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:《說文》曰:冰,水堅也。澌,流冰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

太平御覽

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

○冰

《說文》曰:冰,水堅也。

澌,流冰也。

《易》曰:初六,履霜堅冰,一陰一始凝也,馴致其道,至堅冰也。

又曰:乾為寒,為冰。

《易通卦驗》曰:大雪,魚負冰。

鄭玄注曰:負冰,上近冰也。

《詩》曰:二之日,鑿冰沖沖,三之日,納於凌一陰一。

《周禮》曰:凌人掌冰,祭祀供冰鑒,(鑒如瓶,大口,藏冰以御一溫一 氣也。

)賓客供冰,大喪供夷盤冰,(夷盤,大盤。

)夏班冰。

(賜群臣也。

)

又曰:凌人掌冰,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,三其凌。

(三其凌,三倍其冰。

)

《禮》曰:孟冬之月,水始冰,地始凍。

仲冬之月,冰益壯,地坼,鶡鳥不鳴,虎始一交一 。

又曰:立春之日,東風解凍,又五日,蟄蟲始振,又五日,魚上冰。

風不解凍,號令不行;魚不上冰,兵甲不藏。

《傳》曰: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,遂以疾辭,方暑,闕地下冰而床 焉,重繭衣裘,(繭,袍也。

《禮玉藻》曰:纊為繭,縕為袍。

)鮮食而寢。

楚子使醫視之,復曰:瘠則甚矣,而血氣未動。

又曰:春無冰。

梓慎曰:"今茲宋鄭其饑乎!一陰一不勝一陽一也。

又曰:日在北陸而藏冰,西陸朝覲而出之。

其藏冰也,深山窮谷,固一陰一冱寒,於是乎取之;其出之也,朝之祿位,賓食喪祭,於是乎用之。

其藏之也,黑牡秬黍,以享司寒;其出之也,桃弧棘矢,以除其災。

祭寒而藏之,獻羔而啟之,火出而畢賦。

自命夫命婦,至於老疾,無不受冰。

山人取之,縣人傳之,輿人納之,隸人藏之。

夫冰以風壯,而以風出,其藏之也周,其用之也遍,則冬無愆一陽一,夏無伏一陰一,春無淒風,秋無苦雨,民不夭札。

《孝經援神契》曰:高山之巔無樹,深海之淵無冰,剛太燥,一溫一 太柔也。

《家語》曰:霜降而婦功成,娶者行焉;(季秋霜降。

)冰泮而家桑起,婚禮焉。

《史記》曰:姜嫄為帝嚳元妃,出野見巨人跡,悅欲踐之,踐而身動如孕,期而生子,以為不祥,棄渠冰上,飛鳥以翼覆薦之。

薛瑩《後漢書》曰:靈帝光和六年冬,北海東萊琅琊井冰厚尺餘。

又曰:光武至薊上,王郎使者至,上發薊,晨夜馳騖,至曲一陽一呼沱河,道吏還言,河流澌,無船,不可渡。

遣王霸往視,實然。

霸念恐驚眾,即還曰:"冰堅可渡。

"比至,冰可乘,帝遂得渡。

《漢書》曰:晁錯上書曰:"夫一胡一 貉之地,積一陰一之處也,木皮三寸,冰厚六尺。

"

臧榮緒《晉書》曰:王祥,字休征。

後母朱氏思生魚,時河水冰堅,祥朝朝冒厲風於河涯伺魚,一朝忽冰開小穴,有雙鯉跳出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慕容皝上言,正月十二日躬征平郭,遠假陛下天地之威,將士竭命,一精一誠感靈,海為冰結,凌行海中三百餘里。

臣問故老,初無海冰之歲。

(平郭,蓋近昌黎城也。

)

《北齊書》曰:文宣時,周人常懼齊兵之西渡,恆以冬月守河椎冰,及後主即位,朝政多紊,齊人椎兵,懼周兵之逼。

斛律光憂曰:"國家常有吞關隴之志,今日至此。

"

東方朔《神經異》曰:北方有冰萬里,冰厚百丈,鼷鼠在冰下土中焉,其毛長八尺,可為褥卻風寒。

王子年《拾遺錄》曰:東海員嶠山有冰蠶,長七寸,有鱗角,以霜雪覆之始為繭,其色五采,織為紋錦,入水不濡,投火不燎。

《南燕錄》曰:慕容德正月渡黎一陽一津,流澌冰合,鄴令韓軌言於德曰:"昔光武渡呼沱,冰澌自合,今大王濟河,天橋自成。

"德乃大悅。

《異苑》曰:石勒伐劉曜於洛一陽一,從大河南濟,時河凍將合,軍至而冰自泮,舟楫無閡,遂生擒曜,謂是神靈之助。

又曰:高平閭丘孝婦,以元嘉中懷娠,生一一團一 冰,得日便消液成水也。

《吳越春秋》曰:越王念復吳,怨非一旦也,苦思勞心,夜以接日,冬寒則抱冰,夏熱則握火。

《趙書》曰:劉曜攻石勒,將戰,曜欲乘大赤馬,馬無故蹢躅不可近,於是退赤馬。

及合陣敗走,曜體素壯,馬小不勝陷冰,為石堪所擒也。

《博物誌》曰:削冰令員,舉以向日,艾承其影則有火。

《西京雜記》曰:漢制,以酒滴為書,取其不冰,以玉為硯,亦取其不冰也。

陸機《洛一陽一記》曰:冰室在宣一陽一門內,恆有冰,天子用賜王公眾官。

戴延之《西征記》曰:凌雲台有冰井,延之以六月持去,經日猶堅也。

《述征記》曰:冰井在凌雲台北,古舊藏冰處。

《一鄧一 析書》曰:明君之御民,若乘奔而去轡,履冰而負重。

《晏子》曰:景公伐魯,得東門無澤,問之:"魯年穀何如?"對曰:"一陰一水凝,一陽一冰厚五寸。

"晏子曰:"如是則寒一溫一 節也,寒一溫一 節則政平,政平則年穀熟。

請禮魯以息怨也。

"

《老子》曰:渙若冰將釋。

《莊子》曰: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,篤於時也。

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,束於教也。

又曰:朝受命而夕飲冰,我其內熱歟?

《孫卿子》曰:冰生於水而寒於水。

《淮南子》曰:淮海有不死之草,北方有不釋之冰。

又曰:夫水向冬則凝而為冰,迎春則釋而為水,冰弛易乎前後。

又曰:觀一葉之落,知歲將暮,睹瓶中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,以近喻遠也。

《論衡》曰:夫燻一炬火,爨一鑊冰,終日而不熱也。

倚一尺冰,置庖廚中,終夜而不寒也。

《風俗通》曰:積水曰凌,壯冰曰凍,水流曰澌,冰解曰泮。

《魏子》曰:居危殆之國,治不善之民,是猶薄冰當白日,叢毛過猛火也。

《抱朴子》曰:五玉不染而堅,寒冰不礱而朗。

又曰:蹈薄冰以待夏日,登朽枝而須勁風。

《新論》曰:畫水鏤冰,與時消釋。

○潮水

《說文》曰:潮,朝也,從水朝。

《風土記》曰:俗說鯤,一名海魷,長數千里,穴居海底,入穴則水溢為潮,出穴則水入潮退,出入有節,故潮水有期。

祖台之《志怪》曰:隆安中,陳悝於一江一 邊作魚{尾},(正匪切。

)潮去,於{尾}中得一女人,長六尺,有容色,無衣服,水去不能動,臥沙中,與語不應。

人有就辱之,悝夜夢云:"我是一江一 黃,昨失道,落君{尾}中,小人遂見加凌,今當白尊神殺之。

"悝不敢移,潮來自逐水去,奸者尋病死。

《吳越春秋》曰:吳賜子胥劍而死,乃投之一江一 中,子胥因揚波成濤,隨潮往來。

《博物誌》曰:東海中有牛魚,其魚形如牛,剝其皮懸之,潮水至則毛起,潮去則復也。

《臨海異物誌》曰:石雞清響以應潮,慧軀輕逝以遠縶。

(石雞形似家雞,在海中山上,海潮水將至,輒群鳴相應,若家雞之向晨也。

)

裴淵《廣州記》曰:石洲在海中,名為黃山,山北日一潮,山南日再潮。

《抱朴子》曰:糜氏云:潮者,據朝來也;汐者,言夕至也。

一月之中,天再東再西,故潮水再大再小也。

又夏時日居南宿,一陰一消一陽一盛,而天高一萬五千里,故夏潮大也。

冬時日居北宿,一陰一盛一陽一消,而天卑一萬五千里,故冬潮小也。

又春日居東宿,天高一萬五千里,故春潮漸起也。

秋日居西宿,天卑一萬五千里,故秋潮漸減也。

又曰:天河從北極分為兩頭,至於南極,其一經南斗中過,其一經東斗中過,兩河隨天轉入地下,過而與下水相得,又與海水合,三水相蕩而天轉排之,故激湧而成潮水。

又曰:濤水者潮,取物多者其力盛,來遠者其勢大,今潮水從東地廣道遠,乍入狹處,陵山觸岸,從直赴曲,其勢不洩,故隆崇湧起而為濤。

俗人云,濤是伍子胥所作,妄也。

子胥始死耳,天地開闢,已有濤水矣。

○川

《說文》曰:川,貫穿通流水也。

《釋名》曰:川者,穿地而流也。

《易》曰:地險,山川丘陵也,王公設險以守其國。

又曰:利涉大川。

《書》曰:予決九川,距四海。

王肅曰:九川者,九州之川也。

又曰:若濟大川,用汝作舟楫。

又曰:九山刊旅,九川滌源。

《禮》曰:天降時雨,山川出雲。

《周禮》曰:揚州,其川三一江一 。

荊州,其川一江一 漢。

豫州,其川滎洛。

青州,其川淮泗。

兗州,其川河泲。

雍州,其川涇汭。

幽州,其川河濟。

冀州,其川漳。

并州,其川呼沱。

又曰:兩山之間,必有川焉。

大川之間,必有途焉。

《大戴禮》曰:聖人有國,則川澤不竭。

蔡邕《月令章句》曰:眾流注海曰川。

《國語》曰:幽王二年,三川皆震。

又曰:厲王虐,國人謗王。

邵公告王曰:"民不堪命矣!"王怒,得衛巫使監謗者。

以告,則殺之。

國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

王喜,告邵公曰:"吾能弭謗矣,乃不敢言。

"邵公曰:"是鄣之也。

防民之口,甚於防川。

川壅而潰,傷人必多。

民亦如之。

是故為川決之使導,為民宣之使言。

"

《語》曰: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!不捨晝夜。

《竹書記年》曰:藍田川,有漢臨一江一 王榮塚,景帝以罪征之,將行,祖於一江一 陵北門,車軸折,父老泣曰:"吾王不返矣。

"榮至都,中尉郅都急切責王,王年少恐而自一殺,葬於是川,有燕數萬啣土置塚上,百姓憐之。

《水經注》曰:龍魚川,澤漲不測,出五色雲,俗以為靈而莫敢采捕,因謂是水為龍魚水,自下亦通謂之龍魚川。

又曰:祥川者,漢戚夫人所生處也。

高祖得而一寵一 之,改其地為祥川,用表夫人載誕之休祥也。

《秦州記》曰:枹罕原北有鳳林川,川中則黃河水東流。

《莊子》曰:昔者禹之堙洪水,決一江一 河而道四夷九州,名川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無數。

《方輿記》曰:清涼川,在興道縣北。

《唐書》云:德宗皇帝以朱泚之難幸梁洋,中書舍人齊映從駕至此川,見旌旗蔽野,上心駭,謂泚之追兵疾路至此,見梁帥嚴震具軍容拜馬前,敘君臣離亂,流涕久之。

上喜,令震登馬與朕作主人。

映曰:"嚴震與至尊導馬,御膳自有所司。

"頃之,上次洋州行宮,召映責以儒生不達兵機,煙塵時務姑息主帥,映奏曰:"山南士庶,只知有嚴震,不知有陛下,且今天威親臨,令巴蜀士民知天子之尊,亦足以盡嚴震為臣子之節。

"上歎之良久。

震聞,特拜謝映,時議多之。

即此川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