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:《史記》曰:殷之祖,(契,音薛)母曰簡狄,有娀氏之女,為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

太平御覽

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

○殷帝成湯

《史記》曰:殷之祖,(契,音薛)母曰簡狄,有娀氏之女,為帝嚳次妃。

三人行浴,見玄鳥墮其卵,簡狄取吞之,因孕,生契。

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。

舜乃命契曰:"百姓不親,五品不遜,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,五教在寬。

"封於商,賜姓子氏。

契興於唐、虞、大禹之際,功業著於百姓,百姓以平。

契卒,子昭明立。

昭明卒,子相土立。

相土卒,子昌若立。

昌若卒,子曹圉立。

曹圉卒,子冥立,冥卒,子振立。

子振卒,子微立。

微卒,子報丁立。

報丁卒,子報乙立。

報乙卒,子報丙立。

報丙卒,子主壬立。

主壬卒,子主癸立。

主癸卒,子天乙立,是為成湯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成湯,一名帝乙。

豐下兌上,指有胼,倨身而揚聲。

長九尺,臂四肘,有聖德。

諸侯有不義者,湯從而征之,誅其君,吊其民,天下鹹服。

故東征則西夷怨,南征則北狄怨,曰:"奚為而後我。

"故仲虺誥曰:"徯我後,後來其蘇也。

"凡二十七征,而德施於諸侯焉。

及夏桀無道,湯使人哭之。

桀囚湯於夏台,而後釋之。

諸侯由是鹹叛桀附湯,同日貢職者五百國,三年而天下悉服。

湯自伐桀後,大旱七年。

洛川竭,使人持三足鼎祝於山川,曰:"欲不節耶?使民疾耶?苞苴行耶?讒夫昌耶?宮室營耶?女謁行耶?何不雨之極也?"殷史卜曰:"當以人禱。

"湯曰:"吾所為請雨者,民也。

若必以人禱,吾請自當。

"遂齋戒剪髮斷爪以己為牲,禱於桑林之社。

曰:"惟予小子,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后土曰: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;朕躬有罪,無及萬方。

無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。

"言未已,而大雨至,方數千里。

《河圖》曰:扶都見白氣貫月,感生黑帝湯。

(《詩含神霧》《帝王世紀》並同。

)

《雒書靈准聽》曰:黑帝子湯,長八尺一寸,或曰七尺,連珠庭,臂二肘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湯臂二肘,是為神剛。

又曰:湯之時,其民大樂其救之於患害,故樂名大護。

護者,救也。

《尚書璇璣鈐》曰:湯受金符,(金符,禹錄。

)白狼銜鉤入殷朝。

(鉤縛束之要,明湯得天下之要也。

)

《尚書中候》曰:天乙在亳,諸鄰國襁負歸德,東觀乎洛,降三分沉璧,(降,下也。

以厚三分之璧玉沉洛水。

)退立榮光不起。

(沉畢退而立候神榮光不起。

)黃魚雙躍,出濟於壇。

(魚者無足翼,言桀孤立無一黨一 ,可伐也。

黃者所以遏水,今土歸湯,則金助矣。

濟,上也。

雖祭猶為位告神,故有壇。

)黑鳥以雄隨魚亦止,(黑鳥,黑帝葉光紀之使。

以,用也。

)化為黑玉赤,勒曰玄一精一。

天乙受神福,伐桀克。

(化,變也。

勒,刻也。

玄,水也。

)三年,天下悉合。

(諸侯悉合歸之。

)

又曰:玄鳥翔水,遺卵於流,娀簡拾吞,生契,封商。

(玄鳥,燕也。

翔水,徘徊於水上。

娀,氏也。

簡,簡狄也,契母名。

商,國名。

《詩》云:"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"是也。

)

《書》曰:伊尹相湯伐桀,升自陑,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。

又曰:自契至於成湯八遷,湯始居亳,從先王居。

《尚書大傳》曰:湯之君民,聽寬而獄剩

又曰:夏人飲,醉者持不醉者,不醉者持醉者,相和而歌曰:"盍歸於亳?盍歸於亳?亳亦大矣。

"故伊尹退而間居,深聽樂聲,(思其故也。

是時伊尹仕桀。

)更曰:"覺兮,較兮,吾大命格兮。

(覺乃,謂先知者,較兮,為直道者格至也。

)去不善而就善何樂兮。

"伊尹入告於桀曰:"大命之亡有日矣。

"桀啞然笑曰:"天之有日,猶吾之有民也,日亡吾亦亡矣。

"是以伊尹遂去夏適湯。

又曰:湯放桀也,居中野,士民皆奔湯,桀與其屬五百人,南徙千里,止於不齊,不齊士民往奔湯,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,魯士民復奔湯。

桀曰:"國君之有也,吾聞海外有人,與五百人俱去。

"

又曰:湯放桀而歸於亳,三千諸侯大會,湯取天子之璽,置之於天子之坐左,復而再拜,從諸侯之位。

湯曰:"此天子之位,有道者可以處之矣。

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,惟有道者之有也,惟有道者宜處之。

"湯以此三讓,三千諸侯莫敢即位。

然後湯即天子之位。

《韓詩內傳》曰:湯為天子十三年,年百歲而崩。

葬於徵,今扶風徵陌是也。

《春秋演孔圖》曰:夏民不康,天果命湯。

白虎戲朝,白雲入房。

(白虎,白雲,皆金一精一也。

)

《逸書》曰:成湯自契至湯八適,湯始居亳。

《紀年》曰:湯有七名而九征。

《說苑》曰:湯欲伐桀,伊尹請且乏貢職,以觀夏動。

桀怒,起九夷之師,伊尹曰:"未可。

彼尚能起九夷之師,是罪在我也。

"湯乃謝服,入貢職。

明年,又乏貢職,桀起九夷之師,九夷之師不起,伊尹曰:"可矣!"湯乃興師。

《越絕書》曰:湯行仁義,敬神鬼,天下皆一心歸之。

《孟子》曰:湯居亳,與葛伯為鄰。

葛伯不祀。

湯使人問之曰:"何為不祀?"曰:"無以供犧牲。

"湯使遺之牛羊,葛伯得而食之,又不祀。

湯又問之,曰:"無以供粢盛。

"湯使亳民為之耕,老弱饋食,葛伯率眾要其酒肉黍稻者遮而奪之,不授,則殺之。

有童子以黍肉餉,殺而奪之。

《書》曰:"葛伯仇餉",此之謂也。

為其殺是童子,湯乃肖師代葛。

四海之內,皆曰:"非富天下也,為匹夫匹婦復讎。

"(言不以天下為富,為一夫一婦報仇也。

)

又曰:湯始征,自葛始,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。

東征而西夷怨,南征而北夷怨。

曰:"奚為後我?"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,歸市者還止,耕者不變。

誅其君,吊其民,如時雨降,民大悅。

《書》曰:"徯我後,後來其無罰。

"

《一屍一子》曰:湯之救旱,素車白馬,布衣,身嬰白茅,以身為牲。

當此時也,絃歌鼓舞者,禁之。

《呂氏春秋》曰:湯見祝網者,置四面,其祝曰:"從天墜者,從地出者,從四方來者,皆羅吾網。

"湯曰:"嘻!盡之矣。

非桀其孰能為此?"湯收其三面,置其一面。

更教之祝曰:"昔蛛蝥作網罟,今之人學紓。

欲左者左,欲右欲右,欲高者高,欲下者下,吾取其犯命者。

"漢南之國聞之曰:"湯之德及禽一獸 矣!"於是,四十國同時歸之。

夫人置四面,未必得鳥;湯去三面,已網四十國,非徒網鳥也。

又曰:成湯之時,有穀生於庭。

夜而生,比旦而大拱。

史請卜其故,湯曰:"吾聞祥者,福之先也,見祥而為不善,則福不至;妖者,禍之先也,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。

"於是早朝晏退,問疾弔喪,鎮撫百姓,三日而穀亡。

又曰:湯誅桀,功名大成,乃命伊尹作為《大護》,歌《晨露》,修《九韶》、《六列》,以見其善。

《淮南子》曰:湯夙興夜寐,以致聰明,輕賦薄斂,以寬民命。

布德施惠,以賑窮困。

弔死問疾,以養孤孀。

百姓親附,政令流行。

○帝外丙

《史記》曰:帝外丙即位三年崩,立外丙之弟,是為帝仲壬。

《紀年》曰:外丙勝,居亳。

○帝仲壬

《史記》曰:帝仲壬即位四年,崩。

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。

太甲,成湯嫡長孫也。

《瑣語》曰:仲壬四年崩,伊尹放太甲,乃自立四年。

○帝太甲

《史記》曰:帝太甲既立三年,不明,暴虐,不遵湯法。

亂德,於是,尹放之桐宮,伊尹攝,行政當國,以朝諸侯。

帝太甲居桐宮三年,悔過自責,反善,於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。

帝太甲修德,諸侯鹹歸殷,百姓以寧。

伊尹嘉之,乃作《太甲訓》三篇,褒帝太甲,稱"太宗"。

《尚書》曰:太甲既立,不明,伊尹放諸桐,三年復歸於亳,思庸。

(念帝道也。

)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太甲反位,又不怨,故更尊伊尹曰保衡,即《春秋傳》所謂"伊尹放太甲,卒為明王"是也。

太甲修政,殷道中興,號曰太宗。

《孔叢子》所謂"憂思三年,追悔前愆,起而即政,謂之明王"者也。

一名祖甲,享國三十三年。

年百歲。

《帝王紀》曰:桐宮,蓋殷之墓地,有離宮可居,在鄴西南。

杜預《春秋後序》曰:《紀年》稱殷仲壬即位,居亳。

其卿士伊尹,仲壬崩,伊尹放太甲於桐,乃自立也,伊尹即位於太甲十年,太甲潛出自桐,殺伊尹。

○帝沃丁

《史記》曰:帝沃丁之時,伊尹卒。

既葬伊尹於亳,咎單遂訓伊尹事,作《沃鬥。

《紀年》曰:沃丁絢即位居亳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伊尹卒,大霧三日,沃丁葬以天子禮,資之三年,以報大德。

○帝太庚

《史記》曰:帝太庚在位二十五年,崩,子帝小甲立。

《紀年》曰:小庚辯,即位,居亳。

(即大庚也。

)

○帝小甲

《史記》曰:帝小甲,在位十七年,崩。

弟雍已立。

《紀年》曰:小甲高,即位居亳。

○帝雍己

《史記》曰:帝雍己在位十二年,崩,弟太戊立。

《紀年》曰:雍己胄,即位居亳。

○帝太戊

《書敘傳》曰:伊陟相太戊,(伊陟,伊尹子也。

)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。

(祥,妖怪也。

二木合生曰共,不恭之罰。

)

《詩序》曰:《烈祖》,祀中宗也。

(祀中宗殷王太戊,湯之玄孫也。

)嗟嗟烈祖,有秩斯祜。

(秩,常也。

嗟嗟,歎美之深也。

)

《史記》曰:帝太戊立,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,一暮大拱。

帝太戊懼,問伊陟。

伊陟曰:"臣聞妖不勝德,帝之政其有闕歟?帝其修德。

"太戊從之,而祥桑枯死。

殷復興,諸侯歸之,故稱中宗。

中宗在位七十五年。

崩,子仲丁立。

○帝仲丁

《史記》曰:帝仲丁遷於敖。

河亶甲居相。

值祖乙遷於刑。

帝仲丁在位十一年。

《紀年》曰:仲丁即位,元年,自亳遷於囂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仲丁陟囂,或曰敖,今河南之敖倉是也。

○帝外壬

《史記》曰:帝外壬在位五年,崩,弟河亶甲立。

《紀年》曰:外壬居囂。

○帝河亶甲(孔安國曰:相地在河北。

)

《書敘傳》曰:河亶甲居相。

《史記》曰:帝河亶甲時,殷復衰,河亶甲在位九年,崩。

子帝祖乙立。

《紀年》曰:河亶甲整即位。

自囂遷於相,征藍夷,再征班方。

○帝祖乙

《書敘傳》曰:祖乙圮於耿。

(圮,毀也。

圮於耿,遷於耿也。

河水所毀曰圮也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今河東皮氏有耿鄉。

)

《史記》曰:帝祖乙立,殷復興。

巫賢任職。

祖乙在位十九年。

紀年》曰:祖乙勝即位,是為中宗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帝祖乙以乙日生,故謂之帝乙。

孔子所謂"五世之外,天之錫命,疏可同名"者也。

是以祖乙不為諱,蓋殷禮也。

○帝祖辛

《史記》曰:帝祖辛在位十六年,崩,弟沃甲立。

○帝沃甲

《史記》曰:帝沃甲在位二十五年,崩,立祖辛之子祖叮

《紀年》曰:帝開甲逾即位,居庇。

○帝祖丁

《史記》曰:帝祖丁在位三十二年,崩,立沃甲之子,是為南庚。

《紀年》曰:祖丁即位,居庇。

○帝南庚

《史記》曰:帝南庚在位二十九年,崩,立祖丁之子一陽一甲。

《紀年》曰:南庚,自庇遷於奄。

○帝一陽一甲

《史記》曰:帝一陽一甲之時,殷衰。

自仲丁以來,廢嫡而更立諸弟子,弟子或爭相代立,比九世,亂。

諸侯莫朝。

帝一陽一甲在位十七年。

崩,弟盤庚立。

《紀年》曰:一陽一甲即位,居奄。

○帝盤庚

《書》曰:盤庚五遷,將治亳殷,(自湯至盤庚,凡五遷都,治亳殷也。

)民咨胥怨。

(胥,相也。

民不欲徙,乃咨嗟憂愁,相與怨其上也。

)

《史記》曰:帝盤庚之時,殷已都河北,盤庚渡河南,復居成湯之故居。

乃五遷,無定處,殷民咨胥皆怨,不欲徙。

遂涉河南,治亳,行湯之政。

然後百姓由寧,殷道復興,諸侯來朝,以其遵成湯之德也。

在位二十八年。

崩,弟小辛立。

《紀年》曰:盤庚旬,自亳遷於北蒙,曰殷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帝盤庚徙都殷,始改商曰殷。

又曰:亳殷,今偃師是也。

然則殷有三亳,二亳在梁國,一亳在河南。

穀熟為南亳,即今都也。

蒙為北亳,即景亳,湯所盟地。

偃師為西亳,即盤庚所徙者。

○帝小辛

《史記》曰:帝小辛立,殷道復衰。

百姓思盤庚,乃作《盤庚》三篇。

小辛在位二十一年,崩,弟小乙立。

《紀年》曰:小辛頌位居殷。

○帝小乙

《史記》曰:帝小乙在位二十八年,崩,子武丁立。

《紀年》曰:小乙斂居殷。

○帝武丁

《書敘傳》曰:高宗夢得說,(盤庚弟小乙子也。

名武叮夢得賢相,其名說。

)使百工營,求諸野,得諸傅巖。

《書大傳》曰:桑穀俱生於朝,一日而大拱。

(兩手檢之曰拱。

)武丁召其相而問焉。

其相曰:"吾雖知之,吾不能言也。

"問諸祖乙,曰:"桑穀,野草也,(此木也而雲草,未聞。

劉氏以為屬草妖。

)野草生於朝,亡乎?"武丁側身修行,思昔先王之政,興滅國,繼絕世,舉逸民,明養老之禮。

諸侯重譯來朝者六國。

(九州之外國。

)武丁祭成湯,有飛雉升鼎耳而雊。

武丁問祖乙,祖乙曰:"野鳥不當升鼎,欲為用也,則遠方有來朝乎?"三年編發重譯來朝者六國。

孔子曰:"吾於《高宗肜日》見德有報之疾。

"(《肜日》,《尚書》篇名。

)

《史記》曰:帝武丁即位,思復興殷,而未得其佐。

三年不言政事,事決定於塚宰,以觀國風。

武丁夜夢得聖人,名曰說。

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姓,皆非也。

於是使百工營求之野,得說於傅巖中。

是時,說為胥靡,築於傅巖,見於武丁,武丁曰:是也。

得而與之語,果聖人。

舉以為相,殷國大治。

武丁祭成湯,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雊,武丁懼,祖己曰:"王勿憂,先修政事。

"祖己乃訓王。

武丁崩,祖己嘉其德,立其廟為高宗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武丁即位,諒暗居凶廬,百官總己,聽於塚宰,三年不言,既免喪,猶不言,群臣諫,武丁於是思建良輔,夢天賜賢人,姓傅名說,乃使百工寫其像,求諸天下。

見築者胥靡,衣褐帶索,執役於虞虢之間、傅巖之野,名說,登以為相。

享國五十有九年,年百歲。

初,高宗有賢子孝己,其母早死,高宗惑後妻言,放而死,天下哀之。

○帝祖庚

《史記》曰:帝祖庚,在位七年,崩。

弟祖甲立。

《紀年》曰:祖庚躍居殷。

○帝祖甲

《史記》曰:帝祖甲一婬一亂,殷復衰。

在位十六年崩。

子廩辛立。

《紀年》曰:帝甲載居殷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《春秋外傳》所謂"玄王勤商,十有四世,帝甲亂之,七世而隕"是也。

○帝廩辛

《史記》曰:帝廩辛在位六年,崩,弟庚丁立。

《紀年》曰:馮辛先居殷。

○帝庚丁

《史記》曰:帝庚丁在位三十一年,崩,子武乙立。

殷復去亳,徙河北。

《紀年》曰:庚丁居殷。

○帝武乙

《史記》曰:帝武乙無道,為偶人,謂之天神。

與之博,令人為行。

天神不勝,乃戮辱之。

為革囊盛血,仰而射之,命曰:"射天"。

武乙獵於河、渭之間,暴雷震死。

子太丁立。

《紀年》曰:武乙即位,居殷,三十四年,周王季歷來朝,武乙賜地三十里,玉十瑴,馬八匹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帝武乙復濟河北,徙朝歌。

○帝太丁

《史記》曰:帝太丁在位三年崩,子帝乙立。

《紀年》曰:太丁三年,洹水一日三絕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帝文丁,一曰太叮

○帝乙

《史記》曰:帝乙立,殷益衰。

帝乙長子曰微子啟,母賤,不得嗣。

少子辛,辛母正後,辛為嗣。

帝乙崩,子辛立,天下謂之紂。

《紀年》曰:帝乙處殷二年,周人伐商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帝乙有二妃,正妃生三子:長曰微子啟,中曰微仲行,小曰受。

庶妃生箕子,年次啟,皆賢。

初,啟母一之 生啟及行也,尚為妾。

及立為後,乃生辛。

帝乙以啟賢且長,欲以啟為太子。

太史據法爭之,帝乙乃立辛為太子。

帝乙即位三十七年。

○帝紂

《書》曰:武王戎車三百兩,虎賁三千人,與受戰於牧野。

《周書》曰:商王紂,取天智、玉琰五班環身以焚。

(天智,玉之上黃者;班環,身自原之。

)

《春秋文耀鉤》曰:牧野之戰,鬼哭。

(牧地鬼先哭,喻紂將死。

)

《論語》:子貢曰:"紂之不善,不如是之甚也。

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

"

《史記》曰:紂資辯捷疾,聞見甚敏,材力過人,手格猛獸,智足以拒諫,言足以飾非。

矜人臣以能,高天下以聲,以為人皆出己之下。

好酒一婬一樂,嬖於婦人,愛妲己,使師涓作一婬一聲,北裡之舞,靡靡之樂。

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,而盈鉅橋之粟。

(鹿台,台名。

鉅橋,倉名。

)以西伯昌、鬼侯、邢侯為三公。

鬼侯有好女,入之紂。

鬼侯女不僖一婬一,紂殺之,而醢鬼侯。

刑侯爭之,並脯之。

西伯昌聞之,窮歎。

崇侯虎知之,以告紂,紂囚西伯羑里。

及武王伐紂,紂兵敗績,入登鹿台,衣其寶玉衣,赴火而死。

《紀年》曰:帝辛受居殷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帝紂能倒曳九牛,撫梁易柱。

有蘇氏叛,紂因伐蘇。

蘇人以美一女 妲己奉紂,紂大悅,赦蘇而納妲己為妃,常與沉醉於酒。

所譽者貴,所憎者誅。

一婬一縱愈甚,始作象箸。

箕子為父師,歎曰:"象箸不必更於土軌,必將犀玉之杯,食熊蹯豹胎,必不衣短褐,處茅屋之下,必將衣文繡之衣,游於九層之台,居於廣室之中矣。

"居五年,紂果造傾宮,作瓊室、瑤台,飾以美玉,七年乃成,其大三里,其高千丈,其大宮百,其小宮七十三處。

宮中九市,車行酒,馬行炙,以百二十日為一夜 。

六月發民行獵於西山。

居期年,天下大風雨,飄牛馬,壞屋樹,天火燒其宮,兩日並出,或鬼哭,或山鳴。

紂不懼,愈慢神,誅諫士,為長夜之飲,七日七夜,失忘歷數,不知甲乙,問於左右,左右莫知。

使問箕子,箕子謂其私人曰:"為天下主,而一國皆失日,天下危矣。

一國不知,而我其危矣。

"亦亂以醉。

熊蹯不熟,紂怒殺宰人。

斮朝涉之脛而視其髓,刳孕婦之腹而觀其胎。

又殺人以食虎。

諸侯或叛,妲己以罰輕,紂欲重刑,乃先為大熨斗,以火爇之使人舉,輒爛手不能勝。

紂怒,乃更為銅柱,以膏塗之,加於爇炭之上,使有罪者緣焉,足滑跌墮火中,紂與妲己笑為樂,名曰:"炮烙之刑"。

武王乃率諸侯來伐紂,紂有億兆夷人,起師自容閭至浦水,與同惡諸侯五十國,凡七十萬人,拒周於商郊之牧野。

紂師皆倒戈而戰。

紂即位三十二年,正月甲子敗績,赴宮登鹿台,蒙寶衣玉席,自投於火而死。

周武王封其子武庚為殷後。

《六韜》曰:武王伐殷,得二大夫而問之曰:"殷國將亡,亦有妖乎?"一人曰:"殷常雨血、雨灰、雨石,小者如雞子,大者如箕。

嘗六月而雨雪,深尺餘。

"武王曰:"大哉,妖也!"一人對曰:"非殷國之大妖也。

殷國大妖三十七章:殷君喜射人,喜以人食餒虎,喜剖人心,喜殺孕婦;以信者為不信,以誣者為真,以忠者為不忠;忠諫者死,阿諛者賞;以君子為下,以小人為上,以佞辯為相,以女子為政;急令暴取,萬民愁苦;喜田弋,走狗試馬,出入不時;不避大風甚雨,不避寒暑,喜修治池台,日夜無已;喜為酒池糟丘,牛飲者三千,飲人為輩,坐起之以金鼓;無長幼之序,貴賤之禮;聽讒用譽,無功者賞,無德者富,所愛專制、擅令;無禮義,無聖人,無賢士,無衡概,無升斛,無尺寸,無錙銖,有罪放,無罪誅。

此殷國之大妖者,其餘不可勝數,臣言不能荊"

《墨子》曰:昔殷王紂,貴為天子,富有天下,上訶天,侮鬼神下殃傲天下萬民。

武王遂奔入王宮,誓擒紂而出,擊之赤環,載之白旗,以為天下諸侯僇。

又曰:紂之時,十日雨土於亳,人鬼宵吟,有男女為。

《孟子》曰:桀、紂逆天暴萬物,故天下棄之,故民去之;湯武從天理萬物,故天欲之,故民歸之。

紂昏昏以亡,武王諤諤以昌。

《淮南子》曰:紂之城,左東海,右流沙,前一交一 趾,後幽都,師起容閭,至浦水,士億有餘萬。

武王左操黃鉞,右執白旄而麾之,則瓦解而走,遂土崩而亡。

紂有南面之名,而無一人之譽,此失天下也。

夏侯孝若《新論》曰:紂亂太熟爛矣,武王乃往伐之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