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:《說文》曰:垣蔽曰牆。又曰:壁,垣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

○牆壁

《說文》曰:垣蔽曰牆。

又曰:壁,垣也。

《爾雅》曰:牆謂之墉。

《廣雅》曰:墉,垣牆也。

《釋名》曰:墉,容也;所以蔽隱於形容也。

壁,辟也;所以辟斷風寒也。

牆,障也;所以自障蔽也。

垣,援也;人所阻以為援衛也。

《易》曰: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,獲之,無不利

《書》曰:既勤垣墉,惟其塗塈茨。

《尚書大傳》云:天子賁庸,諸侯疏杼。

注曰:賁,大也;言大牆正道直也。

疏,衰也;杼,亦牆也;亦衰殺其上,不得正直。

《詩》曰:百堵皆作。

又曰:築室百堵。

又曰:誰謂鼠無牙,何以穿我墉?

又曰:乘彼垝垣,以望復關。

又曰:《牆有茨》,衛人刺上也。

公子頑通於君母,而不可道也。

牆有茨,不可掃也。

《箋》:牆,所以防非常也。

又曰:君子無易由言,耳屬於垣。

由,用也,人將聽之。

又曰:將仲子兮,無逾我牆。

又曰:兄弟鬩於牆,外御其務。

(務,侮也。

)

又曰:徹我牆屋,田卒汙萊。

毀牆屋,不得農也。

《書序》:秦始皇滅先代典籍,焚書坑儒,天下學士逃難解散。

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。

至魯恭王時,好治宮室,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,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、夏、商、周之書及《傳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,皆科斗文字。

又曰:峻宇雕牆。

《禮》曰:七月,坯牆垣。

六月小署後五日,蟋蟀居壁。

《周禮》曰:牆厚三尺,崇之。

注云:高卑為率,足以相為勝也。

《左傳》:叔孫曰:"人之有牆,以蔽惡也。

牆之郤壞,誰之咎也?"註:咎在牆也。

又曰:巢牛隱於短垣以射吳子諸樊。

又曰:寺人披伐蒲,重耳逾垣而走,披斬其袪。

又曰:晉靈公不君,厚斂以雕牆。

《論語》:叔孫武叔謂子貢曰:"仲尼豈賢於子乎?"對曰:"譬之宮牆,賜之牆及肩,窺見室家之好。

夫子之牆數仞,不得其門而入,不見宗廟之美。

"

又曰:糞土之牆不可圬也。

又曰: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?

《史記》曰:孝景帝即位,晁錯為內史,貴幸用事。

門東出,不便,乃穿一門出太廟暖垣。

丞相申屠嘉聞之,奏請誅錯。

上愛之,曰:"錯所穿非真廟垣,乃外暖,且又我使為之。

"錯謝而出。

嘉曰:"吾悔不先斬錯。

"

又曰:司馬相如家成都,貧,家徒四壁立。

《漢書》曰:貫高等欲害高祖。

置人於復壁中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逢萌與同郡徐房、平原李子雲、王君公相友善,並曉達一陰一陽一,懷德穢行。

房與子雲養徒各千人,君公遭亂獨不去,儈平自隱。

(儈,謂平會兩家買賣之事。

)時人語曰:"避世牆東王君公。

"

又曰:史叔賓者,陳留人也。

少有盛名。

郭林宗見而告人曰:"牆高基下,雖得必失。

"後果以論議阿枉毀名雲。

又曰:崔晏仕宦,歷位邊郡而愈貧薄,家徒四壁。

卒,無以殯斂,光祿勳楊賜、太僕袁逢、少府段熲為備棺槨葬具,大將軍袁隗樹碑頌。

又曰:杜安,字伯夷。

少有志節,年十三入太學,號奇童。

京師貴戚慕其名,或遺之書,安不發,悉壁藏之。

及後捕案貴戚賓客,安開壁出書,印封如故,竟不罹患,時人貴之。

位至巴郡太守。

《吳志》曰:呂蒙病,孫權時在一江一 安,迎置內廄,治護萬方。

欲數見顏色,又恐勞勤,常穿壁瞻之,見其少食則喜,不能則咄唶也。

《晉書·外國傳》:大秦國以琉璃為牆壁。

《齊書》曰:劉璡,字子璥。

方軌正直。

兄瓛夜隔壁呼璡出,不答,方下床 著衣立,行及簾外,然後應瓛。

問其故,璡曰:"向束帶未竟。

"

又曰:徐孝嗣初在率府,晝臥齋北壁下,夢兩童子遽云:"移公床 ",孝嗣驚起,行數步而壁崩。

《左傳》曰:正考父一命而傴,再命而僂,三命而俯,循牆而走,孰敢不軌!(言人不敢以不軌之事侮之。

)

《家語》曰:孔子觀乎明堂,睹四門之墉有堯、舜、桀、紂之象,各有善惡之狀,興廢之誡焉。

《衡山記》曰:甘泉宮有石壁焉,禹所刻文在此。

《洞冥記》曰:元狩三年,帝復起凌霞觀,去地九十丈,累白玉為壁,以八分篆寫羲皇以來迄周成王封禪之事。

所謂事登壁間,蓋帝王之本績也。

《孟子》: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,恐頹也。

《淮南子》曰:舜作宮築牆始也。

《漢官儀》曰:省中皆一胡一 粉塗壁,畫古烈士。

《新序》曰:諸侯牆有黑堊之色,無丹青之彩。

《神仙記》:白和事王君,王君語曰:"我暫往瀛州,汝於正北石室熟視北壁,當見文字,讀之得道矣。

"三年,方見壁上有古人所刻《太清經》,讀之得仙。

《魏略》曰:趙岐避難青州市,孫嵩知岐避事,置岐於復壁中。

《西京雜記》云:匡衡鑿鄰家壁,偷光讀書。

宋玉《賦》云:東家美一女 登牆窺玉三年,玉猶未許。

焦贛《易林》曰:千仞之牆,禍不入門。

孟奧《北征記》曰:鄴城避雷室西南石溝北有華林牆,牆高九丈,方圓一里也。

○柱

《廣雅》曰:楹謂之柱。

《釋名》曰:柱,住也。

楹,亭也。

亭,亭然孤立也。

《周書》曰:文王在鎬召太子發曰:"吾栝柱而茅茨,為民愛費也。

"

《左傳》曰:叔孫豹指楹曰:"雖惡是,其可去乎?"

又曰:丹垣宮楹。

《穀梁傳》曰:丹桓宮楹。

禮,天子丹,諸侯黝,大夫蒼,士黈。

《大戴禮》曰:周時德澤和洽,蒿茂以為宮柱,名曰蒿宮。

《漢書·郊祀志》曰:武帝鑄柏梁銅柱。

又曰:成帝立趙皇后,劉輔諫曰:"朽木不可為柱,卑人不可為主。

"

范曄《後漢書》曰:李膺拜司隸校尉。

時張讓弟為野王令,貪殘無道,至乃殺孕婦。

聞膺厲威嚴,懼罪逃還京師,因匿兄讓第捨柱中。

膺知其狀,率將吏往,破柱,付洛一陽一獄。

受辭畢,即殺之。

《魏略》曰:大秦國以水一精一為室柱。

《吳志》曰:孫堅為董卓所攻,堅與數十騎馳圍而出。

堅常著赤罽幘,令親近將祖茂著之。

卓騎爭逐茂,急,見一柱在草中,因脫幘著柱上。

卓騎望見,圍繞數重,後覺是柱,乃去。

《晉書》曰:石季龍掘秦始皇塚,取其銅柱,鑄以為器。

又曰:太始二年秋,營太廟,致荊山之材,采華山之石,鑄銅柱十二,塗以黃金,鏤以百物,綴以明珠。

曹嘉之《晉紀》曰:諸葛誕以氣勵稱。

常倚柱讀書,雷震其柱,誕讀書自若。

《陳書》曰:初,梁侯景焚太極殿。

及景平,至陳武帝議欲營之,獨闕一柱。

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圍,長四丈五尺,流泊後渚。

因得用之。

《漢武內傳》曰:上起神屋,鑄銅為柱,金塗,大五圍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桀作金柱三千。

《列女傳》曰:紂作銅柱,以炭火然之,有罪者令抱其柱,輒墮炭中,妲己觀以為笑。

《漢官典職》曰:德一陽一殿柱皆金刻鏤作,奇禽萬巧,間以丹青翡翠,竟柱構以水一精一,一柱三帶,韜以赤緹。

應劭《漢官》曰:開一陽一門始成,未有名。

夜有一柱飛來樓上,後琅琊開一陽一縣上言:南門一柱飛去。

光武使視,因刻記其年月,以名門焉。

《神異經》曰:崑崙山有銅柱,其高入天,所謂天柱也,圍三千里,周回如削。

下有仙人府與天地同,休息男女名曰玉人,男即玉男,女即玉女,無為配匹而仙道成也。

《三輔決錄》曰:長陵田鳳,字季宗。

為尚書郎。

儀貌端正。

入奏事,靈帝目送之,因題殿柱曰:"堂堂乎!張京兆田郎。

"

伏滔《北征記》曰:廣陵,吳王濞所都。

修大城,得柏柱三,皆柏心,蓋吳王濞門柱也。

華延雋《洛一陽一記》曰:太極殿有四金銅柱。

焦贛《易林·旅之鹹》曰:金梁鐵柱。

又曰:《家人之升》曰:"高樓無柱,顛僵不久,紂失人主,身死牧野。

"

盛弘之《荊州記》曰:巴東城西有一柏柱孤植,大可數圍,高三丈餘。

相傳是公孫述時樓柱,乃云:斫之血出,枯而不朽,歷代彌固,將恐有物憑焉。

《一江一 陵記》曰:沔城內有赤湖客舍,襄一陽一大道經城中過。

元嘉十年,連雨,城南門沮壞,得土中故楠柱,長一丈七尺。

臨川康王取以為大齋西北柱,初時色黑,一季後不復黑,計此千年。

《列子》曰:共工觸不周山,天柱折。

《晏子春秋》曰:晏子將死,鑿楹納書焉,謂妻曰:"楹記日也,子壯而示之。

"

《燕丹子》曰:荊軻以匕首擿決秦王,入銅柱,火出。

《淮南子》曰:柱不可以刺齒,蓬不可以持屋。

《世說》曰:陸抗初拜司空,有人往索酒,便自起酌樑柱間,祝曰:"當今乏才,以爾為柱石之任,莫傾人棟樑。

"陸笑曰:"感卿良箴。

"

《楚辭·天問》曰:八柱何當?東南何虧?

傅玄《正都賦》曰:錦牆雕柱。

劉良《七舉》曰:綠柱朱榱,青瑣壁璫。

李尤《楹銘》曰:幹強體正,雖重不移;上下相安,高而不危。

《世說·夏侯玄贊》曰:玄嘗倚柱作書,霹靂其柱,神色無變,作書如故。

俞益期箋曰:馬文淵昔立兩銅柱於林邑。

岸北有遺兵十餘家,不反,居寧靈岸南對銅柱,悉姓為馬,自為婚姻,有二百戶。

一交一 州以流寓,號曰馬流。

言語飲食,尚與華夏同。

山川移易,銅柱今沒在海中,正賴此民以識故處。

○梁

《爾雅》曰:杗廇謂之梁。

(郭璞注曰:屋大梁。

)

《吳越春秋》曰:夏禹廟以梅木為梁。

焦貢《易林·旅之鹹》曰:金梁鐵柱,完全不腐。

《漢官典職》曰:德一陽一宮畫屋朱梁。

曹子建《七啟》曰:彤軒紫柱,文榱華梁。

《古歌》曰:本自南山松,今為宮殿梁。

《西京賦》曰:緪雄虹之長梁。

司馬相如《長門賦》曰:飾文杏以為梁。

班固《西郊賦》曰:應瑰材而究奇,抗應龍之虹梁。

《楚詞》曰:玄玉之梁。

曹植詩:文榱華梁。

○棟

《爾雅》曰:棟謂之桴。

(郭璞注曰:屋穩也。

)

《廣雅》曰:穩,棟也。

《釋名》曰:穩,穩也,似桷也。

或謂之望,高可望也。

或謂之棟。

棟,中也。

屋脊曰甍。

甍,蒙也;在上覆蒙屋也。

《易·大過卦》曰:棟橈,本末弱也。

(王弼注曰:初為本,而上為末。

)

《左傳·襄二十八年》曰:盧蒲癸刺慶捨,王何解其肩。

猶援廟桷,動於甍。

(柱注曰屋棟。

)

又曰:子產謂子皮曰:"子於鄭國,棟也,棟折榱崩,僑將壓焉。

"

《漢武帝故事》:上起神屋,甍附作金鳳,軒翥若飛,口銜流蘇,長十餘丈。

《神仙傳》曰:左慈與曹公飲,飲畢,以杯擲屋棟懸著,棟動搖,似飛鳥。

《淮南子》曰:郢人買屋棟而與之車轂,跪而度之,大雖可而長不足也。

《桓子新論》曰: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,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,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。

《楚辭·九歌》曰:桂棟兮蘭橑,新夷楣兮藥房。

郭璞《遊仙詩》曰:雲生梁棟間。

傅玄《棟銘》曰:國有維輔,屋有棟樑。

室之傾尚可柱也,心之傾不可輔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