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: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宣孝陳皇后,諱道正,臨淮東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

○齊蕭道成母陳後

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宣孝陳皇后,諱道正,臨淮東一陽一人。

後生太祖。

太祖年二歲,乳人乏乳,後夢人以兩甌麻粥與之,覺而乳大出,異而悅之。

宣帝從任在外,後常留家治事,教子孫。

有相者謂後曰:"夫人有貴子而不見之。

"後歎曰:"我三兒,誰當應之。

"呼太祖小字曰:"正應是汝。

"太祖雖從官,而家業本貧,為建康令時,高宗等冬月猶無縑纊,而奉膳甚厚,後每撤去兼肉,曰:"我於此過足矣。

"殂於縣捨,年七十三。

建元元年,重追尊孝皇后。

○蕭道成劉後

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高昭劉皇后,諱智容,廣陵人也。

父壽之,員外郎。

後母桓氏夢吞玉勝生後,時有紫光滿室。

後寢臥,家人常見上如有雲氣焉。

年十餘,適太祖,嚴整有禮法,家庭肅然。

宋泰豫元年,殂。

葬宣帝墓側,今泰安陵也。

門生王清與墓工始下鍤,有白兔跳起,尋之不得,及墳成,兔還棲其上。

建元元年,尊謚昭皇后。

○蕭昭業母王后

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文安王皇后,諱寶明,琅琊臨沂人。

建元元年,為南一陽一王妃。

四年,為皇太子妃,無一寵一 。

太子為宮人制新麗衣服及首飾,而後床 帷陳設古舊,釵鑷十餘枚,永明十一年,為皇太了太妃。

鬱林王即位,尊為皇太后,稱宣德宮。

○蕭昭業何妃

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鬱林王何妃,名婧英,廬一江一 灊人,撫軍將軍戢之女。

後將拜,鏡在床 無因墮地。

其冬,與太后同日謁太廟。

後稟性一婬一亂,為妃時,與外姦通。

左右楊珉之與同寢處如伉儷,又與帝相愛褻,故帝恣之。

迎後親戚入宮,賞賜人數十萬,以世祖耀靈殿處後家屬。

帝被廢,貶為王妃。

○梁蕭衍母張後

《梁書》曰:太祖獻皇后張氏,諱尚柔,范一陽一方城人也。

祖次惠,宋濮一陽一太守。

後母蕭氏,即文帝從姑。

宋元嘉中,嬪於太祖,生長沙宣武王懿、永一陽一昭王敷,次生高祖。

初,後嘗於室內,忽見庭前菖蒲生花,光彩照灼,非世中所有。

後驚視,謂侍者曰:"汝見不?"對曰:"不見。

"後曰:"常聞見者當富貴。

"因遂取吞之。

是月,產高祖。

將產之夜,後見庭內有若衣冠陪列焉。

次生衡一陽一宣王暢、義興昭長公主令暱。

宋泰始七年,殂於秣陵縣同夏裡捨,葬武進縣東城裡山。

天監元年五月甲辰,追上尊號為皇后,謚曰獻。

○蕭衍郗後

高祖德皇后卻氏,諱徽,高平金鄉人也。

祖紹,宋國子祭酒,領東海王師。

父燁,太子舍人,早卒。

初,母尋一陽一公主方娠,夢人云:"當生貴子。

"及生後,有赤光照於室內,器物盡明,家人皆怪之。

巫言"此女光適有所妨",乃於水濱祓除之。

後幼而明慧,善隸書,讀史傳,女工之事,無不閒一習一 。

宋後廢帝將納為後;齊初,安陸王緬又欲結婚,郗氏並辭以女疾,乃止。

建元末,高祖始聘焉。

生永興公主玉姚、永世公主玉琬、永康公主玉環。

建武五年,高祖為雍州刺史,先之鎮,後乃迎後至州。

未幾,殂於襄一陽一官舍,時年三十二。

明年,歸葬南徐州武進縣。

二年,齊朝進高祖位相國,封梁公,詔贈後為梁公妃。

高宗踐祚,追崇為皇后。

○丁貴嬪

《梁書》曰:高祖丁貴嬪,諱令光,譙國人也,世居襄一陽一。

貴嬪生於樊城,初產,有神光之異,紫煙滿室,故以為名。

相者云:"此女當大貴。

"高祖臨州,丁氏因人以聞。

嬪時年十四,高祖納焉。

初,貴嬪生而有赤志在左臂,治之不滅,至是無何忽失所在。

事德皇后小心祗敬,嘗於供養經案之側,彷彿若見神人,心獨異之。

高祖義師起,昭明太子始誕育,貴嬪與太子留在州城。

京邑平,乃還京都。

天監元年五月,有司奏為貴人,未拜;其年八月,又為貴嬪,位在三夫人上,居於顯一陽一殿。

○阮修容

高祖阮修容,諱令嬴,本姓石,會稽餘姚人也。

齊始安王遙光納焉。

遙光敗後,入東昏宮。

建康城平,高祖納為綵女。

天監六年八月,生世祖。

尋拜為修容,常隨世祖出藩。

大同六年六月,薨於一江一 州內寢,時年六十七。

歸葬一江一 寧縣通望山,謚曰宣。

世祖即位,追崇為文宣太后。

○蕭綱王后

《梁書》曰:太宗簡皇后王氏,諱靈賓,琅琊臨沂人也。

祖儉,太尉南昌文獻公。

後幼而柔明淑德,叔父暕見之曰:"吾家女師也。

"天監十一年,拜晉安王妃。

生哀太子大器、南郡王大連、長山公主妙。

大通三年十月,拜皇太子妃。

太清三年三月,薨於永福省,時年四十五。

其年,太宗即位,追崇為皇后,謚曰簡。

大寶元年九月,葬莊陵。

○蕭繹徐妃

《梁書》曰:元帝徐妃,諱昭佩,東海郯人也。

祖孝嗣,齊太尉枝一江一 文忠公。

父緄,侍中、信武將軍。

妃以天監十六年十二月拜湘東王妃,生世子方等、益昌公主含貞。

妃無容質,不見禮,帝三二年一入房。

妃以帝眇一目,每知帝將至,必為半面裝以俟,帝見則大怒而出。

妃性嗜酒,多洪醉,帝還房,必吐衣中。

既而貞惠世子方諸母王氏一寵一 愛,未幾而終,元帝歸咎於妃;及方等死,愈見疾。

太清三年,遂逼令自一殺,妃知不免,乃投井死。

帝以一屍一還徐氏,謂之出妻。

葬一江一 陵瓦官寺。

○陳陳霸先章後

《陳書》曰:高祖宣皇后章氏,諱要兒,吳興烏程人也。

本姓鈕,父景明,為章氏所養,因改姓焉。

景明,梁代官至散騎侍郎。

後母蘇氏,嘗遇道士以小龜遺己,光彩五色,曰:"三年有徵。

"及期,後生而紫光照室,因失龜所在。

後少而聰慧,美容儀,手爪長五寸,色紅白,每有期功之服,則一爪先折。

後善書計,能誦《詩》及《楚詞》。

高祖自廣州南征一交一 阯,命後與衡一陽一王昌隨世祖由海道歸於長城。

侯景之亂,高祖下至豫章,後為侯景所囚。

景平,高祖為長城縣公,後拜夫人。

及高祖踐祚,永定元年,立為皇后。

高祖崩,後與中書舍人蔡景歷定計,秘不發哀,召世祖入纂。

世祖即位,尊後為皇太后。

下令黜廢帝為臨海王,命高宗嗣位。

太建元年,冊尊後為皇太后。

二年三月景申,崩於紫極殿,時年六十。

○陳蒨沈後

《陳書》曰:世祖沈皇后,諱妙容,吳興武康人也。

父法深,梁安州錄事參軍。

後年十餘歲,以梁大同中歸於世祖。

高祖之討侯景,世祖時在吳興,景遣使收世祖及後。

景平,乃獲免。

高祖踐祚,永定元年,後為臨川王妃,世祖即位,立為皇后。

○陳頊柳後

《陳書》曰:高宗柳皇后,諱敬言,河東解縣人也。

曾祖世隆,侯景之亂與弟盼往一江一 陵依梁元帝,以長城公主之故,待遇甚厚。

及高宗赴一江一 陵,元帝以後配焉。

承聖二年,後生後主於一江一 陵。

明年,一江一 陵陷,高祖遷於關右,後與後主留穰城。

天嘉二年,與後主還朝,後為安城王妃。

高宗即位,立為皇后。

後美姿容,身長七尺二寸,手垂過膝。

初,高祖居鄉里,先娶吳興錢氏女,及即位,拜為貴妃,甚有一寵一 幸。

後傾心下之,每尚方供奉之物,其上者皆推於貴妃,而己御其次焉。

高宗崩,始興王叔陵為亂,後主賴後與吳媼救而獲免。

後主即位,尊後為皇太后,宮曰弘范。

當此之時,新失淮南之地,隋師臨一江一 ,又國遭大喪,後主病瘡不能聽政。

其誅叔陵、供大行喪事、邊境防守及百司眾務,雖假以後主之命,實皆決之於後。

後主瘡愈,乃歸政焉。

陳亡,入長安。

隋大業十一年,薨於東都,時年八十三。

葬洛一陽一之芒山。

○陳叔寶沈後

《陳書》曰:後主沈皇后,諱婺華,儀同三司憲侯君理之女也。

母,高祖女會稽穆公主。

主早亡,時後尚幼,而毀瘠過甚。

服畢,每至歲時朔望,恆獨坐泣涕,哀慟左右,內外鹹敬異焉。

太建三年,納為皇太子妃。

後主即位,立為皇后。

後性端靜,寡嗜欲,聰敏強記,涉獵經史,工書翰。

初,後主在東宮,而後父君理卒,後居憂,處別殿,哀毀逾禮。

後主遇後既薄,而張貴妃一寵一 傾後宮,後宮之政並歸之,後澹然未嘗有所忌怨。

而居處儉約,衣服無錦繡之飾,左右近侍才百許人,唯尋閱圖史、佛經為事。

陳亡,與後主俱入長安。

及後主薨,後自為哀詞,文甚酸切。

隋煬帝每所巡幸,恆令從駕。

及煬帝為宇文化及所害,後自廣陵過一江一 還鄉里,不知所終。

○張貴妃

《陳書》曰:後主張貴妃,名麗華,兵家女也。

家貧,父兄以織席為業。

後主為太子,選入宮。

是時龔貴嬪為良娣,貴妃年十歲,後主見而悅焉,因得幸,遂有娠,生太子深。

後主即位,拜為貴妃。

性聰慧,甚被一寵一 遇。

後主每引見貴妃與賓客遊宴,貴妃薦諸宮女預焉,後宮等鹹德之,競言貴妃之善,由是愛傾後宮。

又好厭魅之術,假鬼神以惑後主,置一婬一祀於宮中,聚諸妖巫使之鼓舞。

因參訪外事,人間有一言一事,妃必知之,以白後主。

由此益重妃,內外宗族,多被引用。

及隋軍陷台城,妃與後主俱入井,隋軍出之,晉王廣命斬妃於青溪中橋。

○北齊高歡婁後

《北齊書》:武明皇后婁氏,諱昭君,贈司徒內干之女也。

少明悟,強族多聘之,並不肯行。

及見神武於城上執役,驚曰:"此真吾夫也。

"乃使婢通意,又數致私財,使以娉己,父母不得已而許焉。

神武既有澄清之志,傾產以結英豪,密謀秘策,後恆參預。

及拜渤海王妃,閫闈之事悉決焉。

後高明嚴斷,雅遵儉約,往來外捨,侍從不過十人。

性寬厚,不妒忌,神武姬侍,鹹以恩待。

神武嘗將西討出師,後夜孿生一男一女,左右以危急,請追告神武,後弗聽,曰:"王出統大兵,何得以我故輕離軍幕。

死生命也,來復何為!"神武聞之,嗟歎良久。

沙苑敗後,侯景言請一精一騎二萬,必能取之。

神武悅,以告於後,後曰:"若如其言,豈有還理,得獺失景,亦有何利。

"乃止。

文襄嗣位,進為太妃。

文宣將受魏禪,後固執不許,帝所以中止。

天保初,尊為皇太后,宮宣訓。

濟南即位,尊為太皇太后。

尚書令楊愔等受遺詔輔政,疏忌諸王。

太后密與孝昭及諸大將定策誅之,令廢立。

孝昭即位,復為皇太后。

孝昭帝崩,太后又下詔立武成帝。

大寧二年春,太后寢疾,衣忽自舉,用巫媼言改姓氏。

四月辛丑,崩於北宮,年六十二。

合葬義平陵。

○爾朱太妃

《北齊書》:彭城太妃,爾朱榮之女,魏孝莊後也。

神武納為別室,敬重逾於婁後,見必束帶,自稱下官。

神武迎蠕蠕公主還,爾朱迎於木井北,與蠕蠕公主前後別行,不相見。

公主引角弓仰射翔鴟,應弦而落;妃引長弓邪射飛鳥,亦一發而中。

神武喜曰:"我此二婦,並堪擊賊。

"後為尼,神武為起佛寺。

天保初,為太妃。

及文宣狂酒,將無禮於太妃,太妃不從,遂遇禍。

○高澄元後

《北齊書》曰:文襄敬皇后元氏,魏孝靜帝之妹也。

孝武帝時,封馮翊公主,而歸於文襄。

容德兼美,曲盡和敬。

初生河間王孝琬,時文襄為世子,三日而孝靜幸世子第,贈錦彩及布帛萬匹,世子辭,求通受諸貴禮遺,於是十屋皆滿。

次生兩公主。

文宣受禪,尊為文襄皇后。

○高洋李後

《北齊書》曰:文宣皇后李氏,諱祖娥,趙郡李希宗女也。

容德甚美,初為太原公夫人。

及帝將建中宮,高隆之、高德正言漢婦人不可為天下之母,宜更擇美配。

楊愔固請依漢、魏故事,不改元妃。

而德正猶固請廢後而立段昭儀,欲以結勳貴之援,帝竟不從而立後焉。

帝好捶撻嬪御,乃至有殺戮者,唯後獨蒙禮敬。

天保十年,改為可賀敦皇后。

孝昭即位,降居昭信宮,號昭信皇后。

○高演元後

《北齊書》曰:孝昭皇后元氏,開府元蠻女也。

初為常山王妃。

天保末,賜姓步六孤。

孝昭即位,立為皇后。

帝崩,梓宮之鄴,始渡汾橋,武成聞後有奇藥,追索之不得,使閹人就車頓辱。

降居順成宮。

武成既殺樂陵王,元被閟隔,不得與家相知。

宮闈內忽有飛語,帝令檢推,得後父兄書信,元蠻由是坐免官。

後以齊亡入周氏宮中。

隋文帝作相,放還山東。

○高湛一胡一 後

《北齊書》曰:武成皇后一胡一 氏,安定一胡一 延之女。

其母範一陽一盧道約女,初懷孕,有一胡一 僧詣門曰:"此宅瓠蘆中有月。

"既而生後。

天保初,選為長廣王妃。

產後主日,鴞鳴於產帳上。

武成崩,尊為皇太后。

○高緯斛律後

《北齊書》曰:後主皇后斛律氏,左丞相光之女也。

初為皇太子妃。

後主受禪,立為皇后。

武平三年正月,生女,帝欲悅光,詐稱生男,為之大赦。

光誅,後廢在別宮,後令為尼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