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:《漢書》曰:高祖撥亂誅暴,庶事草創,行賞授位,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

○以公相封

《漢書》曰:高祖撥亂誅暴,庶事草創,行賞授位,以能為次敘。

至於孝武,元功宿將略盡,上亦興文學,進拔幽隱。

公孫弘自海濱而登丞相。

自是之後,宰相畢侯。

又曰:漢帝以列侯為丞相,唯公孫弘無爵為丞相,上於是下詔封丞相平津侯。

其後以為故事,丞相封侯自弘始也。

又曰:武帝時,車千秋為高廟郎,上書訟衛太子冤。

上亦頗知太子惶恐,感悟,召千秋曰:"父子之間,人所難言。

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,當遂為吾輔。

"拜千秋為大鴻臚。

數月,為丞相,封富民侯。

又曰:朱博以丞相封二千五百戶,上書:"故事不過千戶。

"還千五百戶。

《魏志》曰:王郎,字景興。

文帝即位,授司空,進封平鄉侯。

子肅嗣。

初,文帝分朗邑封一子列侯,朗乞封兄子詳。

又曰:崔林為司空,封一陽一安亭侯,邑六百戶。

三公封列侯,自林始也。

(臣松之有郎漢封丞相,已為荀悅所譏。

魏封三公,其末同也。

)

又曰:曹爽以大將軍輔政,封武安侯,邑萬二千戶。

又曰:陳群以鎮軍,錄尚書受遺詔,進封穎一陰一侯。

又曰:何夔,字叔龍,為太子少傅、太僕。

文帝踐阼,封一陽一亭侯,三百戶。

病,乞遜位,詔曰:"以親則君有輔弼之勳,以賢則君有淳固之茂。

"

又曰:劉放,字子棄,為中書監,掌機密,進封魏壽亭侯。

孫資為中書令,封樂一陽一亭侯;太和末,資決策伐公孫淵,進左鄉侯。

遼東平定,又以參謀之功各封大縣,放方城侯,資中郡侯。

齊王即位,以決定大謀,並增邑,子一人亭侯。

又曰:衛凱為漢侍中,勸贊禪代之義,為文誥之命。

文帝踐祚,封一陽一告亭侯。

明帝即位,進閿鄉侯。

又曰:桓楷為尚書令,封亭鄉侯。

及病,文帝自臨省,謂之曰:"吾方托六尺之孤,寄天下之命,卿勉之。

"徙封安樂鄉侯。

又曰:一胡一 質薨,家無餘財,唯賜衣、書篋而已,追封一陽一陵亭侯。

又曰:盧毓、衛臻、徐宣、陳矯、和洽、常林、杜襲、裴潛、韓暨、高文惠、王觀、辛毗、劉靖、王基,並以列卿、尚書封侯。

又曰:漢制,凡人君特所一寵一 念,皆賜之封邑。

及丞相初拜,亦錫茅土,號曰恩澤。

出自私情,非至公之封也,中興以來無有封者。

○功臣封

《周禮·夏官》曰:司勳,掌六鄉賞地之法,以等其功。

王功曰勳,國功曰功,民功曰庸,事功曰勞,治功曰力,戰功曰多。

(克敵出奇,若韓信、陳平者。

)凡有功者,銘書於王之太常。

《史記》曰:古之人臣功有五品,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,以言曰勞,用力曰功,明其等曰閥,積功曰閱。

又曰:太公望,文王立以為師。

文王作酆邑,天下三分有其二。

及武王克紂,太公之謀居多,於是武王封尚父於齊營丘。

成王時,管、蔡作亂,淮夷叛周,乃使邵康公封太公曰:"東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無棣,五侯九伯,汝實征之。

"齊由此得專征伐,為大國二十八世。

又曰:邵公奭,與周同姓。

武王滅殷,封邵公於燕。

其在成王時,自陝以西,邵公主之;自陝以東,周公主之。

四十三世,秦始皇滅之。

又曰:楚出自帝顓頊高一陽一。

後吳回居火正,為祝融。

吳回生陸終。

陸終子六人,少曰季連。

季連之苗胤曰鬻子。

鬻子事周文王,早卒。

當成王之時,舉文、武勤勞之嗣,乃封其後熊繹於楚,以子男之國。

三十世,至負芻而秦滅楚。

又曰:魏者,畢公高之後。

畢公高與周同姓,武王封之於畢。

其後曰畢萬,事晉獻公。

伐霍、娶魏,滅之。

因以魏封畢萬為大夫。

卜偃曰:"畢萬之後必大。

萬,盈數也;魏,大名也。

以是始賞,天啟之矣。

"其後魏獻子並為晉卿。

至魏文侯,為諸侯。

子武立,與韓、趙共滅晉而三分其地。

又七世至王假,秦滅魏。

又曰:韓與周同姓,其後世事晉,得封於韓原,曰韓武子。

武子三世有韓厥,從封姓為韓氏。

六世至景侯虔,始列為諸侯。

及孫哀侯,與趙、魏共滅晉,三分其地。

八世至王安,而秦滅韓。

又曰:趙氏之先,與秦共祖。

造父事周穆王。

攻徐,破之。

乃賜以趙城。

七世叔帶去周入晉。

趙氏五世而至趙夙,夙生衰。

衰生盾,並為大夫。

其後趙鞅,是為簡子,始大。

又四世而至列侯籍,始立為諸侯。

三世至敬,與韓、魏共滅晉,分其地。

又七世至幽王繆,降秦而趙亡。

又曰:陳完者,陳厲公他之子。

完後奔齊,為田氏。

齊懿氏欲妻之,卜之,曰:"是謂鳳凰子飛,和鳴鏘鏘;有媯之後,將育於姜。

八世之後,莫之與京。

"卒妻之。

完卒,謚為敬仲。

六世而至田常,田常殺齊簡公,立簡公弟平公,乃割齊安平以東為己封,封邑大於齊。

至曾孫和,遂遷齊康公於海上,而田和立為齊侯。

五世至王建,為秦所滅。

又曰:西戎與申侯伐周,殺幽王驪山下。

為秦襄公將兵救周。

周避犬戎難,東徙洛邑,襄公以兵送周平王。

平王封襄公為諸侯,賜之岐以西之地。

於是始國,與諸侯通。

又曰:樂毅並趙、楚、韓、魏、燕之兵以伐齊,破之。

追至於臨淄,齊湣王走,保於莒。

樂毅獨留徇齊,攻入臨淄,盡以寶貨、財物、祭器輸之燕。

昭王大悅,親至濟上勞軍,行賞饗士,封毅於昌國,號為昌國君。

《漢書》曰:項羽佯尊懷王為義帝,實不用其命。

二月,羽自立為西楚霸王,王梁、楚地九郡,都彭城。

背約,更立沛公為漢王,王巴、蜀、漢中四十一縣,都南鄭。

三分關中,立秦三將:章邯為雍王,都廢丘;(縣名,今槐裡是。

)司馬欣為塞王,(韋昭曰:在長安東,名桃林塞也。

)都櫟一陽一;董翳為翟王,(文穎曰:本上郡,秦所置,項羽更名為翟也。

)都高一奴一。

楚將瑕丘申一陽一為河南王,都雒一陽一。

趙將司馬卬為殷王,都朝歌。

當一陽一君英布為九一江一 王,都六。

懷王柱國共敖為臨一江一 王,(本南郡,改為臨一江一 國。

)都一江一 陵。

藩君吳芮為衡山王,都邾文穎曰:邾音朱,縣名。

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。

徙魏王豹為西魏王,都平一陽一。

徙燕王韓廣為遼王。

燕將臧荼為燕王,都薊。

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。

齊將田都為齊王。

趙歇為代王。

趙相張耳為常山王也。

又曰:漢四年,立韓信為齊王,後徙為楚王。

五年,以九一江一 王英布為淮南王,盧綰為燕王,韓王信為代王,彭越為梁王。

又曰:克項八載,天下乃平,始論功,侯者四十有三人。

時人民散亡,大侯不過萬家。

封爵之誓曰:"使黃河如帶,太山如礪。

"於是申以丹書之信,重以白馬之盟,藏諸宗廟,副在有司。

迨文、景四五世間,流民既歸,戶口亦息,列侯大者三四萬戶,小國自倍。

其後子孫驕恣,忘其先祖之艱難,多陷法禁。

訖於孝武後元之年,靡有孑遺。

又曰:漢封功臣,張良未嘗有戰鬥功,高帝曰:"運籌策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外,子房功也。

"乃封良為留侯,與蕭何等俱封。

六年,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,其餘日夜爭功未決,未得行封。

上在洛一陽一南宮,從復道(如淳曰:上下有道,故謂之復也。

韋昭曰:間道也。

)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。

上曰:"此何語?"留侯曰:"此謀反耳。

"上曰:"為將奈何?"留侯曰:"上平生所憎,群臣所其知,誰最甚者?"上曰:"雍齒,數嘗窘辱我。

"留侯曰:"今急先封雍齒,以示群臣。

"於是上置酒,封雍齒為什方侯。

皆曰:"雍齒且侯,我屬無患矣。

"

又曰:高祖以蕭何功最盛,封為酇侯,所食邑多。

功臣皆曰:"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,反居臣等上,何也?"帝曰:"諸君知獵乎?追殺獸者,狗也;而發蹤指示獸處者,人也。

今諸君徒能得獸耳,功狗也;至如蕭何發蹤,功人也。

且諸君獨以隨我,多者兩三人;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,功不可忘也!"皆曰:"平一陽一侯曹參身被七十創,攻城略地,功最多,宜第一。

"鄂君進曰:"群臣議皆誤。

陛下雖亡山東,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,此萬世之功。

奈何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!蕭何第一,曹參次之。

"上曰:"吾聞進賢受上賞,蕭何功雖高,得鄂君乃益明。

"封鄂君故所食關內侯邑,封為安平侯。

又曰: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,賜姓劉氏。

又曰:項羽被十瘡,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:"若非吾故人乎?"馬童面之,指王翳曰:"此項王也。

"羽乃曰:"吾聞漢購我頭千金,邑萬戶,吾為公得之。

"乃自剄。

王翳取其頭,亂相蹂蹈爭羽相殺者數十人。

最後楊喜、呂馬童、呂勝、楊武各得一體。

故分其地以封五人,皆為列侯。

又曰:陳豨反。

上自至邯鄲,喜曰:"豨不南據邯鄲,北阻漳水,吾知其無能為矣。

"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,因見四人,上嫚罵曰:"豎子能為將乎!"四人慚,皆伏地。

上封各千戶,以為將。

又曰:淮一陰一侯韓信舍人樂說告信反,封順一陽一侯。

又曰:文帝詔曰:"方大臣誅諸呂迎朕,騰狐疑,皆止朕,唯中尉宋昌勸朕,朕已得保宗廟。

已尊昌為衛將軍,其封昌為壯武侯。

"

又曰:韓王信入匈一奴一,與太子俱,至頹當城,生子,因名頹當。

至孝文時,降,封弓高侯。

頹當孽孫嫣貴幸,顯當時世。

嫣弟說以校尉攻匈一奴一,封龍額侯。

又曰:景帝封功臣衛綰、直不疑等十九人,綰封建陵侯,不疑塞侯。

又曰:張賀為掖庭令,而宣帝以皇曾孫時收養掖庭,恩甚密焉。

及宣帝即位,而賀已死。

宣帝追恩,乃封其家為恩德侯,置守蒙二百人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光武功臣一鄧一 禹等二十八人皆為侯,封余功臣一百八十九人。

又曰:李通上司空印綬,以特進奉朝請。

久之,有司奏請封諸皇子,上感通建創大謀,因封通少子雄為邵陵侯。

又曰:建武二年,定封景丹櫟一陽一侯,上謂丹曰:"今關東故王,國雖數縣,不過櫟一陽一萬戶。

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錦夜行,故以封卿。

"

又:詔封竇融曰:"行河西五郡大將軍、涼州牧、張掖屬國都尉竇融,執志忠孝,扶微救危,仇疾反虜隗囂,率厲五郡一精一兵,羌一胡一 畢集,兵不血刃,而虜土崩瓦解,功既大矣。

篤意分明,斷之不疑。

吾甚嘉之,其以六安、安豐、一陽一原、蓼安凡四縣,封融為安豐侯。

"

又曰:三輔豪傑入長安,攻未央宮,杜虞殺莽於漸台,東海公賓就得其首,傳詣宛,封滑侯。

又曰:申屠志以功封汝一陰一王,上書以非劉氏,還玉璽。

改為赬一陽一侯。

又曰:班超定西域五十餘國,乃詔封超為定遠侯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單超、左綰、徐璜、具瑗、唐衡,桓帝時共誅梁冀,同日封侯,謂之五侯。

於是朝庭日亂。

超薨之後,四侯轉橫,天下為之語曰:"左回天,具獨坐,徐臥虎、唐兩墮。

"

《魏志》曰:夏侯淵,字妙才,以功封博昌亭侯。

大祖下令曰:"夏侯淵虎步關右,所向無前。

仲尼有言:吾與爾俱不如也。

"後戰死。

黃初、太和中,賜淵子五人皆關內侯。

又:太祖令曰:"吾起義兵,誅暴亂,於今十九年,所征必克,豈吾功哉?乃賢士大夫之力也。

天下雖未悉定,吾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,而專饗其勞,苦何以安焉!其保定功行封。

"於是大封功臣,二十餘人皆為列侯,其餘各以次受封,及復死事之孤,輕重各有差。

又曰:曹洪,字子廉,以功封野王侯。

文帝時,坐事削。

明帝即位,更封樂成侯。

又曰:曹休,字文烈,自荊州北歸。

太祖曰:"此吾家千里駒也。

"文帝錄前後功,封為東亭侯。

又曰:曹真,字子丹,以功封邵陵侯。

真少與宗人尊、鄉人朱贊並事太祖。

遵、贊早亡,真愍之,乞分食邑封尊子等。

詔曰:"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,晏平久要之分。

聽分賜遵等子爵關內侯。

"及真薨,明帝悉封真五子皆列侯。

又曰:太祖自柳城還,稱荀攸前後謀謨,曰:"昔高祖使張子房自擇齊三萬戶,今孤亦欲君自擇所封。

"

又曰:太祖見賈詡,執手曰:"使我信重於天下者,子也。

"表為執金吾,封都亭侯。

文帝即位,又封詡小子訪為列侯。

又曰:郭嘉,字奉孝。

冀州平,封齊一陽一亭侯。

及薨,太祖表曰:"臣策未決,嘉輔成之;平定天下,謀功為最。

"增邑,並前千戶。

又曰:張既,字德容。

詔曰:"卿勳非但破一胡一 ,乃永寧河右,使吾長無西顧之念。

"徙封西鄉侯。

又曰:任峻,字伯遠。

為典農中郎,大興屯田,軍國致饒。

太祖以峻功高,表封都亭侯。

又曰:張遼,字文遠。

為蕩寇將軍,以功封都亭侯。

又討陳蘭、梅成等入灊山中,蘭等壁其上,遼力戰,平之。

太祖論諸將功曰:"登天山,以取蘭、成,蕩寇功也。

"乃增邑。

文帝,又分封兄汎及一子列侯。

帝踐阼,進封晉一陽一侯。

及薨,詔曰:"合肥之役,遼以步卒八百,破賊十萬,自古未之有也。

其分遼邑,賜一子爵關內侯。

"

又曰:太祖表封荀攸曰:"前克敵,皆攸之謀也。

"於是封攸陵樹亭侯。

又曰:太祖謂於禁曰:"淯水之難,吾焉能也?將軍在亂能整,雖古之名將,何以加之!"乃錄前後功,封益壽亭侯。

又曰:文帝踐阼,進張郃為鄭侯。

明帝詔曰:"賊亮以巴、蜀之眾,將軍所向克定。

乃益戶,並前四千三百戶。

"郃前後有功,明帝分郃戶,封四子列侯。

又曰:朱靈,字文博。

先封鄃侯,文帝詔曰:"將軍佐命先帝,威過方、邵。

平生所志,願勿難色。

"靈謝曰:"高唐,宿所鎮。

"乃更封高唐侯。

又曰:龐德以眾降,太祖聞其驍勇,封關內亭侯。

為關羽所得,罵羽而死。

太祖悲之,封其二子為列侯。

又曰:徐邈,字景山。

西域流通,荒戎入貢,皆邈勳也。

以功封都亭侯。

又曰:王昶,字文舒。

討諸葛誕,誕誅。

詔曰:"昔孫臏佐趙,直湊大梁。

兵驟進,亦所以成兵勢也。

"增邑,四千七百戶矣。

《吳志》曰:駱統,字公緒。

初,曹仁攻濡須,使別將常雕等襲中洲,統與嚴圭共拒,破之,封新一陽一亭侯。

《晉書》曰:苻堅南寇,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、輔國將軍謝琰俱,破堅於肥水。

以功封永循縣侯,進號右軍將軍,賜錢百萬,袍表千端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封宣帝為武平侯。

公孫淵平,又增封舞一陽一、昆一陽一二縣。

又曰:封文帝為高都侯,太始元年詔曰:"昔唐虞三代之盛,暨於漢魏創製,褒崇元勳,班爵行賞,與國同禮,施祿逮下,萬邦鹹乂,朕以寡德,登於天位,托於王公之上。

腹心股肱,文武之臣,光齊帝業,余嘉乃勳。

慶賞之行,其用宜速。

"

又曰《張華傳》曰:華以建策,加華右光祿大夫、開府儀同三司,固辭不受府。

詔聽。

乃更論平吳之功,封華郡公,三千戶;王者擇近郡平土,詳依典制施行。

華讓,前後十餘,頻繁懇誠。

詔不聽,遂受封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元帝以佐命功,封周玘烏程公,又封王敦武昌公。

又:孔愉,字敬康,以討華軼功,封餘不亭侯。

初,愉少時,嘗得一龜,放於餘不溪中流,左顧者數過。

及鑄侯印,而龜左顧;更鑄,猶然。

印工以聞,愉悟,遂佩焉。

又曰:明帝以平錢鳳功,封始興公一溫一 嶠建寧公,庾亮永昌公,郗鑒南平公,卞壺建興公,蘇峻邵陵侯,劉泉泉陵侯,應詹觀寧侯,卞郭益一陽一侯,趙胤湘南侯。

又曰:成帝以平蘇峻公,封公者三人,侯者八人。

又以討郭默功封者三人。

穆帝以平蜀功,封桓一溫一 臨賀公。

又曰:哀帝以平關、洛功,封桓沖豐城公。

海西公以平袁真功,賜桓一溫一 子偉為西昌公。

又曰:安帝以興復功,封劉裕等二十三人。

裕昌謀,封豫章公,萬戶;劉毅南平公,五千戶;何無忌安成公;劉道規華容公。

《晉起居注》曰:太康元年詔曰:"張華前與故太傅創謀大計,部分方算,有謀謨之勳,封廣武侯,邑萬戶。

"

又曰:惠帝追封衛瓘為郡公。

《會稽典錄》曰:鄭吉既破車師,降日逐,威震西域。

日遂並護車以北道。

故號都護之置,自吉始焉。

上嘉其效,乃下詔曰:"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,撫循外蠻,宣明威信,功效茂著,其封吉為安遠侯。

"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漢高帝滅秦,為漢王,王巴、蜀。

閬中人范自有恩信方略,為帝募發賨民,西與定秦地。

既定,封自為長安建章郡侯。

帝將征關東,賨民皆思歸。

嘉其功,難傷其意,遂聽還。

謂曰:"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繡夜行,可徙封自閬中慈鄉侯。

"自固辭,乃封度汙縣侯。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