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十 ◎兵部十一:《孫子》曰:視卒如嬰兒,故可與之赴深溪;視卒如愛子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十 ◎兵部十一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八十 ◎兵部十一

○撫士上

《孫子》曰:視卒如嬰兒,故可與之赴深溪;視卒如愛子,故可與之俱死。

厚而不能使,愛而不能令,亂而不能理,恩不可專用,罰不可獨在,譬如驕子不可用也。

《軍讖》曰:軍無財,則士不來;軍無賞,則士不往。

故香餌之下必有懸魚,重賞之下必有勇夫。

故曰:禮者,士之所歸也;賞者,士之所死也。

昭其所歸,示其所死。

故曰:禮而後悔,則士不止;賞而後悔,則士不使。

禮賞不倦,則士進矣。

《左傳》曰:冬,楚師伐宋,圍蕭,蕭潰。

楚大夫申公巫臣曰:"師人多寒。

"楚子於是巡三軍,拊而勉之。

(拊,撫,慰勉也。

)三軍之士,皆如挾纊。

(纊,綿也。

言士悅以忘寒。

)

又曰:聲子詣楚,謂令尹屈建曰:"雍子奔晉,以為謀主。

彭城之役,晉、楚遇於靡角之谷,雍子曰:歸老幼,返孤疾,二人役,歸一人,簡兵蒐乘,(簡,擇。

蒐,閱。

)秣馬蓐食,師陣焚次,(次,捨也。

焚捨,示必死。

)明日將戰。

行歸者而逸楚囚,(欲使楚知。

)楚師宵潰。

晉降彭城而歸諸宋。

楚失東夷,子辛死之,則雍子之為也。

"

《史記》曰:楚人有饋一簞醪者,楚莊王投之於河,令將士迎流而飲之,三軍皆醉。

又曰:趙括為將,母上書曰:"始妾事其父,王所賞賜者,盡與軍吏,今括一日為將,所賜金視便田宅買之。

父子異心,不可用。

"王不聽,遂請曰:"有所不稱,妾得無隨乎?"王許諾。

又曰:吳起之為將,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,臥不設席,暑不張蓋,分率勞苦。

卒有病疽者,起為吮之。

又曰:田橫據有齊地,漢將韓信、灌嬰平齊地,橫走歸彭越。

漢滅項籍後,橫與其徒屬五百餘人入海,居島中。

帝使使赦橫罪,而召之,曰:"橫來,大者王,小者乃侯,(大者謂橫耳,小者徒屬。

)不來,發兵加誅。

"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一陽一。

至戶鄉,廄置(之驛馬之所,謂)謂其客曰:"陛下所以欲見我,不過欲一見面我貌耳。

陛下在洛一陽一,今斬吾頭,馳三十里間,形容尚未能敗,猶可觀也。

"遂自剄。

令客奉其頭,從使者馳奏之,高祖以王者禮葬橫。

既葬,二客穿其塚旁,皆自剄。

餘尚五百人在海中聞橫死,亦皆自一殺。

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。

《漢書》曰:李廣歷七郡太守,前後四十餘年,得賞賜輒分其麾下,飲食與士卒共之。

家無餘財,終不言生產事。

將兵之處見水,士卒不盡飲不近水,士卒不盡食不嘗食。

士以此愛樂為用也。

又曰:竇嬰拜大將軍,賜金千斤,嬰以所賜金陳廊廡下,軍吏輒令取為用,金無入家者。

又曰:司馬遷與任少卿書曰:"愚以為李陵與士大夫絕甘分少,能得人之死力,雖古名將,不過也。

"

又曰:袁盎,字絲。

為中郎,以數上諫為隴西都尉。

仁而愛士,士卒皆爭為致死。

《後漢書》曰:桓帝段熲為破羌將軍征羌。

每行軍,仁愛士卒,疾者親自瞻省,手為裹瘡。

在邊十餘年,未嘗一日蓐寢,與將士同勤苦,故皆樂為死戰。

又曰:皇甫規,延熹中為中郎將,持節監討零吾等羌。

會軍中大疫,死者十三四,規親入庵廬巡視將士,三軍感悅,東羌遂遣使乞降。

又曰:皇甫嵩平黃巾,恤士卒甚得眾情。

每軍行頓止,須營幔修立,然後就捨帳。

軍士皆食,爾乃嘗飯。

吏有因事受賂者,嵩更以錢物賜之,吏懷慚,或至自一殺。

又曰:馬援討西羌,中流矢貫脛。

帝以璽書勞之,賜牛羊數千頭,援盡班諸賓客。

又曰:董卓擊漢一陽一叛羌,破之,拜郎中,賜縑九千匹。

卓曰:"為者則已,有者則士。

"(為功者雖已,共有者乃士。

)乃悉分吏兵,無所留。

又曰:王霸常與臧宮、傅俊共營,霸獨善撫士卒,死者脫一衣 以斂之,傷者躬親以養之。

又曰:光武遣太中大夫賜征西吏士,死傷者醫藥棺殮,大司馬已下,親弔死問疾,以崇謙讓。

又曰:耿恭在疏勒,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。

又曰:袁紹攻臧洪。

糧盡,主簿啟內廚米三斗稍為饘粥。

洪曰:"何能獨甘此耶?"使為薄粥,遍班士眾。

又殺其愛妾,以食兵將,兵將鹹流涕,無能仰視。

《魏書·曹公令》曰:趙奢、竇嬰之為將也,受賜千金,一朝散之,故能濟大功,永代流聲。

吾讀其文。

未嘗不慕其為人也。

《魏志·曹真傳》曰:真每征行,與將士同勞苦,軍賞不足,輒以家財頒賜,士卒皆願為用。

又曰:諸葛誕守壽春,以司馬氏累世擅權,遂舉兵,稱匡輔魏室為辭。

司馬文王率師討之,壽春城陷,誕死。

文王招其徒,不降,且招且戰,數百人拱手為列。

每斬一人,輒遣降之,皆云:"為諸葛公死,無恨!"以至於盡,無一人降,時人比之田橫。

吳戍將於詮曰:"大丈夫受命其主,以兵救人,既不能克,又束手於敵,吾不齲"乃免胄冒陣而死。

其得士心如此。

《吳志》曰:陸瑁,字子璋,丞相遜弟也。

少好學篤義。

先是,陳留濮一陽一逸、沛郡朱纂、廣陵袁迪等,皆單食有志,就瑁游處,瑁割少分甘,與共豐約。

《蜀志》曰:一鄧一 芝為大將二十餘年,賞罰明,善恤卒伍。

身之衣食,資仰於官,不苟素儉,終不治私產,妻子不免饑寒。

《晉書》曰:祖逖居丹徒之京口。

賓客義徒皆豪傑勇士,逖遇之如子弟,時揚土大饑,此輩多為盜竊,攻剽富室,逖慰撫問之曰:"比復南塘一出不?"或為吏所繩,逖輒擁護救解之。

談者以此少逖,自若也。

又曰:祖逖據太丘,樊雅攻之。

陳留太守陳川使李頭救之,頭力戰,有勳。

逖時獲雅駿馬,李頭甚欲之而不敢言,逖知其意,遂與之。

頭感逖恩遇,每歎曰:"若得此人為主,吾死無恨。

"

又《載記》曰:劉曜將陳安善於撫納,吉凶夷險與眾同之,及其死,隴上歌之曰:"隴上壯士有陳安,軀幹雖小腹中寬,愛養將士同心肝。

驄父馬鐵瑕鞍,七尺大刀奮如湍,丈八蛇矛左右槃,十蕩十決無當前。

戰始三一交一 失蛇矛,棄我驄竄巖幽,為我外援而懸頭。

西流之水東流河,一去不還奈子何!"曜聞而嘉傷,命樂府歌之。

又曰:段灼追理一鄧一 艾表曰:"留屯上邽,承官軍大敗之後,士卒破膽,將吏無氣。

倉庫空虛,器械殫荊艾欲積穀強兵,以待有事。

是歲少雨,又為區種之法,手執耒耜,率先將士,所統萬數,而身不避僕虜之勞,親執士卒之役。

"

又曰:周訪練兵簡卒,欲宣力中原,與李矩、郭默相結,慨然有平河洛之志。

善於撫納,晉眾皆為致死。

《續晉一陽一秋》曰:盧循為廣州。

州無面,每得分餉,未周遍文武,則不食也。

其仁如此。

《北史》曰:西魏將梁椿,性果毅,善撫納,所獲賞物,分賜麾下,故每踐敵場,鹹得其死力。

《北齊書》曰:蘭陵武王長恭,其為將也,躬勤細事。

每得甘美,乃至一瓜數果,必與將士共之。

又曰:趙郡王琛薨,子叡嗣為定州刺史。

詔領山東兵數萬,監築長城。

於時盛夏。

而定州先有冰室,每歲藏冰,長史宗欽道以叡冒犯暑熱,遂遣輿冰追送。

正值日中炎赫,叡乃對之歎息云:"三軍皆飲一溫一 水,吾以何義獨進寒冰?"遂至消液,竟不一嘗。

兵人感悅,遐邇稱歎。

《後魏書》曰:司馬楚之,少有英氣,能折節待士。

及宋受禪,楚之規欲報復,收眾據長社,歸之者常萬餘人。

劉裕深憚之,遣刺客沐謙圖害楚之。

楚之待謙甚厚。

謙夜詐疾,知楚之必來,欲因殺之。

楚之聞謙疾,果自買湯藥往省之。

謙感其意,乃出匕首於席下,以狀告之。

楚之歎曰:"若如來言,雖有所防,恐有所失。

"謙遂委身事之。

其推誠信物,得士之心,皆此類也。

《後周書》曰:侯莫陳順於渭橋與賊戰,頻破之。

魏文帝還,親執順手曰:"渭橋之戰,卿有殊力。

"便解所服金鏤玉梁帶賜之。

又曰:史寧為涼州刺史,遣使詣太祖請事,太祖即以所服冠履衣被及弓箭甲槊等賜寧,謂其使人曰:"為我謝涼州,孤解衣以衣公,推心以委公。

公其善始令終,無損功名也。

"

又曰:武帝勝齊,出齊宮中金銀寶器珠翠麗服及宮人二千人,班賜將士。

又曰:武帝勞謙接下,自強不息。

以海內未康,銳情教一習一 。

至於治兵閱武,步行山谷,履涉勤苦,皆人所不堪。

平齊之役,見軍士有跣而行者,帝親脫靴以賜之。

又曰:武帝善於撫下,每宴會將士,必自執杯勸酒,或手付賜物。

至於征伐之處,躬在行陣。

性又果決,能斷大事。

故能得士卒死力,以弱制強。

又曰:太祖平侯莫陳悅,整兵入上邽,收悅府庫財物山積,皆以賞士卒,毫釐無所齲左右竊一銀鏤甕以歸,太祖知而罪之,即剖賜將士,眾大悅。

又曰:武帝大舉伐齊,次於晉州。

初,齊攻晉州,恐周師卒至,於城南穿塹,自喬山屬於汾水。

帝率諸軍八萬人,置陣東南二十餘里。

帝常御馬,從數人巡陣處分之,至輒呼主帥姓名以慰勉之。

將士感見知之恩,各思自勵。

將戰,有司請換馬。

帝曰:"朕獨乘良馬,欲何所之?"齊主亦於此塹列陣,帝欲薄之,以礙塹遂止。

自旦至申,相持不決。

申後,齊人乃填塹南引。

帝大喜,勒諸軍擊之,兵才合,齊人便逐北,斬首萬餘級。

齊主與其麾下數十騎走還并州。

於是齊眾大潰。

《隋書》曰:楊玄感反,吳人朱燮、晉陵人管崇起兵一江一 南以應之,自稱將軍,擁眾十餘萬。

帝遣將軍吐萬緒、魚俱羅討之,不能克。

王充募一江一 都萬餘人擊,頻破之。

每有克捷,必歸功於下,所獲軍實,皆推與士卒,身無所受。

由此,人爭為用,功最居多。

又曰:煬帝在藩時,嘗觀獵,遇雨,左右進油衣,上曰:"士卒皆沾濕,我獨衣此乎?"乃令持去。

《唐書》曰:王世充未平,太宗奏請圍東都。

高祖謂使人宇文士及曰:"歸報爾王,今取東都者,止欲兵甲休息耳。

破城之日,其乘輿法物圖籍器械,非私家所須者,悉汝收之。

子女玉帛皆分賜將士。

又曰:貞觀中,太宗親征高麗,駕次定州。

兵士到者,幸定州城北門親慰撫之。

有從卒一人病不能起,太宗招至床 前問其疾苦,仍敕州縣厚加供給。

凡在徵人,欣然。

縱有病者,悅之忘疾。

師次白巖城,將軍李思摩中一弩一矢,太宗親為之吮血。

從行文武競思奮勵。

及軍回行,次柳城,詔集戰亡人骸骨,設太牢以祭之。

太宗慟哭盡哀,軍人無不灑泣,兵士觀者歸家以言,其父母曰:"吾兒之死,天子哭之,死無所恨。

"

又曰:司空李勣每將兵在軍,識其臧否;聞人片善,扼腕而從事捷之日,多推功於下。

前後在軍,所得金帛皆散之將士,於是人皆為用,所向多克捷。

及薨,哭之或有嘔血者也。

又曰:秦叔寶隨太宗戰於美良川,破尉遲敬德功最多。

高祖遣使賜以金一瓶 ,而勞之曰:"卿不顧妻子,遠投於我,又立功效能,朕肉可為卿用者,割以賜卿耳,況子女玉帛乎!卿當勉之。

"尋授秦王右統軍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