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:沈約《宋書》曰:山一陰一公主一婬一恣過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

太平御覽

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

○公主中

沈約《宋書》曰:山一陰一公主一婬一恣過度,謂帝曰:"妾與陛下男女雖異,俱托體先帝,陛下六宮百數,而妾唯一駙馬,事不均平乃如此。

"帝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,進爵會稽郡長公主,秩同郡王,食湯沐邑二千戶,給鼓吹一部,加班劍二十人。

帝每出,主與朝臣常共陪輦。

主以吏部褚淵美貌,就帝請以自侍,帝許之。

淵侍主十日,備見逼迫,誓死不回,遂得免也。

又曰:徐達之尚武帝長女會稽宣公主,為彭城、沛二郡太守。

子湛之,字孝源。

幼孤,為武帝所愛,常與一江一 夏王義恭寢食不離帝側。

永初三年,詔以"公主一門嫡長,湛之致節之胤,封枝一江一 縣侯。

"數歲,與弟淳之共車行,牛奔車壞,左右人馳來赴之。

湛之先令取弟,眾鹹歎其幼而有識。

及長,頗涉文義。

事祖父母及母,以孝聞。

元嘉中,為黃門侍郎。

祖母年老,辭其朝直,不拜。

後拜秘書監。

會稽公主身居長嫡,為文帝所禮,家事大小,必諮而後行。

西征謝晦,使公主留止台內,總攝六宮。

每不得意,輒號哭,上甚憚之。

初,武帝微時,貧陋過甚,常往新洲伐荻,有衲布衣襖等,皆是敬皇后手自作,武帝既貴,以此衣付公主,曰:"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,可以此衣示之。

"湛之為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,與劉湛之等頗相附。

及劉湛之得罪,事連湛之,文帝大怒,將致大辟。

湛之憂懼無計,以告公主。

公主即日入宮,及見文帝,因號哭下床 ,不復施臣妾之禮,以錦囊盛武帝納衣,擲地以示上曰:"汝家本貧賤,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衲衣,今日有長女頓飽食,便殘害我兒子!"上亦號哭,湛之由此得全。

又曰:王僧綽幼有大成之度,眾便以國器許之。

好學,練悉朝典。

年十三,父曇首卒,文帝引見,拜便流涕哽咽,上亦悲不自勝。

襲封豫寧縣侯,尚文帝東一陽一獻公主。

初為一江一 夏王義恭司徒參軍,累遷尚書吏部郎,參掌大選,宏識流品,任舉,鹹盡其分。

又曰:宋世諸公主,莫不嚴妒,明帝每疾之。

湖熟令袁慆妻以妒賜死,使近臣虞通之撰《妒婦記》。

光祿大夫一江一 湛孫學尚孝武帝女,上乃使人為學作表讓婚,曰:"伏承詔旨,當以臨海公主降嬪。

臣寒門悴族,人凡質陋,閭閻有對,本隔天姻。

如臣素流,家貧業寡,年近將冠,皆已有室,荊釵布裙,足得成禮。

自晉氏已來,配尚公主者,雖累經美胄,亟有名才,至如王敦懾氣,桓一溫一 斂威,真長佯愚以固辭,子敬炙足以求免,王偃無仲都之質,而裸雪於北階,何瑀闕龍工之姿,而諂投於深井,謝莊迨自害於朦瘦,殷沖幾不免於強鉏。

制勒甚於僕隸,防閒過於婢妾。

行來出入,人理之常,當待賓客,朋從之意。

而令掃轍息駕,無窺門之期;廢筵抽席,絕接對之理。

非唯一交一 友離異,仍乃兄弟疏闊。

姆妳爭媚,相勸以嚴,妮媼競前,相諂以急。

其間又有應答問訊,卜筮師母,乃至殘飲餘食,詰辯與誰,衣被故弊,必責頭領。

或進不獲前,或入不聽出。

不入則嫌於欲疏,求出則疑有別意,召必以三晡為期,遣必以日出為限,夕不見晚魄,朝不識曙星。

至於夜步月而弄琴,晝拱袂而披卷,一生之內,與此長乖。

又聲影才聞,則少婢奔迸,裾袂向席,則醜老叢來。

左右整刷,以疑一寵一 見嫌;賓客未冠,以少容致斥。

如臣門分,代荷殊榮,足定家聲,便預提拂,清官美宦,或由才升,一叨婚戚,鹹成恩假。

是以仰冒非宜,披露丹質。

非唯上陳一己,規全身之願;實乃廣申諸門受患之切。

伏願天慈照察,特賜蠲停。

若恩制頒降,披請不申,便當刑膚剪髮,投山竄海。

"帝以此表遍示諸主,以諷切之,並為戲笑。

《梁書》曰:武帝諸女,臨安、安吉、長城三主並有文才,而安吉最得令稱。

又曰:王琳,字孝璋。

位司徒左長史。

琳齊代娶梁武帝妹義興昭長公主,有子九人,並知名。

長子銓,字公衡。

美風儀,善占吐,尚武帝女永嘉公主,拜附馬都尉。

銓雖學業不及弟錫,而孝行齊焉。

時人以為錫、銓二王,可謂玉昆金季。

母長公主疾,銓形貌瘠貶,人不復識。

及居喪,哭泣無常,因得氣疾。

位侍中丹一陽一尹,卒於衛尉卿。

又曰:柳偃,字彥游。

年十二,梁武帝引見,詔問:"讀何書?"對曰:"《尚書》。

"又問:"有何美句?"對曰:"德唯善政,政在養民。

"眾鹹異之。

詔尚武帝女長城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又:謝覽,字景滌。

尚齊錢塘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武帝平建業,朝士皆拜,覽時二十餘,為太子舍人,長揖而已。

意氣閑雅,視瞻聰明,武帝目送良久,謂徐勉曰:"覺此生芳蘭竟體,想謝莊正當如此。

"自此乃被賞味。

又曰:謝眺及殷睿素與梁武以文章相得。

帝以大女永興公主適睿子鈞,第二女永世公主適眺子謨。

及帝為雍州,二女並暫隨母向州。

及帝即位,二公主始隨內還。

武帝意薄謨,又以門單,欲更適張弘策子,弘策卒,又以與王志子諲。

而謨不堪歎恨,為書狀如詩贈公主。

公主以呈帝,甚加矜歎,而婦終不得還。

尋用謨為信安縣,稍遷王府諮議。

又曰:殷睿子鈞尚武帝永興公主。

自宋、齊已來,公主多驕一婬一無行,永興公主加以險虐。

鈞形貌短小,為公主所憎,每被召入,先滿壁為殷睿字,鈞輒流涕以出,主命婢束而反之。

鈞不勝怒而言於帝,帝以犀如意擊主,碎於背,然猶恨鈞。

又曰:張纘,字伯緒。

纘年十一,尚武帝第四女富一陽一公主,拜駙馬都尉,封利豪亭侯。

召補國子生。

起家秘書郎,時年十七,身長七尺四寸,眉目疏朗,神采爽發。

武帝異之,嘗曰:"張壯武雲,後八世有逮吾者,其此子乎!"

《後魏書》曰:金根車,公主封君皆乘之,但有騑而已。

又曰:太祖嘗引崔玄伯講論《漢書》,至婁敬說高祖欲以魯元公主妻匈一奴一,善之,嗟歎良久。

是以諸公主皆釐降於賓附之國。

又曰:陸昕之風望端雅,尚常山公主,拜附馬都尉。

公主奉姑,有孝稱。

初與穆氏琅琊長公主茲並為女侍中,又性不妒忌,以昕之無子,為納妾媵,而皆育女。

公主有三女,無男,以昕之從兄希道第四子彰為嗣。

又曰:蕭寶寅尚南一陽一長公主,賜帛一千匹,並給禮具。

公主有婦德,事寶寅盡肅雍之禮,好合雖積年,而敬事不替。

寶寅每入室,公主必立以待之,相遇如賓,自非太妃疾篤,未曾歸休。

寶寅器性一溫一 順,自處以禮,奉敬公主,內外諧穆。

清河王懌親而重之。

又曰:馮穆尚順一陽一公主。

宋翻為河一陰一令。

公主家一奴一為劫,攝而不送。

翻將兵圍主宅,執主婿馮穆,步驅向縣。

時正炎暑,立之日中,流汗沾地。

又曰:陳留公主寡居,泰州刺史張彝意願尚主,主亦許之。

僕射高肇亦望尚主,主意不可。

肇怒,譖彝於世宗。

停廢數年。

又曰:高道穆為御史中尉。

莊帝姊壽一陽一公主犯行清路,執赤棒卒呵之不止,穆令棒破其車。

公主深以為恨,泣以訴帝。

帝謂主曰:"高中尉清貞之人,彼所行者,公事,豈可以私責之!"

又曰:宿石,元明帝時拜中壘將軍,嘗從獵,帝親欲射虎,石扣馬諫,引帝上高原上。

後虎騰躍殺人。

詔:石為忠臣,切諫,免虎之害。

賜馬一匹,尚上谷公主,拜駙馬都尉。

又曰:劉昶尚武邑公主,主薨,更尚建興公主,又尚平一陽一長公主。

及昶終,與三公主同塋異穴。

又曰:劉輝,字重冒。

正始初,尚蘭陵長公主,世宗第三姊也。

公主頗嚴妒,輝嘗私幸主侍婢,有身,主笞殺之,割其孕子,節解以草裝,實婢腹,裸以示輝。

輝遂忿憾,疏公主。

公主姊因入聽講,言其故靈太后。

太后初敕清河王懌窮其事,懌與高一陽一王雍、廣平王懷奏其不知之狀,無可為夫婦之禮,請離婚,削除封位。

太后從之。

又曰:嵇拔世為訖奚部帥,其父根,皇始初率眾歸魏太祖,嘉之。

拔尚華一陰一公主,生子敬。

元紹之逆也,公主有功,超授敬大司馬,封長樂王。

又《蠕蠕》曰:太昌元年六月,阿那環遣使朝貢,並為長子請尚公主。

孝武詔以范一陽一王誨之長女琅琊公主許之,未及成婚,帝入關東、西魏競結阿那環為婚好,西魏文帝乃以孝武時舍人元翌子女稱為化政公主,妻那環兄弟塔寒。

又曰:阿那環遣使朝貢,復因求婚。

詔發常山王騭樂安公主許之,改封為蘭陵郡長公主。

阿那環奉馬千匹以為娉禮,請迎公主。

詔兼宗正卿元壽、兼太常卿孟韶等送公主。

自晉一陽一北邁,資用器物,鹹出豐渥。

阿那環遣迎公主於新城之南。

《陳書》:沈君理美風儀,博涉,有識覽。

陳武帝鎮南徐州,深見器重,命尚會稽長公主。

及帝受禪,拜駙馬都尉,封永定亭侯。

出為吳郡太守。

時兵革未寧,百姓荒弊。

君理總集士卒,修飭器械,深以幹理見稱。

又曰:蔡凝,字子君。

美容止。

及長,博學,有文辭,尤工草隸。

累遷太子中舍人。

以名家子選尚信義公主,拜駙馬都尉、中書侍郎,遷晉陵太守。

及將之郡,更令左右修中書廨宇,謂賓友曰:"庶來者無勞。

"尋授吏部侍郎。

凝年位未高,而才地為時所重,常端坐西齋,自非素貴名流,罕所一交一 接,趨時者多譏焉。

宣帝常謂凝曰:"我欲用義興主婿錢肅為黃門郎,卿意何如?"凝正色曰:"帝戚恩由聖旨,則無所復問。

若格以僉議,黃散之職,故須人門兼美。

"帝默然而止。

肅聞而不平,義興公主日譖之。

尋免官,遷一交一 阯。

《後周書》:尉遲侯兜,性弘裕,有鑒識,尚太祖姊昌樂大長公主,生迥。

及侯兜病且卒,呼二子,撫其首曰:"汝等並有貴相,但恨吾不見爾,各宜勉之。

"

《隋書》曰:文帝時,蘭陵公主寡,上為求夫,選親衛柳述及蕭瑒等以示相者孫鼎。

鼎曰:"瑒當封侯,而無貴妻之相;述亦通顯,而守位不終。

"上曰:"位由我耳。

"遂以主降述。

又曰:蘭陵公主,字阿五,高祖第五女也。

美姿儀,性婉順,好讀書,高祖於諸女中特所鍾愛。

初嫁儀同王奉孝,卒,適河東柳述,時年十八。

諸姊並驕踞,主獨折節遵於婦道,事舅姑甚謹,遇有疾病,必親奉湯藥。

高祖聞之大悅。

由是述漸見一寵一 遇。

初,晉王廣欲以主配其妃弟蕭瑒,高祖初許之,後遂適述,晉王因不悅。

及述用事,彌惡之。

高祖既崩,述徙嶺表。

煬帝令主離絕,將改嫁之。

公主以死自誓,不復朝謁,上表請免主號,與述同徙。

帝大怒曰:"天下豈無男子,欲與述同徙耶?"主曰:"先帝以妾適於柳家,今有罪,妾當從坐,不願陛下屈法申恩,"帝不從,主憂而卒。

又曰:南一陽一公主,煬帝長女也。

美風儀,有志節,造次必以禮。

年十四,嫁許國公宇文述子士及,以謹肅聞。

及述病且卒,主親調飲食,手自奉上,世以此稱之。

及宇文化及逆弒,主隨至聊城,而化及為竇建德所敗,士及自濟北西歸大唐。

時隋代衣冠並在其所,建德引見之,莫不惶懼失常,唯主神色自若。

建德與語,主自陳國破家亡,不能報怨雪恥,淚下盈襟,聲辭不輟,情理切至。

建德及觀聽者莫不為之動容隕涕,鹹肅然敬異焉。

及建德誅化及,時主有一子,名禪師,年且十歲。

建德遣武賁郎將於士澄謂主曰:"宇文化及躬行弒逆,人神所不容。

今將族滅其家,公主之子,法當從坐,若不能割愛,亦聽留之。

"主泣曰:"武賁既是隋室貴臣,此事何須見問!"建德竟殺之。

主尋請建德削髮為尼。

(士及,右衛將軍述之子也。

以父勳封新城縣公。

隋文帝常引入臥內與語,奇之,令尚煬帝女南一陽一公主。

)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