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四 ◎天部四:《帝王世紀》曰:文王夢日月著身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四 ◎天部四

太平御覽

卷四 ◎天部四

○日下

《帝王世紀》曰:文王夢日月著身。

《望氣經》曰:日上有黃氣,君喜;下有黃氣,君永福。

又曰:漢文帝時,日中有王字。

徐整《長歷》曰:眾一陽一之一精一,上合為日,逕千里,周圍三千里,下於天七千里。

《談藪》曰:魏文帝為王時,夢日墜地,分為三,已得一分,而內懷中。

《一鄧一 析書》曰:君者,當如冬日之一陽一,夏日之一陰一,萬物歸之,莫之使也。

王充《論衡》曰:日不入地也,譬人把火,夜行平地,去人十里,火光藏矣,非滅也。

又曰:夫日月不圓,視之如圓者,去人遠也。

夫日,火一精一也,在地火不圓,在天火何故獨圓?日月在天猶五星,五星猶列星,不圓,何以明之?春秋之時,星隕宋都,視之石也,不圓,是知日月五星亦不圓也。

又曰:儒書言:"魯一陽一公與韓戰,戰酣日暮,援戈而麾之,日為之反三捨。

"此言虛也。

凡人能以一精一誠感動天者,專心一意,委務積神,通天,天為變動,然尚未可謂然。

魯一陽一公志在於戰,為日暮一麾,安能令日反?使聖人麾日,日終不反。

魯一陽一公何人,而使日返?

又曰:儒言:"日中有三足烏。

"日者,火也,烏入火中燋爛,安得而立?然烏,日氣也。

又曰:日中近,出入遠。

日中小者,光明故也。

出入時大者,光闇故也。

又曰:桀無道,兩日並照,在東者將起,在西者將滅。

費昌問馮夷曰:"何者為殷,何者為夏?"馮夷曰:"西,夏也;東,殷也。

"於是費昌徙族歸殷,殷果克攏

又曰:儒者論:日出扶桑,暮入細柳。

扶桑,東方之地,細柳,西方之野。

又曰:日晝行千里,夜行千里,騏驥晝日亦千里,然則日行舒疾,與騏驥步相類。

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漢明帝為太子,樂人作《歌詩》四章,一曰日重光,雲天子之德,光明如日,太子比德焉,故雲重也。

《周髀》曰:日光外照,逕八十一萬里。

徐幹《中論》曰:文王遇姜公於渭一陽一,若披雲見白日。

《物理論》曰:日者,太一陽一之一精一也。

夏則一陽一盛一陰一衰,故晝長夜短;冬則一陰一盛一陽一衰,故晝短夜長。

氣引之也。

行一陽一之道長,故出入卯酉之北;行一陰一之道短,故出入卯酉之南。

春秋一陰一陽一等,故日行中平,晝夜等也。

《地說書》曰:日照四十五萬里。

皇甫謐《年歷》曰:日者,眾一陽一之宗,一陽一精一外發,故日以晝明,名曰"曜靈"。

《龍魚河圖》曰:一陽一積一精一為日。

《汲塚書》曰:胤甲居於河西,天有妖孽,十日並出。

又言本有十日,迭次而運照無窮。

《金匱》曰:三苗之時,三月不見日。

《黃帝占書》曰:日中三足烏見者,其所居分野有白衣會。

《楚辭》曰:十日並出,流金鑠石。

《戰國策》曰:聶政刺韓相,荊軻刺秦王,並白虹貫日。

《史記》曰:漢景帝王夫人妊娠,夢日入懷,以生武帝。

又曰:堯,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,就之如日,望之如雲。

《漢書》曰:李尋上疏曰:"夫日者,眾一陽一之長,暉光所燭,萬里同晷,人君之表也。

故日將旦,清風發暉,群一陰一退伏。

"

又曰:文帝時新垣平上言:"日再中,臣以候知之。

"居頃之際,日卻復中。

乃更以十七年為元年。

又曰:鄒一陽一上書說梁孝王曰:"昔荊軻慕燕丹之義,白虹貫日,太子畏之。

"

《後漢書》曰:張重,字仲篤。

明帝時舉孝廉。

帝曰:"何郡小吏?"答曰:"臣,日南吏。

"帝曰:"日南郡人應向北看日。

"答曰:"臣聞雁門不見壘雁為門,金城郡不見積金為郡,臣雖居日南,未嘗向北看日。

"

應劭《漢官儀》曰:太山東南,名曰日觀。

日觀,雞鳴時見日。

《魏志》曰:程立夢登太山,捧日。

立以白太祖,太祖遂加日於立上,因改名"昱"。

《晉書》曰:荀爽曰:"日下荀鳴鶴。

"

《晉一陽一秋》曰:建武元年,三日並出。

《三齊略》曰: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,欲過海看日出處。

有神人驅石去不速,神人鞭之皆流血。

今石橋猶赤色。

李尤《九曲歌》曰:年歲晚暮日已斜,安得壯士翻日車。

○日蝕

《書》曰:乃季秋月朔,辰弗集於房,瞽奏鼓,嗇夫馳,庶人走。

(凡日食,天子伐鼓於社,責上公也。

嗇夫,主幣之官,馳取幣禮天神。

眾人走,供救日食之百役也。

)

《禮記·昏義》曰:男教不修,一陽一事不得,謫見於天,日為之蝕。

是故日蝕則天子素服,而修六官之職,蕩天下之一陽一事。

《傳》曰:魯昭公十七年,日有蝕之。

祝史請用幣。

叔孫昭子曰:"日有蝕之,天子不舉,伐鼓於社;諸侯用幣於社,伐鼓於朝。

禮也。

"

又莊二十五年曰:夏六月辛未朔,日有蝕之。

鼓,用牲於社,非常也。

惟正月之朔,慝未作,日有蝕之,於是乎用幣於社,伐鼓於朝。

注曰:"日蝕,歷之常也。

然食於正一陽一月,則諸侯用幣於社,請救於上,公伐鼓於朝,退而自責,以明一陰一不宜侵一陽一,臣不宜掩君。

"

《公羊傳》曰:六月辛未朔,日有蝕之,以朱絲縈社。

或曰協之,或曰為暗,恐犯之,故縈之。

社者土地之主,日者土地之一精一,上敷於天而犯日,故朱絲縈之,助一陽一抑一陰一。

《穀梁傳》曰:天子救日,置五麾,陳五兵、五鼓;諸侯置三麾,三兵、三鼓。

大夫擊柝。

凡有聲,皆一陽一事也,以厭一陰一氣也。

《論語》云:日月之蝕,人皆見之。

更也,人皆仰之。

《漢書》曰:黃琬祖父香為魏郡守,時日蝕而京師不見。

魏郡乃表日食之狀,帝問:"日所食多少?"香久而無對。

琬年七歲,在傍謂香曰:"何不言日食之餘,如月之初?"遂用其言答詔。

《漢書》曰:日者,德也。

故日蝕則修德。

又曰:劉一寵一 、鄭弘、徐昉、趙喜、虞延並為三事,以日蝕免官。

《淮南子》曰:麒麟斗則日月蝕。

許慎注曰:"麒麟,犬角之獸,故與日相符。

"

○晷

《釋名》曰:晷,規也,如規畫也。

《說文》曰:晷,日影也。

《周禮·地官》曰: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、正日景,以求地中。

日南則景短多暑,日北則景長多寒,日東則景夕多風,日西則景朝多一陰一。

日至之景尺有五寸,謂之地中:天地之所合也,四時之所一交一 也,風雨之所會也,一陰一陽一之所和也。

(土圭,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。

測猶度也。

不知廣深故曰測。

鄭司農云:測土深謂南北東西之深也。

日南謂立表處,太南近日。

日北謂立表處,太北遠日。

景夕謂日趺景乃中立表處,太東近日。

景朝謂未中而景中立表處,太西遠日。

玄謂晝漏半而置土圭表一陰一陽一,審其南北焉。

景短於土圭謂之日南,是地於日為近南,景長於土圭謂之日北,是地於日為近北。

東於土圭謂之日東,是地於日為近東。

西於土圭謂之日西,是地於日為近西。

如是則寒暑一陰一陽一風雨偏而不和,是未得其所求。

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。

)

《易通卦驗》曰:冬至晷長丈三尺,(鄭玄注曰:晷者,所立八尺表一陰一也。

三尺,長之極也。

)春分晷長七尺二寸四分,夏至晷長尺有四寸八分,秋分晷長二寸四分。

又曰:冬至之日,樹八尺之表,日中視其晷。

晷如度者,則歲美,人民和順;晷不如度者,則其歲惡,人民為偽言,政令不平。

晷進則水,晷退則旱。

《晉太康記》曰:河南一陽一城縣,是為土中,夏至之景,尺有五寸,所以為候。

《南越志》曰:日南,五月立表望之,日在表北,景居南。

《風土記》曰:鄭仲師以為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,景尺有五寸,謂之地中。

一雲一陽一地城,一雲洛一陽一。

《淮南子》曰:建木在都廣,(南方山名。

)眾帝所自上下,日中無景,蓋天地之中。

(日中時,日直無晷,故曰地中。

)

《山海經》曰:長留之山,其神白帝少昊居之。

是神也,主司反景。

(日西入則景反東照,言司察之也。

)鄭康成謂移一寸,於地千里,景尺五寸,於南戴日下,萬五千里。

然則千里寸景,已課不效。

一交一 州大榷去洛九千餘里,蓋水陸曲,非論景度徑意也。

推直考實,其五千乎?昔一交一 州主簿學士孫悚云:"已常立表效景,景在表南,豈古郡以日南為名者,其斯義乎?"此郡又有北景縣,北比二字既相似,音又相近,加以蠻土舌軟聲淺,事在可疑。

○月

《釋名》曰:月,闕也,言滿則復缺也。

又曰:朔,月之名也;朔,蘇也,月死復甦生也。

晦,盡之名也。

晦灰也,火死為灰,月光盡似之也。

弦,月半之名也。

其形一旁曲,一旁直,若張弓弦也。

望,月滿之名也,日月遙相望也。

《說文》曰:朏,月未成明也;魄,月始生魄然也。

(承大月,月生二日謂之魄,承小月,月生三日謂之朏。

朏音斐。

)

《易》曰:坎為月。

《書》曰:月經於箕則多風,離於畢則多雨。

又曰:哉生明。

(哉,始也。

始生明,月三日也。

)

又曰:哉生魄。

(魄生明,死十五日之後。

)

《詩》曰:月離於畢,俾滂沱矣。

又曰:如月之恆。

《禮》曰:大明生於東,月生於西,此一陰一陽一之分,夫婦之位也。

又曰:天秉一陽一,垂日星,(秉猶持也,言天持一陽一氣,施生照下土也。

)地秉一陰一,竅於山川,播五行於四時,和而後月生也,是以三五而盈,三五而闕。

(竅,孔也。

言地持一陰一氣,出內於山川,以舒五行於四時也。

此氣和乃後月生而上配日若臣,功成進爵位於一,盈也。

闕,屈伸之義也。

必三五者,播五行於四時,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,合為十五之成數也。

)

又曰:月者三日而成魄,三月而成時,是以禮有三讓,建國必立三卿。

三賓者,政教之本,禮之大參也。

(言禮者,一陰一也。

大數取法於月也。

)

又曰:天子與後,猶日之與月,一陽一之與一陰一,相須而後成。

又曰:秋分之日,祀夕月於西郊。

又曰:祭日於壇,祭月於坎,以別幽明,以制上下。

(幽明者謂日照晝,月照夜。

)

又曰:太一陰一之一精一,上為月。

月者,天地之一陰一,金之一精一也。

《傳》曰:楚晉將戰,呂錡夢射中月,退入於泥。

佔之曰:"姬姓日也,異姓月也,必楚王也。

"及戰,射恭王傷目,呂錡死之。

京房《易飛候》曰:正月有偃月,必有嘉主。

《尚書大傳》曰: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,(朓,條也,條達行疾貌。

)朓則侯王其舒;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,(側匿,猶行遲貌。

)側匿則侯王其肅。

(肅,急也。

日,君象也。

月,臣象也。

政急則日行疾,月行徐。

臣逡巡不進。

朓則侯王其徐,徐緩也。

君政緩,日行徐,月行疾,臣放恣也。

)

《詩推度災》曰:月三日成魄,八日成光,蟾蜍體就穴鼻始萌。

(宋均注曰:穴,決也。

決鼻,兔也。

)

《禮斗威儀》曰:政太平則月多耀,政頌平則赤明,政和平則黑明,政象平則白明,政昇平則青明。

又曰:君乘土而王,其政平,則月圓而多暈。

《春秋考異郵》曰:諸侯謀叛,則月生爪牙;後族專一政 ,則日月並照。

《春秋感一精一符》曰:月者,一陰一之一精一,地之理。

又曰:人主兄日姊月。

《春秋演孔圖》曰:蟾蜍,月一精一也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一陰一精一為月,日行十三度,常詘任而受,受明一精一在內,故金水內景。

又曰:月之為言闕也,兩設以蟾蜍與兔者,一陰一陽一相居,明一陽一之制一陰一、一陰一之倚一陽一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堯時有草夾階而生,每月朔,日生一莢,至月半則生十五莢,至十六日後,日落一莢,月晦而盡,若月小余一莢。

王者以是占歷,惟盛德之君應和氣而生,以為堯瑞,名曰蓂莢,一名歷莢,一名瑞草。

《會稽先賢傳》曰:闞澤年十三,夢見名字炳然在月中。

《搜神記》曰:孫堅妻懷權,夢月入懷。

告堅曰:"妾昔懷策,夢日入懷,今又夢月。

"堅曰:"子孫興矣。

"

《文子》曰:百星之不明,如一月之光。

又曰:日月欲明,浮雲蓋之;叢蘭欲秀,秋風敗之。

《淮南子》曰:水氣之一精一為月。

又曰:月者,太一陰一之一精一。

又曰:蛤蟹珠龜與月盛衰,月晦則魚腦減。

又曰:月,一名夜光,月御曰望舒,亦曰纖阿。

又曰:月,天之使也,積一陰一之寒氣,久者為水,水氣之一精一者為月。

又曰:晝隨灰而月暈闕。

許慎注曰:"有軍事相圍守則月暈,以蘆灰環,缺其一面,則月暈亦闕於上。

"

又曰:方諸見月,則津而為水。

高誘注曰:"方諸,一陰一燧大蛤也。

熟摩拭令熱,以向月,則水生也。

"許慎注曰:"諸,珠也;方,石也,以銅盤受之,下水數升。

"

又曰:日不知夜,月不知晝,日月為明而不能兼也。

又曰:月之光可以遠望,而不可以細書。

《抱朴子》曰:昔帝軒候鳳鳴調律,唐堯觀蓂莢以知月。

又曰:王生云:月不圓,望之圓者,月初生及既虧之後,視之宜加三寸鏡,稍稍轉大,不當初如破環漸漸滿也。

又曰:俗士多云:今月不及古月之朗。

又曰:月之一精一生水,是以月盛而潮濤大。

又曰:金華和丹,其光上與日月相連,丹金為盤碗以承月,得神液如方諸。

又曰:《黃帝醫經》有蝦蟆圖,言月生始二日蝦蟆始生,人亦不可針灸其處。

《范子計然》曰:月,水一精一內影。

又曰:月行疾二十九日、三十日間,一與日合,取日之度以為月節。

《呂氏春秋》曰:月,群一陰一之本,月望則蚌蛤實,群一陰一盈;月晦則蚌蛤虛,群一陰一廢。

夫月形乎天而群一陰一化於淵。

又曰:月,群一陰一之宗,月晦則魚腦減。

《符子》曰:盛魄重輪,六一合 俱照,非日月能乎?

張衡《靈憲》曰: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,羿妻姮娥竊以奔月,托身於月,是為蟾蜍。

又曰:月者,一陰一精一,積而成獸,像兔、蛤焉,其數偶。

《荊州占》曰:月珥且戴,不出百日,主有大喜。

《山海經》曰:大荒之中有日月山,日月所出入。

《風俗通》曰:吳牛望見月則喘,使之苦於日,見月怖喘矣。

《河圖令占篇》曰:地淪月散,必有立王。

《龍魚河圖》曰:帝一婬一佚則奎有角,月有足。

又曰:月有九行:黑道二,出黃道北;赤道二,出黃道南;白道二,出黃道西;青道二,出黃道東。

立春、春分,月從東,青道;立秋、秋分,從西,白道;立夏、夏至,從南,赤道;立冬、冬至,從北,黑道。

天有四表,月有三道,聖人知之,可以延年益壽。

劉義慶《世說》曰:滿奮疾,畏風。

在武帝坐,北窗作琉璃屏風,實密似疏,奮有難色。

帝笑之。

奮答曰:"臣猶吳牛,見月而喘。

"

《白虎通》曰:月所滿缺何?歸功於日也。

三日成魄,八日成光,二八十六日轉如歸功晦朔,至旦受符,得復行也。

月有小大何?天左旋,日月右行,日行遲,月行疾,月及日為一月,至二十九日,未及七度。

即須三十日過七度,日不可分,故乍大乍小,明有一陰一陽一也。

有閏月何?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歲十二月,日不匝十二度,故三年一閏,五年再閏,名一陰一不足,一陽一有餘。

閏者,一陽一之餘也。

《軍國占候》曰:若月三珥者,大臣有喜;若月冠而復暈者,天下有喜。

《廣雅》曰:夜光謂之月。

《五經通義》曰:月中有兔與蟾蜍何?月一陰一也,蟾蜍一陽一也,而與兔並明,一陰一繫於一陽一也。

《孫氏瑞應書》曰:君不假臣下之權,則日月揚光。

又曰:景星者,大醒也。

狀如半月,生於晦朔,助月為明,王者不私人則見。

虞喜《安天論》曰:俗傳月中仙人桂樹,今視其初生,見仙人之足,漸以成形,桂樹後生焉。

劉向《七略》曰:京房《易說》云:"月與星,至一陰一也,有形無光,日照之乃有光。

喻如鏡照日即有影見。

月初光見西方,望已光見東方,皆日所照也。

"

皇甫謐《年歷》曰:月者,群一陰一之宗,月以宵曜,名曰夜光。

《遁甲開山圖》榮氏解曰:女狄暮汲石紐山下,泉水中得月一精一如雞子,愛而含之,不覺而吞,遂有娠,十四月生夏禹。

《論衡》曰:月行一日一夜 行二萬六千里,與鳧飛相類。

《地說書》曰:月照四十五萬里。

徐整《長歷》曰:月徑千里,周圍三千里,下於天七千里。

《楚辭·天問》曰:夜光何德,死而又育?厥利維何,而顧兔在腹?(言月中兔何所貪利而居月之腹。

顧,望氣。

)

《運斗樞》曰:後族擅權,月生足芒,主勢奪於後族。

群妃之一黨一 橫僣則月盈並出,小月承大月,群奸在宮,主若贅旒,大承小,近臣起,讒人橫,陪臣執命,三公望氣。

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漢明帝作太子,樂人歌四章,以贊太子之德。

其一曰"日重光",二曰"月重輪",三曰"星重曜",四曰"海重潤"。

《漢書》曰:月立夏、夏至,行南方赤道,曰南陸。

立秋、秋分,行西方白道,曰西陸。

立冬、冬至,行北方黑道,曰北陸。

分則同道,至則相過。

晦而見西方,謂之朓;朔而見東方,謂之肭,亦謂之側匿。

(朓,音他了反。

肭,音女六反。

朓,健行疾貌也。

肭,縮遲貌。

側匿猶縮儒,亦遲貌。

)

又曰:"月穆穆以金波",蓋光彩貌。

又曰:元後母夢月入懷而生元後。

又曰:高帝七年,月暈圍參、畢七重,占曰:"畢,昴間天街也,街北一胡一 也,街南中國也。

昴為匈一奴一,參為趙,畢為邊兵。

"是歲高祖自將至平城,為冒頓所圍,七日迺解。

又曰李尋上書曰:月者,眾一陰一之長,妃後、大臣、諸侯之象也。

《晉書》曰:謝太傅庭中夜坐,月色無玷,歎以為佳。

謝景重率爾曰:"意謂不如微雲點綴。

"太傅曰:"卿居心不淨,乃欲滓穢太清!"

又曰:徐孺子年九歲,月下戲,人或曰:"若令月中無物,當極愈明。

"徐曰:"不爾。

譬如眼中無瞳子,何必不暗?"

《後魏書》曰:天興五年十月,月暈左角,太史令晃宗奏:"角蟲將死。

"牛果大疫,麋亦多死。

揚雄《長楊賦》曰:西壓月窟,(窟,月所出入也。

)東震日域。

傅玄《擬天問》曰:月中何有玉兔搗藥?

傅鹹詩曰:一團一 一團一 三五月,皎皎耀清輝。

陸機詩曰:安寢北堂上,明月入我牖。

照之有餘輝,攬之不盈手。

宋·謝靈運《怨曉月賦》曰:臥洞房兮當何悅,滅華燭兮弄曉月。

昨三五兮既滿,今二八兮將缺。

浮雲褰兮收氾濫,明舒照兮殊皎潔。

墀除兮鏡監,廊櫳兮澄澈。

宋·謝莊《月賦》曰:陳王初喪,應劉端憂,多暇悄焉。

疚懷弗怡,中夜於時,斜漢左界,北陸南躔。

白露曖空,素月流天。

沉吟齊章,慇勤陳篇。

抽毫進牘,以命仲宣。

仲宣跪而稱曰:"臣聞日以一陽一德,月以一陰一靈,擅扶光於東沼,嗣若英於西溟,引玄兔於帝台,集素娥於後庭。

若夫氣霽地表,雲斂天末,洞庭始波,木葉微脫,列宿掩縟,長河韜映,柔祗雪凝,圓靈水鏡,連觀霜縞,周除冰淨。

歌曰:美人邁兮音塵闊,隔千里兮共明月。

"

宋·鮑照《玩月詩》曰:始見西南樓,纖纖如玉鉤。

未映東北墀,娟娟似蛾眉。

蛾眉蔽珠櫳。

玉鉤隔璅窗。

三五、二八時,千里與君同。

夜移衡漢落,徘徊帷戶中。

梁·沈約《詠月詩》曰:月華臨靜夜,夜靜滅氛埃。

方暉竟戶入,圓影隙中來。

高樓切思婦,西園游上才。

臨軒映珠綴,應門照綠苔。

洞房殊未曉,清光信悠哉。

周·王褒《關山月詩》曰:關山夜月明,愁色照孤城。

半形同漢陣,全影逐一胡一 兵。

天寒光轉白,風多暈欲生。

寄言亭上吏,遊客解雞鳴。

○月蝕(附)

《易》曰:月盈則蝕。

《詩》曰:彼月而食,則維其常。

《禮》曰:婦順不修一陰一事,不得謫見於天,月為之蝕。

故月蝕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,蕩天下之一陰一事。

《淮南子》曰:麒麟鬥,則日月食。

又曰:月望日,奪其光,月十五日與日相望,東西中絕則月蝕奪光也。

劉向《說苑》曰:秦一胡一 亥立,日月薄蝕,熒惑襲月。

《荊州占》曰:月蝕,後自提鼓階前,把槌擊鼓者三,中良人、諸御者、宮人皆擊杵救之。

月已蝕,後乃入齋,服縞素,三日不從樂,以應其祥。

此先王之所以免天地之誅而解四境之患也。

《晉書》曰:永嘉元年,月蝕,赤如血。

二月,王敬則反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