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:《釋名》曰:氣猶餼也,餼然有聲而無形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

太平御覽

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

○氣

《釋名》曰:氣猶餼也,餼然有聲而無形也。

《易》曰:天地氤氳,萬物化醇。

又曰:潛龍勿用,一陽一氣潛藏。

又曰:一精一氣為物,遊魂為變。

(一精一氣煙熅,聚而成物,聚極則散,而遊魂為變。

)

又曰: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。

《禮》曰:仲春行秋令,則其國大水,寒氣總至。

又曰:三月之節,是月也,生氣方盛,一陽一氣發洩,勾者畢出,萌者盡達。

又曰:三月之節,是月也,命國儺九門磔攘,以畢春氣。

又曰:季春行冬令,則寒氣時發,草木皆肅。

又曰:孟秋行冬令,則一陰一氣大勝;行春令,則其國乃旱,一陽一氣復還。

又曰:八月之節。

是月也,天子乃儺,以達秋氣。

殺氣浸盛,一陽一氣日衰。

又曰:九月之節。

霜始降,則百工休。

乃命有司曰:"寒氣總至,人力不堪,其皆入室。

又曰:季秋行春令,則暖風來至,人氣懈惰。

又曰:小雪之日後五日,天氣上升,地氣下降。

又曰:孟冬行春令,則凍閉不密,地氣上洩。

又曰:地氣沮洩,是謂發天地之房,諸蟄則死。

又曰:十二月中氣,命有司大儺旁磔,出土牛,以送一陰一氣。

又曰:社祭土而主一陰一氣也。

又:《鄉飲酒》曰:天地嚴凝之氣,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,此天地之義氣也。

天地一溫一 厚之氣,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,此天地之仁氣也。

《周禮》曰:視祲掌十煇之法,以觀妖祥、辨吉凶。

(妖祥善惡之征。

鄭司農云:煇謂日光之氣。

)

又曰:視祲之官,春分望氣。

《傳》曰:節宣其氣。

《尚書中候》曰:堯沉璧於河,休氣四塞。

《春秋繁露》曰:氣之清者為一精一,人之一精一者為賢。

治身以賢,積一精一為道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一陰一陽一聚為雲氣。

《史記》曰:海旁蜃氣象樓台,廣野氣成宮闕。

又《項羽本紀》曰:范增說項羽曰:"沛公志不在小,吾令人望其氣,皆為龍一虎,成五彩,此天子氣也。

宜急擊勿失。

"

又《秦紀》曰:始皇東遊,望氣者云:"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。

"於是始皇東遊以厭之,改金陵為秣陵,塹之以絕其氣。

《漢書》曰:武帝巡狩,過河間,見紫雲青氣自地屬天,望氣者雲下有奇女,求之,得拳夫人,後生昭帝。

又曰:宣帝幼時號曰皇曾孫。

生數月,遭巫蠱事。

雖在襁褓,猶系郡邸獄。

邴吉為廷尉監,治巫蠱,憐曾孫無辜。

至亡元二年,武帝疾,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,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,系者輕重皆殺之。

內謁者令郭攘夜至郡邸獄,吉閉門拒,使者不得入,曾孫賴吉得全。

應劭《漢官儀》曰:世祖封禪,夕有青氣,上與天屬,遙望不見山巔。

又曰:高祖在沛,隱芒碭山,每游,上輒不欲令呂後知,常在深僻處,後亦常知所在。

高祖問曰:"何以知之?"後曰:"君所居處,上有紫氣。

"

又曰:孝靈熹平八年八月辛未,白氣如匹練沖北斗第四星,為大獸狀。

明年,揚州刺史臧旻攻盜賊,斬首數千級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和帝永元十二年,癸酉夜,白氣長三丈,起國東北,指軍市十日。

是月,西域蒙奇、疏勒二國歸義。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郎顗上書曰:"去年閏月,白氣從天漢入玉井西,將有叛戾之患、金一精一之變。

太尉所掌,宜責以災異。

《後漢書·五行志》曰:永興二年,光祿勳捨壁下有青氣,視之得玉鉤玦。

《漢光武封禪儀》曰:元年封禪,晝有白氣,夜有赤光。

又曰: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之山虞。

此日山上雲氣成宮闕,百官皆見之。

二十一日夕牲時有白氣廣一丈,東南極望。

二十二日禮畢,正直壇所,有氣與天屬,遙望不復見山。

《楚漢春秋》曰:亞父謀曰:"吾望沛公,其氣沖天,五色相摻,或似龍,或似蛇,或似虎,或似雲,或似人,此非人臣之氣也。

"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武帝咸寧元年,洛一陽一太祖廟中有青氣,占者雲以為東莞王后當有天子。

後改封琅琊,一江一 東之應也。

又曰:魯勝,字叔時。

以歲日望氣,乃長歎,知將來多故,便稱疾去官。

中書令張華敬之,欲用之,遣二子諭意,遂不動。

又曰:張華察牛斗間有紫氣,乃豐城之劍氣也。

《吳志》曰:朝宮井上,旦有五色氣,孫堅令浚之,得漢傳國璽。

又曰:孫堅葬富春城東,塚有光,上屬天,下蔓數里。

皆曰:"非凡氣也,孫氏其興乎!"

《蜀志》曰:劉豹、向舉等上言:"建安二十二年,數有氣,必有天子出其方。

"

《南中八郡志》曰:永昌郡有禁水,水有惡毒氣,中物則有聲,中樹木則折,名曰:"鬼彈"。

中人則奄然潰爛。

宋《永初山川記》曰:寧州瘴氣{岡}露,四時不絕。

《西升記》曰:老子西出關,關令尹喜占氣,知神仙過。

《荊州記》曰:夷道縣有望州山,山下有泉,欲雨,泉中有赤氣上騰於天。

《莊子》曰: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,以游於無窮者,彼惡乎待哉!(郭象曰:御六氣之辨,即是游變化之塗也。

)

又曰:人之生氣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

《列子》曰: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

又曰:天,積氣之成者也。

《孫卿子》曰:水火有氣而無,草木有生而無知。

《抱朴子》曰:軍上氣黑如樓,將軍移軍必敗。

其將勇則氣如火,火勢如張一弩一,雲如日月,赤氣繞之,所見之地大勝,不可攻也。

又曰:或問登步之道,曰:"或用棗心為飛車,存念則五蛇六龍至乘之,上升三十里,名為太清。

其氣甚剛,勝人也。

師言鳶飛漸高,直舒兩翅而自漸進,漸乘剛氣也。

《淮南子》曰:土地各以類生人,是故山氣多男,澤氣多女,水氣多瘖,(於金反。

)風氣多聾,林氣多癃,木氣多傴,(高誘曰:自此上至山氣多,男皆生子,乃有此疾也。

)下氣多尰,(岸下下濕,腫足曰尰。

)石氣多力,(象石也。

)險阻氣多癭,暑氣多殀,(音夭)寒氣多壽,谷氣多痺,丘氣多狂,廣氣多仁,(下而平者為廣。

)陵氣多貪,(象陵積聚也。

)輕土多利,(利,疾也。

)重土多遲,清水音小,濁水音大,湍水人重,(湍,急流悍水也。

)中土多聖人,皆應其類也。

又曰:太清之始世,天覆以德,地載以樂,四時不失其序,風雨不降其虐,日月淑清而揚光,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,此時玄元氣至休者也。

《呂氏春秋》曰:天圓為一精一氣圓通,周復無雜,故曰圓。

魏子曰:北夷之氣象群羊,南夷之氣類船,山海之氣象樓台,宮闕、都邑之氣象林木。

《家語》曰:食氣者,神明而壽。

《洛書》曰:有氣像人,青衣無手,在日西,天子之氣也。

《遁甲開山圖》曰:巨靈者,偏得元氣之道,故以元氣一時生混沌。

又曰:自老子生周,青氣凌遲,俗儒道士無所通驗。

《河圖》曰:崑崙山有水,水氣上蒸為霞。

《地鏡圖》曰:望百姓家黃氣者,櫱梔子樹也。

山有白氣而鬱鬱,中有神龍。

《三輔舊事》曰:漢作靈台,以四孟月登而觀,黃氣為疾病,赤兵,黑水。

《荊州圖》曰:宜都郡望州山,(袁山松《宜都記》曰鍾山。

)山根有湧泉成溪,溪注丹水,天一陰一欲雨,輒有赤氣,故名丹溪。

《論衡》曰:陳留虞延,字君人。

夜生,母見其上氣如一匹絹徑上天,以問人,人曰吉氣與天通。

仕至司徒。

《楚辭》曰:餐六氣而飲沆瀣兮,漱正一陽一而含朝霞。

(王逸曰:餐吞曰一精一,食元符也。

《凌一陽一子明經》曰:春食朝霞,朝霞者,日始出赤氣也。

秋日食淪漢,淪漢者,日沒後赤黃氣也。

冬食沆瀣,沆瀣者,北方半夜氣也。

夏食正一陽一,正一陽一者,南方日中氣也。

)

又《天問》曰:伯強安處?惠氣安在?注曰:"伯強,是大疫鬼也。

所至恣惡氣,傷和氣。

"

○霧

《釋名》曰:霧,冒也。

氣蒙冒覆地物也。

昏暗之時則為妖災,明王聖主則為祥瑞。

《禮記·月令》曰:仲冬行夏令,則其國乃旱,氛霧冥冥。

《爾雅》曰:地氣發,天不應,曰霧。

《尚書中候》曰:桀無道,地吐黃霧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霧,一陰一陽一之氣也,一陰一陽一怒而為風,亂而為霧。

《漢書》曰:袁盎諫文帝勿遷淮南王,恐其逢霧露病死。

又曰:王氏五侯同日俱封,其日黃霧四塞。

又曰:漢高祖至平城,匈一奴一圍上七日,天大霧,漢使人還往,一胡一 不覺,後得免平城之難。

又曰:孝成帝建始元年,夏四月,黃霧四塞。

上問楊興等,對曰:"一陰一盛侵一陽一之氣也。

"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馬援謂官屬曰:"吾在浪泊、西裡間,下潦上霧,毒氣薰蒸,仰視烏鳶跕跕(都葉、吐葉二音。

)墮水中。

"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河南張楷,字公超。

性好道術,能作五里霧。

於時華一陰一關西華一陰一人裴優亦能作三里霧。

《魏略》曰:劉雄鳴每出雲霧中,識道不迷惑,時人因謂能為雲霧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樂廣為尚書令,衛瓘見而奇之,因令諸子造焉,曰:"此人之水鏡也。

每見令人瑩然,若開雲霧,睹青天。

"

又曰:大寧元年,黃霧四塞,王敦之應也。

《宋元嘉起居注》曰:盱眙民王彭先丁母艱,居喪至孝。

元嘉之始,父又喪亡。

彭兄弟二人土工未就,鄉人助彭作磚,磚事須水濟,值天旱,穿井盡力不得水。

彭號窮無計,一旦天霧,霧消之後,於磚灶前自然生水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後漢正月朝,天子臨德一陽一殿受朝賀。

舍利從南方來,戲於殿前,激水化成比目,跳躍,嗽水作霧翳日。

《燕書·烈祖後紀》曰:元璽六年,蔣干遣侍中繆高、太子詹事劉猗繼傳國璽詣晉求救。

猗負引行數百里,黃霧四塞,迷荒不得進,乃還易取行,璽始得去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凡重霧三日必大雨,雨未降,霧不可冒行。

又曰:帝沃丁八年,伊尹卒,年百有餘歲,天霧三日。

沃丁葬以天子之禮,祀以太牢,親自臨喪,三年以報大德焉。

又曰:黃帝時,天大霧三日,帝游洛水之上,見大魚,殺五牲以醮之,天乃甚雨,七日七夜,魚流,始得圖書,今河圖也。

世傳大霧三日必有甚雨,自此始也。

《漢武內傳》曰:東方朔乘雲飛去,仰望天,霧覆之,不知所在。

劉向《列女傳》曰:陶答子妻者,陶大夫答子之妻也。

答子仕陶三年,名譽不興,家富三倍。

其妻數諫曰:"夫子能薄而官大,是謂嬰害;無功而家富,是謂積殃。

昔楚令尹子文之仕,家貧而國富,福結於子孫,名垂於後代。

今夫子貪富務大,不顧後害,妾聞南山有玄豹,霧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?欲以澤其衣毛而成其文章,故藏以遠害。

今君與此背,不無後患乎?"

葛洪《神仙傳》曰:欒巴為尚書郎,一旦天大霧,對坐不相見,失巴所在。

後問其故,乃是巴還成都與親故別也。

又曰:淮南王聞有道術之士,必卑辭厚幣以致之,於是八公乃往,一人能坐致風雨,立起雲霧,王試之無不效。

《李先生傳》曰:先生名廣,字祖和,本南一陽一人。

劉備遣軍欲取先生,先生起霧半天,備騎自相殺,先主因此乃入吳。

《宜都山川記》曰:郡西北三十里有丹山,天晴,山嶺忽有霧起,回轉如煙,不過再朝雨必降。

王烈之《安城記》曰:縣人有謝廩者,行田歸路中忽遇雲霧,霧中有一人乘龜而行。

廩知為神人,拜請隨去。

父曰:汝無仙骨,不得去也。

"

《湘州記》曰:曲一江一 縣有銀山,山常多素霧。

《嵩高山記》曰:有獵師在山,見浮圖奇妙異常,有金象,比來尋求,白霧忽起,不知寺處。

東方朔《十洲記》曰:漢武帝天漢中,西一胡一 國獻猛獸,使者曰:"猛獸之出生崑崙,或生玄圃,食氣飲霧,解人語。

當其神也,立起風雲,吐嗽霧露,百邪迸走,因名猛獸。

"

王粲英雄記》曰:曹公赤壁敗,行至雲夢大澤中,遇大霧,迷失道路。

王子年《拾遺記》曰:平沙千里,色如金,細如粉,風吹起如霧,亦曰金霧。

《西京雜記》曰:太平之代,霧不塞望,浸一婬一被薄而已。

又曰:東海人黃公立興雲霧,坐成山河。

段龜龍《涼州記》曰:呂光幸天淵池,時天清朗,忽然起霧,有五色雲在光上。

《陳留風俗記》曰:雍丘縣有祠名夏後公祠,有神井,龍能致霧雹。

《博物誌》曰:王爾、張衡、馬均者,昔俱冒霧行,一人無恙,一人病,一人死。

無恙者飲酒,病者食,死者空腹。

《莊子》曰:騰水上溢故為霧。

《抱朴子》曰:白霧四面圍城,不出百日,大兵至城下。

又曰:與善人游,如行霧中,雖不濡濕,潛自有潤。

又曰:通天犀角有白理如線自本徹末者,以此角大霧重雲之夜,置中庭終不沾濡。

《蘇子》曰:蜀郡一鄧一 公,呼吸成霧。

《韓子》曰:飛龍乘雲,騰蛇游霧,雲罷霧散,與螾(與蚓字同。

)蟻同矣。

《淮南子》曰:甚霧之朝,可以細書,不可以望尋常之外。

又曰:騰蛇游霧,困於蝍蛆。

又曰:昔者馮夷,大丙之御也。

(皆古得道,能御一陰一陽一。

)游微霧、經霜雪而無跡,照日光而無影。

《魏子》曰:霧之盛須臾而訖,暴雨之盛不過終日。

是以人君喜怒不見於容。

《龍魚河圖》曰:山有大霧,十日以上不除者,山崩之候也。

京房《妖占》曰:大霧君迷或,雲霧四起,則時多隱士。

伏侯《古今注》曰:漢元帝竟寧元年,大霧,樹皆白。

《潛潭巴》曰:大霧三日群猾起,上下相蒙,上少下多,故群猾也。

《志林》曰: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,蚩尤作大霧,彌三日,軍人皆惑。

黃帝乃令風後法斗機,作指南車以別四方,遂擒蚩尤。

《望氣經》曰:十月癸巳,霧赤為兵,青為殃。

又曰:六月三日有霧則歲大熟。

《地鏡圖》曰:古玉之千歲者,行遊諸國,其所居國必三日變為日中之霧。

《漢武帝故事》曰:武帝葬茂陵,芳香之氣異常,積於墳埏之間,如大霧。

《黃帝玄女戰法》曰: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。

黃帝歸於太山,三日三夜霧冥。

有一婦人,人首鳥形,黃帝稽首再拜,伏不敢起。

婦人曰:"吾玄女也,子欲何問?"黃帝曰:"小子欲萬戰萬勝。

"遂得戰法焉。

徐幹《中論》曰:文王遇姜公於渭一陽一,執竿而釣。

文王得之,灼若披雲而見白日,霍若開霧而睹青天。

《一溫一 嶠與陶侃箋》曰:霧氣過差則君道幽晦。

○霾

《釋名》曰:霾,晦也。

如物塵晦之色也。

《詩》曰:終風且霾,惠然肯來。

《爾雅》曰:風而雨土為霾。

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漢昭帝元鳳三年,天雨黃土,晝夜昏霾。

○曀

《說文》曰:曀,天一陰一沉也。

《詩》曰:終風且曀,惠然肯顧。

又曰:曀曀其一陰一。

《爾雅》曰:一陰一而風為曀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