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:《漢書》曰:張安世領尚書事,職典樞機,以謹慎周密自著。每言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

○錄尚書

《漢書》曰:張安世領尚書事,職典樞機,以謹慎周密自著。

每言大政,已決輒移病出;聞有詔令,乃驚使吏之丞相府問焉。

自朝廷大臣,莫知其與議也。

又曰:孔光字子夏,領尚書事,凡典樞機十餘年,守法度,修政事,不希苟合。

或問:"一溫一 室省中樹皆何木也?"光答以他語,其慎密也如此。

應劭《漢官儀》曰:章帝詔曰:"司空牟融典職六年,勤勞不怠,其以融為太尉,錄尚書事。

"

又曰:和帝策書曰:"故太尉一鄧一 彪,元公之族,三讓彌高,海內歸仁,為群賢首。

其以彪為太傅,錄尚書事,百官總已以聽。

"

又曰:靈帝策書曰:"故太尉陳蕃,忠亮謇諤,有不吐茹之心。

司徒一胡一 廣敦德允元,五世從政。

今以蕃為太傅,與廣參錄尚書事。

"

又曰:沖帝策書曰:太尉趙峻,二世掌典機衡,有匪石不二之節。

大司農李固,公族之苗,忠直不回。

余以峻為太傅,固為太尉,參錄尚書事。

《晉書》曰:元康元年,誅楊駿詔曰:"司徒王渾秉德忠正,器量弘遠,歷位內外,文武勳庸,著在方策,宜參弼機衡以亮天工,其令錄尚書事。

"

又曰:賈充為太尉,錄尚書事,及伐吳為大都督。

吳平,遣侍中程鹹犒勞,增邑八千戶。

又曰:會稽王道子元顯,並錄尚書事。

時謂道子為東錄,元顯為西錄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泰和元年,詔會稽王體道沖虛,理識明允。

阿衡李文,有保乂之規;輔弼哀皇,盡翼亮之道。

朕承洪緒,仍聞善誘,慎徽五教,儀形具瞻,登賢顯親,國之典也。

其以為丞相,錄尚書事。

入朝不趨,贊拜不名,劍履上殿,給羽葆鼓吹班劍六十人。

又曰:元興元年八月庚子,尚書下捨火。

是時桓玄用事,出鎮姑熟,名雖在外,實遙錄尚書,故天火示不復用也。

又曰:明帝后庚氏為皇太后,九月癸卯,皇太后臨朝稱制,司徒王導錄尚書事。

傅暢《晉故事》曰:何劭、王戎、張華、裴楷、楊濟、和嶠為愍懷太傅,通省尚書事。

張華為光祿大夫,尚書七條事皆咨而後行。

惠帝之世,太保衛瓘、太宰河間王顒、太傅東海王越,皆錄三省尚書秘書事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高武永初三年,尚書令揚州刺史徐羨之為司空,錄尚書事。

又曰:孝武帝即位,以大將軍一江一 夏王義恭為太尉,錄尚書事。

又曰:諸公錄尚書事,古制也。

王肅解《尚書》"納於大麓"曰:"堯納舜於尊顯之官,使之錄萬機之政。

"案:漢氏諸吏平尚書奏事,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平尚書事。

《齊書》曰:明帝為宣城王,錄尚書事。

廢帝昭業思蒸魚,太官以無錄公命,不與。

《後魏書》曰:北海王祥,初遷大將軍,錄尚書事。

祥之命,其夜暴風雲電拔其庭中桐樹,大十圍,倒立本處。

天威如此,識者知其不終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齊以並省,尚書令高阿那肱為錄尚書事。

那肱才伎庸劣,不涉文史,尚書郎中源師常白那肱云:"龍見當雩。

"那肱問曰:"何處龍見?作何顏色?"師答曰:"此是龍星,須雩祭也,非是真有龍見。

"那肱曰:"漢兒多事,強知星宿。

"

《唐書官品志》曰:錄尚書一人,位在令上,掌與令同,但不糾察。

今則糾彈見事,與御史中丞更相廉察。

陶氏《職官要錄》曰:後漢章帝以太傅趙喜、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。

尚書有六名,自此始也。

因斯以來,每帝幼即位,輒置太傅錄尚書事。

○尚書令

《六典》曰:尚書令,掌總領百官,儀形端揆,其屬有六尚書:一曰吏部,二曰戶部,三曰禮部,四曰兵部,五曰刑部,六曰工部。

凡庶務皆會而決之。

《漢官儀》曰:尚書令主贊奏,總典綱紀,無所不統,秩千石;故公為之者,朝會不陛奏事,增秩二千石。

天子所服五時衣賜尚書令。

其三公、列卿、將軍、大夫、五營校尉行復道中,遇尚書令、僕射、左右丞,皆回車豫避。

衛士傳呼,不得紆台官;台官過,乃得去。

(漢尚書稱台,魏晉以來為剩)

《漢書》曰:張安世,字子孺,少以父任為郎。

用善書給事尚書,一精一力於職,休沐未嘗出。

上行幸河東,亡書三篋,詔問莫能知,惟安世識之,具作其事。

後構求得書,以相校無所遺失。

上奇其才,擢為尚書令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陳忠為尚書令,數進忠言,辭旨弘麗,前後所奏,悉條於宮上閣以為故事。

又曰:侯霸為尚書令,深見任用;樊淮為尚書令,明一習一 漢家故事,周密畏慎;申屠剛為尚書令,謇謇多直言,無所屈撓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宋均拜尚書令,每有駁議,多合上旨。

均嘗刪翦疑事,帝以為有奸,大怒。

收郎縛格之。

諸尚書惶恐,皆叩頭謝罪。

均顧厲色曰:"蓋忠臣執義,無有二心,若畏威失正,均雖死不易!"小黃門在傍,入具以聞。

帝善其不撓,即令貸郎。

又曰:申屠剛遷尚書令。

光武嘗欲出遊,剛以隴蜀未平,不宜晏安逸豫。

諫不見聽,遂以頭軔乘輿輪,帝遂為止。

又曰:郭賀字喬卿,為尚書令,百姓歌之曰:"厥德仁明郭喬卿,忠正朝廷上下平。

"

又曰:侯霸拜尚書令,條撰善政有便於民者,除其煩苛。

時令立春下寬大詔書,由霸始,建言多施用。

又曰:陳蕃出為豫章太守,性方峻,不接賓客。

征為尚書令,送者不出郭門。

華嶠《後漢書》曰:申屠剛為尚書令,時內外群官,多帝自遷舉;加以法理嚴察,職事過苦,尚書近臣乃至捶撲牽曳於前。

群臣莫敢言,惟剛每極諫。

張璠《漢記》曰:左雄為尚書令,在位者各肅清,時稱曰:"左伯豪為尚書令,天下皆慎選舉。

"伯豪,雄字也。

《漢官》曰:尚書令,秦官,銅印墨綬,與司隸校尉、御史中丞皆專席坐,京師號曰"三獨坐",言其尊重如此。

《魏志》曰:陳矯,字季弼,尚書令。

魏明帝嘗至尚書門,矯跪問:"何之?"帝曰:"欲案行文書耳。

"矯對曰:"此臣職分,非陛下所宜臨也。

若不稱,則請就黜。

"帝慚,回車。

又曰:荀彧自為尚書令,常以書陳事。

臨薨,皆焚燬,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。

又非正道不用心,名重天下,莫不以為儀表,海內英俊鹹宗焉。

《魏氏春秋》曰:荀攸字公達,為尚書令。

從太祖征伐,常謀謨帷幄,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。

太祖每稱之曰:"公達外愚內智,外怯內勇,外弱內強,不伐善,無施勞,知可及,愚不可及,雖顏回、寧武子不能過。

"文帝在東宮,太祖謂曰:"荀公達,人之師表也。

汝當盡禮敬之。

"攸曾病,世子問疾,獨拜床 下,其見尊異如此。

始,攸入尚書,太祖聞名,與語,大悅,謂荀彧、鍾繇曰:"公達非常人也,吾得與之計事,天下當何憂哉!"

《蜀志》曰:費禕代蔣琬為尚書令,於時戰軍多事,眾務煩猥。

禕識寤過人,每省讀書記,粗舉目暫視,究其意旨,其速數倍於人,終亦不忘。

常以朝晡聽事,其間接納賓客,飲食嬉戲,加之博奕,每盡人之歡,事亦不廢。

後遷大將軍,錄尚書事。

董允代禕為尚書令,旬日之中,事多停滯,允歎曰:"人才力相懸若此,非吾所及。

"

又曰:蔣琬,字公琰。

諸葛亮每言:"公琰托志忠雅,當與吾共贊王業也。

"密表後主:"臣若不幸,後事宜以付琬。

"亮卒,琬為尚書令。

時新喪元帥,遠近危悚。

琬出類撥萃,處群僚之右,既無戚容,又無喜色,神宇舉止,有如平常,由是眾望漸服。

又曰:劉巴字子初,代法正為尚書令。

躬履清儉,不治產業。

又自以歸附非素,懼見猜嫌,恭默守靖,退無私一交一 ,非公事不言。

又曰:呂乂字季一陽一,代董允為尚書令,庶事無留,門無停賓。

又歷職內外,治身儉約,謙靜少言,為政不煩,號為清能。

然持法刻深,好用文俗吏,故居大官,名聲損於郡縣。

《晉書》曰:樂廣為尚書令,所在無當時功譽,然為後人所思。

又曰:裴秀為尚書令。

秀創製朝儀,廣陳刑政,朝廷多遵用之,以為故事。

在位四載,為當世名公。

又曰:李胤為尚書令,雖歷職內外,而在公退食,家至貧儉,兒病無以市藥,上賜錢十萬。

又曰:荀勖守尚書令,課試令史以下核其才能,有闇於文法不能決疑處事者,即時遣出。

帝嘗謂曰:"魏武帝言荀文若之進善,不進不止;荀公達之退惡,不退不休。

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。

"

又曰:會稽王道子,嘗集朝士,置酒於東府;尚書令謝石,因醉為委巷之歌。

王恭正色曰:"居端右之重,集藩王之第,而肆淫聲,欲令群下何所取則!"石深銜之。

又曰:王彪之字叔虎,為尚書令,與謝安共掌朝政。

安每稱曰:"朝之大事,眾不能決者,咨之王公,無不得判。

"

又曰:大熙元年,詔曰:"夫總百揆之得失、管王政之開塞者,端右之職也。

是以自漢代以來,每選此官,必慎其人。

議郎王戎可為尚書令。

"

又曰:衛瓘字伯玉,拜尚書令,性嚴整,以法御下,視參佐尚書郎若掾屬。

又曰:熊遠啟曰:"伏見吏部以太尉荀組為尚書令,復領荊州牧,自三代以來,未聞以納言之官而出領牧伯者。

"

《晉中興書》曰:卞壺為尚書令,司徒王導稱疾不朝。

壺奏導專任不敬,事寢不行,舉朝憚壺。

又曰:萬協遷尚書令,詔曰:"尚書令協抗志高亮,才鑒博雅,朕甚嘉之。

《晉書》曰:《百官表》註:尚書令一人,唐虞官也。

是謂文昌天府,銅印墨綬,五時朝服,納言幘,進賢兩梁冠,佩水蒼玉;官品第三;俸,月四十五斛;領都總攝諸曹,出納王命。

《晉公卿禮秩》曰:尚書令拜受命皆策命,薨則於朝堂發哀,古之塚宰以在端右故也。

《晉故事》曰:賈充為尚書令,以目疾表置省事,於是遂置省事吏四人,品職章服與諸曹令史同。

《宋書》曰:王僧虔為尚書令,嘗為飛白書題尚書壁曰:"圓行方止,物之定質,修之不已則溢,高之不已則躓,引之不已則遺,是故去之宜疾。

"當時嗟賞,以比座右銘。

又曰:武帝踐祚,王瑩遷尚書令。

時有猛獸入郭,上意不悅,以問群臣,皆莫能對。

瑩在御筵,乃斂板答曰:"昔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,陛下應菉御圖,武象來格。

"帝大悅,眾鹹服焉。

《齊書》曰:謝朏字敬沖,征為司徒尚書令。

朏辭腳疾不堪,謁,乃角巾肩輿詣雲龍門。

謝既見,乘小車就席。

《齊職儀》曰:秦漢之世,委政公卿。

尚書之職,掌封奏令,贊文書;僕射主開閉,令不在,則僕射奏下其事。

魏氏重內職,八座尚書任同六卿;舜舉八元八凱,以隆唐朝。

今號八座為元凱,謂賢能用事,義如昔也。

《梁書》曰:何敬容為尚書令,貪吝為時所嗤。

鄙其署名,敬字則大作苟、小為文,容字大為父、小為口。

陸倕戲之曰:"公家苟既奇,大父亦不校"敬容遂不能答。

又曰:漏禁中語故嘲誚日至。

嘗有客姓吉,問卿與邴吉遠近,曰:"如明公之與蕭何。

"

《唐書》曰:太宗在藩,嘗為尚書令。

其後,人臣莫敢為,遂廢其官。

廣德元年,代宗以親賢有大勳,遂特拜尚書令。

又曰:廣德二年冬,詔郭子儀於尚書省視尚書令事,命宰臣己下,特遣射生五百騎執戟翼從,自朝堂至於省,賜以教坊音樂。

《五代史·梁書》:開平三年,詔升尚書令為正一品。

按《唐典》,尚書令正二品,至是以將授趙王鎔此官,故升之。

《會稽先賢傳》曰:沈勳征詣南宮,賜酒拜尚書令,持節臨辟,雍名冠百僚。

《襄一陽一耆舊傳》曰:劉季和曰:"荀令君至人家,坐處三日香。

"

徐廣《軍服儀制》曰:尚書令軺車,黑耳後戶。

《通典》曰:大唐尚書令,朝服、鷩冕、八旒、七章、三梁冠。

(鷩,雉也,可為冠也。

)武德初,太宗為秦王時,嘗居之,其後人臣莫敢當。

故自龍朔二年,制廢尚書令。

又曰:舊尚書令,有大廳當省之中,今謂之都堂。

《世說》曰:崇禮闥在東掖門內,路西即尚書省;崇禮門東、建禮門內,即是尚書令下捨之門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