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:《晉書》曰:王渾,字玄沖,遷司徒仍加兵。渾以司徒文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

○司徒下

《晉書》曰:王渾,字玄沖,遷司徒仍加兵。

渾以司徒文官主吏不持兵,持兵乃吏屬;絳衣自以非是舊典,皆令皂服。

論者美其謙而識體。

又曰:石苞為司徒,奏州郡農桑未有賞罰之制,宜遣掾屬循行,皆當均其土,宜舉其殿最然後黜陟焉。

詔曰:"農殖者,為政之本,有國之大務也。

雖欲安民興化,不先富而教之,其道無由而至。

今四海多事,軍國用廣,加承征役之後,屬有水旱之患,倉庫不充,百姓無積。

稼穡樹藝,司徒掌之。

今雖登論道,然經國立政惟時所急,故陶唐之世稷官為重。

今司徒位當其任,有毀家紓國乾乾匪躬之志。

其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,其增置掾屬十人,聽取王官更練事業者。

"苞在位稱為忠勤,帝每委任焉。

又曰:何邵,曾之子也。

永康初遷司徒。

趙王倫篡位,及三王一交一 爭,邵以軒冕而游其間,無怨之者。

又曰:何曾,字穎考。

以太保侍中領司徒,曾固讓。

詔曰:"司徒,舊丞相之職,自古及今,總論人物,化治之本,以君弘道,故選於眾而復盤桓,非所聞也。

"

又曰:魏舒為司徒,不持激厲,不課人短。

陳留周震為諸府所辟,書既下,公輒亡,僉號震曰:"殺公掾,舒辟之。

"果無患。

又曰:王戎代王渾為司徒,高選長史西曹掾委任責成。

戎形狀短陋,而目明徹,威儀不足。

常畜馬輿,無日不出,親類之亡無不吊也。

常以象牙算晝夜算計家財,遠及田牧。

性又至儉,不能善自奉養,財不出外,天下之人謂之膏肓之玻

又曰:山濤為司徒,固辭。

敕斷表,臥加章綬。

濤曰:"豈可以垂沒之年污宦乎?"逕出歸家。

又曰:魏舒,字一陽一元,為司徒,年過致仕,有遜讓意而無居宅,乃漸以俸秩之餘為第一所。

舒素為人,先行而後言,故未曾語親疏言當遜位。

九年正月,整法服入殿,朝會罷,逕還。

奉送章綬,內外莫有知舒此情者。

曹嘉之《晉記》曰:王戎再至司徒,委事掾屬,乘小馬從便門出,見者不知是台司也。

《晉諸公贊》曰:司徒傅祗疾,遜位,不許,板輿上殿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劉隗從兄疇,字王喬,有重名。

司空蔡謨每歎曰:"若使劉王喬得南渡,司徒公之美選也。

"

又曰:蔡謨,字道明,遷司徒。

謨固讓曰:"若我作司徒,將為後代哂,義不敢拜。

"詔數十下,謨章表十餘上,陳以疾篤。

帝臨軒自朝至申而征不至。

公卿以蔡公傲,無人臣之禮,奏送謨廷尉。

謨率子弟詣闕稽顙,詔免為庶人。

《齊職儀》曰:司徒,品秩冠服同丞相,郊廟服冕同太尉。

漢哀帝從朱博議,始置三司,改丞相為大司徒,以孔光為之。

魏以華歆為之。

《北齊書》曰:孔騰。

初,北境亂,騰亡一女。

及貴,推訪不得,疑其為人婢。

及為司徒,婢訴良者皆免之,願免千人,冀得其女。

神武知之,大怒,遂解司徒。

《隋書》曰:王誼為大司徒,蘇威立議,以為戶口滋多,民田不贍,欲減功臣之地以給民。

誼奏曰:"百官者,歷世勳賢,方蒙爵土,一旦削之,未見其可。

如臣所慮,正恐朝臣功德不建,何患民田有不足?"上然之,竟寢威議。

《唐書》曰:大和四年,守司徒裴度上表辭冊命,言臣此官已三度受冊,有靦顏目。

從之。

《九州春秋》曰:靈帝賣官,廷尉崔烈入錢五百萬以買司徒。

烈子均亦有時名,烈問曰:"吾作公,天下人謂何如?"對曰:"大人少有高名,不謂不當為公。

今登其位,海內嫌其銅臭。

"烈舉杖擊之,均走。

烈曰:"子授父撾而走,可謂孝乎?"均曰:"舜之事父,少杖則受,大杖而走,不陷父於不義。

"烈曰:"爾以吾為瞽叟耶?"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自建武之後,群儒修業開案圖緯,漢之宰相當出坤鄉。

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,太傅於堅弈代論道。

《荀氏家傳》曰:組字大章,中宗為晉王時,將征為司徒,問太常賀循,循曰:"組舊望清重,勤勞顯著,遷訓五品,以統人倫,實充人望。

"詔以組為司徒。

《一江一 氏家傳》曰:一江一 統字應元。

時太傅從事中郎庾子嵩以風韻見重,亦雅敬君德,每云:"當今可以居司徒、充民望者,一江一 生其人也。

"

《管子》曰:昔者,黃帝得祝融,辨南方,故使為司徒。

《符子》曰: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,將召三桓而議之,乃謂左丘明曰:"寡人欲以孔丘為司徒,而授以魯政焉。

寡人將欲詢諸三子。

"左丘明曰:"孔丘,聖人與!夫聖人在政,過者離位焉。

君雖欲謀,其罪弗合乎?"魯侯曰:"吾子奚以知之?"丘明曰:"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,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,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。

言未卒,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,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,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,五年不具一牢。

何者?周人之謀失之矣。

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,召三桓而議之,亦與狐謀裘與羊謀羞哉!"於是,魯侯遂不與桓謀,而召孔丘為司徒。

《典略》曰:契為司徒,百姓和親;夔主賓客,遠人畢至。

蔡邕《申鼎銘序》曰:惟建寧四年春三月,進公登於王前廷,乃制詔曰:"其以司空橋玄為司徒。

"公拜稽首,三讓,然後受命。

曹植《輔臣論》曰:辨博通幽,見傳異度。

德實充塞於內,知謀從橫於外。

解疑釋滯,剖散盤結者,主司徒。

荀勖答詔曰:咸寧四年,司徒何曾遷太宰,詔問勖:"司徒處當得人,副遠近之望並治事見才,誰可也?"勖表"三公具瞻之望,誠不可用,非其人。

昔魏文帝用賈詡為公,孫權笑之;尚書令李胤忠亮高潔;應處台輔。

"

宋謝莊《為北中郎謝兼司徒章》曰:臣聞燮理一陰一陽一,夤亮天地,弗惟其官,無人則缺。

司徒掌敷五典,職擾兆民,豈悟乾靈罔遺光渥,方闡不次之任?殊絕蕃岳,豈可權一屍一三事,假備六符,慚震周回,顧步一交一 悸。

○司空

《尚書》曰:舜曰:"咨,四岳!有能奮庸熙帝之載。

"(奮,明也。

載,成也。

)僉曰:"伯禹作司空。

"帝曰:"俞,咨!禹,女平水土,惟時懋哉!"(帝曰:然,嗟!禹,女有平水災之功。

惟是勉之哉。

遂委以政也。

)

又曰:司空掌邦土,居四民,時地利。

(冬官卿主國空亡以居士農工商四民,使順天時,分地利也。

)

《禮記·王制》曰:司空執度度地。

(司空冬官卿掌邦事者也。

度,丈尺也。

)量地遠近,(制邑井之處也。

)興事任力。

(事謂築邑宿市。

)

《春秋·昭四年》曰:爽鳩氏,司空也。

《續漢志》曰:司空為冬官,掌邦事。

凡營城起邑、復溝洫、修墳防之事,則議其利,建其功。

四方水土、功課,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。

凡國有大造大疑,諫諍與大尉同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危東六星,兩兩而比,曰司空。

主水,金木守之,天下憂水。

《韓詩外詩》曰:山陵崩阤,川谷不通,五穀不殖,草木不茂,則責之司空。

《尚書大傳》曰:溝瀆擁遏,水為民害,田廣不墾,則責之司空。

《尚書形德放》曰:禹長於地理水泉,九州得括象圖,故堯以為司空。

《家語》曰:度量不審,舉事失理,都鄙不修,財物失所曰貧。

貧則飭司空。

(飭謂整攝。

)

又曰:魯定公以孔子為司空,乃別五土之性,(五土:山林、川澤、丘陵、墳衍、原隰也。

)而物其所生之宜,鹹得厥所。

《漢書》曰:成帝綏和元年,始更名御史大夫曰大司空。

(初改為司空,議者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,故復加為大司空,亦所以別大小之文。

)

又曰:彭宣,字子佩,為大司空,而王莽為大司馬專權。

宣上書曰:"三公鼎足承君,一足不任則覆,亂美質。

臣老病,願上印綬。

"

又曰:何武字君卿,為司空,事後母不篤。

詔以其舉措煩碎,不合眾心,孝聲不聞,惡名流行,其上大司空印綬,遂冊免之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杜林代張純為大司空,務於無為,第五倫為司空,奉公不撓,言事無所依違。

《後漢書》曰:王梁初為野王令,世祖議選大司空,而赤伏符曰:"王梁主衛,作玄武。

"帝以野王,衛之所徙;(《史記》曰:衛文君自濮一陽一徙於野王。

)玄武,水神之名;司空,水土之官也。

於是,擢拜梁為大司空。

又曰:竇融拜冀州牧,十餘日,又遷大司空。

融自以非舊臣,一旦入朝,在功臣之右。

召會進見,容貌辭氣卑恭已甚,帝以此愈親厚之。

又曰:陳一寵一 為司空,府故事以計吏至時,自以下皆屬籍不通賓客,以防一交一 關。

一寵一 去籍通客以明無所不受。

論者大之。

又曰:張奮,字稚通,父純。

臨終敕家丞曰:"司空無功於時,猥蒙爵土,身死之後勿議傳國。

"奮兄根,少被玻光武詔奮嗣爵,奮稱純遺敕,固不肯受,帝以奮違詔敕收下獄。

奮惶怖,乃襲。

又曰:第五倫,章帝立,征拜司空。

奉公不撓,言議果決,後自陳老病,以二千石祿俸終厥身。

《續漢書》曰:張奮為司空時,歲災旱,祈雨不應。

乃上表,即時引見,復口陳時政之宜。

帝召太尉、司徒幸洛一陽一獄錄囚徒,大雨三日。

華嶠《後漢書》曰:第五倫雖峭直,然常以中興已來,二主好吏化俗尚苛刻。

政化之本,宜先以寬和。

及為三公,值章帝長者多恕,屢有善政,倫上疏褒稱盛美,因以勸成德風也。

又曰:伏恭為太僕,帝臨辟雍於行禮中,拜恭為司空,儒者以為榮。

袁宏《後漢紀》曰:第五倫為司空,有人與倫千里馬者,倫雖不取,每三公有所選舉,倫心不忘也,然亦終不用。

《漢官解詁》曰:下理坤道,上和乾光,謂之司空。

《魏志》曰:景初元年,司徒司空並缺,散騎侍郎孟康曰:"夫宰相者,天下之所瞻效,誠宜得秉忠履正、本德伏義之士,足為海內所師表者。

竊見司隸校尉崔林,稟自然之正性,體高雅之弘量。

論其所長以比古之人,忠直不回,則史魚之儔也;清儉守約,則季文之匹也。

"遂為司空,封安一陽一亭侯。

三公封列侯,自林始也。

又曰:徐邈拜司空,歎曰:"三公,論道之官,無其人則缺,豈可以老病忝之哉!"固辭不受。

《晉書》曰:裴秀為司空,刪定官制,損益多善。

當禪代之際,總納言之要;其所裁當禮無違者。

又案《禹貢》山川地名古有今無者,皆隨事注列,作《禹貢地域圖》十八篇,事成奏上,藏於秘府。

秀在位四年,為當世名公。

又曰:鄭袤字林叔,為司空,天子臨軒,遣就第拜授,袤謂使曰:"魏以徐景山為司空。

徐公曰:三公上應天心,苟非其人,實傷和氣。

"固辭,見許。

《晉起居注》曰:武帝太始七年,詔光祿大夫鄭袤體行純正,履道沖粹,退有清和之風,進有素絲之節,宜齊三階之耀,補袞職之缺,明弼朕躬,匡其不逮,其以袤為司空。

《晉中興書》:虞玩,字士瑤。

王道、卻鑒、庾亮相繼薨,遷玩為司空,給羽林四十人。

玩比陳讓,不聽。

既拜,歎息謂賓客曰:"以我為三公,是天下無人矣!"談者以玩為知言。

《齊職儀》曰:司空,品秩、官服同太宰。

舜以禹為司空。

成王以毛公為司空。

宋以武公之諱,改司空為莫敖。

秦置御史大夫,省司空。

《後魏書》曰:伊馥拜司空。

及為三公,清約自守,為政舉大綱而已,不為苛碎。

《後周書》曰:冬官謂之大司空卿,掌邦事,以五材九范之徒,佐皇帝,富邦國,大祭祀,行灑掃,廟社四望則奉豕牲。

《唐書》曰:天寶十三載,冊楊國忠為司空,其日雨土。

《五代史·唐書》曰:清泰二年,制以前同州節度使馮道為守司空。

時議以自隋唐已來,三公無職事,自非親王不恆置,於宰臣為加官,無單置者。

道在相位時帶司空,及罷鎮,未命官,議者不練故事,率意行之。

及製出,言議紛然。

或雲便可綜中書門下事,或雲須冊開府。

及就列,無故事,乃不就。

朝堂敘班,台官兩省官入就列,方入宰臣,退踵後先退。

及晉天福中,以李鱗為司徒;周廣順初,以竇貞固為司徒,蘇禹珪為司空,遂以為例。

議者不復有雲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趙瑤字元珪,拜扶風太守。

未之郡,司空張一溫一 謂曰:"第五伯魚從蜀郡為司空,今掃吾第以待足下。

"

《荀氏家傳》曰:荀爽,字慈明。

董卓征公,公到府三日,策拜司空。

爽起巖穴,九十五日而為台司,世人號為白衣登三公。

又曰:荀敳為司空,文帝平蜀,議復五等表魏朝,使公定禮儀,中護軍賈充正法律,尚書僕射裴秀議官制。

公遂刪定舊文,行正式為一代之典。

書成,奏藏於秘府。

其服色旗幟法駕之式,禮樂犧牲柴燎之典,祫禘遷毀配食之制,及於明堂辟雍之儀,皆公所議定,朝廷歸其美。

公既為台輔,德望清重,加以留心禮教,以年耆多疾,不便朝見,詔使侍中任愷咨問政化所宜行否。

又曰:荀蕃字大堅,為司空。

劉琨表於太子曰:"司空荀蕃,朝廷之舊臣,奕世忠勤,乃心皇家,具瞻之望,惟蕃而已。

宜增位號,授分陝之重,永令臣等有所憑準。

《白虎通》曰:司空主土,不言土而言空。

空尚主之,況於實乎?

《環濟要略》曰:冬官司空,掌邦事,營城郭都邑,立社稷宗廟,造宮宅器械,監百工。

《典略》曰:禹為司空,披九山,通九澤,決九川,定九州,使各以其職來貢。

《傅子》曰:荀仲豫稱禹十二為司空。

《世論》曰:諸葛誕為鎮東將軍,都督揚州。

司馬文王秉政,征誕為司空。

書至,誕曰:"我當在王文舒後,今便為司空,不遣使者。

出繼書,使以兵付樂綝,此必綝所為。

"乃將左右數百人至揚州,州人欲閉門,誕叱之曰:"卿非我故吏耶?"逕入,綝逃上樓,就斬之。

齊孔稚珪《為王敬則讓司空表》曰:故李通豪贍以親一寵一 登用,王基才勇以聲華入眩先帝擢臣以榮華,陛下申臣以富貴,遂得北帶五州,東跨六郡,內亞三鼎,外齊四岳。

蟬佩之映,則左右一交一 暉;龜組之華,則縱橫吐耀;輕輪徐動,則劍騎如雲;飛蓋暫停,則歌鍾成列。

摐金龍,吹郁其前;鳴笳鳳,管疊其後。

一鄧一 禹若不遭漢光則南一陽一之掾史,微臣若不逢明聖則孤城之戍客,豈可加以正台之席,登以論道之寄,啟黃扉而燮五緯,躡青帷而調四序。

梁劉孝儀《為臨川王解司空表》曰:臣以庸薄,謬竊隆重,職班三事,任總六條。

衣袞坐槐,既闕論道駝傳憩棠,尤慚為政而俯司土地,仰燮一陰一陽一。

折撓之譏已彰,愆伏之咎爰著。

今水蜧不躍,旱魃為災,山無薈蔚,雲成煙火,陛下曲私,未垂策免,臣職是當,於何逃責?乞責降茲台步,協此天人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