁兵,多樹親一黨一 ,屢改制度。

帝不能禁,於是與爽有隙。

五月,帝稱疾不與政事。

九年春三月,黃門張當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一十一人,與曹爽為伎人。

爽、晏謂帝疾篤,有無君之心,與當密謀,圖危社稷,期有日矣。

帝亦潛為之備,爽之徒屬亦頗疑帝。

會河南尹李勝將蒞荊州,來候帝。

帝詐疾篤,使兩侍婢,持衣衣落,指口言渴,婢進粥,帝不能持杯飲,粥皆流出沾胸。

勝曰:"眾情謂明公舊風發動,何意尊體乃爾!"帝使聲氣才屬,說"年老抱疾,死在旦夕。

君當屈并州,并州近一胡一 ,善為之備。

恐不獲相見,以子師、昭弟兄為托"。

勝曰:"當還忝本州,非并州也。

"帝乃錯亂其辭曰:"君方到并州。

"勝復曰:"當忝荊州。

"帝曰:"年老意荒,不解君言。

今還本州,盛德壯烈,好建功勳!"勝退告爽曰:"司馬公一屍一居餘氣,形神已離,不足慮矣。

"他日,又言曰:"太傅不可復濟,令人愴然。

"故爽等不復設備。

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,天子謁高平陵,爽兄弟皆從。

是日,太白襲月。

帝於是表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。

時景帝為中護軍,將兵屯司馬門。

帝列陣闕下,經爽門。

爽帳下督嚴世上樓,引一弩一將射帝,孫謙止之曰:"事未可知。

"三注三止,皆引其肘不得發。

大司農桓范出赴爽,蔣濟言於帝曰:"智囊往矣。

"帝曰:"爽與范內疏而智不及,駑馬戀棧豆,必不能用也。

"於是假司徒高柔節,行大將軍事,領爽營,謂柔曰:"君為周勃矣。

"命太僕王觀行中領軍,攝羲營。

帝親帥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,屯於洛水浮橋,上奏曰:"先帝詔陛下、齊王及臣升於御床 ,握臣臂曰:深以後事為念。

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,敗亂國典,內則僣擬,外專威權。

群官要職,皆置所親;宿衛舊人,並見斥黜。

根據盤牙,縱恣日甚。

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,專共一交一 關,伺候神器。

天下洶洶,人懷危懼。

陛下便為寄坐,豈得久安?此非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床 之本意也。

臣雖朽邁,敢忘前言!昔趙高極意,秦是以亡;呂、霍早斷,漢祚永延。

此乃陛下之殷鑒,臣授命之秋也。

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,兄弟不宜典兵宿衛;表皇太后,皇太后敕如奏施行。

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、羲、訓吏兵,各以本官侯就第。

若稽留車駕,以軍法從事。

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,伺察非常。

"爽不通奏,留車駕宿伊水南,伐樹為鹿角,發屯兵數千人以守。

桓范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,傳檄征天下兵。

爽不能用,而夜遣侍中許允、尚書陳泰詣帝,以觀望風旨。

帝數其過失,事止免官。

泰還以報爽,勸之通奏。

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,指洛水為誓,爽意信之。

桓范等援引古今,諫說萬端,終不能從,乃曰:"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,吾得以侯還第,不失為富家翁。

"范拊膺曰:"坐卿,滅吾族矣!"遂通帝奏。

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,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,乃收爽兄弟及其一黨一 與何晏、丁謐、一鄧一 颺、畢軌、李勝、桓范等誅之。

二月,天子以帝為丞相,增封八縣,邑二萬戶,奏事不名。

固讓丞相。

冬十二月,加九錫之禮,朝會不拜。

固讓九錫。

二年春正月,天子命帝立廟於洛一陽一,帝以久疾不任朝請,每有大事,天子親幸第以咨訪焉。

三年,天子使兼大鴻臚、太僕庾嶷持節,冊命帝為相國,封安平郡公,固讓不受。

六月,帝寢疾。

八月崩於京師,時年七十三。

武帝受禪,上尊號曰宣皇帝,陵曰高原,廟稱高祖。

虞預《晉書》曰:上雖服膺文藝,以儒素立德,而雅有雄霸之量。

值魏氏短祚,內外多難,謀而鮮過,舉必獨克,知人拔善,顯用仄陋。

王基、一鄧一 艾、周秦、賈越之徒,皆起自寒門,而著績於朝,經略之才,可謂遠矣。

《異苑》曰:晉宣帝誅王陵後寢疾,日見陵逼,帝呼曰:"彥雲(彥雲,陵之字也。

)緩我。

"身上便有打處。

賈逵亦為祟,少日遂薨。

初,陵既被執,過賈逵廟,呼曰:"賈梁道,王陵魏之忠臣,惟爾有神知之。

"故逵助焉。

及永嘉之亂,有覡見帝,涕泗云:"家國傾覆,是曹爽、夏侯玄訴怨得伸故也。

"爽以勢族致誅,玄從時望被戮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