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:《唐書》:竇抗,母隋文帝萬安公主。抗在隋以帝甥甚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

○公主下

《唐書》:竇抗,母隋文帝萬安公主。

抗在隋以帝甥甚見崇一寵一 。

文帝幸其第,命抗及公主酣宴,如家人之禮也。

又曰:隋煬帝至雁門,為突厥所圍,蕭瑀進謀曰:"臣聞始畢托校獵至此,義成公主初不知其有違背之心。

且在蕃夷俗,可賀敦知兵馬事。

昔漢高祖解平城圍,乃是閼氏之力。

況義成以帝女為妻,必恃大國之援。

若發一單使以告義成,假使無益,事亦無損。

"煬帝從之,發使詣可賀敦諭旨。

俄而突厥解圍而去,於後獲其諜人,云:義成公主遣使告急於始畢,稱北方有警,由是突厥解圍,蓋義成公主之助也。

又曰:凡公主封,有以國名者,鄎國、代國、霍國是也;有以郡名者,平一陽一、宣一陽一、東一陽一是也;有以美名者,太平、樂安、長寧是也。

唯玄宗之女,皆以美名名之。

又曰:高祖平一陽一公主起義兵。

公主於鄠縣莊散家資,招引山中亡命,得數百人,以應高祖。

略地至盩厔、武功、始平,皆下間之。

每申明法令,禁兵士無得侵掠,故遠近奔赴者甚眾,得兵七萬人。

公主遣使以聞,使者至,高祖大悅。

及義軍渡河,公主引一精一兵萬餘與太宗會於渭北,與其駙馬柴紹各置幕府,營中號為娘子軍。

京城平,封為平一陽一公主,以獨有功,每賞賜異於他主。

及薨,謚曰昭。

又曰:竇誕,竇抗第三子也。

尚高祖女襄一陽一公主。

竇氏自武德至今,再為外戚,尚主者八人,女為王妃六人,唐世貴盛,莫與為比。

又曰:房玄齡之子遺愛,尚高一陽一公主。

玄齡病,上表諫征遼。

太宗見表,謂玄齡子婦高一陽一公主曰:"此人危惙如此,尚能憂我國家。

"

又曰:房遺愛尚太宗女高一陽一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初,主有一寵一 於太宗,遺愛既驕恣,謀黜遺直而奪其封爵。

水徽中,誣告遺直無禮於己。

高宗令長孫無忌鞫其事,因得公主與遺愛謀反之狀。

遺愛伏誅,公主賜自荊

又曰:杜如晦之子荷,以功臣子尚城一陽一公主,賜爵襄一陽一郡公,授尚乘奉御。

貞觀中,與太子承乾謀反,坐斬。

又曰:高士廉子以履行尚太宗女東一陽一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遭父艱,居喪以孝聞。

太宗手詔敦諭曰:"古人立孝,毀不滅身。

聞卿絕粒,殊乖大禮,幸抑摧裂之情,割傷生之累。

"俄起為衛尉卿。

又曰:蕭瑀子銳,尚太宗襄城公主。

公主雅有禮度,太宗每令諸公主,凡厥所為,皆視其楷則。

又令所司別為營第,公主辭曰:"婦人事舅姑如事父母,若居處不同,則定省多闕。

"再三固讓,乃止。

又曰:王珪子敬直,尚南平公主。

禮有婦見舅姑之儀,自近代公主出降,此禮皆廢。

珪曰:"今主上欽明,動循法制。

吾受公主謁見,豈為身榮,所以成國家之美耳。

"遂與其妻就位而坐,令公主親執笄,行盥饋之道,禮成而退。

是後公主下降有舅姑者,皆備婦禮,自珪始也。

又曰:貞觀中,長樂公主出降,太宗以皇后所生,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。

秘書監魏徵諫曰:"不可。

昔漢明帝欲封其子,雲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,可半楚淮一陽一。

前史以為美談。

天子姊妹為長公主,天子之女為公主,既加長字,即是有所尊崇。

或可情有淺深,無容禮有逾越。

"上然其言。

又曰:太平公主,高宗少女。

以則天所生,特承恩一寵一 。

初,永隆年降駙馬薛紹。

紹,垂拱中被誣告與諸王連謀誅死,則天乃殺武攸暨之妻以配主焉。

公主豐碩,方額廣頤,多權略,則天以為類己,每預謀議。

神龍年,誅張易之有謀,進號鎮國太平公主,賞賜不可勝紀。

二年,置公主府。

時中宗韋後、上宮昭容用事,皆以為智謀不及公主,甚憚之。

公主日益豪橫。

唐隆元年,玄宗清內難,公主又預其謀,令男崇簡從之,與玄宗尊立睿宗。

公主頻著大勳,益尊重,加實封五千戶,通前一萬戶。

每入奏事,坐語移日,所言皆聽,軍國大政,事必參決。

如不朝謁,即宰臣就第,議其可否。

公主由是驕恣,田園遍於近甸,貸殖流於一江一 淮。

公主懼玄宗英武,乃連結將相,專謀異計。

時宰相七人,五出公主門。

光天二年,玄宗漸危逼,乃勒兵誅其一黨一 蕭至忠等。

公主遁入山寺,數日方出,賜死於家。

籍其家,財貨山積,珍奇寶物,侔於御府。

又曰:唐隆元年,敕:"公主置府,近有敕總停,太平公主有崇保社稷功,其鎮國太平公主府即宜依舊。

"酸棗縣袁楚客奏記於中書令魏元忠曰:"女有內,男有外,男女有別,剛柔分矣。

中外斯隔,一陰一陽一著矣。

豈可相濫哉!然而幕府者,丈夫之職,非婦人之事。

今諸公主並開府建僚,崇置官秩,若以女處男職,所謂長一陰一而抑一陽一也。

而望一陰一陽一不僣,風雨不爽,其可得乎!竊謂非致遠之計,乖久安之策。

《書》曰:'事不師古,以克永世,匪說攸聞。

'此之謂也,君侯不正,誰正之哉?"

又曰:安樂公主,韋後所生。

初,中宗遷於房州,欲及州境,生於路次。

性惠敏,容質秀絕。

中宗、韋後愛一寵一 日深,恣其所欲,奏請無不允許。

恃一寵一 驕縱,權傾天下,自王侯宰相以下,除拜多出其門。

所營第宅並造安樂佛寺,擬於宮掖。

城西造定昆池於莊,延袤數里。

出降之時,以皇后仗發於宮中,中宗與韋後御安福門觀之。

及韋庶人敗,與駙馬武延秀皆斬之。

追貶為悖逆庶人。

又曰:武延秀,承嗣之第子也。

時武崇訓為安樂公主婿,即延秀之從父兄也,數引至主第。

延秀久陷蕃中,解突厥語,常於主第唱突厥歌,作一胡一 旋舞,有姿媚,主甚喜。

及崇訓死,延秀得幸,尚主。

拜席日,授太常卿、兼右衛將軍、駙馬都尉。

又曰:大中二年,以起居郎、駙馬都尉鄭顥尚萬壽公主,詔曰:"女人之德,雅合慎修,嚴奉舅姑,夙夜勤事,此婦之節也。

先王制禮,貴賤同遵。

既已下嫁臣僚,儀則須依古典,萬壽公主婦禮宜依士庶。

"

又曰:弘化公主,宗室女。

貞觀十三年,降吐谷渾慕容諸葛缽。

又曰:文成公主,宗室女。

貞觀十五年,封降於吐蕃贊普弄贊,命禮部尚書、一江一 夏王道宗送之。

弄贊親迎於河源,見主人,子婿之禮甚謹。

歎大國服飾禮儀之美,俯仰有愧沮之色,謂所親曰:"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國者,今我得尚大唐公主。

當築一城,以誇示後世。

"仍遣酋豪子弟,請入國學以一習一 《詩》、《書》,從之。

又曰:貞元三年,遣回紇使合厥將軍歸其國。

初,合厥將其君命,請婚於我,上許以鹹安公主嫁之,命公主見合闕於麟德殿,且命繼公主畫圖就示可汗,以馬價絹五萬匹還之,許其互市而去。

以殿中監、嗣王湛然為送鹹安公主使,仍兼婚禮使。

四年,回紇公主兼使者至自本蕃,上御延喜門,禁婦人及車輿觀者。

時回紇可汗喜於和親,其禮甚恭,乃上言曰:"昔為兄弟,今即子婿。

子婿,半子也。

彼猶父,此猶子,父若患於西戎,子當遣兵除之。

"

又曰:太和公主,長慶元年封為公主,冊為回紇可敦,出降愛登裡邏骨沒密施合毗伽保義可汗。

初,保義可汗既立,遣使求婚,遂封第九妹為永安公主,將以降嫁。

其年,保義可汗卒,冊九姓回鶻為崇德可汗。

五月,遣使迎請所許嫁公主,朝廷封第五妹為太和公主以降今回紇焉。

雖狄人固請永安而終不許,故命中書舍人王起就鴻臚寺以宣喻焉。

《列仙傳》曰:朱仲,會稽市販珠人。

高後募三寸珠,乃詣闕上之,珠好過度,賜五百金。

魯元公主私以七百金從仲求珠,獻四寸之珠。

又曰:蕭史善吹一簫,教秦穆公女作鳳聲。

公為作鳳台,令夫妻止其上。

一旦,皆隨鳳飛去。

《荀氏家傳》曰:荀羨,字令則。

年十五,擬國婚之選,君不欲連姻帝室,乃遠遁長沙。

監司追尋不獲已,遂尚尋一陽一公主。

《世說》曰:桓武平蜀,以李勢女為妾,有一寵一 ,嘗著齋後。

一溫一 尚南康長公主,主始不知之,既聞,乃伺一溫一 不在,率數十婢拔白刃往李所,故欲斫之。

見李梳頭,發垂委地,姿貌端麗,乃徐下地結髮,斂手向主曰:"國破家亡,以至今日,若能見殺,實猶生之年。

"神色閒正,辭氣淒惋,主於是擲刀,前抱之曰:"阿姊,我見汝不能不憐,何況老一奴一!"遂善遇之。

《風俗通》曰:列侯尚公主,國人尚公主,以妻制夫,一陽一屈於一陰一爾。

《漢武帝集柏梁詩》曰:左九嬪作《萬年公主誄》曰:"赫赫京師,河洛所經。

一陰一精一發曜,降茲淑靈。

篤生公主,誕膺休禎。

秀出紫曒,日暉月明。

紅顏鬚髮,金質玉形。

"

○駙馬

《漢書》曰:駙馬都尉,掌駙馬。

(駙馬,非正駕車皆為副馬。

一曰:附,近也,疾也。

)

又《百官公卿表》曰:漢武元鼎二年,置三都尉,駙馬、奉車,掌御乘輿;車騎都尉,掌羽林從騎。

並無員,或以侍中、常侍、卿尹、校尉左遷為之。

《漢舊儀》曰:駙馬都尉,掌騎從,武帝置,秩比二千石

《蜀志》曰:諸葛瞻,字思遠。

建興十二年,亮出武功,與兄瑾書曰:"瞻已今年八歲,聰惠可愛,嫌其早成,恐不為重器耳。

"十七,尚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《宋書》曰:一江一 學,字叔文。

母宋文帝女淮一陽一公主。

幼以戚屬召見,孝武謂謝莊曰:"此小兒方當為名器。

"少有美譽,尚孝武女臨一江一 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為丹一陽一丞時,袁粲為尹,見學,歎曰:"風一流 不墜,正在一江一 郎。

"數與宴賞,留連日夜。

《齊書》曰:王暕,字思晦。

年數歲而風神警拔,有成一人 之度。

時祖儉作宰相,賓客盈門,見暕,曰:"公才公望,復在此矣。

"弱冠,選尚淮南長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《梁書》曰:袁樞博學,明悉舊典。

初,陳武帝長女永嗣公主先適陳留太守錢蕆,生子岊,主及岊並卒於梁時。

武帝受命,唯主追封。

至是將葬,尚書請議加蕆駙馬都尉,並贈岊官。

樞議曰:"昔王姬下嫁,必適諸侯。

同姓為主,聞於《公羊》之說;車服不系,顯於詩人之篇。

漢氏初興,列侯尚主,自斯以後,降嬪素族。

駙馬都尉,置由漢武,或以假諸功臣,或以加於戚屬。

是以魏曹植表駙馬、奉車取為一號。

《齊職儀》曰:'凡尚公主,必拜駙馬都尉,魏、晉以來,因為瞻准。

'蓋以王姬之重,庶姓之輕,若不加其等級,寧可合巹而酳,所以假駙馬之位,乃配於皇女也。

今公主早薨,伉儷已絕,既無禮數致疑,何須駙馬之授,案杜預尚晉宣帝第二女,晉武踐祚而主已亡,泰始中,追贈公主,元凱無復駙馬之號。

梁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,天監初,王氏無追拜之事。

遠近二例,足以校明,無勞此授。

宜追贈亭侯。

"時以議為當。

《後魏書》曰:陸昕之風望端雅,尚獻文女常山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又曰:馮誕,字子正。

與高祖同歲,幼侍書學,特蒙親待。

尚高祖妹安樂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高祖一寵一 誕,同輿而載,同按而食,同席而坐。

又曰:宿石,高宗時為中散。

嘗從獵,高祖親欲射虎,石叩馬而諫,引高宗至原上。

後虎騰躍殺人。

詔曰:"石為忠臣,而控馬切諫,免虎之害。

後有犯罪,宥而勿治。

"尚上谷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又曰:萬安國,代人。

父振,尚高一陽一公主,拜駙馬都尉,遷散騎常侍、馮翊公。

安國少明敏,有姿貌。

以國甥復尚河南公主,拜駙馬都尉,遷散騎常侍。

顯祖特親一寵一 之,與同臥起,為立第宅,賞賜至鉅萬,超拜大司馬、大將軍,封安成王。

《唐書》曰:文宗儉素,召駙馬都尉韋處仁入見,巾夾羅巾以進,上謂曰:"本慕卿門戶清素,故俯從選尚。

如此巾服,從他諸戚為之,卿不須為也。

"

又《官品志》曰:駙馬、奉車、車騎三都尉,並無員,駙馬以加尚公主者,無班秩。

《語林》曰:何晏,字平叔。

以主婿拜駙馬都尉。

美姿儀,帝每疑其傅粉,後夏月賜以湯餅,大汗出,以朱衣自拭之,尤皎然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