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:許慎《說文》曰:臘,冬至後壬戌,臘祭百神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

太平御覽

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

○臘

許慎《說文》曰:臘,冬至後壬戌,臘祭百神也。

《禮記月令》曰:孟冬,是月也,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,大割牲,祠於公社及門閭,臘先祖五祀。

(此《周禮》所謂蠟祭也。

天宗,日月星辰也。

大殺群牲,割之也。

臘謂以畋獵所得禽祭也。

五祀,門戶霤井灶也。

或曰祈年,或曰大割,或曰臘,互其文也。

)勞農休息之。

(一黨一 正屬民飲酒,正齒位也。

)天子乃命將帥講武,一習一 射御,角力。

(講武角力,校武士材力,所以備畋獵之禮。

)

又曰:郊特牲:天子大蠟八,伊耆氏始為蠟。

(伊耆氏,古天子號也。

)蠟也者,索也。

(謂求索也。

)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。

(歲十二月,周之正月謂建亥之月,饗者祭其神也。

萬物育功民者,神使為之也,祭之以報焉。

)蠟之祭也,主先嗇也。

(先嗇,若神農者,司嗇,後稷神也。

)

又曰:昔者仲尼與於蠟賓,(蠟者索也。

歲十二月索合聚萬物而索饗之。

亦祭宗廟,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。

)事畢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

(觀,闕也。

子見魯君於祭禮有不備於此,又睹象魏舊章之處,感而歎之。

)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

又曰:子貢觀於蠟。

(蠟,索也,歲十二月索,群神而祀之臘也。

)孔子曰:"賜也樂乎?"對曰:"一國之人皆若狂,賜未知其為樂也。

"孔子曰:"百日之勞,一日之澤,非爾所知。

"(言民皆勤稼穡,百日之勞,喻久也。

今一日使之飲酒宴樂,是君之恩澤也。

)

《周禮》曰:國祭蠟,則吹《豳》頌,擊土鼓,以息老物。

(鄭玄曰:十二月,禮謂建亥之月也。

索萬物而祭之者,萬物助天成歲事,至此為其老而勞,其祀以息之也。

《豳風七月》又有獲稻作酒觥觴萬壽無疆之事,是亦歌其類矣。

謂之頌者,以其言歲終又功成也。

周以今之十一月為正月以今十月為臘月。

)

《傳》曰: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。

宮之奇諫,弗聽,以其族行。

曰:"虞不臘矣。

"(臘,祭名也。

日月會於龍尾,百物備合,國於是祭群神也。

)

《史記》曰: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臘,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。

(太原真一人《茅君內記》曰: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,君魯祖父濛乃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昇天。

先是其邑歌謠曰:神仙得者茅初成,駕龍上升入太清,時下玄虛戲赤城,繼世而往在我嬴,帝若學之臘嘉平。

始皇聞謠而問其故,父老具對此仙人之謠,勸帝求長生之志也。

於是始皇欣然乃有尋仙山之志,因改臘日嘉平也。

)

又曰:張良見老父出一編書曰:"讀是書,為王者師。

後十三年濟北城山下黃石,即我也。

"良後得黃石,取寶而祠之。

及死,葬黃石,每上塚,伏臘祠黃石焉。

《漢書》曰:高祖十年春,有司奏令縣道常以春二月及臘祠社稷以羊彘。

又曰:嚴延年為河南太守。

初,延年母從東海來,欲從延年,臘到洛一陽一,適見報囚,母大驚,便止都亭,不肯入府。

延年出至都亭謁母,母閉閣不見,延年免冠頓首。

良久乃見之,因數責延年曰:"幸得備郡守,專治千里,不聞人愛,多刑殺人,欲以立威,豈為民父母意哉?"延年重謝,自為母御歸府捨。

母畢正臘已,謂延年曰:"天道神明,人不可獨殺,我不意自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。

行矣,去汝東歸,掃除墓地耳。

"後歲余,延年遂敗。

司馬彪《續漢書》曰:季冬之月,星回歲終,一陰一陽一已一交一 ,勞農夫,享臘,以送故焉。

又《禮儀志》曰:先臘一日大儺,謂之逐疫。

又《舊儀》曰:臘者,報諸鬼神,古聖賢有功於民者,皆享之。

袁山松《後漢書》曰:韓卓,字子助,陳留人。

臘日,一奴一竊食祭其母,卓儀其心,即日免之。

(免,從良也。

)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第五倫,母老不能之官,至臘日,常悲戀垂涕。

又曰:沛國陳鹹為廷尉監,王莽篡位,還家杜門不出。

莽改易漢法令。

及臘日鹹常言,我先祖何知王氏之臘乎?

又《東夷列傳》曰:三韓俗以臘日家家祭祀。

俗云:臘鼓鳴,春草生也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甄宇,字長文,北海人。

建武中,自青州從事征拜博士。

每臘,詔書賜博士羊人一頭,羊有大小肥瘦,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稱分其肉。

宇曰:"不可。

"又欲投鉤,宇復恥之,因先自取其最瘦者。

所在京師,因以號之。

高堂露魏台訪議》曰:詔問何以用未祖丑臘?臣隆對曰:按《月令》孟冬十月,臘先祖五祀,謂薦田獵所得禽一獸 謂之臘。

《左傳》曰:"虞不臘矣。

"惟見此二者,而皆不書日。

聞先師說曰:王者各以其行之盛祖,以其終臘。

水始生於申,盛於子,終於辰,故水行之君,以子祖辰臘。

火始生於寅,盛於午,終於戌,故火行之君,以午祖戌臘。

木始生於亥,盛於卯,終於未,故木行之君,以卯祖未臘。

金始生於巳,盛於酉,終於丑,故金行之君,以酉祖丑臘。

土始生於未,盛於戌,終於辰,故土行之君,以戌祖辰臘。

今魏據土德,宜以戌祖辰臘也。

又曰:華歆常以臘日宴子弟,王朗慕之。

蓋其家法,由來漸矣。

(杜公瞻云:蠟者,息民之祭。

故孔子雲,百日之勞,一日之懌。

其所祭八神者,皆報其成功。

則於十月農隙是也。

後世臘有新故一交一 接之義,遂移於夏正十二月。

晉博士張亮說蠟聚饗,臘者祭廟,初雲蠟則黃服,蠟臘不同總非也。

臘宜在新故一交一 接,二祭月同而名異,祭俱而服殊。

今推諸經傳無正說。

蠟臘之文,《月令》雲蠟臘,此則同日祭,但互名耳。

據田獵取獸之名為臘,因索饗百神號之日蠟,其日上祭先祖旁享百神下息萬民,無別祭也。

即鄭玄雲既蠟臘先祖五祀,於是勞農者也。

近日蠟臘兼設,蠟在十月,臘在歲終。

隋開皇四年始停建元之蠟,直為建丑之臘,依五行,火衰於戌而用戌日故也。

)

《晉書》曰:范喬,字伯孫,喬邑人。

臘夕,盜斫其樹,有告者,喬佯不聞,邑人愧而還。

喬曰:"節日取柴與父母相歡耳,何以愧乎?"遂與之。

又曰:陳軫問方士戴洋曰:"一江一 南有貴人顧彥先、周宣佩是否?"洋曰:"顧不及臘,周不及明年八月。

"其年十二月廿十九日顧卒,明日臘。

宣佩以明年七月晦亡。

又《晉起居注》曰:安帝安隆四年十二月辛丑臘祠作樂。

又博士張亮議曰:臘,接也,登宜在新故一交一 接也,俗謂之臘,明日為初歲,秦漢以來有賀,此古之遺語。

《晉宋舊事》曰:魏帝遜位,祖以酉日,臘以丑日,魏名臣奏曰:大司農董遇議曰,土行之君,故宜以未祖,以丑臘,為得盛終之節,不可以戌祖辰臘。

《梁書》曰:何鳳為建安太守,物不敢忤。

伏臘每放囚還家,依期而返。

《唐會要》曰:貞元九年十一月,上曰:比來京兆府每年及臘日,府縣捕養狐兔,以充進獻,自今已後宜停。

又曰:貞元十一年十二月臘日,畋於苑中,止多殺,行三驅之禮,軍士無不知感。

《鄭玄列傳》曰:玄年十二,隨母還家,正臘宴會,同列十餘人,皆美服盛飾,語言閒適,玄獨漠然如不及。

母私督數。

乃曰:此非我志,不在此願。

《列女傳》曰:魯之母師者,魯九子之寡母也。

臘日休家作,悉召諸子謂曰:"婦人之義,非有大故不出夫家,然吾父母家多幼稚,歲時祀不理,吾從汝謁(謁告諸子欲往。

)往監之,慎房中之守,吾夕而返。

"於是天一陰一還,失早,至閭外而止,待夕而入。

魯大夫從台上見而怪之,使人問。

對曰:妾歸視私家,與諸婦孺子期夕而反。

妾恐其酺歠醉飽,人情所有也。

妾反早,故止閭外,期盡而入。

"大夫美之,言於穆公,公賜母尊號曰母師。

《搜神記》曰:宣帝時,一陰一子方者,當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,子方再拜受慶,家有黃羊,因以祠之。

自是以後,暴至巨富。

故後常以臘日祠灶。

《風土記》曰:醇以告蠟,竭恭敬於明祀,乃有藏彄。

(蓋因婦人所作金環以錔指而纏者,驅音鉤。

)臘日之後,叟嫗(叟嫗皆男子婦人之老稱。

)各隨其儕為藏彄,分二曹以校勝負。

《荊楚歲時記》曰:又為藏彄之戲。

辛氏以為釣弋夫人所起,周處、成公緩並作彄字,《藝經庾闡》則作鉤字,其事同也。

俗云:戲令人生離,有禁忌之家,廢不修也。

(《辛氏三秦記》曰:漢昭帝母鉤弋夫人,手拳有國色,世人藏鉤,因此安漢。

鉤弋夫人姓趙,為武帝婕妤,生昭帝。

《漢武故事》云:上巡狩河間,見青氣自地屬天,望氣雲,下有貴子,求之莫舒,上自披即舒,號拳夫人,善素女術,大有一寵一 ,即鉤弋夫人也。

周處《風土記》云:呼為行彄,蓋婦人所用,銀作環以錔指而縫者,臘日祭後叟嫗兒息皆藏彄戲,分為二曹,以效勝負,為一籌為一都,負者起拜謝勝者。

)

又曰:孔子所為預於蠟賓,一歲之中,盛於此節。

又曰:俗又以此月為臘月。

按《史記陳勝傳》有臘月之言,是謂此也。

諺云:臘鼓鳴,春草生,村人並擊細腰鼓,戴一胡一 頭及作金剛力士,以逐大疫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王長文,字德浚元康初,守一江一 源,令縣收得盜馬賊,及發塚賊,長文引見誘慰。

時適臘晦,皆遣歸家,獄先有系囚,亦遣之。

謂曰:"教化不厚,使汝等如此,長吏之過也。

蠟節慶祚,肆汝歸於家善相歡樂,過節來還,當為汝思他理。

郡吏惶怖,爭請不許。

"尋有赦,無不感恩。

《三十國春秋》曰:一江一 州刺史胤自武昌以一疾被征為右將軍,而王舒未至,猶在盆口,後將軍郭默旋而過胤,胤不禮之。

臘日遺默酒五升,乇一頭。

默大怒,投之於一江一 。

遂與故將張丑宋、侯孟純等矯詔入城門,莫有御者,胤獨與其妾寢,默至斬於床 下,及其司馬張滿,參軍荀楷、李慕,傲默故也。

王肅《議禮》曰:季冬大儺,旁磔雞,出土牛以送寒氣,節令之臘,除逐疫。

磔雞,葦絞桃梗之屬。

《風俗通》曰:夏曰清祀,殷曰嘉平,周曰大蠟,漢曰臘,臘者,獵也,因獵取獸以祭先祖。

或曰:臘,接也,新故一交一 接,故有臘大祭以報功也。

漢火行衰於戌,故以戌為臘也。

又曰:兔髕。

俗說臘正旦祖,食得兔髕者,名之曰幸,賞以寒酒。

幸者善祥,令人有利也。

(髕,毗忍切。

髕,膝蓋。

)

又曰:上古之時,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,性能伏鬼,度朔山桃樹下簡閱百鬼,鬼無道理妄為人禍者,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,執以食虎。

於是縣官常以臘除文飾桃人,垂葦絞,畫虎於門。

皆追效前事,冀以御凶也。

《會稽典錄》曰:陳修,字奉遷,烏一陽一人,家貧為吏,常步擔上下,恆食乾糒。

(音備,乾詐也。

)每至正臘,僵臥不起,同僚以飲食請,不往,其志操如此。

《世說》曰:王朗中年,以識度推伏華歆,歆蠟日嘗集子侄宴飲,王亦學之。

有人向張茂先稱此事。

張曰:"王之學華,皆是形骸之外,去之所以更遠。

"

《玉燭寶典》曰:臘者祭先祖,蠟者報百神,同日異祭也。

蔡邕《獨斷》曰:臘者,歲終大祭,縱吏民宴飲,非迎氣,故但送不迎也。

崔寔《四民月令》曰:十一月上辛,命典饋清麴釀冬酒,以供臘祀。

又曰:臘明日謂小歲,進酒尊長,修刺賀君師。

又曰:十二月臘時祠,祝炙蓬樹瓜田四角,去甘蟲。

蔡邕《王喬錄》曰:漢永和元年十二月臘夜,王喬墓有哭聲。

王伯聞而往視之,天大雪,見大鳥跡,並祭祀處。

采薪者尹禿見人衣冠曰:"我王喬也,汝莫取吾墓樹。

"忽不見。

徐爰《家儀》曰:蠟本施祭,故不賀。

其明日為小歲賀,稱初歲福始,罄無不宜。

正旦賀,稱元旦首慶,百物惟新。

小歲之賀,既非大慶,禮止門內。

《西域諸國志》曰:天竺國以十二月十六日為臘,臘則麥熟。

《盧公家范》曰:凡臘日,上澡豆帶及頭膏、面脂、口脂。

《淮南萬畢術》曰:歲暮臘,埋圓石於宅隅,雜以桃弧七枚,則無鬼疫。

《養生要術》云:臘夜持椒臥井傍,勿與人言,投於井中,除瘟疫。

盛翁子《藏鉤賦敘》曰:以臘之後,因祭祀余胙,要命中外,以行鉤為戲。

嵇含《蠟賦序》曰:大蠟之夕,雖天地同有至,攜金蘭以齊馨利,得貴意以遺榮勢,孰尚我哉!

裴秀《大蠟詩》曰:有肉如丘,有酒如淵,有餚如林,有貨如山。

小歲膢(附)

《說文》曰:膢,楚十二月祭飲食也。

一曰嘗新。

始殺食新曰貙膢。

(貙,敕俱切。

)

《漢書》曰:武帝太初二年,令天下酺五日,膢五日,祠門戶比臘。

(如淳曰:膢者漊,《漢儀注》立社貙膢。

許慎曰:俗以十二月祭飲食,冀州北部或以八月朝作飲為膢,其俗語曰膢臘社伏。

蔡邕曰,貙獸常立秋日邏食,其母猛蟲搏鷙,時王者亦以此臘,還以祭廟膢劉。

劉,殺也。

言擊殺之時者也。

)

《續漢書禮儀志》曰:立秋之日,郊禮畢,始揚威武,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。

其儀乘輿御戎輅,白馬朱鬣,躬執一弩一射牲薦廟,太宰令、謁者各一人,載獲車馳駟送廟。

還宮,遣使者繼束帛以賜武官,肆兵一習一 戰陣之儀。

斬牲之禮名曰區劉。

《風俗通》曰:謹案《韓子書》曰,山居谷汲者,膢臘寡水,楚俗常以十二月祭飲也。

又曰:嘗新,始殺也。

食新,曰貙膢也。

又曰:謹案:自郊貙膢,春秋饗射,天子射麑掩雉,獻諸宗廟,扶一陽一發滯,養老致敬,化之至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