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二十一 ◎兵部五十二:《孫子》曰:火攻有五。一曰火人,(與敵陳師,敵傍近草,因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二十一 ◎兵部五十二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二十一 ◎兵部五十二

○火攻

《孫子》曰:火攻有五。

一曰火人,(與敵陳師,敵傍近草,因風燒之,戰之助也。

)二曰火積,(燒其積蓄。

)三曰火輜,(燒其輜重。

)四曰火庫,(當使奸人入敵營,燒其兵庫。

)五曰火墜。

(墜,墮也,以火墮敵營中也。

尖頭之法以鐵籠火著箭頭,強一弩一射敵營中。

一曰火道,燒絕其糧道。

)行火必有因,(因奸人也。

又因風燥而焚之。

)煙火必素具。

(燒煙具也。

先具燒燧之屬。

)發火有時,起火有日。

時者,天之燥也。

日者,宿在戊箕、東壁、翼、軫也。

(戊翼參日宿,此宿之日風起。

)凡此四宿者,風起之日也。

(蕭世誠云:春景丁,夏戊已,秋壬癸,冬甲乙,此日有疾風猛雨也。

吾勘太乙中有飛鳥、十一精一,知風雨期,五子六運式也。

各候其時,可用火也。

)凡火攻,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。

火發於內,即早應之於外。

(以兵應之,使奸人縱火於敵營內,當速進以攻攻其外。

)火發而兵靜者,待而勿攻。

極其火力,可從而從之,不可從則止。

(見利則進,知難則止,極盡火力,可則進,不可則止,無使敵知吾為。

)火可發於外,無待於內,以時發之。

火發於上風,無攻於下風。

(下風不便也,燒之必退,退而逆攻之,則必為所害也。

)晝風久,夜風止。

(數常也,一陽一風也,晝風則火氣相動,夜也風卒欲縱火,亦當知風之長短也。

)凡軍必知五火之變,以數守之。

(既知起五火之變,當復以數理消息其可否也。

)故以火佐攻者明。

(取勝明也。

)

《史記》曰:田單,齊人也。

燕將樂毅攻齊,單保即墨不下。

燕兵圍之,單乃收城中牛千餘頭,畫以五采,束刃於角,縛葦於尾。

鑿城下數穴,牽牛詣穴,以燒其尾端,牛尾熱,奔燕軍,燕軍大亂,所觸皆死。

大克燕軍。

《漢書》曰:李陵征匈一奴一,戰敗班師,為單于所逐,及於大澤葭葦中。

匈一奴一於上風縱火,陵亦先放火燒斷葭葦,用絕火勢。

(蕭代誠曰:敵用火焚吾門,思火減敗,吾當更積薪助火,使火勢盛,敵不得入,亦拒火之方也。

)

《後漢書》曰: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一奴一,以班超為假司馬,將兵別擊伊吾,戰於蒲類海,多斬首虜而還。

(伊吾,匈一奴一中地名,在伊州納職縣界。

前書音義曰:蒲類,匈一奴一中海名,在敦煌北也。

)固以為能,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。

超到鄯善,(鄯善本西域樓蘭國也。

昭帝元鳳四年,改為鄯善。

去一陽一關一千六百里,去長安六千一百里。

)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,後忽更疏懈。

超謂其官屬曰:"覺廣禮意薄乎!此必有北虜使來,狐疑未知所從故也。

明者睹於未萌,況已著耶。

"乃召侍一胡一 詐之曰:"匈一奴一使來數日,今安在乎?"侍一胡一 惶恐,具服其狀。

超乃閉侍一胡一 ,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,與共飲,酒酣,因激怒之曰:"卿曹與我俱在絕域,曹輩欲立大功,以求富貴。

今賊使到裁數日,而王廣禮敬即廢;如今鄯善收吾屬送匈一奴一,骸骨長為豺狼食矣。

為之奈何?"官屬皆曰:"今在危亡之地,死生從司馬。

"超曰:"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

當今之計,獨有因夜以火攻虜,使彼不知我多少,必大震怖,可殄盡也。

滅此虜,則鄯善破膽,功成事立矣。

"眾曰:"當與從事議之。

"超怒曰:"吉凶決於今日。

從事又俗吏,聞此必恐而謀洩,死無所名,非壯士也!"眾曰:"善。

"於夜遂將吏士往奔虜營。

會天大風,起令十人持鼓藏賊捨後,約曰:"見火燃,皆當鳴鼓大呼。

"餘人悉持兵一弩一夾門而伏。

超乃順風縱火,前後鼓噪。

虜眾驚亂,超手格殺三人,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,餘眾百許人悉燒死。

(《東觀記》曰:斬得匈一奴一節使屋賴帶、副使比離支首及節也。

)明日乃還告郭恂,恂大驚,既而色動。

超知其意,舉手曰:"掾雖不行,班超何心獨擅之乎?"恂乃說。

又曰:楊璇字機平,為零陵太守。

是時蒼梧、桂一陽一猾賊相聚,攻郡縣,賊眾多而璇力弱,吏民憂恐。

璇乃特製馬車數十乘,以排囊盛石灰於車上,(排囊,即今排袋也。

排,蒲拜切。

)系布索於馬尾,又為兵車,專彀弓一弩一,剋期會戰。

乃令馬車居前,順風鼓灰,賊不得視,因以火燒布,布燃馬驚,奔突賊陣,因使後車弓一弩一亂髮,鉦鼓鳴震。

群盜波駭破散,追逐傷斬無數,梟其渠帥,郡境以清。

又曰:皇甫嵩討黃巾賊張角,嵩保長社。

賊來圍城,嵩兵少,軍中皆恐,乃召軍吏謂曰:"兵有奇變,不在眾寡。

今賊依草結營,易為風火。

若因夜縱火,必大驚亂。

吾出兵擊之,其功可成。

"其夕遂大風,嵩乃約勒軍士皆束炬乘城,使銳士間出圍外,縱火大呼,城上舉燎應之,嵩因鼓而奔其陣,賊驚亂奔走。

嵩進兵討之,與角弟梁戰於廣宗。

梁眾一精一勇,嵩不能克。

明日,乃閉營休士,以觀其變。

知賊意稍懈,乃潛夜勒兵,雞鳴馳赴其陣,戰至晡時,大破之。

《吳志》:劉表死,曹公克荊州,得劉琮水軍,沿流東下。

吳主孫權遣周瑜領兵逆曹公,遇於赤壁。

初一一交一 戰,曹公軍敗退,引次一江一 北。

瑜等在南岸。

瑜部將黃蓋曰:"今寇眾我寡,難與持久。

然觀操軍方連船艦,首尾相接,可燒而走。

"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,實以薪草,膏灌其中,裹以帷幕,上建牙旗,先書報曹公,欺以欲降。

又先備走舸,各系大船後,因風相次俱進。

曹公軍吏士皆延頸遙觀,指言蓋降。

蓋放諸船,同時發火。

時風盛猛,悉延燒岸上營落。

頃之,熛焰漲天,(熛,音標。

火飛也。

)人馬燒溺死者甚眾,遂敗退。

《魏志·諸葛誕傳》曰:太傅司馬宣王潛軍東伐,以誕為鎮東將軍。

後毌丘儉反,大為攻具,晝夜五六日攻南圍,欲決圍蕩出。

圍上諸軍,臨高以發石車火箭,逆燒破其攻具。

《晉書》:王浚伐吳。

吳人於一江一 險磧要害之處皆以鐵鎖橫截之。

又作鐵錐長丈餘,暗置一江一 中以逆拒船。

先是羊祐獲吳間諜,具知情狀。

浚乃作大筏數十方,百餘步,縛草為人,被甲持杖。

令善水者以筏先行,筏遇鐵錐,輒著筏去。

又作火炬長十餘丈,大數十圍,灌以麻油。

在船前遇鎖燃炬燒之。

須臾,融液斷絕,於是船無所礙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殷浩北伐,一江一 逌為長史。

及丁零反叛,浩軍震懼。

姚襄去軍十里結草為營,方欲擊浩,浩甚懷憂。

令逌伐之,逌曰:"今兵非不一精一,而眾少於羌,且塹柵甚固,難與校力。

"乃取數百雞以長繩連之,腳皆系火,一時驅放,以兵遏後,群雞駭散,一時飛過塹並集羌營,皆燃。

因其驚亂,縱兵擊之,襄遂摧退。

《宋書》:王玄謨圍滑台,城內多茅屋。

眾皆曰:"宜以火箭燒之。

"

又《殷琰傳》曰:琰與劉勉相持,勉用茅苞土擲以塞塹,擲者如雲,城內乃以火箭射之。

又曰《良吏·杜慧度傳》曰:慧度為一交一 州刺史。

盧循襲破合浦,逕向一交一 州。

慧度自登高艦,合戰,放火箭雉尾炬,循眾艦懼然,一時潰散。

《齊書·宗室》:始安王遙光反,詔太子右衛率左興盛屯東府東離門。

眾軍圍東城台軍,射火箭燒東北角樓,至夜城潰。

《陳書》《南史》曰:武帝時,一江一 東梁將王琳率兵東下,陳遣大將侯瑱等拒之。

瑱以琳軍威方盛,乃引軍入蕪湖,避之,是時西南風至急,琳謂得天時,將取揚州,侯瑱等徐出蕪湖以躡其後。

比及兵一交一 ,放火,西南風翻為瑱用。

琳兵放火燧以擲瑱船者,返燒其船,琳兵潰亂,投水死者十二三,其餘皆棄船上岸,為陳軍所殺殆荊

《北史》曰:李詢仕周,遷司衛上士。

武帝幸雲一陽一宮,委以留府事,衛王直作亂,焚肅章門,詢於內益火,故賊不得入。

武帝善之。

《北齊書》曰:二月,周師來寇,遣段韶與大尉蘭陵王長恭同往扞御。

至西境。

有柏谷城者,乃敵之絕險,石城千仞,諸將莫肯攻圍。

韶曰:"分北、河東,勢為國家之有,若不去柏谷,事同痼疾。

計彼援兵,會在南道,今斷其要路,救不能來。

且城勢雖高,其中甚狹,火一弩一射之,一朝可荊"諸將稱善,遂鳴鼓而攻之,城潰,獲儀同薛敬禮,大斬獲首虜,仍城華谷,置戍而還。

《隋書》曰:文帝時,高熲獻取陳之策曰:"一江一 南土薄,捨多竹茅,所有儲積,皆非地窖。

密遣行人,因風縱火,待彼修立,復更燒之。

不出數年,自可財力俱荊"帝行其策,由是陳人益弊。

《通典》曰:火兵:以驍騎夜銜枚,縛馬口,人負束薪、麻蘊,懷火直抵敵營,一時舉火,營中驚亂,急而乘之,靜而勿攻。

(凡火攻,皆因天時燥旱,營舍茅竹積穗糧軍營於稿草宿莽之中,因風而焚也。

)

又曰:火獸:以艾熅火(熅,於問切。

)置瓢中,瓢開四孔,系瓢於野豬、獐鹿項下,針其尾端,向敵營而縱之,奔入草中,瓢敗火發。

又曰:火禽,以一胡一 桃剖分,空中,實艾火,開兩孔,復合系野雞項下,針其尾而縱之,奔入草中,器敗火發。

又曰:火盜,遣人暗、服與敵人同者,夜竊號逐便懷火偷入營,焚其積聚,火發,必亂而出。

又曰:火一弩一:以擘張一弩一射及三百步者,以瓢盛火,符矢端,以數百張中夜齊射敵營中芻草、積聚。

又曰:以小瓢盛油,冠矢端,射城樓櫓版木上,瓢敗油散,因燒矢鏃內中,射油散處,火立燃。

復以油瓢續之,則樓櫓盡焚。

謂之"火箭。

"

又曰:磨杏子中空,以艾實之,系雀足上,加火,薄暮群放,飛入城壘中棲宿,其積聚廬舍,須臾火發,謂之"火杏"矣。

○水攻

《孫子》曰:以水佐攻者強。

(水以為衛,故強也。

)水可以絕而不可以奪。

(水但以絕其敵道,分敵軍,不以奪敵畜積。

)

《史記》曰:漢王遣韓信已定齊臨淄,遂東追齊王田廣至高密。

項羽使龍且將二十萬救齊,田廣、龍且並軍(且,子余切。

)與信戰,未合。

人或說龍且曰:"漢兵遠鬥,窮寇力戰,其鋒不可當。

齊、楚自居其地戰,兵易敗散。

不如深壁,令齊王使臣招所亡城,亡城聞其王在,楚來救,必反漢。

漢兵二千里客居齊,齊城皆反之,其勢無所得食,可無戰而降也。

"龍且曰:"吾救齊不戰而降之,吾何功?今戰而勝之,齊之半可得,何為止!"遂戰,與信夾濰水陣。

(濰,音惟。

)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盛沙,壅水上流,引軍半渡,擊龍且,佯不勝,還走,龍且果喜曰:"固知信怯也。

"遂追信度水,信使人決壅囊,水大至,龍且軍大半不得渡。

即急擊之,殺龍且。

龍且水東軍遂敗走。

《後漢書》曰:董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,為羌一胡一 所圍,糧食乏絕,進退逼急。

乃於所度水中偽立鄢以捕魚,(鄢,音偃。

)而潛從鄢下過軍,比賊追之,決水,深不得渡。

時眾軍敗退,惟董卓全師而還也。

又曰:曹操圍呂佈於下邳,引沂、泗二水灌城,克之。

又曰:光武至邯鄲,故趙繆王子林(繆王景七代孫,名元。

前書曰:元坐殺人,為大鴻臚所奏,謚曰:繆。

音謬。

《東觀記》曰:林作臨字。

)說光武曰:"赤眉今在河東,但決水灌之,百萬之眾可使為魚。

"

《南史》曰:齊高帝新踐祚,恐魏致討,以送劉昶為辭,以為軍沖必在壽春,非垣,崇祖莫可為捍。

徙為豫州刺史,監二州諸軍事,封望蔡侯。

建元二年,魏遣劉昶攻壽春,崇祖乃於城西北立堰,塞肥水,起小城,使數千人守之,謂長史封伯曰:"虜必悉力攻小城,若破此堰,放水一激,急逾三峽,自然沉溺。

豈非小勞而大利耶?"及魏軍由西道集堰南,分軍東路內肉薄攻小城。

崇祖著白紗帽,肩輿上城,手自轉式。

日晡時,決小埭,水勢奔下,魏攻城之眾,溺死千數,大眾退走。

《梁書》曰:魏降人王足陳計,求堰淮水以灌壽一陽一。

足引北方童謠曰:"荊山為上格,浮山為下格,潼沱為激溝,並灌鉅野澤。

"帝以為然,使水工陳承伯、材官將軍祖恆視地形。

鹹謂"淮內沙土漂輕,不堅實,其功不可就。

"帝弗納,發徐、楊人,率二十戶取五丁以築之。

假康絢節,督淮上諸軍事,並護堰作,役人及戰士有眾二十萬。

於鍾離南起浮山,北抵巉石,依岸築土,合脊於中流。

十四年四月,堰將合,淮水漂疾,復決潰,眾患之。

或謂一江一 、淮多有蛟,能乘風雨,決壞岸崖,其性惡鐵,因是引東西二冶鐵器,大則釜鬲,小則鋤,數千萬沉於堰所。

猶不能合,乃伐樹為幹,填以巨石加土其上。

緣淮百里內,崗陵木石,無鉅細必盡,負擔者肩穿,夏日疾疫,死者相枕,蠅蟲晝夜聲相合。

武帝愍之,遣尚書右僕射袁昂、侍中謝舉假節慰勞,並加蠲復。

是冬寒甚,淮、泗盡凍,士卒死者十有七八。

帝遣賜以衣褲。

十二月,魏遣楊將大眼揚聲決堰,絢命諸軍撤營,露次以待之。

遣其子悅挑戰,斬魏鹹一陽一王府司馬徐方興,軍小卻。

十五年四月,堰成。

其長九里,下闊一百四十丈,上廣三十五丈,高二十丈,深十九丈五尺。

夾之以堤,並樹杞、柳、軍人安堵,列居其上。

其水清潔,俯視居人、墳墓,了然皆在其下。

或謂絢曰:"四瀆,天所以節宣其氣,不可久塞。

若鑿湫東注,則游波寬緩,堰得不壞。

"絢然之,開湫東注,又縱反間於魏曰:"梁所懼開湫"。

魏人信之,果鑿山深五丈,開湫北注,水日夜分流,湫猶不減。

其月,魏軍竟潰而歸。

水之所及,夾淮方數百里地。

魏壽一陽一城戍稍徙,頓八公山,南北居人散就岡壟。

初,堰起徐州界,刺史張豹子,謂已必一屍一其事。

既而絢以他官來監作,豹子甚慚。

由是譖絢與魏一交一 通,帝雖不納,猶以事畢征絢。

尋除司州刺史,領安陸太守。

絢還後,豹子不修堰,至其秋淮水暴漲,堰壞,奔流於海,殺數萬人。

其聲若雷,聞三百里,水中怪物,隨流而下,或人頭魚身,或龍形馬首,殊類詭狀,不可勝名。

《陳書》曰:閩中守陳寶應舉兵反,據建安、晉安二郡界,水陸為柵。

將軍章昭達討之,據其上流,命軍士伐木帶枝葉為筏,施拍(拍,普伯切。

)於其上,綴以大索,相次列營,帶夾兩岸。

寶應數挑戰,昭達按甲不動。

俄而暴雨,一江一 水大漲,昭達放筏衝突,水柵盡破。

又出兵攻其步軍。

寶應大潰,遂克定閩中。

又曰:歐一陽一紇據嶺南反,遣將章昭達督眾軍討之。

紇乃出,柵涯口,(涯,音崖。

)多聚沙石,盛以竹籠,置於木柵之外,用遏舟艦。

昭達居其上流,裝艦造舟,以臨賊柵。

又令軍人銜刀,潛行水中,斫竹籠,篾皆解。

因縱大艦隨流突之,賊眾大敗,因擒紇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東魏慕容紹宗、高岳等堰洧水以灌穎川。

時有怪獸每沖壞其堰,岳等悉眾苦攻,分休迭進,王思政身當矢石,與士卒同其勞苦。

屬以大雪,岳眾多死,岳等乃作鐵籠雜獸,用壓水神。

《後周書》曰:太祖遣大將軍趙貴帥軍至穰,兼督諸州兵以援王思政。

高岳起堰引洧水以灌城,自穎川以北皆為陂澤,救兵不得至。

《唐書》曰:武德中,劉黑闥據河北反,太宗率兵討之。

先遣堰治水,上流淺,令黑闥得渡。

及戰,遽合決堰,水至深丈餘。

賊徒既敗,爭渡水,溺死者數千人,鹹以為神。

黑闥與二百餘騎奔於突厥,悉虜其兵眾,河北復平。

又曰:武德中,李靖隨河間王孝恭討蕭銑,屬一江一 水泛漲,諸將皆請停兵以待水退。

靖謂孝恭曰:"以速為神機者,時不可失。

今若乘水漲之勢,倏忽至其城下,可謂疾雷不及掩耳,兵家上策也。

"孝恭從之,進兵次夷陵。

銑將文士弘屯清一江一 ,靖與之決戰,大破賊軍。

仍率所部星馳進發,營於荊州城下。

弘既敗,銑眾莫不震讋。

靖又破其將楊君茂、鄭秀等,遂圍城數重。

其夜,銑遣使請降,靖即入據其城,號令嚴肅,軍無私焉。

《淮南子》曰:始智伯率韓、魏二國伐趙,圍晉一陽一,決晉水而灌之。

城中緣木而處,懸釜而炊。

襄子謂張孟談曰:"城中力已荊糧食匱,武夫病,為之奈何?"張孟談曰:"亡不能存,危不能安,無為貴智。

臣請試潛行,(伏行也。

)見韓、魏之君而約之。

"乃見韓、魏之君說曰:"臣聞之:唇亡則齒寒。

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,趙將亡矣,則二君為之次矣,今而不圖之,禍將及二君。

"二君曰:"智伯之為人,粗中而少親。

我謀而洩,事必敗,為之奈何?"張孟談曰:"言出二君之口,入臣之耳,人孰知之者乎?且同情相成,同利相死,二君亦圖之!"二君乃與孟談謀,一陰一與之盟。

張孟談乃報襄子,至期日之夜,趙民殺守堤之吏,決水灌智伯軍。

智伯軍救水而亂,韓、魏翼而擊之,襄子卒犯其前,大敗智伯軍,殺其身而三分其國。

《太白一陰一經·水攻具》篇曰:以水佐攻者強,水因地而成勢,為源高於城,本大於末,可以遏而止,可以決而流。

故晉水可以灌安邑,汾水可以浸平一陽一。

先設水平,測其高下,可以漂城、灌軍、沉營、殺將。

又曰:水平槽長二尺四寸,兩頭及中間鑿為三池。

池橫闊一寸八分,長一尺,深一寸二分,分間相去一寸五分。

中間有通水渠,闊二分,深一寸三分。

池各置浮木,木闊狹微小施池,匡厚二分,上建立齒,高八分,闊一寸七分,厚一分。

槽下置轉關,腳高下與眼等。

以水注之,三池浮木齊起,眇目視之,齒齊平,則為天下准式。

十步,一里,乃至數十里,目力所及,置照版度竿,亦以白繩計其尺寸,則高下、丈尺、分寸可知。

又曰:照板,形如方扇,長四尺,下二尺黑,上二尺白,闊三尺,柄長二丈,刻作二百寸,二千分,每寸內小刻其分。

隨向遠近高下立竿,以照板映之,眇目視,三浮木齒及照板,又以度竿上尺寸為高下,遞而往視,尺寸相承,則山崗、溝澗、水源高下深淺,可以分寸為度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