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: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後趙錄》曰:石勒,字世龍,上一黨一 武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

○後趙石勒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後趙錄》曰:石勒,字世龍,上一黨一 武鄉羯人。

父周曷朱。

勒生時赤光滿室,白氣自天屬於庭中。

長而壯健有膽力,雄武好騎射。

幼而力耕,每聞鞞鐸之一聲 ,或在前後,歸以告父母,曰:"作勞耳鳴,無不祥也。

"會并州史司馬騰執諸一胡一 山東賣充軍實,將詣冀州,兩一胡一 一枷。

勒亦在中。

東至平原,賣茌平人師懽為一奴一。

每夜於野,嘗聞鼓角之一聲 ,諸一奴一亦聞,歸以白懽,懽奇而免之。

鄰於馬牧率汲桑往來,勒以能馬自托於桑。

而庸武安臨水,為遊軍所囚。

會有群鹿旁過,軍人競逐之,勒乃獲免。

俄而見一老父,謂勒曰:"群鹿者,我也。

君應為中州主,故相救耳。

"勒拜而受命。

遂招集王一陽一、夔安等十八騎,復東如赤龍騎諸苑中,乘苑馬遠掠繒寶,以賂汲桑。

永興元年,關東所在兵起。

二年,一陽一平人公師蕃等自稱將軍,起兵趙、魏,眾至數萬。

勒與桑率牧人乘苑馬數百騎以赴之。

桑始命勒以石為姓,以勒為名。

永嘉元年,勒歸劉淵,淵拜為輔漢將軍、平晉王。

淵薨,聰襲位。

劉曜、王彌圍洛一陽一,勒帥一精一騎二萬會之。

王彌既平洛一陽一,將先誅勒。

勒請彌宴於己營,手斬彌,並其眾。

將軍郭默獲沙門天竺浮圖澄,以其有道術,進之於勒。

試澄有效,甚尊重之。

前趙嘉平二年,張賓說勒曰:"邯鄲、襄國,趙之舊都,依山憑險,形勢之國。

可擇此二邑而都之。

然後命將四出,授以奇略,王業可圖。

"勒於是進據襄國。

聰授勒都督幽、冀、並、營四州諸軍事、冀州牧,進封本國上一黨一 公,邑萬戶。

三年,以征虜將軍為魏郡太守鎮業三台,基謀之崩,兆於此矣。

前趙麟嘉元年,劉琨遣姬澹帥眾來討。

勒與戰,澹軍大敗。

琨長史李弘以并州來降。

七月,劉聰疾甚,以勒為大將軍、錄尚書事,受遺輔政,勒固辭,乃止。

劉曜稱尊號,將授勒太宰、大將軍,加九鍚,增封十郡,並前二十郡,出入警蹕,如曹公輔故事。

曜聞曹平樂之言,停太宰之授。

勒大怒曰:"趙王、趙帝,孤自取之,名號大小,豈爾所呼耶!"征虜虎與左右長史張敬、張賓等上疏曰:"大司馬雖位冠九台,非霸者之號,請改稱大將軍、大單于、領冀州牧、趙王,依魏王在鄴故事,以二十四郡、戶十九萬為趙國。

"十一月,勒即位,改光初二年為趙王元年。

建社稷、宗廟。

主書司典一胡一 人出內,重其禁法,不得侮易衣冠華族。

號一胡一 為國人。

二年,令曰:"國人不得報嫂,在喪婚聚,至於燒葬,令如本俗。

"八月,繕軒懸,舞八佾,作金銀大輅、黃屋左纛,天子禮樂於斯備矣。

三年,黎一陽一民陳武妻產三男一女,上書自陳。

令曰:"昔周之興也,四乳八子。

今武妻乳四子,可謂慶過姬祥,美加曩日。

其賜乳婢一人,穀百石、雜繒四十匹,庶以肅迎嘉祥。

"冬十月,勒與鄉親齒坐,語及平生。

勒曰:"李一陽一,壯士也。

孤方任之。

何以不來?父老歸語令速來,漚麻麻之忿是布衣之恨,孤方崇信於天下,寧仇匹夫乎!"令曰:"武鄉,吾之豐,沛也。

其復之三世。

"十一月,李一陽一至,引入歡酣,宣一陽一臂笑視之,曰:"卿雖老,臂中猶有力,頗復與人斗不?孤往曰厭卿老拳,卿亦飽孤毒手。

"賜甲第一,拜為都尉。

一陽一與勒鄰居,歲常爭漚麻池,迭相毆擊。

四年二月,拜子弘為世子。

勒雅好文學,雖在軍旅之中,常令儒生讀《春秋》、《史》、《漢》諸傳而聽之,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,大驚曰:"此法當失,何以得成天下?"至留侯諫,乃曰:"賴有此侯耳。

"其天資英達如此。

八年八月,修三台。

十月,以世子衛將軍弘鎮鄴。

太和十年,劉曜圍洛一陽一,襄國大震。

勒統步騎四萬赴金墉,濟河,先是流澌風猛,軍至冰泮清和,濟畢流澌大至。

以為神靈之助,命曰靈昌津。

戰於西一陽一門,曜軍大潰,石堪執曜送之。

二年,曜子熙等去長安,奔於上邽。

車騎虎克上邽,遣主簿趙封奉傳國玉璽送之。

秦、隴悉平。

建元元年二月,車騎虎等上尊號,勒不許。

固請,勒以趙天王行皇帝事,大赦。

八月,群臣又固請,以名位不正,宜即尊號。

九月,僣即皇帝位,大赦,改年。

正月,勒南郊,有白氣自壇屬天,勒大悅。

四月,如鄴,議營新宮,廷尉續鹹諫曰:"臣聞唐虞之治,采椽茅茨,土階三尺,美彰於《詩》、《書》。

漢文惜百金,不營露台,稱之於千古。

迨夏商之瓊台瑤室,楚秦章華阿房,資財內竭,華夷外叛。

"詔曰:"且敕停作,申吾直臣之氣。

"九月,以太尉中山王虎為大司馬,程遐開府儀同。

是月,大雨霖,中山西北暴水,流巨木萬餘根,集於堂一陽一。

勒大悅,謂公卿曰:"此非為災,天意欲吾營鄴都耳。

"於是營之。

勒以成周漢晉舊京,欲有移都之意,乃命洛一陽一為南都,置行台治書侍御史於洛一陽一。

三年正月,大饗於建德殿,酒酣,勒謂徐光曰:"朕方自古開基何等主也?"光對曰:"陛下神武籌略邁於高皇,雄藝卓犖超絕魏祖,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,其軒轅之亞乎!"勒笑曰:"人豈不自知,卿言亦已太過。

朕若逢高皇,當北面而事之,然猶與韓、彭競鞭而爭先耳。

朕遇光武者,當並驅於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。

丈夫行事當礧礧落落,如日月皎然,終不能如曹孟德、司馬仲達父子,欺他孤兒寡一婦 ,狐媚以取天下。

朕當在二劉之間,軒轅豈所擬乎!"群臣皆稱萬歲。

四年,雍州刺史石生上言:"西鄉竹死。

蛇鼠斗於安定府間,二日,蛇死。

臨涇馬生角。

長安城中雞鳴,音皆曰基茲。

安定廳事前夜聞誦書聲,求之不得,七日乃止。

隕石於肥鄉。

"六月,勒寢疾,召中山王虎、太子弘、侍中嚴震等侍疾禁中。

七月,薨於西閣,偽謚明皇帝,廟號高祖。

《晉書》曰:勒年十四,隨邑人行販洛一陽一,倚嘯上東門。

王衍見而異之,顧謂左右曰:"向一胡一 雛,吾觀其聲視有奇志,恐將為天下之患。

"馳遣收之,會勒已去。

○石弘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後趙錄》曰:石弘,字大雅,勒第三子。

母程夫人,右光祿遐之妹。

建平元年立為太子。

虛衿愛士,好為文詠,其所親暱,莫非儒素。

勒謂徐光曰:"大雅愔愔,殊不似將家子。

"光曰:"漢祖以馬上取天下,孝文以玄默治之,聖人之後,必世勝殘,天之道也。

"勒大悅。

程遐言於勒曰:"中山怏怏,不可以輔少主,宜早除之,以便大計。

"勒不從。

勒薨,虎執政臨軒,召子冀州刺史遂帥兵入禁宿衛,文武無不奔散。

弘大懼,策拜中山王虎為丞相,以十三郡封為魏王,又加九錫。

虎偽讓,後乃受之。

延熙元年七月,改頓丘為魏國,公魏郡立黎一陽一。

十月,弘繼璽綬親詣魏宮,喻禪意。

虎曰:"弘昏昧愚闇,處喪無禮,不可以君臨萬國,奉承宗廟,便當廢之,雲何禪讓也。

"十一月,廢弘為海一陽一王,弘就車,容色自若。

幽弘及太后、南一陽一王恢於崇訓宮,煞之,時年二十二。

○石虎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後趙錄》曰:石虎,字季龍,勒之從子。

勒父朱幼而子之,故或謂之為勒弟。

晉永興中與勒相失。

嘉平元年,劉琨送勒母王及虎於葛陂,時年十七。

殘忍,好馳獵,喧游無紀度,尤善彈人,軍中每患之。

勒白王曰:"此兒凶暴,無使軍人煞之,聲名可惜,宜自除也。

"王曰:"快牛犢子,小時多能破車,為復小忍,勿怯之。

"至十八,檢攝恭謹,嚴重愛士,弓馬迅健,勇冠當時。

勒深嘉焉,拜征虜將軍。

性酷虐無道,軍中勇幹策略與已侔者,輒因事害之。

至於降城陷壘,坑斬士女,鮮有遺類。

勒屢加責誨,而行意自若。

然御眾嚴而不煩,莫敢犯者,指授攻討,所向無前,故勒一寵一 信彌隆,杖以專征之任。

既廢殺弘,稱居攝趙大王。

建武元年正月,大赦,改年。

虎志荒內游。

外耽營繕,使太子邃省可尚書奏事,選守牧,祀郊廟;征伐刑斷乃親覽之。

三月,南遊,臨一江一 而還,一江一 東地震。

是日,鶴省台成,賜匠有差。

九月,遷都鄴宮。

二年,徙洛一陽一鍾虡、九龍等於鄴。

是歲,大武殿、東西宮皆就。

大武殿基高二丈八尺,穿為伏室,置衛士五百人於其中。

東西七十五步,南北六十五步,皆漆瓦、金鐺、銀楹、金柱、珠簾、玉璧,窮極伎巧。

起靈台之殿於顯一陽一後,采召百官、州郡民女以充之。

後庭服綺縠珍奇者萬餘人,內置宮女十八等,教宮人星占及馬步射。

置女太史靈台,仰觀災祥,以考外太史虛實。

禁郡國不得私知學星讖。

左校令成公段造庭燎於崇槓之末,高十餘丈,上置燎,下盤置人,緪繳上下。

虎試而悅之。

三年,太保安夔等文武五百九十人上皇帝尊號勸進,方入,而庭燎油灌下盤,死者七人。

虎大怒,腰斬成公段於閶闔門。

即天王位,南郊,大赦。

親王貶為郡公,藩王為縣侯。

太子邃總百揆,其後荒酒一婬一色,驕恣無道,或盤遊於畋,懸管而入,或夜百騎宿於宮臣家,一婬一其妻妾。

裝飾宮人美淑者,斬首洗血置盤上,傳首視之。

又納諸比丘尼有姿色者,與其一交一 褻後煞之,合牛羊肉煮而食,亦賜左右,所以識其味也。

虎荒耽內游,威恕違度,邃以事可呈之,怒曰:"此小事,何足呈也。

"時有所不聞,復怒曰:"何以不呈?"誚責杖捶,月至再三。

邃甚慍,私謂中庶子李顏等曰:"官家難稱,吾欲行冒頓之事,卿從我乎?"顏等伏不敢對。

事發,幽邃於東宮。

殺之,及妃張氏男女二十六人盡賜死,合一棺埋之。

誅其宮臣友一黨一 二百餘人。

立河間公宣為太子。

建武六年,追尊號考樂平孝公為太宗孝皇帝。

八年六月,上一黨一 孟門上有神人之像,坐於山上,三日而去。

虎遣使以太牢祀之。

九年十二月,武鄉送雄虎,變為雌,乳一狼子,七日,噬虎腦而殺之,後三日,狼子亦死。

佛圖澄聞之流涕。

十年,虎起河橋於靈昌津,採石為中濟,石無大小輒隨流,用功五百餘萬,不成。

虎如靈昌津,沉璧告誠,壁浮於渚上,水波騰上,津所殿觀莫不傾壞,死者百餘人。

虎恚甚,斬工匠而還。

十一年,發雍、梁十六萬人成長安未央宮,又發司、豫、荊、兗二十六萬人成洛一陽一宮。

十三年正月,虎親耕籍田於桑梓苑。

十四年三月,虎夢龍飛西南,自天落地。

旦而問澄公,公曰:"禍將至矣,陛下宜父慈子和,深以慎之。

"四月,秦公韜起宣光殿於太尉府,梁長九丈。

太子宣視而惡之,斬匠截梁而去。

韜怒,增之十丈。

宣聞之,恚甚,謂楊柸、牟成等曰:"韜凶豎悖逆,敢違我如是!汝等能殺之者,吾入宮,盡以韜之國邑分封汝等。

韜既死,主上必親臨喪,因行大事,無不濟矣。

"柸等許諾。

八月,煞韜,宣奏之,虎哀絕,久之乃蘇。

召太子宣鎖繫於鄴北,火焚殺之。

議立太子於東堂,虎曰:"吾欲以純灰三斗洗吾腹,腹穢惡,故生凶子,兒年二十便欲煞父。

今世方十歲,比其二十,吾已老矣。

"齊公世為皇世子,立昭儀劉氏為皇后。

十一月,饗群臣於大武殿前,佛圖澄殿上褰衣而行吟曰:"棘子成林,將壞人衣。

"虎發石而視之,有棘子生焉。

冉閔小字棘一奴一也。

十二月,辛巳,雷,大雨霖。

虎問佛圖澄,澄曰:"其為我乎!"至戊子而澄卒。

大寧元年正月,虎僣即皇帝位於南郊,大赦,改年。

二月,有沙門從雍州來,稱見佛圖澄西入關。

虎掘之,無一屍一,惟有一石。

虎惡之,曰:"石者,朕也。

葬我而去,吾將死矣。

"因而寢疾。

四月,薨於金華殿。

(《晉書》曰:"季龍始鹹康元年僣立,至此太和六年,凡在位十五年。

")

子世即位,尊劉後為太后。

彭城王遵先鎮關右,至是勒兵而還,戎卒九萬,次於蕩一陰一,石閔為前鋒都督。

太后令授遵丞相,加九錫,增封十郡。

己丑,至安一陽一亭。

慶甲,曜兵,入自鳳一陽一門,升太武前殿,盡哀,退如東閣。

群臣敦勸即位,大赦。

封世為譙王,邑萬戶;廢太后劉氏為昭儀,尋皆殺之。

世立凡三十三日。

尊其母鄭氏為皇太后,立妃張氏為皇后,大司馬義一陽一王鑒為太傅,沛王沖為太保,石閔為都督中外諸軍事、錄尚書事。

甲午,太武殿災,諸門觀閣蕩然,服御燒者太半,光炎照天,月餘乃滅。

乙未,雨血周遍鄴城。

六月,葬虎顯原陵,偽謚武皇帝,廟號太祖。

十一月,石閔劫司空李農、右衛王基密,謀共廢遵。

閔使將軍蘇彥、周成帥甲士三十人執遵於南台如意觀。

遵時方與婦人彈棋,問成等曰:"反者誰也?"成曰:"義一陽一王鑒當立。

"遵曰:"我尚如是,汝等立鑒,復幾時!"遂殺之於琨華殿,並誅鄭太后、張皇后。

遵字太祗,虎第九子,凡在位百八十三日。

鑒即位,大赦。

以石閔為將軍,封武德王;李農為大司馬。

鑒使中書令李松、殿中將軍張才等夜誅閔、農於琨華殿,不克,禁中擾亂。

鑒偽不知,夜斬松、才於西中華門。

龍驤將軍孫伏都、劉誅等結羯士三千人伏於一胡一 天,亦欲誅閔等。

鑒在中台,伏都帥三十人將升台挾鑒以攻之。

鑒見,問其故。

伏都曰:"閔、農等反,已在都掖門,臣嚴帥衛士,謹先啟知。

"鑒曰:"卿好陳力,勿憂無報也。

"伏都等攻閔、農,不克。

閔、農攻斬伏都等,自鳳一陽一門至琨華,橫一屍一相枕。

諸一胡一 羯無少長斬之,死者二十餘萬人,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。

初,青龍元年正月,石閔欲滅二石之號,議曰:"孔子曰:'易姓而王七月者,七十有二國。

'繼趙李,韱書炳然,且德星鎮衛,宜改號大衛,易姓李氏。

"又大赦,改元。

閏月,廢鑒,煞之。

誅虎孫三十八人,盡殪石氏。

鑒在位一百三日。

鑒字太朗,虎第三子也。

《晉書》曰:季龍十三子,五人為冉閔所殺,八人自殘害。

韱言滅石者陵,尋而石閔徙封蘭陵公。

季龍惡之,改蘭陵為武興郡,至是終為閔所滅。

石勒以成帝鹹和三年僣立,二主四子,凡二十三年,以穆帝永和五年滅。

○石閔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後趙錄》曰:石閔,字永曾,虎之養孫也。

父瞻,字弘武,本姓冉,名良,魏郡內黃人也。

其先漢黎一陽一騎督,累世牙門。

勒破陳午於河內,獲瞻,時年十二。

長而勇悍,便弓馬,臨陣不顧。

勒奇之曰:"此兒壯健可嘉。

"命虎子之。

歷位左積射將軍,封西華侯。

閔幼而果銳,虎撫之如孫。

及長,身長八尺,善謀,勇力絕人。

虎即位,為修武侯,歷北中郎將。

虎之敗昌黎,閔軍獨全,由此功名大顯。

永興元年閏月,司徒申鍾、司空郎闓等四十八人上尊號於閔,僣皇帝位於南郊,大赦,改元,號稱大魏,複姓冉氏。

追尊祖隆元皇帝,考瞻烈祖皇帝,母王氏為皇太后,妻董氏為皇后,子智為皇太子。

以司馬李農為太宰,諸子皆為縣公。

新興王祗聞石鑒之死,稱尊號於襄國,改年永寧。

石祗遣相國汝一陰一王石琨帥眾十萬伐鄴。

六月,進據邯鄲。

閔盡眾拒之。

琨軍大敗。

二年三月,閔攻襄國百餘日,祗懼,乃去皇帝之號,改稱趙王,遣太尉張奉乞師於慕容俊,中軍張春請救於姚弋仲。

三月,祗相國汝一陰一王琨自冀州救祗,弋仲遣子襄帥騎三萬八千,俊遣將軍悅綰帥甲士三萬,勁卒十三萬,四方攻之,祗衛其後,閔師大敗。

閔與十餘騎奔還鄴。

祗使劉顯帥眾七萬追奔伐鄴。

閔盡眾出戰,大敗之,追奔至於一陽一平。

顯懼,密使請降,求煞石祗為效。

四月,劉顯煞祗及其丞相樂安王炳、太保張舉等。

遣拜顯上大將軍,大單于、冀州牧。

祗、炳皆虎之庶子也。

七月,劉顯稱尊號襄國。

三年二月,劉顯帥眾伐常山,太守蘇彥告難。

閔率騎八千救彥,敗顯於常山,追奔及於襄國。

顯大將軍曹伏駒開門為應,遂入襄國,誅顯及其公卿已下百餘人,焚襄國宮室,遷其民於鄴。

三月,慕容俊已克幽、薊,略地至於冀州。

閔帥騎擊之,與慕容恪遇於廣台。

恪方陣而前,閔眾寡不敵。

所乘赤馬曰朱龍,日行千里,潰圍出,東奔二十餘里,馬無故而死,遂為恪所擒。

送之於薊,俊立閔而問之曰:"汝一奴一仆下才,何敢妄稱天子?"閔曰:"天下大亂,爾曹夷狄,人面獸心,尚欲篡逆。

我一時英雄,何為不可作王耶!"俊怒,鞭之三日。

遣慕容評帥眾圍鄴。

五月,送閔龍城,告廆而煞之。

鄴中餓人相食,虎時宮人略荊冉智尚幼,蔣幹遣詹事劉猗奏表降晉。

八月,長水校尉馬願、龍驤將軍田香開門隆評。

蔣幹懸而下,奔於倉垣。

評送閔後董氏、太子智、太尉申鍾及諸王公卿於薊。

初,慕容俊斬閔於遏陘山,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,蝗蟲大起,自五月不雨,至於十二月。

俊遣使者祀之,謚曰武悼天王,其日大雨雪。

是歲永和八年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