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:《史記》:婁敬,齊人。漢五年,戍隴西,過洛一陽一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

○敘京都下

《史記》:婁敬,齊人。

漢五年,戍隴西,過洛一陽一。

脫挽輅,(木橫展車前人推之。

音一胡一 格反。

)衣其羊裘,因齊人虞將軍見上,說曰:"陛下都洛一陽一,豈欲與周室比隆哉?"上曰:"然。

"敬曰:"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。

周自後稷,堯封之邰,積德累善十有餘世。

成王即位,而營雒邑,以天下中,四方貢職,道理均,有德易以王,無德易以亡。

凡居此者,欲令務以德致人,不欲依險阻,令後世驕奢以虐人也。

今陛下與項籍戰滎一陽一,爭成皋,大戰七十,小戰四十,使天下之人肝腦塗地,暴骨中野。

欲與成、康比隆,臣以為不侔矣。

夫秦被山帶河,四塞之固。

夫與人鬥,不扼其喉,拊其背,未能全勝。

"上疑之。

及留侯言之,上即日車駕西都。

賜敬姓劉氏,拜郎中,號奉春君。

《漢書》曰:劉敬說上都關中,上疑之,左右大臣皆山東人,多勸上都洛一陽一,曰:"洛一陽一東有成皋,西有崤、澠,背河向洛,其固亦足恃。

"張良曰:"洛一陽一雖有此固,其中小,不過數百里,田地薄,四面受敵,此非用武之國。

夫關中,左崤、函,右隴、蜀,沃野千里,南有巴蜀之饒,北有一胡一 苑之利,阻三面而獨守,以一面東制,諸侯安定。

河渭漕挽天下,西給京師,諸侯有變,順流以下,是以委輸。

此所謂金城千里,天府之國。

劉敬說是也。

"上即日車駕,西都關中。

又曰:秦中,形勢之國也,地勢便利,以下兵於諸侯,譬如高屋之建瓴水也。

又曰:翼奉上書曰:"天道有常,王道亡常,亡常者,所以應常也。

必有非常之主,然後能立非常之功。

臣願陛下徙都於成周,左據成皋,右阻澠池,前鄉嵩高,後介大河,(師古曰:鄉讀曰向。

介,隔礙也。

)建滎一陽一,扶河東,南北千里以為關,而入敖倉;地方千千里者八九,足以自娛;東厭諸侯之權,西遠一胡一 羌之難,(師古曰:厭,抑也,音一葉反。

遠,音於萬反。

)陛下恭已亡為,按成周之居,兼盤庚之德,萬歲之後,長為高宗。

"

《後漢書》:建武元年十月癸丑,車駕入洛一陽一,幸南宮卻非殿,遂定都。

(洛一陽一,宮闕名,有卻非殿。

)

又曰:時京師修起宮室,浚繕城隍,而關中耆老猶望朝廷西顧。

班固感前代相如、壽王、東方之徒,造構文辭,終以諷勸,(相如作上林,子虛賦,吾丘壽王作士大夫論及驃騎將軍頌,東方朔作客難及非有先生論,其辭以諷喻為主者也。

)乃上《兩都賦》,盛稱洛一陽一制度美,以折西賓一婬一侈之論。

又《黃琬傳》:董卓秉政,以琬名臣,徵為司徒,遷太尉,更封一陽一泉鄉侯。

卓議遷都長安,琬與司徒楊彪同諫,不從。

琬退而駁議之,曰:"昔周公營洛邑以寧姬,光武卜東都以隆漢,天之所啟,神之所安。

大業既定,豈妄有遷動,以虧四海之望也!"

又曰:杜篤以關中表裡山河,先帝舊京,不宜改營洛邑,乃上奏《論都賦》。

又曰:王景,建初七年,遷徐州刺史。

先是,杜篤上《論都賦》,欲令車駕遷還長安。

耆老聞者,皆動懷土之心,莫不眷然佇立而望。

景以宮廟已立,恐人情疑惑,會時有神雀諸瑞,(景帝時有神雀鳳凰,白鹿、白鳥等瑞。

)乃作《金人論》,頌洛邑之美,天人之符,文有可采。

又曰:陳紀遷侍中,出為平原相,謁董卓,時欲徙都長安,乃謂紀曰:"三輔平敞,四面險固,土地肥美,號為陸海。

今關東兵起,恐洛一陽一不可久居。

長安猶有宮室,今欲遷,何如?"紀曰:"天子有道,守在四夷。

宜修德政,以懷不附。

遷移至尊,誠計之末者。

愚以公宜以事委公卿,專一精一外任。

其有違命,則威之以武。

今關東兵起,民不堪命。

若謙遠朝政,率師討伐,則塗炭之民,庶幾可全。

若欲徙萬乘以自安,將有累卵之危,崢嶸之險也。

"卓意甚恨,而敬紀名行,無所復言。

《吳錄》曰:張紘言於孫權曰:"秣陵,楚武王所置,名為金陵。

秦始皇時,望氣者雲金陵有王者氣,故掘斷連岡,改名秣陵。

有別小一江一 ,可以貯舡,宜為都邑。

"劉備勸都之,自京口遷都焉。

《吳志》先亂時童謠云:"寧飲建業水,不食武昌魚;寧歸建業死,不就武昌居。

"乃遷都建業。

(案:《一江一 表傳》漢建安中,蜀主曾宿於秣陵,睹一江一 山之秀,勸帝居之。

初,張紘謁帝曰:秣陵都,楚威王所置,名為金陵,地勢崗阜,連石頭。

訪問故老雲,昔秦始皇東巡會稽,經此縣,望氣者云: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,故掘斷東崗,改名秣陵。

今處所見存地有其氣,像天之所會,今宜為都邑。

帝深善之。

後聞劉備語曰:智者意同。

案:《吳錄》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,因睹秣陵山阜。

歎曰:鍾山龍盤,石頭虎踞,此帝王之宅。

)

《晉書》:周馥,成都王穎以為河南尹。

馥觀洛一陽一孤危,乃建策迎天子都壽春,曰:"不圖厄運,戎狄一交一 侵,畿甸危逼。

僉以殷人有累遷之事,周王有岐山之徙,方今河朔蕭條,崤、函阻澀,宛都屢敗,一江一 、漢多虞。

淮、一陽一之地,北阻塗山,南枕靈岳,名州四帶,有重險之固。

運漕四通,無屢空之難。

雖聖上神聰,元輔明賢,居儉守約,用保宗廟,未若相土遷宅,以保永祚也。

"

《載記》曰:劉元海之僣,太史令宣於修之言於元海曰:"陛下鳳翔龍興,奄受大命,然皇居仄陋,非可久安。

平一陽一勢有紫氣,兼陶唐舊都,願陛下上迎乾象,下協坤祥。

"乃遷都平一陽一。

又石勒下令曰:"武都,吾之豐、沛,萬歲之後,魂魄歸之。

"初,張賓謂勒曰:"今天下鼎沸,戰爭方始,夫得地者昌,失地者亡。

邯鄲、襄國,趙之舊都,依山憑險,形勝之國,可擇此二國而都之。

然後命將四出,授以奇略,推亡固存,兼弱攻昧,王業成矣。

"遂據襄國。

又符堅自臨晉登龍門,顧問群臣曰:"美哉!山河之固。

婁敬有言,'關中四塞之國',真不虛矣。

"權翼對曰:"臣聞夏殷之都,非不險也;周秦之眾,非不多也;終於身殞南巢,首懸白旗,軀殘於犬戎,國分於項籍,何也?德不修故也。

吳起有云:'在德不在險。

'願陛下守之以德,山河之固,不足恃也。

"

《一江一 表傳》:孫皓欲徙都武昌,楊土百姓沿流供給殊以為患,陸凱上疏曰:"臣聞有道之君,以樂樂人;無道之君,以樂樂身。

樂人者,其樂彌長;樂身者,不久而亡。

民者,國之根也。

誠宜重其食,愛其命,民安則君樂矣。

又武昌土地危險磽確,非王者建都安國養民之處,船泊則沉漂,陵居則峻危。

且童謠曰:'寧飲建業水,不食武昌魚;寧還建業死,不就武昌居。

'臣聞翼星為祥,熒惑作妖,童謠之言,發自天心也。

"

《後魏書》文旁泰和十八年,人遷都鄴,登銅雀台,魏御史大夫崔吉等曰:"鄴城平原千里,運漕四通,有西門、吳起舊跡,可以饒富。

在德不在險,請都之。

"孝文曰:"君知其一,未知其二,鄴城非長久之地,石虎傾於前,慕容滅於後,國富主奢,暴成速敗。

且西有枉人山,東有列人縣,北有柏人城,君子不飲盜泉,惡其名也。

"遂止,乃都洛一陽一。

《三國典略》:梁元帝在一江一 陵即位,欲還都建康,領軍將軍一胡一 僧祐、太府卿黃羅漢,吏部尚書宗懍、御史中丞劉諫等曰:"建業王氣已盡,與虜止隔一一江一 ,若有不虞,悔無及也。

且渚宮洲數滿百,當出天子,陛下龍飛,是其應乎。

"梁主令朝臣議之,黃門侍郎周弘正、尚書左僕射王褒曰:"帝王所都,本無定處,其如黔首萬姓,未見輿駕入建業,謂是列國諸王。

宜順百姓之心,從四海之望。

"時一江一 陵人士鹹雲弘正等皆是東人志願,東下恐非良計。

弘正面折之曰:"若東人勸東,謂為非計,君等西人欲西,豈成良策?"梁王笑之。

又於後堂大會文武五百人,問之曰:"吾欲還業,諸卿以為何如?"眾皆愕然,莫敢先對。

梁主曰:"勸吾去者左袒。

"於是左袒者過半。

武昌太守朱買臣入勸梁主云:"建業舊都,塋陵猶在。

荊鎮邊疆,非王者宅。

願陛下弗疑,致後悔也。

臣家在荊州,豈不欲陛下住?但恐是臣富貴,非陛下富貴耳。

"乃召卜者杜景象決其去留,遇兆不吉,答雲"未去"。

景象退而言曰:"此兆為鬼賊所留也。

"

《五經要義》曰:王者受命創始,建國立都,必居中土。

所以總天地之和,據一陰一陽一之正,均統四方,以制萬國者也。

王嬰《古今通論》曰: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,州中有和美鄉方三千里,五嶽之城,帝王之宅,聖人所生也。

《鹽鐵論》曰:燕之涿、薊,趙之邯鄲,魏之一溫一 、軹,韓之滎一陽一,齊之臨淄,楚之宛、陳,鄭之一陽一翟,三川之二周,富冠海內,皆為天下之名都。

《世說》曰:謝公時兵廝養逋亡,多外竄在南塘下諸舡中。

或欲求一時搜索,謝公不許,云:"不容置此輩,何以為京師?"

譙周《法訓》曰:王者居中國,何也?順天之和,而同四方之統也。

《管子》曰:凡立國都,非大山之下,必廣川之上。

高無近旱而水用足,下無近水而溝防省,因天材,就地利。

故城郭不必中規矩,道路不必中準繩。

《山海經》曰:青要之山,實惟帝之密都。

(郭璞注曰:大帝曲密之邑。

)

又曰:帝之下都,崑崙之墟。

又曰:從極之深三百仞,唯冰夷都焉。

(冰夷,河伯。

)

《一屍一子》曰:舜一徙成邑,二徙成都,三徙成國。

堯聞之賢,舉之草茅之中。

與之語禮樂而不逆,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,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。

於是妻之以皇,媵之以娥,九子事之,而托天下焉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古公亶父,是為大王,以修德為百姓所附。

狄人攻之,以皮弊事之,不得免焉;又事之以玉帛,不得免焉;又事之以犬馬,不得免焉。

遂策杖而去,止於岐山之一陽一,邑於周地,故始改國曰周。

豳人聞之,曰仁人不可失也,東循而奔,從之者如歸市焉。

一年而成三千戶之邑,二年而成都,三年五倍其初。

王於是改戎俗,築城郭,立宗廟,設官司,即《詩》所謂"乃召司空,乃召司徒,俾立室家。

其繩則直,作廟翼翼。

築之登登,削屢馮馮"者也。

周道之端,蓋自此始。

《兩京記》曰:隋文帝開皇二年夏,自故都移今所。

帝以長安故城,漢來舊邑,宮宇蠹朽,謀欲遷都。

僕射蘇威等議合帝旨,太史令庾季才奏當遷都。

帝曰:"吾乃今知天道。

"開皇二年六月十八日,移入新邑,在漢故城之東南萬年縣界,南直終南山子午谷,北枕龍首原。

今朝堂即舊楊興村,村門大樹今見在。

初,周代有異僧名棖公,言詞多驗。

時村人於此樹下集,棖公忽來逐之曰:"此天子坐位,何故坐之?"左僕射高穎總領其事,太子右庶子宇文愷創製規模,謂之大興城。

隋文初封大興公,及登極,縣門園池多取其名。

宮城東西四里,南北二里四十步,周回十三里一百八十步,高三丈五尺。

又云:東都城,隋大業元年,自故都移於今所。

其地今周之王城。

自周敬王、後漢,並居於今乙故都。

至仁壽四年,隋文帝於此營建,初謂之東京,有詣闕言事者稱:"一帝二京,事非稽古。

"乃改為東都。

為王充所據,充平,改洛州總管府,尋又置陝東大行台。

武德九年,復為洛州都督府。

貞觀六年,改為東都舊宮為洛一陽一宮。

明慶元年,復為東都,武太后號為神都。

神龍元年,復舊,又改為河南府。

洛水貫都,有河漢之象。

初,隋煬帝登北邙觀伊闕,顧曰:"此龍門耶,自古何為不建都於此?"僕射蘇威對曰:"自古非不知,以俟陛下。

"帝大悅。

蓋其地北據山麓,南望天闕,水木滋茂,川源形勝,自古都邑莫有比也。

又曰:太宗車駕始幸洛一陽一宮,唯因舊宮,無所改制。

終於貞觀、永徽之間,荒蕪虛耗。

置都之後,方漸修補。

龍朔中,詔司農少卿韋機更繕造。

高宗常謂機曰:"兩京,朕東西二宅,來去不恆,卿宜善思修建。

"始作上一陽一等宮。

至武太后,遂定都於此。

日加營構,而宮府備矣。

《郡國志》:廬山,在柴桑、彭澤二縣之郊,疊障九成,崇巖萬仞,《山海經》所謂三天子障,亦曰天子都。

楊雄《蜀都賦》曰:蜀都之地,古曰梁州。

張衡《南都賦》曰:於顯樂都,既麗且康;陪京之南,居漢之一陽一。

《魯都賦》曰:彼齊諸儒,皆繪弁端衣,散佩垂紳,金聲玉色,一溫一 故知新,訪魯都之區域,吊先王之遺真。

左思《蜀都賦》曰:蓋兆基於上世,開國於中古。

廓靈關而為門,苞玉疊而為宇。

又曰:魏土者,畢昴之所應,虞夏之餘民,先王之桑梓,列聖之遺塵。

考之四奧,則八紘之中;測之寒暑,則霜露所均。

後漢杜篤《論都賦》:夫大漢之盛,代藉雍土之饒,得御外理內之術,孰能致功若斯!創業於高祖,嗣傳於孝惠,德隆於太宗,財衍於孝景,威盛於聖武,政行於宣、元,侈極於成、哀,阼祚缺於孝平。

傳代十一,歷載三百。

(高祖至平帝十一代,歷,涉也,合二百一十四年,此言三百者,謂出二百年,涉三百年。

)德衰而復盈,道微而復彰,(謂呂氏亂而文帝興,昌邑廢而宣帝中興。

)皆莫能遷於雍州,而背於鹹一陽一。

宮室寢廟,山陵相望,高顯弘麗,可思可榮,羲農已來,無茲著明。

夫雍州,本帝王所以育業,(周始祖後稷封邵,公劉居豳,太一王 居岐,文王居酆,武王居鎬,並在關中,故曰育業也。

)霸王所以衍功,戰士角難之場也。

(衍,廣也。

謂秦都關內也。

)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