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:《釋名》曰:雪,綏也。水下遇寒凝,綏綏然下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

太平御覽

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

○雪

《釋名》曰:雪,綏也。

水下遇寒凝,綏綏然下也。

《詩》曰:北風其涼,雨雪其滂。

又曰:上天同雲,雨雪雰雰。

(雰雰,雪貌也。

豐年之冬,必有積雪。

)

又曰:文王以天子之命,命將帥,歌《采薇》以遣之。

"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

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。

"

又曰:蜉蝣掘閱,麻衣如雪。

鄭玄注曰:"喻曹昭公君臣朝夕變易衣服。

麻衣,深衣也。

"

《禮》曰:孟春行冬令,則水潦為敗,雪霜大摯。

《傳》曰:隱公九年三月庚辰,大雨雪。

平地尺為大雪。

(三月,今正月也。

大雪失時也。

)

又曰:楚子次於乾谿。

雨雪,王皮冠,秦復陶,(秦所遺羽衣也。

)翠被,豹舄,執鞭以出。

《易通卦驗》曰:《乾》得《坎》之《蹇》,則當夏雨雪。

《詩推度災》曰:逆天地,絕人倫,當夏雨雪。

《大戴禮》曰:天地積一陰一,一溫一 則為雨,寒則為雪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一陰一陽一凝而為雪。

《史記》曰: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,貧困饑寒,衣弊,履不完。

行雪中,履有上無下,足盡踐地,道中人笑之。

《漢書》曰:漢女者,居東海養姑,姑女讒之於姑。

姑詣太守。

訴而殺之。

五月下雪。

又曰:蘇武使於單于,單于幽武置大窖中,絕,不與飲食。

天雨雪。

武臥齧雪。

與氈毛並咽之,數日不死,匈一奴一因以為神。

又曰:壺廣鞮單于,自將領萬騎擊烏孫,會天大雪,一日深丈餘,人民畜產凍死。

《續漢書》曰:赤眉入安定北地,逢大雪,坑谷皆滿,多凍死。

《晉書》曰:王恭衣鶴氅,雪中行,時人謂之神仙中人。

又曰:太傅謝安,雪驟降,公欣然曰:"白雪紛紛何所似?"兄子客兒曰:"撒鹽空中差可擬。

"兄女道韞曰:"未若柳絮因風起。

"

又曰:東瀛公騰(公姓司馬,名騰。

)伐石勒,於常山屯營。

時天大雪。

有一處方數丈,融液,怪而掘之,得一玉馬高尺許,以為晉家之瑞。

《晉朝雜事》曰:太康七年,河一陰一雨赤雪二頃。

《宋書》曰:大明中元日,雪花降殿庭,左將軍謝莊下殿,雪暴衣白。

上以為嘉瑞,群臣皆作《雪花詩》。

崔鴻《北涼錄》曰:先酒泉南有銅駝山,大雨雪。

沮渠蒙遜遣工取之,得銅數萬斤。

《宋齊語》曰:孫康家貧,常映雪讀書。

《唐書》曰:郭元振為安西大都護。

時西突厥首領烏質勒部落強盛,款塞通和,元振就其牙帳計會軍事。

時天大雪,元振立於帳前,與烏質勒言議。

須臾,雪深風凍,元振未嘗移足。

烏質勒年老,不勝寒苦,會罷而死。

《錄異傳》曰:漢時大雪積地丈餘,洛一陽一令自出案行,見民家皆除雪出,有乞食者至袁安門,無有行路,謂安已死。

令人除雪入戶,見安僵臥,問何不出?安曰:"大雪,人皆餓,不宜干人。

"令以為賢,舉為孝廉。

《韓詩外傳》曰:凡草木花多五出,雪花獨六出,雪花曰霙。

皇甫謐《高士傳》曰:世莫知焦光所出,野火燒其廬,先因露寢。

冬雪大至,先袒臥不移,人以為死,就視如故。

《穆天子傳》曰:日中大寒,北風雨雪,有凍死人,天子作《黃竹詩》三章以哀民,曰:"我徂黃竹負閟寒。

"(閟,閉也。

音秘。

)

又曰:雨雪,天子獵於鈃山之西河。

《漢武內傳》曰:西王母曰:"仙之上藥有玄霜絳雪。

"

《烈士傳》曰:羊角哀、左伯桃相與為死友。

聞楚王好士,欲往仕之,道遇雨雪,計不俱全,乃並衣糧與角哀,入樹而死。

《陸機別傳》曰:機誅日,平地尺雪,時人以為冤。

《曹攄別傳》曰:攄為洛一陽一令,於時大雪,而宮門夜忽失行馬。

攄曰:"此非他竊,理可保明,必是門士以療寒。

"驗之而具服。

王子年《拾遺記》曰:穆王東至大戲之谷,西王母來進嶔州甜雪。

嶔州去玉一門 三十萬里,地多寒,雪霜露著木石之上,皆融而甘,可以為果也。

又曰:周靈王起昆昭之台,召諸方士。

有二人乘龍飛游之輦,王迎之上席,酣醒。

時天赤旱地裂,其一人先倡能為霜雪,王乃請焉。

於是引氣一吸,則雲起雪飛。

又曰:廣延之國去燕七萬里,在扶桑東,其地寒,盛夏之日冰厚至丈。

常雨青雪,冰霜之色,皆如紺碧。

《沙洲記》曰:自龍涸至大浸川一千九百里,晝肅肅,常有風寒。

七月,雨便是雪,遙望四山,皓然皆白。

《西京雜記》曰:董仲舒曰:"太平之世,雪不封條,凌弭毒害而已。

"

《莊子》: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,肌膚若冰雪,綽約若處子。

《曾子》曰:一陰一氣勝則凝為雪。

《孟子》曰:滕文公卒,葬有日矣,天大雨雪,至牛目。

群臣請弛期,太子不許,惠公諫曰:"昔王季葬渦山之尾,灤水齧其墓,見棺。

文王曰:先君欲見群臣百姓矣。

乃出為帳,三日而後葬。

今太子亦宜曰先王欲少留而撫社稷,故使雪甚,弛期而更為日,比文王義也。

"太子曰:"善!"

又曰: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。

王曰:"賢者亦有此樂乎?"孟子曰:"為人上而不與民同樂者,非也。

"

《晏子春秋》曰:景公時雨雪三日,公被狐白之裘見晏子。

公曰:"怪哉,雨雪三日不寒。

"晏子曰:"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,一溫一 而知人寒。

"公曰:"善!"乃脫裘,發粟以與饑寒者。

《秦子》曰:今欲騁光日下,顯白雪中,不可得也。

《孫子》曰:昔衛君重裘累茵而坐,見路有負薪而哭之者,問:"何故也?"對曰:"雪下衣薄,是以哭之。

"於是衛君懼,見於顏色曰:"為君而不知民,孰以我為君!"於是開府金,出倉粟,以賑貧。

《淮南子》曰:欲滅跡而走雪中。

《金匱》曰:武王伐紂,都洛邑,一陰一寒,雨雪十餘日,深丈餘。

甲子平旦,不知何五大夫乘馬車從兩騎止門外,王使太師尚父謝五大夫賓幸臨之,失不先聞,方修法服,太師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,進五車兩騎曰:"先生大夫在內方對天子,寒,故進熱粥卻寒。

"粥皆畢,使者具以告尚父,尚父問武王曰:"客可見矣!五車兩騎,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!"王曰:"不知有名乎?"曰:"南海神曰祝融,東海神曰勾芒,北海曰玄冥,西海曰蓐收。

"河伯雨師請使謁者於殿下門內引祝融五神,皆驚,相視而歎。

《語林》曰:王子猷居山一陰一,大雪,夜開室命酌,四望皎然,因詠《招隱詩》。

忽憶戴安道時在剡,乘興棹舟,經宿方至。

既造門而返,或問之,對曰:"乘興而來,興盡而返,何必見戴安道。

"

《氾勝之書》曰:取雪汁漬原蠶屎五六日,待釋,手挼之,和穀種之,能御旱,故謂雪為"五穀一精一"也。

《山海經》曰:由首之山,小鹹之山,空桑之山,冬夏有雪。

《論衡》曰:雲霧,雨之征也。

夏則為露,並冬則為霜,一溫一 則為雨,寒則為雪。

雨露凍凝者,其由地發,不從天降。

《琴操》曰:曾子耕太山下,雨雪,不得歸,思父母,作《梁山操》。

《廣志》曰:雲南郡四五月猶積皓雪,代郡以五月山一陰一猶宿雪,八月末復雪。

宋玉對問曰:客有歌於郢中,始曰下俚巴人,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;及為一陽一春白雪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。

是其曲彌高而和彌寡。

宋謝惠連《雪賦》曰:歲將暮,時既昏;寒風積,愁雲繁。

梁王不悅,游於兔園,乃置旨酒,命賓友,召鄒生,延枚叟。

相如末至,居客之右。

俄而微霰零,密雪下,王乃歌《北風》於衛詩,詠《南山》於周雅。

相如於是避席而起,逡巡而揖曰:"臣聞雪宮建於東國,雪山峙於西域,岐昌發詠於來思,姬滿申歌於黃竹。

曹風以麻衣比色,楚謠以幽蘭儷曲。

盈尺則呈瑞於豐年,袤丈則表沴於一陰一德。

其為狀也,散漫一交一 錯,氛氳蕭索,藹藹浮浮,瀌瀌奕奕,聯翩飛灑,徘徊委積。

始緣甍而冒棟,終開簾而入隙;既因方而為珪,亦遇圓而成璧。

眄隰則萬頃同縞,瞻山則千巖俱白。

於是台如重璧,逵似蓮璐,庭列瑤階,林挺瓊樹,皓鶴奪鮮,白鷴失素。

"

《楚辭·九辯》曰:雪霰紛糅。

(女救反。

)

又曰:魂來歸兮,北方不可止。

增冰峨峨,飛雪千里些。

又曰:霰雪紛其無恨些,雲霏霏而承宇些。

司馬相如《美人賦》曰:時既西夕,玄一陰一晦冥,涼風蕭然,素雪飄零。

伏系之《雪賦序》曰:結一陰一凝雪,皎如帔素。

謝靈運詩曰:明月照積雪,朔風勁且哀。

樂府歌詩曰:皚如山上雪,皎如雲間月。

聞君有兩意,故來相決絕。

庾肅之《雪贊》曰:皓若天漢,色逾玉粲。

李顒《悲四時》曰:雲霮(徒敢反。

)(徒對反。

)以時興,雪聯翩而聚密。

枯林皦如瓊干,空岫朗若玉室。

王韶之《詠雪離合》曰:霰先集兮雪霏霏,散輝素兮被簷庭。

曲室寒兮朔風厲,川陸涸兮百籟鳴。

○霰

《釋名》曰:霰,星也。

冰雪相搏,(補各反。

)如星而散。

《說文》曰:霰,積雪也。

從雨散聲。

《詩》曰:如彼雨雪,先集維霰。

(霰,暴雪也。

《箋》云:雪自上遇一溫一 氣而摶謂之霰。

)

《爾雅》曰:雨霰為消雪。

(郭璞注云:霰,冰雪雜下,故謂消雪。

)

又曰:雨雪相和為霰。

《尚書洪範五行傳》曰:盛一陰一,雨雪凝滯而冰寒。

一陽一氣薄之,不相入,則散而為霰。

故沸湯之在閉器,而湛於寒泉則為冰;及雪之消,亦冰解而散。

此其驗也。

《韓詩》薛君注曰:霰,霙也。

《曾子》曰:一陰一之專氣為霰。

○露

《釋名》曰:露,慮也。

覆慮物也。

許慎《說文》曰:露,潤澤也。

從雨,路聲。

《詩》曰:厭浥行露,豈不夙夜?謂行多露。

又曰: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

又曰:《湛露》,天子燕諸侯也。

"湛湛露斯,匪一陽一不晞。

"

又曰:野有蔓草,零露摶(徒官反。

)兮。

又曰: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。

(如章反。

)

《禮》曰:立秋後五日白露降。

又曰:季冬行秋令,則白露早降。

又曰:天不愛其道,故天降甘露。

又曰:春雨露既濡,君子履之,必有怵惕之心焉。

如將見之感時念親也。

又曰:王所以為順而弗悖也,天降甘露。

《易通卦驗》曰:立秋白露下。

《尚書中候》曰:堯時甘露降。

《詩含神霧》曰:一陽一氣終,白露為霜。

(宋均曰:白露,行露也。

一陽一終一陰一用事,故曰白露凝為大霜也。

)

《大戴禮》曰:露,一陰一陽一之氣也。

夫一陰一氣勝則凝為霜雪,一陽一氣勝則散為雨露。

《禮斗威儀》曰:君治政,則軒轅之一精一散為甘露。

《春秋繁露》曰:恩及於物,順於人而甘露降。

《春秋序》曰:桀無道,露冬下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霜以殺木,露以潤草。

又曰:一陰一陽一散為露。

《五經通義》曰:和氣津液凝為露,露從地出。

《吳越春秋》曰:子胥諫吳王,王怒,暮歸,舉衣出宮,宮中群臣皆曰:"天無霖雨,宮中無泥露,相君舉衣,行高何為?"子胥曰:"吾以越諫王,王心迷,不聽吾言,宮中生草棘,霧露沾吾衣。

"群臣聞之,莫不悲傷。

《漢書》曰:宣帝元康元年,甘露降未央宮,大赦天下。

又曰:平帝永平十七年,自春迄夏,多甘露降。

謁元陵,太常丞上言陵樹葉上有甘露,令百官采之。

又曰:成帝幸河東,祠后土,甘露降京師。

又曰:宣帝詔曰:"乃者,鳳凰集太山、陳留,甘露降未央宮,宜赦天下。

"

《後漢書》曰: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,魏郡言嘉禾生,甘露降。

范曄《後漢書》曰:明帝永平十七年,甘露降於原陵。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吳郡沈豐為零陵太守,至官一年,甘露降,膏潤草木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光武帝時,甘露降四十五里。

又曰:明帝永平十七年,夢見先帝、光烈皇后,夢中喜覺,悲不能寐,明旦上陵,其日甘露降於陵樹,帝令百官采之。

帝伏御床 流涕也。

《魏志》曰:明帝鑄承露盤,莖長一十二丈,銅龍繞其根,立於芳林園,甘露乃降。

又曰:明帝與東阿王詔曰:"昔先帝時,甘露屢降於仁壽殿前,靈芝生芳林園中。

自吾建承露盤已來,甘露復降於芳林園仁壽殿前。

"

《晉書》曰:皇甫謐幼時,有甘露降其柳樹,謐母以食之,謂蜜也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王者敬養耆老則甘露降於松柏,尊賢容眾則竹葦受之。

甘露者,仁澤也,其凝如脂,其美如飴。

《宋書》曰:文帝元嘉中,甘露頻降,狀如細雪。

《隋書》曰:李德饒,趙郡柏人人也。

性至孝。

丁父憂,單縗徒跣,後甘露降其樹,白鳩巢其廬。

《豫章耆舊傳》曰:太守陳蕃臨郡二年,甘露降。

《汝南先賢傳》曰:新蔡鄭敬、都尉高懿廳前槐樹有白露,類甘露。

懿問掾屬,皆言是甘露,敬曰:"明府德政未致甘露,但樹汁耳。

"懿不悅,因稱疾而去。

《洞冥記》曰:勒畢國人長三寸,有翼,善言語戲笑,因名"語國"。

飲丹露為漿。

丹露者,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。

又曰:東方朔游吉雲之地,漢武帝問朔曰:"何名吉雲?"曰:"其國俗常以雲氣占吉凶。

若吉樂之事,則滿室雲起,五色照著於草樹,皆成五色露,露味甘。

"帝曰:"吉雲五色露可得以嘗不?"朔乃東走,至夕而還,得玄、黃、青露,盛之琉璃器以授帝。

帝遍賜群臣,得露嘗者,老者皆少,疾病皆愈。

又曰:元封二年,數過國獻能言龜一頭,長一尺二寸。

東方朔曰:"惟承樹露以飲之。

"

王子年《拾遺記》曰:崑崙山有甘露,望之色如丹,著木石則皎然如霜雪,寶器承之如飴,人君聖德則下。

周處《風土記》曰:白鶴性警,至八月露降,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則鳴。

《述仙記》曰:八月一日作五明囊,盛取百草頭露,以之洗眼,眼明也。

《老子》曰: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。

《莊子》曰:姑射之山有神人焉,不食五穀,吸風飲露。

《鶡冠子》曰:聖德上及太清,下及太寧,中及萬靈,則膏露下。

《蘇子》曰:夫人一代,若朝露之托桐葉耳,其與幾何!

《呂氏春秋》曰:伊尹說湯曰:"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,(三危,西極山名。

)和之美者揭雩之露,揭雩之露其色紫。

"

《淮南子》曰:方諸取露於月。

(高誘注曰:方諸,一陰一燧也。

)

東方朔《神異經》曰:西北海有人長二千里,兩腳中間相去千里,腹圍一千六里,但日飲天酒五斗。

(張華云:天酒,甘露也。

)

又曰:黃父以霧露為漿。

《古史考》曰:太古之初,民吮露一精一,食草木實。

劉向《說苑》曰:吳欲伐荊,王令曰:"敢有諫者死!"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,懷彈於後園,露沾其衣者三朝。

王曰:"子求何苦,露沾衣如是?"對曰:"園中有樹,其端有蟬,蟬高居悲鳴,飲風吸露,不知螳螂在其後曲跗,(方無反。

)欲取其蟬。

而螳螂又不知黃雀居其後,延頸欲啄之。

然黃雀又不知臣操彈丸在其下,臣但捕其黃雀,不覺露沾衣。

此者為窺其利而不思患。

"王聞之,遂不伐荊。

又曰:騰蛇游於霧露,千里不止。

《漢武帝故事》曰:帝作金莖擎玉杯,以承雲表之露,擬和玉屑服之以求仙。

又曰:作銅承露槃,上有仙人掌以承露也。

蔡邕《月令章句》曰:露者,一陰一液也。

釋為露,凝為霜。

《白虎通》曰:甘露者,美露也,降則物無不盛。

又曰:露者霜之始,寒即變為霜。

《論衡》曰:甘露味如飴,王者之太平應則降。

《地鏡圖》曰:視山川多露無霜,其下有美玉。

徐整《長歷》曰:北斗當崑崙山,氣運注天下,春夏為露。

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《薤露》,喪歌,言人命如薤上露,易晞滅也。

其一章曰:"薤上露,何易晞,明朝更復落,人死何時歸。

"

《瑞應圖》曰:露色濃甘者,謂之甘露。

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其草木。

又曰:甘露者,美露也,神靈之一精一,仁瑞之澤。

其凝如脂,其甘如飴,一名膏露,一名天酒。

又曰:王者德至於天,和氣感則甘露降於松柏。

《山海經》曰:仙丘降甘露,人常飲之。

又曰:諸沃之野,搖山之民,甘露是飲,不壽者八百歲。

《列星圖》曰:天乳一星,在氐北,主甘露。

占。

若明而潤,則甘露降;不然,則否也。

《楚辭》曰:朝飲木蘭之墜露,夕采秋菊之落英。

《張衡奏事》曰:飛塵增山,霧露增海。

曹植《魏德論》曰:玄德洞幽,飛化上蒸,甘露以降,蜜淳水凝,睹一陽一弗晞,瓊爵是承,獻之帝朝,以明聖征。

曹植《承露盤銘敘》曰:夫形能見者莫如高,物不朽者莫如金,氣之清者莫如露,盛之安者莫如盤,乃詔有司,鑄銅建承露盤於芳林園。

《束晰集》曰:薄冰凝池,非宗廟之寶;零露垂林,非綴冕之飾。

張載《羽扇賦》曰:濯以雲一精一,拂以芝露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