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:《釋名》曰:州,注也,郡國所注仰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

○敘州

《釋名》曰:州,注也,郡國所注仰。

《說文》曰:州,疇也,疇其土而生之。

《河圖括地象》曰:長城者為州。

又曰:崑崙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,中有五山,帝王居之。

又曰:天有九道,地有九州。

天有九部八紀,地有九州八柱。

《河圖》曰:九州殊題,水泉剛柔有異。

青、徐角羽集,寬舒遲,人聲緩,其泉鹹以酸。

荊、楊角徵會,氣漂輕,人聲急,其泉酸以苦。

梁州商徵接,剛勇漂,人聲塞,其泉苦以辛。

兗、豫宮徵合,平靜有慮,人聲端,其泉甘以苦。

雍、冀合商羽,端駃烈,人聲捷,其泉辛以鹹。

《尚書·舜典》曰:肇十有二州。

(范寧注曰:禹平水土置九州。

舜為冀州廣大,分為并州。

燕置幽州,分齊為營州。

始為十二州。

)

又《湯誓》曰:以有九有之師,爰革夏政。

(九有者,九州也。

)

《尚書大傳》曰:古之處師,八家而為鄰,三鄰而為朋,三朋而為裡,五里而為邑,十邑而為都,十都而為師,州有十師焉。

(鄭玄注曰:州九四十三萬二千家,此蓋虞夏之數也。

)

《毛詩·商頌》曰:帝命式於九圍。

(九圍,州也。

)

《詩含神霧》曰:邶、鄘、衛、王、鄭,此五國者,千里之城,處州之中,名曰地軸。

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曰:五一黨一 為州,使之相賙;(鄭玄注曰:州二千五百家,賙其困乏。

)五州為鄉,使之相賓。

又《春官下·保章氏》曰:以星土辨九州之地,所封之域皆有分星,以觀妖祥。

又《夏官下·職方》曰:職方氏掌天下之圖,以掌天下之地,辨其邦國都鄙。

(天下之圖如今司空典地圖。

)乃辨九州之圖,使同貫利。

《禮記·王制》曰:凡四海之內九州,州方千里。

《春秋說題辭》曰:州之言殊也,合同類,異其界也。

《爾雅》曰:兩河間曰冀州,(自東河至西河。

)河南曰豫州,(自河南至漢也。

)河西曰雍州,(自河西至黑水。

)漢南曰荊州,(自漢南至衡山之一陽一。

)一江一 南曰楊州,(自一江一 至南海也。

)濟河間曰兗州,(自河東至濟也。

)濟東曰徐州,(自濟東至海也。

)燕曰幽州,(自易水至北狄。

)齊曰營州。

(自岱東至海。

)

《孝經援神契》曰:計校九州之別,土壤、山陵、大川,澤所注,萊沛所生,鳥獸所聚九百十一萬八千二十四頃,(言民少不足以盡地利,沛水傍漸洳,不可耕者。

)磽確不墾者其餘,堤封千五百萬二千頃。

《論語摘輔象》曰:兗、豫屬上台,(九州繫於三台。

)荊、楊屬下級,(下級,上之下等,一台各有上下。

)梁、雍屬中上,(中台之上。

)冀州屬錯,(錯,雜也。

屬中台之下,下台之上。

)青州屬下上,(下台之上。

)徐州屬下下。

(下台之下也。

)

《五經異義》曰:地有九州,足以承天。

《史記》曰:鄒衍云:"中國於天下乃八十一分之一耳。

中國名曰赤縣神州。

赤縣神州內有九州,禹之序九州是也,不得為州數。

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有九,乃謂九州也。

於是有裨海環之,人民禽一獸 莫能相通者,如一區中者,乃為一州。

如此者九,乃有大瀛海環其外,天地之際焉。

"

《後漢書》曰:獻帝建安十八年,復《禹貢》九州。

(《獻帝春秋》曰:時省幽,并州,以其郡國並於冀州。

省司隸校尉及涼州郡國以並於雍州。

自一交一 州,荊益州。

於是有兗、豫、青、徐、荊、揚、冀、益、雍,九數雖同。

《禹貢》無益州,有梁州。

然梁、益亦一地也。

)

又曰:順帝時,李固上書曰:"夫天下之大,譬一人之身,本朝者,心腹也;州郡者,四支也。

心腹病,則四支不舉。

故臣之憂,在心腹之疾,非四支之患。

"

應劭《漢官儀》曰:孝武皇帝南平百越,北攘戎狄,置一交一 阯、朔方之州,復徐、梁之地,改雍曰梁,改梁曰益,凡十三州。

所以一交一 、朔獨不稱州,明示帝王未必相襲。

始開北方,遂一交一 南方,為子孫基阯也。

《漢官解詁》曰:冀趙常山,(一胡一 廣注曰:經曰:冀州既載居趙國,今治常山。

)兗衛濟河,(經曰:濟河惟兗州,衛國今治山一陽一。

)青齊海岱,(經曰:海岱惟青州。

居齊國今治焉。

)徐魯淮沂,(經曰:海岱及淮。

惟徐州。

又曰淮沂。

其又居魯國,今居豫州而治東海。

)楊吳彭蠡,(經曰:淮海惟揚州。

又曰彭蠡既瀦,居吳國,今治九一江一 。

)荊楚衡一陽一,(經曰:荊及衡一陽一,惟荊州居楚國,今治武陵。

)益庸岷梁,(經曰:華一陽一、黑水惟梁州。

漢改梁州為益州,合治廣漢。

)涼邠黑水,(經曰:黑水西河惟雍州,居邠國,漢改雍州為邠州國。

右扶風拘邑縣屬司隸部,不屬州,今治漢一陽一。

)雍別朔方(漢別雍州之地,置朔方刺史,)一交一 阯南越,(漢平南越之地,置一交一 阯刺史,列諸州,治蒼梧。

)幽燕朝鮮,(經無幽州而《周官》有焉,蓋冀之別也。

)並代晉翟。

(經無并州而《周官》有,蓋州之別也。

居燕國,今廣一陽一也。

)

《淮南子》曰:天地之間,九州八柱。

又曰:九州大統,方千里。

九州之外,乃有八寅,亦千里。

又曰:何謂九州?東南神州曰晨土,(東南晨焉,後稷所經緯也,故曰神土也。

)正南次州曰沃土,(沃,盛也。

五月建午,稼穡長,故曰沃土。

)西南戎州曰滔土,(滔,大也。

七月建申,萬物壯大,故曰滔土。

)正西弇州曰並土,(並猶成,八月建酉,百穀成熟,故曰並也。

)正中冀州曰中土,(冀,大也。

為四方內主,故曰中土。

)西北台括曰肥土,正北濟州曰成土,(未聞。

)東北薄州曰隱土,(薄猶平也。

一陰一氣所隱伏也,故曰隱土。

)正東楊州曰申土。

(申,復也,一陰一氣盡所隱伏也。

東北一陽一氣復起東方,故曰申土。

)

《輿地誌》曰:周成王時,周公作輔,定官分職,改禹九州,以徐、梁合之於青,分冀州之域為幽、並二州。

《風俗通》曰:《周禮》,"五一黨一 為州"。

州,疇也。

州有長,使之相周,足也。

《物理論》曰:九州變易,一交一 錯不同。

《禹貢》有梁州,無并州。

《周官》有并州。

《爾雅》有營州,無青州。

漢興,武帝開拓三方,立十三州,通並、梁之數,而增一交一 、益焉。

《太乙式占周公城名錄》曰:黃帝受命,風後受圖,割地布九州,置十二圖。

張衡《靈憲》曰:崑崙東南有赤縣之州,風雨有時,寒暑有節。

苟非此土,南則多暑,北則多寒,東則多一陽一,西則多一陰一。

故聖王不處焉。

○敘郡

《釋名》曰:郡,群也,人所群聚也。

秦改諸侯,置郡縣,隨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。

《史記》曰:秦始皇廢五等之爵,立郡縣之官,以公國為大,以侯伯為小,大郡曰守,小郡曰都尉。

《漢書·地理志》曰:漢孝平時,凡郡國一百三十二,侯國二百四十一。

又曰:六郡者,金城、隴西、天水、安定、北地、上郡也。

《續漢書·郡國志》曰:光武中興,命並省郡國。

明、章、和至於順帝,凡郡國一百五,仍為十三部。

又曰:光武以官多役煩,乃並省郡、國十,凡縣、道、侯國四百餘所。

後為十三州部,司隸理河南,(今洛一陽一。

)豫州理(亳州)洛一陽一,兗州理昌邑,(今兗州金鄉縣。

)徐州理剡,(今泗州下邳縣。

)青州理臨淄,(今青州臨淄縣。

)涼州理隴,(今秦州隴城縣。

)并州理晉一陽一,(今太原。

)冀州理鄗,(音郝。

今趙州高邑縣。

)幽州理薊,(今幽州薊縣。

)揚州理歷一陽一,(今和州縣。

)荊州理漢壽,(今朗州武陵縣。

)一交一 州理廣信。

(今梧州蒼梧縣。

)至於末加置,郡、國百有五,凡縣、道、侯國千一百八十。

東有樂浪郡,西有敦煌郡,南有日南郡,北有雁門郡,西南有永昌郡,廣袤如前漢。

《通典》曰:秦始皇帝並天下,分置三十六郡。

(三十六者:三川、河東、南一陽一、南郡、九一江一 、漳郡、會稽、穎川、碭郡、泗水、薛郡、琅琊、齊郡、上谷、漢一陽一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、代郡、鉅鹿、邯鄲、上一黨一 、太原、雲中、九原、雁門、上郡、隴西、北地、漢中、巴郡、蜀郡、黔中、長沙,凡三十五。

《輿內史》為三十六郡。

)郡各領縣,縣萬戶以上為令,減萬戶為長。

平百越,又置西郡,(閩中、南海、桂林、象海。

)合四十郡。

置一守、一丞、兩尉以典之,監侍御史掌監諸郡。

漢有天下,王、侯、郡、國並置焉。

迄於平帝,戶口繁息,凡新置郡、國六十七,與秦三十六一合 一百三。

改周雍州曰涼州,復置夏之徐、梁三州,而改梁曰益;北置朔方,南有一交一 阯,別置二刺史,凡十三部。

(涼、益、荊、揚、青、豫、兗、徐、幽、並、冀十一州,一交一 阯、朔方二刺史,合十三部、刺史十三人,各掌一州。

)

又曰:後漢魏武輔政,吳、蜀三方鼎峙,疆埸不定。

建安中,置郡十二。

(新興、樂平、西平、新平、略一陽一、一陰一平、帶方、譙郡、樂陵、章武、南一陽一,襄陵是也。

又省上郡、朔方、五原、雲中、定襄、漁一陽一、廬一江一 等七郡。

)文帝受禪,又置七郡。

(朝歌、一陽一平、弋一陽一、魏興、新城、美一陽一、安豐也。

)明帝置六郡。

(平公孫度得遼西、遼東、帶方、玄菟、樂浪,又置上庸一郡。

)少帝又置平一陽一一郡。

並得漢舊郡國五十四,平蜀得二十郡。

(劉備初置郡九,巴東、巴西、梓潼、一江一 一陽一、汶山、漢嘉、朱提、雲南、涪陵。

並得漢舊巴郡、廣漢、犍為、祥拘、越巂、益州、漢中、永昌、南安、武都也。

)晉太康平吳之後,天下一統,(平吳得州四。

一交一 、廣、荊、楊也。

郡四十三。

)凡州十六。

(《太康地記》曰:司、冀、兗、豫、楊、徐、青、幽、並、雍、涼、梁、益、一交一 、廣、荊也。

)晉自湯一陰一敗後,羌羯一交一 侵,至於劉曜陷洛一陽一,於是司、冀、雍、涼、青、並、兗、豫、幽、平、秦、營十二州並淪沒矣。

後魏孝文帝都洛一陽一,開拓土宇。

明帝熙平元年,凡州四十六,鎮十二,郡國二百八十九矣。

天平年,凡州六十八。

至武定年,凡州一百一十一,郡五百一十九。

周明帝受魏禪,至大象二年,凡州二百一十一。

隋文帝受周禪,至開皇三年,罷天下郡,其縣但隸州而已。

九年,平陳以後,四海一家。

大業三年,罷州為郡。

四年,大簿,凡郡、國一百八十三。

唐貞觀十三年,大簿,凡州、府三百五十八,敘之為十道。

應劭《漢官儀》曰:秦用李斯議,分天下為三十六郡。

凡郡:或以列國,陳、魯、齊、吳是也。

或以舊邑,長沙、丹一陽一是也。

或以山,太山、山一陽一是也。

或以川源,西河、河東是也。

或以所出,金城城下有金,酒泉泉味如酒,豫章章樹生庭中,雁門雁之所育是也。

或以號令,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會稽是也。

京兆,絕高曰京。

京,大也;十億曰兆,欲令帝京殷盈也。

左輔右弼,蕃翊承風也。

張掖,始開垂,張臂掖也。

黃恭《十四州記》曰:秦兼天下,始皇二十六年,廢五等之爵,立郡縣之官。

以公國為大,侯伯為小,大郡曰守,小郡曰都尉。

都尉之言君,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,君至尊也。

言郡守專權,君臣之禮更宗也。

今之郡字,君在其左,邑在其右,君為元首,邑以載民,故取名於君,而謂之郡也。

《風俗通》曰:周制,天子方千里,分為百縣,縣有四郡。

故《左氏傳》曰:"上大夫受縣,下大夫受郡。

"

○敘縣

《釋名》曰:縣,懸也,懸繫於郡也。

《說文》曰:縣,邑也,從口巳聲。

《周書》曰:郊田方六百里,因四土為方千里,分以百縣,縣有四郡,郡有鄙,鄙不過百室,以便野事。

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曰:五家為鄰,五鄰為裡,四里為酇,五酇為鄙,五鄙為縣,五縣為遂。

《禮記·王制》曰:天子之縣內,方百里之國九,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,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,凡九十三國。

黃恭《十四州記》曰:縣萬戶以上為令,則子國也。

千戶為長,男國也。

今人呼縣為百里,子、男本方百里也。

故言今之百里,古之諸侯。

又曰:縣者,弦也,言施繩用法狀如弦,弦聲近縣,故以取名。

《風俗通》曰:《周禮》"百里曰同",所以獎王室,協風俗,總名縣。

縣,玄也,言當玄靜平徭役。

○邑(附)

《尚書大傳》曰:五里為邑。

《周禮·地官》曰:四井為邑。

《易·訟卦》曰:逋其邑人三百戶。

《周書》曰:周公乃作大邑於成周。

《左傳》曰: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

《穀梁傳》曰:齊人取子糾殺之。

十室之邑,可以隱死。

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,公為病矣。

《論語》曰: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

《史記》曰:黃帝邑於涿鹿之阿,遷徙無常處,以兵師為營衛。

張華詩曰:駕言游東邑,東邑紛穰穰。

婚姻及良時,嫁娶避當梁。

○鄉(附)

《釋名》曰:鄉,向也,眾所向也。

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曰:五州為鄉,使之相賓。

《論語》曰:孔子如鄉一黨一 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

又曰:互鄉難與言,童子見,門人惑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張湛為左馮翊,告歸平陵,望寺門而步。

主簿進曰:"明府位尊德重,不宜自輕。

"湛曰:"《禮》,下公門,軾路馬。

孔子於鄉一黨一 ,恂恂如也。

父母一之 國,所宜盡禮,何謂輕哉!"

《唐書》曰:張道源,并州祁人也。

年十五,父死,居喪以孝行稱。

縣令郭湛改其居為復禮鄉至孝裡。

《老子》曰:以鄉觀鄉。

《莊子》曰:游於無何有之鄉。

《鄭玄別傳》曰:國相孔文舉教高密縣,曰:"公者,人德之正號,不必三事大夫也。

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。

"

黃恭《一交一 廣記》曰:秦兼天下,改附庸為鄉。

鄉則有族,今嗇夫是也。

鄉之言境,言其在人境域內,非天王所置,故言鄉。

《零陵先賢傳》曰:鄭產,泉陵人,為白土嗇夫。

漢末,產子一歲,輒出口錢,民多不舉。

產乃敕民勿得殺子,口錢自當代出。

因名其鄉曰更生鄉。

《萬歲歷》曰:黃帝六年正月,獲彭綺。

是歲,由拳西鄉有產兒,墮便語云:"東方明,河欲清,鼎腳折,金乃生。

"於是因曰語兒鄉。

《郡國志》曰:秭歸縣屈原鄉里,南岸曰歸鄉,西岸曰秭歸。

屈原既放,暫歸鄉里,因曰歸鄉。

屈原姊女須聞原還,亦來喻之,因曰姊歸也。

王子年《拾遺錄》曰:張掖郡郅奇,字君珍。

居喪盡禮,以淚灑石,石即成痕;著枯木枯草,在冬必茂;浸地成鹹,俗謂之鹹鄉。

漢帝嘉其孝異,表銘其邑,改曰孝行之鄉,歲時使立廟祭祀。

○一黨一 (附)

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曰:四閭為族,使之相葬;五族為一黨一 ,使之相助。

《釋名》曰:五百家為一黨一 。

一黨一 ,一黨一 長也,一聚所尊長也。

《六韜》曰:友之友,謂之朋;朋之朋,謂之一黨一 ;一黨一 之一黨一 ,謂之群。

○閭(附)

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曰:五家為比,使之相保;五比為閭,使之相受。

《說文》曰:閭,裡門也。

《周禮》,五比為閭。

閭,侶也,二十五家相群侶也。

《尚書》曰:武王克商,軾商容閭。

范曄《後漢書》曰:袁忠子秘為郡門下議生。

黃巾起,秘從太守趙謙擊之,軍敗,秘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扞刃,皆死於陣,謙以侍免。

詔復秘等閭號曰七賢閭。

《戰國策》曰:王孫假年十五,齊閔王之出走,失王之處,其母曰:"汝朝出而晚來,吾倚閭而望汝。

"

又曰:齊桓公宮中七市,女閭七百。

管仲故為三歸之家,以掩桓公之罪。

《呂氏春秋》曰: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。

○裡(附)

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曰:五家為鄰,五鄰為裡。

《風俗通》曰:裡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曰:裡有殯,不巷歌。

《春秋潛譚巴》曰:裡社鼓自鳴,此裡有聖人。

《論語》曰:里仁為美。

又曰:東裡子產潤色之。

《論語撰考讖》曰:裡名勝母,曾子廉襟。

《漢書》曰:《禮古經》者,出魯淹中裡。

又曰:盧綰與高祖同里閈。

又曰:宣帝捨長安尚冠裡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鮑永,字君長。

為魯郡太守,時彭豐等不肯降。

後孔子闕里無故荊棘自辟,從講室掃除至孔裡。

永異之,召郡府丞謂曰:"方今厄急,而闕里無故自滌,意豈夫子欲令太守大行饗,誅無狀也?"乃修學校,禮請豐等會,手格殺之。

張璠《漢記》曰:荀爽兄弟八人,時人謂之八龍。

舊居西豪裡。

縣令苑康曰:"昔高一陽一氏有才子八人。

"署其裡曰高一陽一里。

《宋書》曰:太原王知玄者,僑居會稽郯縣,居家以孝聞。

及丁憂,哀毀而卒。

帝嘉之,沼改所居青苦裡為孝家裡。

《宋略》曰:張敷幼樹風規,貞心簡立,居喪滅性,孝道淳深。

宜追甄異,以旌厥美,可改所居裡曰孝張裡。

又曰:散騎常侍袁瑜薦會稽郭世道,詔改所居曰孝行裡。

又曰:太祖十三年春,鳳凰見於京師,眾鳥隨之。

改其地曰鳳凰裡。

《唐書》曰:劉禕之,貞觀元年詔遣入京,以母老固辭,太宗許其終養。

一江一 南道大使李龔譽嘉其至孝,賜以束帛,因上表旌其門閭,改所居曰孝慈裡。

《典略》曰:衛襄,字叔遼,河東人也。

修行至孝。

州郡嘉之,改其裡謂之孝德裡。

《晉宮閣名》曰:洛一陽一城中諸裡:年和裡、宜壽裡、永年裡、宜都裡、太學裡、富儲裡、德官裡、大雅裡、孝敬裡、永安裡、安城裡、左池裡、東台裡、安民裡、延壽裡、日中裡、步廣裡、西國裡、東半里、穀一陽一里、北恢裡、安武裡、孝西裡、太始裡、光林裡、石市裡、宜秋裡、葛西裡、西河裡、宣賜裡、延嘉裡、攸一陽一里、南孝裡、中恢裡、宜年裡、渭一陽一里、利民裡、西樂裡、北溪裡、西義裡、東統裡、宣都裡、石羊裡、中安裡、右池裡。

潘岳《西徵賦》曰:所謂尚冠、修城、河棘、宣明、建一陽一、昌一陰一、北煥、南平,皆夷漫滌蕩,亡其處而有其名。

注云:皆裡名也。

《社祭酒別傳》曰:桓宣武館於赤欄橋南,曰延賢裡。

《荊州記》曰:峴山南至宜城百餘里,舊說其間雕牆崇峻,漢靈帝末,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數十人,朱轅駢耀,華蓋接一陰一,同會於太山廟下。

荊州刺史行部見之,雅歎其盛,敕縣號為冠蓋裡。

《荊州圖記》曰:秭歸縣北有屈原故宅,方七頃,累石為屋。

今其名曰樂平裡。

伏瓚齊地記》曰:臨淄有梧台裡。

《益州記》曰:州南,蜀時故錦澗也,其處號錦裡。

伍輯之《從征記》曰:譙周云:"孔子後,魯人就塚次而居者百有餘家,曰孔裡。

"

《郡國志》曰:齊臨淄縣東有一陰一陰一里,諸葛亮《梁甫吟》云:"步出齊城門,遙望一陰一陽一里。

裡內有三墳,纍纍皆相似。

借問誰家墳,田疆古冶子"也。

《會稽典錄》曰:陳囂與民紀伯為鄰,伯夜竊藩囂地自益。

囂見之,伺伯去後,密枝其藩一丈,以地益伯。

伯覺之慚惶,既還所侵,又卻一丈。

太守周府君高囂德義,刻石旌表其閭,號曰義裡。

○坊(附)

《漢宮閣名》曰:洛一陽一故北宮有九子坊。

《晉宮閣名》曰:洛一陽一宮有顯昌坊、修城坊、綏福坊、延祿坊、休徵坊、承慶坊、桂芬坊、椒房坊、舒蘭坊、藝文坊。

○鄰(附)

《尚書》曰:睦乃四鄰,以蕃王室。

《毛詩》曰:協比其鄰。

《周禮》:五家為鄰,五鄰為裡。

《周易》曰:東鄰殺牛,不如西鄰之禴祭。

《左傳·僖公》曰:棄德不祥,怒鄰不義。

又曰:棄信背鄰,患孰恤之?

又曰:救災恤鄰,天之道也。

又《桓公》曰:親仁善鄰,國之寶也。

又《昭元年》曰:晏子如晉,景公使更其宅。

還而毀之,曰:"諺曰:'非宅是卜,惟鄰是卜。

'"

又曰:諸侯,守在四鄰。

《語》曰:孰謂微生高直,或乞醯焉,乞諸其鄰而與之。

又曰:德不孤,必有鄰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張霸,字伯饒。

博覽五經。

諸生孫林、劉固、段著等慕之,皆市宅其傍,以就學焉。

《南史》曰:宋季雅市宅在呂僧珍宅側。

呂問宅價,曰:"千一百萬。

"呂怪其貴,宋曰:"一百萬買宅,千萬定鄰也。

"

《物理論》曰:買宅者先買鄰焉。

又曰:買鄰之直,貴於買宅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