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:征東將軍《魏志》曰:張遼字文遠,為征東將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

○四征將軍

征東將軍

《魏志》曰:張遼字文遠,為征東將軍。

征孫權,被甲持戟先登陷陣,沖壘入,至權麾下。

又曰:滿一寵一 字伯寧,為征東將軍。

詔曰:"君典兵在外,專心憂公,賜田十頃、穀五百斛、錢二十萬,以明清忠儉約之節。

"

《晉書》:王渾平吳,轉征東大將軍,復鎮壽一陽一。

渾不尚刑名,處斷明允。

時吳人新附,頗懷畏懼。

渾撫循羈旅,虛懷綏納,座無空席,門不停賓。

於是一江一 東之士,莫不悅附。

征西將軍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馮異為征西將軍,入關征赤眉。

又曰:耿秉為征西將軍,領撫單于。

及薨,南單于舉國發喪,犁面流血。

《魏志》曰:夏侯淵字妙才,為征西將軍,守漢中。

《後魏書》曰:陸真,代人也。

少善騎射,數從征伐,所在摧鋒陷陣。

前後以功為征西將軍。

征南將軍

《魏志》曰:夏侯尚字仁伯,淵從子也。

文帝與之親友,太祖定冀州,尚為軍司馬,常從征討,遷征南將軍。

又曰:曹仁為征南將軍,鄢陵侯彰北征烏丸,文帝在東宮,為書戒彰曰:"為將奉法,不當如征南耶!"

《晉書》曰:羊祜為征南將軍,寢疾,求入朝。

既至洛一陽一,會景獻梓宮在殯,哀慟至篤。

中詔申諭,扶疾引見,命乘輦入殿,無下拜,甚見優禮。

《後魏書》曰:司馬景之,字洪略,晉汝南王亮之後。

太宗時,歸封蒼梧公,加征南大將軍。

征北將軍

《魏志》曰:杜恕為幽州刺史,時征北將軍程嘉屯薊,尚書袁侃等戒恕曰:"程申伯處先帝之世,傾田國讓於青州。

足下今俱杖節,共屯一城,宜深有以禮之。

"

沈約《宋書》曰:衡一陽一王義季為征北將軍、徐州刺史。

○四鎮將軍

△鎮東將軍

《魏志》曰:臧霸字宣高,太山華一陰一人也。

亡命東海,以壯勇聞。

太祖募索,得霸,見而悅之,以為琅琊相。

文帝即位,遷鎮東將軍。

鎮西將軍

《魏志》曰:曹真字子丹。

文帝即位,以真為鎮西將軍。

《蜀志》曰:馬超,父騰,靈帝末與邊章、韓遂等俱起事於西州。

初平三年,遂、騰率眾詣長安。

漢朝以遂為鎮西將軍,遣還金城,騰為征西將軍屯郿鄔。

鎮南將軍

《蜀志》曰:黃權字公衡,伐吳敗於白帝。

既附魏,文帝曰:"君捨逆效順,欲追蹤陳、韓耶?"權曰:"臣降吳不可,歸蜀無路,是以歸命。

敗軍之將,免死為幸,何古人之可慕!帝善之,拜鎮南將軍。

《吳志》曰:呂岱既定一交一 州,進討九真,斬獲萬數。

又遣從事南宣國化,及徼外扶南、林邑、堂明諸王,各遣使奉貢。

權嘉其功,進拜鎮南將軍。

《晉書》曰:杜預為鎮南將軍,繕兵甲,曜威武,乃簡一精一銳,襲吳西陵督張政,大破之,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戶。

政,吳之名將也,據要害之地,恥以無備取敗,不以所喪之實告於孫皓。

預欲間吳邊將,乃表還所獲之眾於皓。

皓果召政,遣武昌監劉憲代之。

故大軍臨至,使其將帥移易,以成傾蕩之勢。

預處分既定,乃啟請伐吳之期。

《後魏書》曰:唐和詣闕,世祖優之,待以上客。

高宗以和歸誠先朝,拜鎮南將軍。

鎮北將軍

《魏氏春秋》曰:許元字士宗,為鎮北將軍,都督河北諸軍事。

《蜀志》:魏延字文長。

先主大會群臣,問延曰:"今委卿以重任,卿居之,欲雲何?"延對曰:"若曹操舉天下而來,請為大王拒之;偏將十萬之眾至,請為大王吞之。

"先主稱善,眾鹹壯其言。

先主踐尊號,進拜鎮北將軍。

《晉書》曰:何曾為鎮北將軍。

文帝使武帝、齊王攸送之,帝又過其子劭。

曾先敕劭曰:"客必過汝,汝當預嚴。

"劭不冠帶,停帝良久,曾深以為譴劭。

曾見崇重如此。

○四安將軍

△安東將軍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武帝伐吳,以王渾為安東將軍。

《晉公卿禮秩》曰:世祖以扶風王駿為安東大將軍。

安西將軍

《魏志》曰:曹仁字子孝,太祖從弟也。

少好弓馬弋獵。

俊豪並起,仁亦一陰一結少年,周遊淮泗之間,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。

太祖討馬超,以仁行安西將軍。

安南將軍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光武以岑彭為安南將軍。

安北將軍

沈約《宋書》曰:劉秀之,東莞莒人。

少孤貧,有志操。

為安北將軍、雍州刺史。

上車馬幸新亭,視秀之發引。

○四平將軍

△平東將軍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武帝伐吳,以王濬為平東將軍。

平西將軍

《蜀志》曰:馬超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,密書請降。

先主遣人迎超,超將兵徑到城下。

城中震怖,璋即稽首,以超為平西將軍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臨川王義慶為平西將軍。

平南將軍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武帝伐吳,以一胡一 奮為平南將軍。

平北將軍

《魏志》曰:太祖征冀州,張燕求佐軍,拜平北將軍。

○雜號將軍上

△鎮軍將軍

《魏志》曰:黃初七年,魏文以陳群為鎮軍大將軍,錄尚書事,受顧命。

又曰:甘露元年,以石苞為鎮軍將軍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齊王攸為鎮軍將軍。

撫軍將軍

《魏志》曰:黃初四年,以司馬宣王為撫軍大將軍輔政。

又曰:齊王嘉平三年,以司馬景王為撫軍大將軍輔政。

《語林》曰:簡文為撫軍時,坐床 上生塵,不聽左右拂去,見鼠行跡,視以為嘉。

有參軍見鼠,以手板格煞之,撫軍謂曰:"無乃不可乎?"

征虜將軍

《東觀漢記》曰:祭遵為征虜將軍,廉潔奉公,光武歎曰:"安得憂國奉公如祭征虜者乎?"

《魏志》曰:太祖以臨淄侯植為征虜將軍,遣救曹仁,呼有所敕而植醉,於是罷之。

又曰:南一陽一周太好立功,善用兵,以為征虜將軍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征虜將軍,世號金紫將軍。

冠軍將軍

《史記》曰:楚義帝,以宋義為卿子冠軍。

《漢書》曰:武帝以霍去病徵匈一奴一,功冠三軍,封冠軍侯。

《魏志》曰:正始中,以文欽為冠軍將軍、揚州刺史。

《晉起居注》曰:武帝泰始七年,詔曰:議郎一胡一 奮開爽忠亮,有文武才幹,歷位外內,涉練戎事,威略之一聲 著於方外,其以奮為冠軍將軍。

《齊書》曰:劉悛嘗從駕登蔣山,上數歎曰:"貧賤之一交一 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

"顧謂悛曰:"此況卿也。

世言富貴好改其素情,吾雖有四海,今日與卿盡布衣之適。

"悛起,拜謝,遷冠軍將軍。

《晉書·載記》曰:符堅寇晉,以姚萇為龍驤將軍,督益、梁州諸軍事,謂萇曰:"朕本以龍驤建業,龍驤之號,未曾假人,今特以相授。

山南之事,一以委卿。

"堅左將竇衝進曰:"王者無戲言。

此將不祥之征也,惟陛下察之。

堅默然。

車頻《秦書》曰:苻堅與符健西入關。

堅時年十二,未有軍號,健夢有天神遣使者,朱衣武冠,拜堅為龍驤將軍。

後加此官,以應神夢。

《羊祜別傳》曰:先時吳童謠云:"阿童復阿童,銜刀浮渡一江一 。

不畏岸上虎,但畏水中龍。

"祜聞之曰:"此必水軍有功。

"即表王濬為龍驤將軍,謀伐吳。

輔國將軍

《晉書》:王導為輔國將軍。

導上箋曰:"昔魏武,達政之主也;荀文若,功臣之最也,封不過亭侯。

倉舒,愛子之一寵一 ,贈不過別部司馬。

以此格萬物,得不局跡乎!今者臨郡,不問賢愚豪賤,皆加重號,輒有鼓蓋。

時有不得者,或為恥辱。

天官混雜,朝望頹毀。

導忝荷重任,不能崇浚山海,而開創亂源,饕竊名位,取紊彝典,謹送鼓蓋加崇之物,請從導始。

庶令雅俗區別,群望無惑。

"

王隱《晉書》曰:王濬為輔國將軍。

又曰:羊琇以輔國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

領軍將軍

《魏志》曰:文帝即位,拜曹休為領軍將軍。

《晉書》曰:紀瞻轉領軍將軍,當時服其嚴毅。

雖恆疾病,六軍敬憚之。

瞻以久病,請去官,不聽,復加散騎常侍。

及王敦之逆,帝使謂瞻曰:"卿雖病,但為朕臥護六軍,所益多矣。

"

《晉一陽一秋》曰:韓康伯年四十九,拜領軍。

疾病,占候者雲"不宜此官",固請,徙之。

何法盛《晉中興書》曰:陶回拜領軍將軍,加散騎常侍。

性方范,不畏強禦。

丹一陽一尹桓景頗以佞事司徒王導,導甚暱之。

回常慷慨謂景非正人,不宜親狎。

會熒惑守南斗經旬,王公語回曰:"南鬥,揚州分,而熒惑守之,吾當遜位以厭此謪。

"回答曰:"公以明德作鎮,輔弼聖主,當親忠貞,遠邪佞;與桓景造膝,熒惑何由退捨!"導深愧之。

《梁書》曰:一胡一 曾祐拜領軍將軍,厚自封植,以所加鼓吹恆置齋中,對之自娛,人曰:"此是羽儀,公名望隆重,不宜若此。

"答曰:"我性一愛之,恆須見耳。

"或出遊,亦以自隨。

士人笑之。

《唐書》曰:貞元十一年,以前太子賓客李願為左領軍大將軍,李憑為右威衛大將軍。

依前兼中丞,皆太尉晟之子,以免喪故,晟諸子同日授官者凡九人。

護軍將軍

王隱《晉書》曰:王敦將復作逆,明帝問曰:"何如?"應詹厲然慷慨答詔,曰:"陛下宜奮赫斯之威,臣等當負戈從戎,以順討逆,誠社稷之計也。

"即以詹為護軍將軍,同心滅敦。

中軍將軍

《漢書》曰:馮奉世字子明。

元帝以為中軍將軍,屯首一陽一。

《魏志》曰:曹真持節,都督中外諸軍事,以中軍將軍受顧命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太始元年,以羊祜為中軍將軍,總宿衛。

游擊將軍

《史記》曰:漢高祖以陳豨為游擊將軍。

《漢書》曰:太祖太初元年,以蘇建、韓說為游擊將軍。

袁宏《漢記》曰:建武二年,以一鄧一 隆為游擊將軍,助朱浮攻彭一寵一 。

《魏志》曰:卞闌,少有才學,為游擊將軍,加散騎常侍。

《山濤啟事》曰:游擊將軍諸葛沖一精一果有文武才,擬補兗州。

詔答曰:"沖領兵未?"欲出之。

積射將軍

《後周書》曰:於謹除積射將軍,又隨廣一陽一王元深征鮮於修禮。

停軍中山,侍中元晏言於靈太后曰:"廣一陽一王以宗室之重,受律專征,今乃盤桓不進,坐圖非望。

"又有於謹者,智略過人,為其謀主。

風塵之隙,恐非陛下純臣矣。

"靈太后詔,於尚書省門外立榜,募能獲謹者,許重賞。

謹聞之,乃謂廣一陽一王曰:"今女主臨朝,取信讒佞,脫不明白殿下素心,便恐禍至無日。

謹請束身詣闕,歸罪有司,披露心腹。

"深遂許之。

謹遂到榜下曰:"吾知此人。

"眾共詰之。

謹曰:"我即是也。

"有司以聞。

靈後引見之,大怒。

謹備述廣一陽一忠款,兼陳停軍之狀。

靈後意解,捨之。

《世語》曰:積射將軍樊震對武帝稱一鄧一 艾之忠。

積一弩一將軍

沈約《宋書》曰:積一弩一將軍,晉官也。

《齊職儀》曰:積一弩一將軍,品第四,銀章、青綬、武冠、絳朝服、佩水蒼玉。

晉太康十年,立積一弩一、積射營各二千五百人,並以將軍領之。

強一弩一將軍

《漢書》曰:元狩元年,以李沮為強一弩一將軍,伐匈一奴一。

又曰:太初二年,以路博德為強一弩一將軍。

又曰:神雀二年,以許延壽為強一弩一將軍遷大司馬。

傅暢《晉贊》曰:晉文王,晉台置強一弩一將軍,掌宿衛。

殿中將軍

《玄中記》曰:漢桓帝時,出遊河上,忽有一青牛從河中出,直走蕩桓帝邊,人皆走,太尉何公為殿中將軍,有勇力,輒走逆之。

牛見公往,乃反,走還河,未至河,公及牛,乃以手拔牛,左足脫,以右手持斧斫牛頭,殺之。

此青牛者,是萬年木一精一也。

《語林》曰:庾公欲伐王公,先書與郗公曰:"老賊轉欲輈張,殿中將軍舊用才學士,以廣視聽,而頃悉內面牆人,是欲蔽主之明。

便欲勒數州之眾,以除君側之惡。

今年之舉,蔑不濟矣。

"

員外將軍

《後魏官氏志》曰:員外將軍從第八品。

直閣將軍

《後魏書》曰:楊曄字延季,弘農華一陰一人也。

性雅厚,頗有文學,起家奉朝請,稍遷直閣將軍。

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王敬則,晉陵南沙人也。

生而紫胞,年長而腋下生乳,各長數寸,夢騎五色獅子。

明帝即位,為直閣將軍。

《齊書》曰:劉善明為直閣將軍。

五年,青州沒虜,善明母陷北虜,移置桑乾。

善明布衣蔬食,哀戚如持喪。

明帝每見,為之歎息,時人稱之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