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:《唐書》曰:貞觀二年,太宗謂侍臣曰:\"中書門下機要之司,擢才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

○丞相下

《唐書》曰:貞觀二年,太宗謂侍臣曰:"中書門下機要之司,擢才而居,任委實重,詔敕如有不便,皆須執論。

比來惟覺阿旨順情,遂無一言諫諍者,豈是道理!若惟署敕行文書而已,人誰不堪!何須揀擇以相委付?自今已後,詔敕疑有不穩,必須執之。

"

又曰:來恆及弟濟,相次知政事,時以為榮。

初,濟父護兒在隋為猛將,而恆、濟俱以學行見稱。

時虞世南子昶,既無才術,歷將作少匠、工部侍郎,累居工作之司。

濟初升相位,許敬宗歎曰:"士之登庸不系世業,履道則為衣冠,失緒則為匹庶。

來護兒兒作宰相,虞世南男作木匠,忠賢文武固無種也。

"

又曰:杜景儉為相,則天常以季秋內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:"是何祥也?"諸宰臣曰:"陛下德及草木,故能秋木再花。

雖周文德及行葦,無以過也。

"景儉獨曰:"謹按《洪範五行傳》一陰一陽一不相奪倫,瀆之即為災。

又《春秋》云:冬無愆一陽一,夏無伏一陰一,春無淒風,秋無苦雨。

今已秋矣,草木黃落而忽生此花,瀆一陰一陽一也。

臣慮陛下,布教施令有虧禮典。

又臣等忝為宰臣,助天理物,理而不和,臣之罪也。

"於是再拜謝罪。

則天曰:"卿真宰相也。

"

又曰:武太后嘗召陸元方問以外事,對曰:"臣備位宰相,有大事即奏,人間碎務,不敢以煩聖覽。

"

又曰:蘇味道遷鳳閣侍郎,同鳳閣鸞台,三品。

味道善敷奏,多識台閣故事,然而前後居相位數載,竟不能有所發明,但脂韋其間,苟度取容而已。

故時人號為模稜手,以為口實。

又曰:宇文融既居相位,欲以天下為己任,謂人曰:"使吾居此數月,庶令海內無事矣。

"於是薦宋璟為右丞相,裴耀卿為戶部侍郎,許璟先為工部侍郎,甚允朝廷之望。

又曰:牛仙客既居相位,獨潔其身,惟諾而已。

所有錫繼皆緘封,不敢費之。

百司或有所咨決,輒對曰:"但依令式即可。

若不依文,非所知也。

"

又曰:開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制宰相兼官者,並兩給俸祿。

又曰:楊綰,素以德行著聞,質性貞廉,車服儉樸,居廟堂未數日,人心自化。

御史中丞崔寬,劍南西川節度使寧之弟,家富於財,有別墅在皇城之南,池館台榭當時第一。

寬即日潛遣毀坼。

中書令郭子儀在邠州行營,聞綰拜相,座內音樂鹹散五分之四。

京兆尹黎幹以承恩,每出入,騶馭百餘,亦即日減損車馬,惟留十騎而已。

其餘望風變奢從儉者不可勝數,其鎮俗移風若此。

又曰:肅宗時,天下事殷而宰相不減,三四員更直掌事。

若休沐,各在第。

有詔旨出入,非大事不欲歷抵諸第。

肅宗許令直事者一人,假署同列之名以進,遂為故事。

又曰:李峴為黃門侍郎,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宰臣不於政事堂邀客。

時海內多務,宰相元載等見中官宣傳恩詔至中書者,引之政事堂上,仍置榻坐焉。

峴至,叱左右去其榻。

又曰:柳渾與張延賞同在相位,延賞怙權矜已而嫉渾守正,俾其所厚謂渾曰:"相公舊德,但節言於廟堂,則重位可久。

"答曰:"為吾謝張相公:柳渾頭可斷也,言不可絕。

"自是竟為延賞所擠,尋除右散騎常侍,罷知政事。

又曰:柳渾為相,而韓滉自浙西入覲,朝廷委政待之,至於調兵、食籠、鹽鐵、勾官吏髒罰、鉏豪強,兼併上委仗焉。

每奏事,或日旰,他相充位而已。

公卿救過不能暇,無敢枝梧者。

滉於省中榜吏至死。

渾雖滉所引,心惡其專一政 ,正色讓之曰:"先相公狷察,為相不滿歲而罷。

今相公榜吏於省中至死,況省闥且非刑人之地,相公柰何蹈前非,行於今朝,專立威福?豈尊主卑臣之義也!"滉感悟,愧悔為霽威焉。

又曰:李晟之在鳳翔也,謂賓介曰:"魏征能直言極諫,致太宗於堯舜之上,真忠臣也,僕所慕之。

"行軍司馬李叔度對曰:"此搢紳儒者之事,非勳德所宜。

"晟斂容曰:"行軍失言!傳稱:邦有道,危言危行。

今休明之期,晟幸得備位將相,必有不可忍而不言,豈所謂有犯無隱知而不為者耶!是非在人主所擇耳。

"叔度慚而退。

故晟為相,每當上所顧問,必極言匪躬盡大臣之節。

性沉默,未嘗洩於所親。

又曰:閻立本為右相,與左相姜恪對掌樞密。

恪既歷任將軍,立功塞外;立本惟善於圖畫,非宰輔之器。

故時人以《千字文》為之語曰:左相宣威沙漠,右相馳譽丹青。

又曰:皇甫鎛一陰一結權倖,以求宰相,崔群累疏其奸邪,嘗因對面論語及天寶開元中事。

群曰:"安危在出令,存亡系所任。

玄宗用姚崇、宋璟,張九齡、韓休。

李元紘,杜暹則理,用李林甫、楊國忠則亂。

人皆以天寶十五年祿山自范一陽一起兵,是理亂分時;臣以為開元二十年罷賢相張九齡,專任奸臣李林甫,理亂自此已分矣。

用人得失,所繫非校"詞意激切,左右為之感動。

鎛深銜之,而憲宗終用鎛為宰相。

又曰:李絳為相,同列李吉甫便僻,善逢迎上意。

絳鯁直,多所規諫,故與吉甫不協。

時議者以吉甫通於承璀,故絳尤惡之。

絳性剛訐,每與吉甫爭論,人多直絳。

憲宗察絳忠正自立,故絳論奏多所允從。

又曰:貞元九年,詔宰相以旬秉筆決事。

初,至德中,宰相迭秉筆處斷,每十月一易,及賈耽、趙憬、陸贄、盧邁同平章政事,百寮其所關白,更相讓不言。

於是奏議請旬秉筆者出應之,其後又請每日更秉其筆,迭以應事,皆從之。

又曰:李藩拜門下侍郎時,王鍔領太原,用錢千萬賂貴倖,求兼相。

藩與權德輿在中書,有密旨曰:"王鍔可兼宰相,宜即擬來。

"藩遂以筆塗兼相字,卻奏上雲"不可"。

德輿失色曰:"縱不可,宜別作奏,豈有以筆塗詔耶!"曰:"勢迫矣!出今日,便不可止。

日又暮,何暇別作奏!"事果寢。

又曰:韓弘入朝,以宣武舊事,人多流言。

其子公武以家財厚賂權幸及多言者,班列之中悉受其遺。

俄而,父子俱卒,孤孫幼校穆宗恐為廝養竊盜,乃令中使至其家,閱其宅簿以付家老,而簿上具有納賂之所。

惟於牛僧孺官側朱書曰:某月日送牛侍郎物若干,不受,即付訖。

穆宗按簿甚悅。

居無何,議命相,帝首可僧孺之名。

又曰:李程為相,敬宗沖幼,好治宮室,畋游無度。

欲於宮中營新殿,程諫曰:"自古聖帝明王以慈儉化天下,陛下在諒闇之中不宜興作,願以瓦木回奉園陵。

"上欣然從之。

又曰:文宗問宰相曰:"天下何由太平,卿等有意於此乎?"牛僧孺奏曰:"臣等待罪輔弼,無能康濟,然思太平亦無象。

今四夷不至一交一 侵,百姓不至流散,上無一婬一虐,下無怨讟,私室無強家,公議無壅滯,雖未及至理,亦謂小康。

陛下若別求太平,非臣等所及。

"既退,至中書,謂同列曰:"吾輩為宰相,天子責成如是,安可久處茲地邪!"旬日間,三上章請退,不許。

又曰:韋處厚為相時,文宗勤於聽政,然浮於決斷,宰臣奏事得請,往往中變。

處厚常獨論奏曰:"陛下不以臣等不肖,用為宰相,參議大政。

凡有奏請,初蒙聽納,尋易聖懷。

若出自宸衷,即示臣等不信;若出於橫議,臣等何名鼎司。

且裴度元勳宿德,歷輔四朝,孜孜竭誠,人望所屬,陛下固宜親重,竇易直良,厚忠事先朝,陛下固當委信。

微臣才薄,首蒙陛下擢用,非出他門。

言既不從,臣宜先退。

"即趨下再拜陳乞。

上矍然曰:"何至此耶?卿之志業,朕素自知,登庸作輔,百職斯舉,縱朕有所失,安可遽辭以彰吾薄德!"處厚謝之而去,出延英門,復令召還,謂曰:"凡卿所欲言,並宜啟諭。

"處厚因對,彰善癉惡,歸之法制,凡數百言。

又言裴度勳高望重,為人盡心切直,宜久任,可以壯國威。

帝皆聽納。

自是宰臣敷奏,人不敢橫議。

又曰:文宗朝宰臣楊嗣復因對奏曰:"使府判官,令人數猥多,徒有糜費,臣欲條疏。

"上曰:"莫限及才人否。

"嗣復曰:"有才人自別,但澄去滓弊者,菁華自出。

"上曰:"蕭復為相,難言者必言,貞元之名相也,卿其志之。

"

又曰:宋申錫為相,尤以公廉為己任,四方問遺,悉無受者。

既被罪,為有司驗劾,多獲其四方受領所還問遺之狀,朝野為之歎息。

又曰:宋申錫以漳王事。

申錫既被罪,怡然不以為意,自中書歸私第,止於外廳,素服以俟命。

其妻出,謂之曰:"公為宰相,人臣位極於此,何負天子反乎?"申錫對曰:"吾自書生被厚恩,擢相位,不能鋤去奸亂,反為所羅網,夫人察申錫豈反者乎?"因相與泣下數行。

又曰:李德裕父吉甫,年五十一出鎮淮南,五十四自淮南復相。

今德裕自鎮南復入相,一如父之年。

又曰:會昌元年,中書奏請依姚璹故事,宰臣每月修《時政記》送史館,從之。

又曰:宣宗時,魏謨為相,奏曰:"臣無夔契之才,驟叨夔契之任,將何以仰報鴻私?今邊戍粗安,海內寧息,臣愚所切,陛下未立東宮,俾正人傅導以存副貳之重。

"因泣下,上感而聽之。

先是,累朝人君不欲人言立儲貳,若非人主已欲,臣下不敢獻言。

宣宗春秋高,嫡嗣未辦,作相之日,率先啟奏,人士重之。

又曰:曹礭與畢諴俱以儒術進用,並居相位,廉潔貞苦,君子多之,稱為曹畢。

又曰:蕭遘與王鐸並居相位,帝常召宰相,鐸年高,升階足跌,踣勾陳中,遘旁掖起。

帝目之,喜曰:"輔弼之臣和,予之幸也。

"謂遘曰:"適見卿扶王鐸子,喜卿善事長矣。

"遘對曰:"臣扶王鐸,不獨司長。

臣應舉歲,鐸為主司,以臣中選門生也。

"上笑曰:"王鐸選進士,朕選宰相,於卿無負矣!"遘謝之而退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