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:《周易·離卦》曰:黃離,元吉。(離南方之卦,離為火土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

○太子一(並世子見)

《周易·離卦》曰:黃離,元吉。

(離南方之卦,離為火土記位焉。

土色黃,火之子,喻子有明德,能附麗於其父之道,文王太子發是也。

慎成其業,故吉矣。

)《象》曰:明兩作,離。

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。

(王肅曰:兩離相續,繼明之義也。

)

《周易·鼎卦》曰:初六:鼎顛趾,利出否。

得妾以其子,無咎。

(鄭玄曰:顛,踣也。

趾,足也。

無事曰趾,設陳曰足。

爻體選為服,初爻在服之下,足象也。

足所以承正鼎也。

初,一陰一爻而柔,與乾同體,以否正承乾,乾為君,以喻君夫人事君,若失正禮,踣其為足之道情無怨則當以和義出之,然如否者,嫁於天子,雖失禮,無出道遠之而已,遠之,子廢坤為順,又為子母牛,在后妃之旁側,妾之例也。

有順德子必賢,賢而立以為世子,又何咎也。

)

《周易·震卦》曰:震驚百里,不喪匕鬯。

《彖》曰:震驚百里,驚遠而懼邇也。

出可以守宗廟社稷,以為祭主。

(王肅曰:在有靈而尊者莫若於天,有靈而貴者莫若於王,有聲而威者莫若於雷,有政而嚴者莫若於侯,是以天子當乾,諸侯用震地不過一同雷不過百里,政行百里則匕鬯,亦不喪祭祀,國家大事不喪,宗廟安矣。

處則諸侯執其政,出則長子掌其祀。

)

《周易·說卦》曰震一索而得男,故謂之長男。

又曰:震為長子。

《易經》曰:震下乾上,無妄,天一精一起。

(鄭玄注曰:起,猶立也。

乾為天文,震為長子,聖人立為天子,天下之民,各得其所也。

)

又曰:主器者莫若長子,故受之以震。

《尚書大傳》曰:惟四月,太子發上祭於畢下,至於盟津之上,乃告於司馬、司徒、司空諸節:"亢才!予無知,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,左右小子,予受先公,戮力賞罰,以定厥功,明於先祖之遺。

"(鄭玄注曰:四月者,週四月也。

發,周武王也。

卒父業故稱太子。

)太子發升於舟,中流,白魚入於舟,王跪取出俟以燎,群公鹹曰休哉。

《尚書中侯》曰:廢考,立發為太子。

(鄭玄曰:定王業也。

)

又曰:我終之後,恆稱太子。

終;卒。

恆,常也。

稱太子者,明非諸侯,王事未定也。

又曰:太子發以紂存三仁,附即父位,不稱王。

(發武王名也。

三仁,箕子、比干、微子。

文王得赤雀丹書,故號以應天道,未成而崩。

武王以天誅未行,謙不自成,故稱太子,發若父業有不成者而將軍。

)

又曰:予稱太子發,明慎父以名卒考。

(予,我也。

父死曰考。

文王命武王,我終之後,恆稱太子者,明慎文王之命也。

君存稱世子,薨稱太子,既葬稱子,逾年稱公,今逾年而稱太子,發若父業有不成者而將軍。

)

《周書》曰:文王受命九年,時維暮春,在鄗,召太子發曰:"嗚呼!吾語汝所保所守之哉。

厚德廣惠,忠信志愛,人君之行。

(四者君德。

)不為驕侈,不為太靡,不一婬一於美,括柱茅茨,為民愛費。

(言務儉也,因就木枚曰括也。

)"

《春秋演孔圖》曰:聖人在後,(文王子也,故曰在後,嗣文王矣。

)曰望一陽一;苞懷至德,據少一陽一。

賈誼《書》曰: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發,嗜鮑魚而太公弗與,曰:"禮,鮑魚不登於俎。

豈有非禮而可養太子哉!"

《帝王世紀》曰:武王納太公之女曰邑妾,修教於內,生太子誦。

《尚書·顧命》曰:爾尚明時朕言,用敬何元子釗,(時,是也。

元子釗,康王名也。

)弘濟於艱難。

《穆天子傳》曰:成姬之喪,刑侯、曹侯來吊,內史將之以見天子,天子告不豫而辭焉。

刑侯、曹侯乃吊太子,太子哭,出廟門以送刑侯,再拜勞之,侯不答拜。

(謙,不與太子亢也。

)

《周書》曰:晉平公使叔譽於周,見太子晉,與之言(叔譽,叔向),五稱而三窮,(五稱,說五事遂終矣。

)逡巡而退,其言不遂。

歸,告公曰:"太子晉行年十五,而臣不能與言。

"師曠見太子,先稱曰:"吾聞太子之語高於太山,願一言。

"王子應之曰:"吾聞太師將來,吾心甚喜。

既見子,喜而又懼,吾聞女知人年長短吉凶也。

"曠對曰:"女聲清,女色赤火色,不壽。

"太子曰:"然,卻後三年,吾將上賓於帝所,女慎毋言,殃將及女。

"師曠歸,未及三年,告死者至也。

《春秋傳》曰:靈王二十一年,谷洛鬥,將毀王宮,王欲壅之,太子晉諫曰:"不可。

晉聞古之長民者不隳山,不崇藪,不防川,不竇澤。

"

《列仙傳》:王子喬,周靈王太子晉也。

好吹笙作鳳凰鳴,游伊洛間,有道士浮丘伯引上嵩山,仙去。

《尚書大傳》曰:堯為天子,朱為太子,舜為左右。

(鄭注曰:左右,助也。

若周之塚宰典國事。

)堯知朱之不肖,必將壞其宗廟,滅其社稷,而天下同賊之;(肖,似也。

堯受運行知天命在受。

又深知朱之不似,不欲命於天誅如桀、紂也。

)故堯推尊舜而尚之,屬諸侯,致天下於大麓之野。

又曰:高宗有親喪,居廬三年,然未嘗言國事而天下無背叛之心者何也?及其為太子之時盡以知天下人民之所好惡,是以雖不言國事也,知天下無背叛之心。

《家語》曰:子張問曰:"《書》雲高宗諒闇,三年不言。

言乃雍,(王肅曰:雍,權貌。

書雲乃雍,雍,和也。

)有諸?"孔子曰:"一胡一 為其不然,古者天子崩則世子委政於塚宰三年。

成湯既沒,太甲聽於伊尹;武王既喪,成王聽於周公,其義一也。

"

《尚書大傳》曰:太子年十八,曰孟侯。

孟侯者,於四方諸侯來朝,迎於郊者;問其所不知也,問人民之所好惡,土地所生,美珍怪異,山川之所有無。

及父在時,皆知之。

(鄭玄注曰:十八,向入太學,為成一人 博問庶事也。

)

又曰:棄法律,逐功臣,殺太子,以妾為妻,則火不炎上。

又曰:古之帝王者,必立太學、小學。

(禮記曰:學在公宮之左,太學在郊。

)使公、卿、大夫、元士之嫡子十有三年,始入小學,見小節焉,踐小義焉。

年二十,入太學,見大節焉,踐大義焉。

故入小學,知父子之道,長幼之序;入太學,知君臣之儀,上下之位。

小師取小學之賢者登之大學,大師取大學之賢者,登之天子,天子以為左右。

(天子當為太子。

《禮志》曰:周公居攝,踐祚而治,亢世子法於伯禽,使之為成王,居欲使成王之知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義,所以善成王也。

)

《尚書洪範五行傳》曰:心之大星,天王也。

其前星,太子也;後星,庶子也。

《荊州星占》曰:少微星,一名處士星,儲君、副主之宮。

《韓詩外傳》曰:五帝官天下,三王家天下,家以傳子,官以傳賢。

故自唐虞已上,經傳無太子稱號。

夏殷之王雖則傳嗣,其文略矣。

至周,始見文王世子之制。

又曰:趙簡子太子名伯魯,小子名無恤。

簡子自為二書牘,親自表之,書曰:"節用聽聰,敬賢勿慢,使能勿賤。

"與二子,使誦之。

居三年,簡子坐清台之上,問二書所在?伯魯忘其表,令誦不能得。

無恤出其書於袖,令誦一習一 焉。

乃黜伯魯而立無恤。

又曰:魏文侯封太子擊於中山,三年不往來。

趙倉唐曰:"君何不遣人使大國?"太子曰:"願之久矣,未得可使者,"對曰:"臣願奉使,侯何好?"太子曰:"侯嗜晨鳧,好北犬。

"於是遣倉紲北犬,奉晨鳧獻之。

侯曰:"擊愛我,知我所嗜好。

"(《說苑》又載。

事具奉使部。

)

《說苑》曰:經侯過魏太子,左帶羽玉具劍,右帶環珮,左光照右,右光照左,太子不視。

經侯曰:"魏國有寶乎?"太子曰:"主信臣忠,百姓戴上,此魏國之寶也。

"

《毛詩》曰:《渭一陽一》,康公念母也。

康公之母,晉獻公之女。

文公遭驪姬之難,未返而秦姬卒,穆公納文公。

康公時為太子,贈送文公於渭之一陽一,念母一之 不見也。

《毛詩》曰:《小弁》,刺幽王也,太子之傅作焉。

"弁彼斯,歸飛提提;(興也。

弁,樂也。

,卑居。

卑居,鴉鳥也。

提提,群飛貌。

箋雲,樂乎彳支,雅鳥出食在野,其飽群飛而歸提提然。

興者,喻凡人父子、兄弟出入宮庭,相與飲食亦提提然樂,傷今太子獨不然。

)民莫不谷,我獨於罹。

"(幽王取申女,生太子宜咎,又悅褒姒,生子伯服,立以為後。

而放宜咎,將殺之。

箋云:穀,養也。

於,日也。

罹,憂也。

天下之人,無不父子相養者,我太子獨不然,日以憂也。

)

又曰:懷德維寧,宗子維城。

無俾城壞,無獨思畏。

(懷,和也。

箋云:斯,離也。

和汝德,無行酷虐之政。

以安汝國,是以為宗子之城,使免於難。

遂行酷虐,則禍及宗子,是謂城壞,城壞則乖離而散,汝獨居而畏矣。

宗子,嫡子也。

)

《周禮》曰:惟王建國,辨方正位。

(干寶注曰:辨方謂別東西南北之名以表一陰一陽一也。

正位謂若君南面當一陽一,臣北面即一陰一,居於北宮以體太一陰一,居太子於東宮以位少一陽一之類。

)

又曰:膳夫,掌王之食飲膳羞,以養王及後、世子。

歲終則會,唯王及後、世子之膳不會。

(不會計多少優尊者,其頒賜諸臣則計之。

)

又曰:凡其死生鮮槁之物,以供王之膳與其薦之物,及後、世子之膳羞。

鄭司農云:鮮謂生肉,槁謂乾肉也。

又曰:內饔,掌王及後、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,選百羞、醬物、珍異以俟饋,供後及世子之膳羞。

又曰:籩人,為王及後、世子共其內羞。

(於其飲食,以供房中之羞。

)

又曰:醯人,供後及世子之醬齏菹。

又曰:外府,掌邦布之出,供王及後、世子之衣服之用。

又曰:國君過市,則刑人赦。

夫人過市,罰一幕。

世子過市,罰一弈。

(市者,人之所一交一 利而行刑之處,君子無故不遊觀焉。

若遊觀則惠施以為說也。

)

又曰:王子諸子,國有大事,則帥國子而致於太子,惟所用之。

若有甲兵之事,則授之車甲,合其卒伍,置其有司,以軍法治之,司馬弗正。

(軍法:百人為卒,五人為伍。

弗,不也。

國子屬太子,司馬雖有軍事,不賦之也。

)凡國之政事,國子存游倅,使之修德學道,春合諸學,秋合諸射,以考其藝而進退之。

(游倅,未仕者。

學,太學也。

射,名也。

王制曰:春秋教以禮樂,冬夏教以詩書。

王太子群子卿大夫元士子適子,國之後選皆造焉。

)

《儀禮·聘禮》曰:遭夫人、世子之喪,君不受,使大夫受於廟,其他如遭君喪。

(夫人,世子死,君為喪主,使大夫受聘,禮不以凶接吉也。

其他為禮所降。

)

《大戴禮》曰:古之王者,太子生,因舉之禮,使士負之。

有司參,夙興,端冕,見之南郊,見之天也。

過闕則下,過廟則趨,孝子之道也。

故自為赤子,則教固以行矣。

又曰:太子既冠,成一人 ,免於保傅之嚴,則有司過之史,有虧膳之宰。

太子有過,史必書。

史之義,不得不書過,不書過則死。

過書而宰徹其膳。

宰之義,不得不徹膳,不徹膳則死。

於是有進善之旌,誹謗之木,敢諫之鼓。

《禮記》曰:大夫、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。

(鄭玄注曰:避僣邪也。

生則亦弗改。

)

又曰:王太子、王子、群後之太子,卿、大夫、元士之嫡子。

凡入學,以齒。

(皆以長幼受學,尊卑不同。

)

又曰:文王之為世子,朝於王季日三。

雞初鳴而衣服,至於寢門之外,問內豎之御者曰:(內豎,小臣之屬,掌內外之通令也。

如今小史值日矣。

)"今日安否何如?"內豎曰:"安。

"文王乃喜。

(孝子恆兢兢也。

)及日中,又至,亦如之。

(又,復。

)及暮,又至,亦如之。

(暮,夕。

)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文王,文王色憂,行不能正履。

(節謂居處故事履蹈也。

)王季復膳,然後亦復初。

(憂解。

)食上,必在視寒暖之節。

食下,問所膳,命膳宰曰:"末有原。

"(末猶勿也。

原,再進也。

勿有所再進為失飪。

臭味惡也。

)應曰:"諾。

"然後退。

(退反其寢。

)武王師而行之,不敢有加焉。

(庶幾程式之帥循也。

)。

又曰:樂正司業,父師司成,一有元良,萬國以貞,世子之謂也。

又曰:成王幼,不能蒞阼。

周公相,踐阼而治;(踐,履也,代成王履阼階,攝王位治天下。

)抗世子法於伯禽,欲令成王之知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道。

(抗猶舉也,謂舉世子之法,使與成王居而學之。

)成王有過則撻伯禽,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。

(以成王之過擊伯禽則足以感喻焉。

)凡學世子及學士,必時。

(四時各有宜。

學士謂司徒論俊選所外於學者。

)春夏學干戈,秋冬學羽籥,皆於東序。

又曰:凡三王教世子,必以禮樂。

樂所以修內,禮所以修外也,禮樂一交一 錯於中,發形於外,是故其成也懌,恭敬而一溫一 文。

(中,心中也。

懌,悅懌也。

)立太傅、少傅以養之,欲其知父子、君臣之道也。

仲尼曰:"昔者周公攝政,踐阼而治,抗世子法於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

聞之曰:為人臣者,殺其身,有益於君,則為之。

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!周公優為之。

(於讀曰迂,迂猶廣也。

)是故知為人子,然後可以為人父;知為人臣,然後可以為人君;知事人,然後能使人。

成王幼,不能蒞阼,以為世子則無為也。

(以為世子若為世子時也。

)是故抗世子法於伯禽,使之與成王居,(亦學此禮於成王側。

)欲令成王之知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義也。

君之於世子也,親則父也。

尊則君也。

有父之親,有君之尊,然後兼天下而有之。

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。

(處君父之位,覽海內之士而近不能以教其子,則其餘不足觀也。

)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,惟世子而已,其齒於學之謂也。

"(物猶事也。

)

又《世子之記》曰:朝夕至於大寢之門外,問內豎曰:"今日安否何如?"(朝夕,朝朝暮夕也。

日中又朝,文王為世子也,非禮之制,世子之禮亡,此存其記。

)內豎曰:"今日安。

"世子乃有喜色。

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世子,世子色憂不滿容。

(色憂,憂淺不及,文王不能正履也。

)內豎言"復初",然後亦復初。

朝夕之食上,世子必在視寒暖之節。

食下,問所膳羞,必知所進,以命膳宰,然後退。

(羞,必知所進,必知親所食。

)若內豎言疾,則世子親齊,玄冠而養。

(親,猶自也。

養疾者玄冠玄端。

)膳宰之饌,必敬視之(癡者之食齊,和所欲或異;)疾之藥,必親嘗之。

(試毒味也。

)嘗饌善,則世子亦能食;嘗饌寡,世子亦不能飽。

以至於復初,然後亦復初也。

《禮記》曰:國君世子生,告於君。

接以太牢,宰掌具。

(接,讀如捷,捷,勝也。

謂食其母使之補虛強氣也。

)凡接子擇吉日,(雖三日之內,尊卑皆必選其吉日也。

)塚子則太牢塚,大也。

庶人特豚,士特豕,大夫少牢,國君世子太牢。

(皆謂長子。

)

又曰:世子生,則君沐浴,朝服,夫人亦如之,皆立於阼階,西向。

世婦抱子,升自西階。

君名之,乃降。

(子升自西階,則人君見世子於露寢也。

)適子、庶子見於外寢。

(此適子謂世子、弟庶子、妾子也。

)塚子未食而見,必執其右手。

適子、庶子已食而見,必循其手。

(未食。

已食,急正緩庶之義。

)

又曰: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

《左傳·桓公》曰:北戎伐齊,齊侯使乞師於鄭。

鄭太子忽帥師救齊。

六月,大敗戎師,獲其二帥大良、小良,甲首三百,以獻於齊。

於是諸侯之大夫戍齊,齊人饋之餼,使魯為其班,後鄭。

鄭忽以其功也,怒,故有郎之師。

公之未婚於齊也,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。

太子忽辭。

人問其故,太子曰:"人各有偶,齊大,非吾偶也。

《詩》云:自求多福。

在我而已,大國何為?"君子曰:"善自為謀。

"及敗戎師也,齊侯又欲妻之,固辭。

人問其故,太子曰:"無事於齊,吾猶不敢。

今以君命奔齊之急,而受室以歸,是以師婚也。

民其謂我何?"遂辭諸鄭伯。

又曰:九月乙卯,子同生。

(服虔注曰:桓太子莊公同。

)以太子生之禮舉之,接以太牢,(接者,子初生接見於父)卜士負之,士妻食之,公與文姜、宗婦命之。

又曰:曹太子來朝,(曹太子,桓公子莊公射姑。

)賓之上卿之禮。

(曹伯有故,使其太子攝而朝。

《曲禮》曰:諸侯之適子攝其君未誓於天子,則以皮帛繼,子男如諸侯之上卿禮也。

上卿出入三積食三牢牽二年一享一食宴之也。

)饗曹太子,初獻,樂奏而歎。

(初,獻酒如獻爵,樂奏,人上堂也。

初,獻爵奏樂,太子歎而哀歎也。

)施父曰:"曹太子其有憂乎!非歎所也。

"(施父,魯大夫,古之享食,所以觀威儀,省禍福,無喪而戚,憂必及焉。

曹太子臨樂而歎,故曰其有憂乎。

父將死,兆先見之也。

)

又曰: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,裡克諫曰:"太子奉塚祀、社稷之粢盛,以朝夕視君膳者,故曰塚子。

君行則守,有守則從;從曰撫軍,守曰監國,古之制也。

夫帥師,專行謀,誓軍旅,君與國政之所圖也,非太子之事。

師在制命而已,稟命則不威,專命則不孝,故君之嫡嗣不可以帥師。

君失其官,帥師不威,將焉用之?且臣聞皋落氏將戰,君其捨之。

(捨,置,置申生,勿使將兵也。

")公曰:"寡人有子,未知其誰立焉?"裡克不對而退。

太子帥師,公衣之偏衣,佩之金玦。

(偏衣,偏裝之衣,偏,異色,駁,不純。

裝在中左右各異,故曰偏。

金玦,以金為玦。

)太子將戰,狐突諫曰:"不可。

昔辛伯諗周桓公曰:內一寵一 並後,外一寵一 貳政,嬖子配嫡,大都耦國,亂之本也。

周公弗從,故及於難。

今亂本成矣,立可必乎?孝而安民,子其圖之。

與其危身以速罪也。

"(速,召也,疾也。

言太子不去,身必危,疾召罪。

狐突知其雖本既成,而太子拘於一節,不達至孝之義。

與皋落戰,雖勝而歸,猶不能免於難。

而使父有悖惑殺子之罪。

故《傳》曰:備眾賢之言,以遜太子之所以死也。

《經》在僖公五年,晉侯殺其世子申生。

)

又曰:會於首止,會王太子鄭,謀寧周也。

(惠王以惠後故,將廢太子鄭而立王子帶,故齊桓帥諸侯會王太子,以定其位。

)

又曰:盟會於寧母,謀鄭故也。

鄭伯使太子華聽命於會,言於齊侯曰:"洩氏、孔氏、子人氏三族,實違君命。

君若去之以為成,我以鄭為內臣,君亦無所不利焉。

"齊侯將許之,管仲曰:"君以禮與信屬諸侯,而以奸終之,無乃不可乎?"子華由是得罪於鄭。

(鄭伯罪之也。

)

又曰:初,鄭公子蘭出奔晉,(公子蘭,鄭文公賤妾燕姞之子穆公也。

鄭逐群公子,故奔晉也。

)從於晉侯伐鄭,請無與圍鄭。

(晉善蘭,不忘本國故也。

)許之,故使待命於東。

待命於鄭東也。

鄭石甲父、侯宣多逆以為太子,以求成於晉,晉人許之。

又曰:秦康公送公子雍於晉也,(康公,秦穆公太子罃,晉出也。

)曰:"文公之入也無衛,故有呂、郤之難。

(呂甥卻芮欲焚公,害也。

")乃多與之徒衛(衛徒兵也。

)穆嬴日抱太子(穆嬴,襄公夫人,太子靈公。

)以啼於朝,曰:"先君何罪?其嗣亦何罪?捨嫡嗣不立,而外求君,將焉置此(此,太子)?"出朝,則抱以適趙氏,頓首於宣子之門曰:"先君奉此子而屬諸子曰:此子若才,吾受子之賜;(如子為吾教誨,此子使之有賢才,知人君之道也,明吾受子之賜。

賜猶惠。

)不才,吾惟子之怨。

(才而受賜,美其教也,不才,怨子惡其教不至也。

)今君雖終,言猶在耳,而棄之,若何?"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,且畏逼,(言諸大夫患穆嬴之言,以君顧命之言責己也。

畏,逼迫無置靈公。

一曰畏他公幹徒來相逼迫矣。

)乃背先蔑而立靈公,以御秦師。

又曰:郕太子朱儒自安夫鐘,(自安,猶處也。

夫鐘,郕邑。

)國人弗徇。

十二年春,郕伯卒,郕人立君。

(立君,改立君,不周太子者。

)太子以夫鍾與郕邽來奔。

(郕邽,亦邑名也。

一曰郕邦之寶圭。

太子父在而自安於夫鐘,國人以為不順,故郕伯卒而更立君。

太子以其國寶與地夫鍾來奔也。

)

又曰:齊高厚相太子光,以先會諸侯於鍾離,不敬。

士莊伯曰:"高厚相太子會諸侯,將社稷是衛,而皆不敬,棄社稷也,其將不免乎!"(免,脫也。

言將不脫罪禍,不以壽終也。

《傳》舉此者,為十九年,齊殺其大夫高厚。

二十五年,崔杼弒君,光起本也。

)

又曰:齊侯娶於魯,曰顏懿姬,無子。

其侄鬷聲姬,(兄子曰侄,懿姬所從也。

顏鬷皆其母姓,懿聲謚也。

傳家從後言之,故舉謚也。

)生光,以為太子。

諸子(諸子,妾生子氏。

)仲子、戎子,子嬖(二子宋女。

)仲子生牙(公子牙也,)屬諸戎子。

戎子請以為太子,許之(齊侯許之。

)仲子曰:"不可。

廢常(立長為常而廢之為不祥也。

)不祥,間諸侯,難。

(間,犯,謂光已列於諸侯難成。

)光之立也,列於諸侯矣。

今無故而廢之,是專黜諸侯也。

(專,獨也。

光比與諸侯列於盟,不可黜也。

)而以難犯不祥。

(以難之事犯不善。

)君必悔之。

"公曰:"在我而已。

"遂東太子光,(東徙之東垂。

)使高厚傅牙,以為太子。

夙沙衛為少傅。

齊侯疾,崔杼微逆(微,隱匿也。

)光,疾病而立之。

(疾,困也,而立為太子。

)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