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:韋昭《辨釋名》曰:卿,慶也。言萬國皆慶賴之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

○敘卿

韋昭《辨釋名》曰:卿,慶也。

言萬國皆慶賴之也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九卿者,所以參三公也。

《白虎通》曰:卿,章也,善明理也。

韋昭《辨釋名》曰:漢置十二卿:一曰太常,二曰太僕,三曰太衛尉,四曰光祿,五曰宗正,六曰執金吾,七曰大司農,八曰少府,九曰大鴻臚,十曰廷尉,十一曰大長秋,十二曰將作大匠。

辨云:漢正卿九:一曰太常,二曰光祿勳,三曰衛尉,四曰太僕,五曰廷尉,六曰鴻臚,七曰宗正,八曰司農,九曰少府,是為九卿。

《通典》曰:後漢九卿而分屬三司:太常、光祿勳、衛尉,三卿並太常所部;太僕卿、廷尉、大鴻臚,三卿並司徒所部;宗正、大司農,少府,三卿並司空所部。

《尚書·周官》曰:六卿分職,各帥其屬,以倡九牧,阜成兆民。

(六卿各帥其屬官,大夫止治其所分之職,倡導九州牧伯,為政大成兆民之性命。

)

《漢官儀》曰:卿,中秩二千石,綬青,地桃花,三采。

又曰:衣裳:公侯華蟲,卿大夫藻火。

《左傳》曰:齊侯使敬仲為卿。

辭曰:"羈旅之臣,幸若獲宥,(宥赤。

)及於寬政,赦其不閒於教訓而免於罪戾,弛於負擔,君之惠也,所獲多矣。

敢辱高位,以速官謗。

請以死告。

"(以死為誓。

)

又曰:卿非君命不越境。

又曰:晉蒐於被廬。

命趙衰為卿,讓於先軫。

(杜預曰:先軫,晉下軍之佐原軫。

)

《周禮》曰:朝士掌外朝之法,左九棘,孤卿大夫位焉。

(樹棘以為位者,取其赤心而外刺,像赤心三刺。

)

《春秋漢含孳》曰:故三公象五嶽,九卿法河海。

三公在天法三台,九卿法北斗。

《國語》曰:晉悼公使張老為卿,辭曰:"臣不如魏絳。

夫絳之智能治大官,其仁可以利公室。

若在卿位,外內必平。

"

《漢官》曰:司馬安巧宦,四至九卿。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李淑諫更始曰:"夫三公,上應台宿;九卿,下括河內。

"

《梁書》曰:武帝天監七年,以太常卿加置宗正卿,以司農為司農卿,三卿是為春卿。

加置太府卿,以少府為少府卿,加置太僕卿,三卿是為夏卿。

以衛尉為衛尉卿,廷尉為廷尉卿,將作大匠為大匠卿,三卿是為秋卿。

以光祿勳為光祿卿,大鴻臚為鴻臚卿,都水使者為大舟卿,三卿是為冬卿。

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。

《北齊書》曰:以太常、光祿、衛尉、宗正、太僕、大理、鴻臚、司農、太府、是為九寺。

《莊子》曰:楚昭王迎屠羊說,以珪之位。

(馬彪曰:諸侯三卿皆執珪。

)

《說苑》曰:秦繆公使賈人載鹽於衛,賈人買百里奚,使將車至秦。

繆公觀鹽,見百里奚牛肥,公問之,對曰:"臣牛食之以時,使之不暴,是以肥也。

"公知其君子,以為上卿。

又曰:九卿者,不失四時,通於溝渠,補堤防,種樹木,美五穀。

如是舉以為九卿之事,常在於德。

又曰:齊桓公使管仲治國,對曰:"賤不能臨貴。

"桓公以為上卿而國不治。

對曰:"貧不能使富。

"桓公賜之齊市租一年而國不治。

桓公曰:"何故?"對曰:"疏不能成近。

"桓公立以為仲父,國大安。

孔子曰:"管仲之貴,不得此權者,亦不能使其君面南而伯矣。

"

○太常卿

《六典》曰:太常卿之職,掌邦國禮樂、郊廟、社稷之事,以八署分而理焉。

一曰郊社,二曰太廟,三曰諸陵,四曰太極,五曰鼓吹,六曰大醫,七曰太卜,八曰廩犧,總其屬,行其政令。

《尚書·堯典》曰:伯夷,汝作秩宗,典朕三禮。

《周禮·春官》曰:大宗伯一人,掌天地、神祇、人鬼之禮。

《史記》曰:高祖滅秦,登尊號,群臣飲酒爭功,醉或怨妄呼,拔劍擊柱,上患之。

於是,叔孫通進說。

遂為綿蕝(子悅切。

)野外,一習一 之月餘,通曰:"可試觀。

"上使行禮。

帝輦出房,百官執職傳警,引諸侯王以下次奉賀。

莫不震恐肅敬。

諸侯侍坐殿上,皆伏抑首,以尊卑起上壽。

觴九行,謁者言:"罷"。

御史執法與不儀者趣輒引去。

竟朝置酒,無敢喧嘩失禮者。

於是高祖曰:"吾今日乃知為皇帝之貴也。

"拜通太常,賜金五百斤。

通因進言曰:"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,與共為儀,願陛下官之。

"高帝悉以為郎。

通出,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。

諸生曰:"叔孫生聖人也,知當世務。

"

《漢書》曰:太常,古官云:伯夷秩宗,典三禮,欲令國家盛大,社稷常存,故稱太常。

又曰:奉常官掌宗廟禮儀,有丞。

景帝六年更名太常。

又曰:杜業有才能,選為太常,數言得失,不事權貴。

又曰:宣帝地節四年,任官為太常,坐盜茂陵園中物,免。

又曰:武帝元鼎四年,酇侯蕭壽成為太常,坐犧牲不如令,論。

又曰:孝武帝元朔元年,孔臧為太常,坐南陵橋壞,衣冠道絕,免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周澤少修高節,耿介特立,好學問,治《嚴氏春秋》,門徒數百人。

隱居山野,不汲汲於時俗。

拜太常,果敢,數有直言,朝廷嘉其清廉。

《後漢書》曰:桓榮拜太常。

榮初遭倉卒,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,而榮講誦不息。

元卿嗤榮曰:"但自苦氣力,何時復施用乎?"榮笑不應。

及為太常,元卿歎曰:"我農家子,豈意學之為利乃若是哉!"乘輿嘗幸太常府,令榮坐,東西設幾杖,會百官驃騎將軍東平王蒼以下及榮門生數百人,天子親自執業。

既罷,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。

其恩禮若此。

又曰:桓榮及子郁,皆為太常。

初,榮受學章句,減其煩辭;後郁又刪之。

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。

又曰:靈帝欲以羊續為太尉。

時拜三公者,皆輸束園禮錢十萬,令中使督之,名為"左騶"。

(騶,騎士也。

)其所之往,輒迎致禮敬,厚加贈賂。

續乃坐使人於單席,舉縕袍以示之,曰:"臣之所資,惟斯而已。

"左騶白之,帝不悅,以此故不登位。

而征為太常。

又曰:楊賜以病罷,居無何,拜太常,詔賜御府衣一襲,(衣單服具曰襲。

)所服冠、幘、綬、玉壺、革帶,金錯鉤佩。

(金錯,以金間錯其文。

)

《續後漢書》曰:張奐字然明,拜太常卿。

奐有清節,可否之間,強禦不敢奪也。

賅覽群籍,古今詳備。

又《百官志》曰:太常卿,每祭祀先奏禮儀;及行事,則贊天子。

大射、養老、喪,皆奏其禮儀。

秩比中二千石。

華嶠《後漢書》曰:劉愷為太常,論議常弘正大義,諸儒為之語曰:"難經伉伉劉太常。

"

《魏志》曰:和洽字士一陽一,汝南西平人。

轉為太常,清貧守約,至賣田宅以自給。

明帝聞之,加賜穀帛。

又曰:常林從光祿勳為太常,晉宣王以林鄉邑耆老,每為之拜,或謂林曰:"司馬公貴重,君宜止止之。

"林曰:"司馬公自欲敦長幼之序,以為後生之法,貴非吾之所制也。

"言者慚而蹜蹜。

又曰:邢顒字子升,時人稱"德行堂堂邢子升",文帝以為太常。

《晉書》曰:鄭默字思元,遷太常。

山濤欲舉一親為博士,見默語曰:"卿尹翁歸,令吾不敢復言。

"謂其柔而能整也。

又曰:張華為太常。

以太廟屋棟折,免官。

臧榮緒《晉書》曰:鹹熙五年詔曰:"華表字偉容,清賢履道,內貞外順,歷位忠恪,言行不玷。

其以表為太常卿。

"

《晉起居注》曰:安帝三年,太常臨川王寶啟:"府捨窄狹,不足移家,母鍾年高,違離靡寧,乞還第攝事。

"詔聽之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蔡謨字道明,拜太常,鹹康四年,臨軒,門下奏非祭祀宴饗則無設樂,謨奏宜有金石,顯宗納焉。

臨軒作樂,自此始也。

又曰:建元元年詔曰:太常職典天地,兼掌宗廟,其為任也,謂重矣。

是以古今選建,未嘗不妙簡時望,兼之儒雅。

會稽王叔履尚清虛,志道無倦,優遊風議,朕所咨仰。

其以王領太常,本官如故。

"

又曰:賀循字彥先,為散騎常侍。

元帝以賀循為太常,而散騎常侍如故。

循以九卿舊不如官,惟拜太常而已。

中宗踐祚,下令曰:"循冰清玉潔,行為俗表,加以位處上卿,服物蓋身而已,屋裁庇風雨。

孤常造廬,特以為難其賜六尺床 、席、褥並錢二十萬,以表至德。

"

《齊書》曰:張瑰以雍州刺史拜太常,自謂閒職。

武帝曰:"卿輩未富貴,謂人不與,既富貴,復欲委去之。

"瑰曰:"陛下,御臣等若養馬,無事就閒廄,有事復牽來。

"帝猶怒,遂以為散騎常侍。

《北齊書》曰:趙彥深五歲,母傅氏謂之曰:"家貧兒小,何以能濟?"彥深泣而立曰:"若天哀矜,兒大當仰天報。

"傅感其意,對之流涕。

及彥深拜太常卿,還,不脫朝服,先入見母,跪陳幼小孤露,蒙訓得至於此,母子相泣久之,然後改服。

《後周書》曰:長孫紹遠為太常,廣召工人制樂器,土木絲竹,各得其宜。

惟黃鐘不調,紹遠每以為意。

常因退朝,經韓使君佛寺前過,浮圖三層之上,有鳴鐸焉。

忽聞其音,雅合宮調,取而配奏,方始克諧。

又曰:斛斯征遷太常卿。

自魏孝武西遷,雅樂廢缺,征博采遺逸,稽諸典故,創新改舊方,始備焉。

又樂有錞(音淳。

)於者,近代絕無此器,或有自蜀得之,皆莫之識。

征見之曰:"此錞於也。

"眾弗之言。

征遂依干寶《周禮注》以芒茼捋之,其聲極振,眾乃歎服。

征乃取以合樂焉。

又曰:建六官,置大宗伯卿一人,掌邦禮以佐皇帝,和邦國,是為春官。

《唐書》曰:趙宗儒,長慶初為太常。

有《師子樂》,備五色之方,非會朝聘享不作。

幼君荒誕,伶官縱肆,中人掌教坊者移牒取之。

宗宰相,以宗儒懦怯不任事,改太子少師。

又曰:崔邠拜太常卿。

故事,太常卿初上,大閱《四部樂》於官署,觀者縱焉。

邠自私第去帽親導母輿,公卿避之。

又曰:文宗以樂府之音,鄭、衛太甚,欲聞古樂,命王涯詢於舊工,取開元時重按之,名曰《雲韶樂》。

樂曲成,涯與太常丞李廊、少府監庾丞憲押樂工,獻於黎園亭。

帝按之於會昌殿,上悅,賜涯等錦彩。

又曰:竇誕為太常,奏用音聲博士,皆為太樂鼓吹。

官僚於後彈一胡一 琵琶,一胡一 人白一胡一 達、竹伯夷積勞計考,並至太官。

至是以聲伎入流品者,蓋以百數。

應劭《漢官》曰:北海周澤為太常,恆齋,其妻憐其年老瘦弱,窺內問之,澤大怒,以為干齋。

掾吏扣頭爭之,不聽,遂收送詔獄,並自劾。

論者非其激發,諺曰:"居代不諧為太常妻,一歲三百六十日;三百五十九日齋,一日不齋醉如泥。

既作事,復低迷。

"

《漢官典職》曰:惠帝改太常為奉常,景帝復為太常,蓋周官宗伯也。

《漢官解詁》曰:太常,社稷、郊祀,事重職尊,故在九卿之首。

衛宏曰:太常主導贊助祭,皆平冕,七旒,玄上纁下,華蟲七章,漢陵屬三輔,太常月一行。

《漢書》注顏師古曰:"太常者,王之旌也,畫日月焉。

王有大事,則建以行,禮官主奉持之,故曰奉常。

後改曰太,尊大之義也。

"

《齊職儀》曰:太常卿一人,品第三,秩中二千石,銀章、青綬、進賢兩梁冠,絳朝服,佩水蒼玉。

王朗云:"西京太常行陵,赤車千乘。

"

《益部耆舊傳》曰:趙典字仲經,為太常,雖身處上卿而布被瓦器。

梁·陸陲《為光祿讓太常表》曰:昔者楚德方盛,叔敖濯衣;漢道克昌,王一陽一結綬。

故拜命無辭,受爵不讓。

況宗卿清重,歷選所難,漢晉已降,莫非素、范,辭爵則桓郁、張奮,讓封則丁鴻、劉愷。

潘尼(音夷)之文雅純深,華表之從容退默。

自此迄茲,風一流 繼軌,以臣況之,曾無等級。

陳·沈炯《為周弘正讓太常表》曰:臣聞玉舄雕楹,不取材於蟠木;丹朱繡黼,豈襲冕於薜蘿。

何則?適用各有其宜,朝野不可一指。

叔孫之野外定禮,倍資典實;刁協之躬為唱引,豈易其儀?倘九賓闕相,對禪失儀,責以司存,雲誰之咎?況南史執簡,轉見違才,君舉必書,尤難妄冒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