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九十 ◎兵部二十一:《孫子》曰:用兵之道,校之以五計而索其情。(索其勝負之情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九十 ◎兵部二十一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九十 ◎兵部二十一

○料敵上

《孫子》曰:用兵之道,校之以五計而索其情。

(索其勝負之情。

索,搜索之義也。

)曰主孰有道?將孰有能?(道德智能,主君也。

先當校兩國之君主,知能否也。

若荀息斷虞公貪而好寶,宮之奇懦,不能強諫。

)天地孰得?(視兩軍所據,知誰得天時地利。

)法令孰行?(設而不犯,犯而必誅。

號出令知誰能施行也。

)兵眾孰強?士卒孰練?(知誰兵器強盛,士卒簡練者,故王子曰:主不素一習一 ,當陣惶惑;將不素一習一 ,臨陣闍變是也。

)賞罰孰明?(賞善罰惡知誰分明者也。

賞無度則費而無恩,罰無度則戮而無威。

)吾以此知勝負矣。

(以上七事,料敵情知勝負所在。

)敵知吾卒之可用以擊之,不知敵之不可擊,勝之半也。

知敵之可以擊,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,勝之半也。

知敵之可以擊,知吾卒之可擊,而不知形之不可以戰,勝之半也。

(勝之半者,未可知也。

)故曰:知兵者動而不迷,舉而不頓。

將不能料敵,以少合眾,以弱擊強,兵無選鋒,曰北。

(其勢若此,必走北之兵也。

)夫料敵制勝,計極險易,利害遠近,上將之道也。

知此而用,戰者必勝;不知此而用,戰者必敗。

夫惟無慮而易於敵者,必擒於人也。

(已無智慮而外易人者,必為人擒。

)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,(策度敵情,觀其所施,則計數知。

)候之而知動靜之理,(喜怒動作,察其舉止,則一精一理可知也。

故知動靜權變為勝。

)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(形相敵情,觀其所得而知之。

)角之而知不足有餘之處。

(角,量也。

角量彼我軍馬之使,則長短可知。

)

又曰:兵者詭道,(兵無常形,以詭詐為道。

)故校之以五計而索其情。

一曰度,二曰量,三曰數,四曰稱,五曰勝。

(勝敗之數,用兵之法,當此事稱量敵之情也。

)地生度,(因地形度形勢。

)度生量,量生數,(知其遠近廣狹,知其數量。

)數生稱,(稱量敵與已。

)稱生勝。

(稱量人之故知其勢,勝負所在也。

)故勝兵若以鎰稱銖,敗兵若以銖稱鎰。

(輕不能相舉動也。

)勝之戰者,人也;若決水於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
(仞,七尺也。

其勢疾也。

)

《左傳》曰:吳子入越,越子以甲盾五千,保於會稽。

請行成,伍員曰:"不可。

臣聞務德莫如滋,去疾莫如荊違天而長仇,雖悔之,不可矣。

"王不聽。

退而告人曰:"二十年之外,吳其為沼乎?"

又曰:吳師在陳,楚大夫皆懼。

子西曰:"二三子恤不相睦,無患矣。

昔闔廬食不貳味,居不重席,勤恤其民,而與之勞逸。

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,宿有妃嬙嬪御焉。

視民如仇,而用之日新。

夫差先自敗也已,安能敗我者也。

"

又曰:楚子伐鄭,晉師救之。

楚子北,師次於郔。

(郔,鄭北地。

郔音延。

)聞晉師濟河,楚子欲還。

伍參言於楚子曰:晉之從政者新,未能行令。

其佐先縠剛愎不仁,未肯用命,其三帥者專行不獲,(欲專其所行而不得。

)聽而無上,眾誰適從?此行也,晉師必敗。

"楚改乘轅而北之,次於管以待之,晉師在敖、鄗之間。

(敖,五勞反。

鄗,許各反。

)晉魏錡求公族未得,(欲為公族大夫。

)而怒,欲敗晉師。

請致師,不許。

請使,許之。

(使,所吏反。

)遂往,請戰而還。

趙旃求卿未得,挑戰不許。

請召盟,許之。

與魏錡皆命而往。

郤克曰:"二憾往矣,弗備必敗。

"隨會曰:"若二子怒楚,楚人乘我,喪師無日矣。

(乘,猶登也。

)不如備之。

楚之無惡,除備而盟,何損於好?若以惡來,有備不敗。

且雖諸侯相見,軍衛不徹,警也。

"先縠不可。

(不設。

)隨會使鞏朔、韓穿帥七覆於敖前,(帥,將也。

覆為伏兵七處。

)故上軍不敗。

而中軍下軍皆敗績。

又曰:吳師伐楚州來,楚救之。

吳人御諸鍾離。

楚將子瑕卒,楚師熸。

(吳楚之間謂火滅為熸。

軍之重主喪亡,故其軍人無復氣勢也。

熸,子廉反。

)吳將公子光曰:"諸侯從於楚者眾,而皆小國也。

畏楚而不獲已,是以來。

吾聞之,作事威克其愛,雖小必濟。

(克,勝也。

軍事尚威。

)一胡一 、沈之君幼而狂,(性無常也。

)陳大夫嚙壯而頑,頓與許、蔡疾楚政。

大將死,其師熸,薳越為帥,帥賤多一寵一 ,政令不壹。

(越非正聊也,軍多一寵一 人,政令不一於越也。

)七國同役而不同心,(工國:楚、頓、一胡一 、沈、蔡、陳、許也。

)帥賤而不能整,無大威命,楚可敗也。

先分師以犯一胡一 、沈與陳,必先奔。

諸侯之師乃搖心矣。

諸侯乖亂,楚必大奔。

請先者去備薄威,(示之以不整以誘之。

)後者敦陳整旅。

"(敦,厚。

)吳子從之。

戰於雞父。

(音甫。

)吳子以罪人三千,先犯一胡一 、沈與陳。

(囚徒不一習一 戰,以示不整也。

)三國爭之。

吳為三軍以擊之其後:中軍從王,光帥右軍,掩餘帥左軍,吳之罪人或奔或止,三國亂。

吳師擊之,敗,獲一胡一 、沈之君及陳大夫。

捨一胡一 、沈之囚,使奔許與蔡、頓,曰:"吾君死矣!"師噪而從之,三國奔。

(三國:許、蔡、頓也。

)楚師大奔也。

又曰:晉侯將伐虢,大夫士蒍曰:"不可。

虢公驕,若驟得勝於我,必棄其民。

(棄民不養也。

)無眾而後伐之,欲御我誰與?"夫禮樂慈愛,戰所蓄也。

夫民讓事樂和,愛親哀喪而後可使也。

(上之使民,以義讓哀樂為本,言不可以力強。

)虢弗蓄也,亟戰將饑。

"(言虢不蓄義讓而力戰也。

)後終為晉所滅。

又曰:秦伯伐晉,晉將趙盾御之。

上軍佐臾駢曰:"秦不能久,請深壘固軍以待之。

"秦人欲戰,秦伯謂士會曰:"若何而戰?"(晉士會奔秦。

)對曰:"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,必實為此謀,將以老我師也,(臾駢,趙盾屬大夫,新出佐上軍。

)趙有側室曰穿,晉君之婿也,(側室,枝子。

)有一寵一 而弱,不在軍事,(弱,年少又未嘗涉知軍之事。

)好勇而狂,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。

若使輕者隸焉,其可也。

"(隸,暫住而追退。

)秦軍掩晉上軍,趙穿追之,不及。

(上軍不動,趙穿獨追之。

)返,怒曰:"裹糧坐甲,固敵是求,敵至不擊,將何俟?"軍吏曰:"將有待也。

"(待可擊之。

)穿曰:"我不知謀,將獨出。

"乃以其屬出。

趙盾曰:"秦獲穿也,獲一卿矣。

(晉自有數位從聊者。

)秦以勝歸,我何以報?"乃皆出戰,一交一 綏而退。

(《司馬法》曰:逐奔不遠,從綏不及。

逐奔不遠則難誘,從綏不及則難陷。

然則古名退軍為綏,秦晉未能堅戰,短兵未致爭而兩退,故曰一交一 綏也。

)

又曰:晉師伐楚。

四月,甲午晦,楚晨壓晉軍而陣。

晉大夫卻至曰:"楚有六間。

(古莧切)其二卿相惡;(子重、子反。

)王卒以舊;(罷老不代。

)鄭陣而不整;(不整例。

)蠻軍而不陣;(蠻夷從楚者不結陣。

)陣不違晦:(晦,月終,一陰一之盡也,故兵家以為忌。

)在陣而囂,(囂,嘩喧也。

)合而加囂,(陣合宜靖而益其聲。

)各顧其後,莫有鬥心。

舊不必良,以犯天忌。

我必克之。

"終敗楚於鄢陵。

《史記》曰:龐涓追孫臏,臏量其行,暮當至馬陵。

道狹而旁多阻險,可伏兵,乃大斫樹白而書之曰:"龐涓死此下。

"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一弩一,夾道而伏,期曰:"見火起而俱發。

"龐涓夜至斫樹下,見白書,乃鑽火燭之。

讀書未畢,齊軍萬一弩一俱發,魏軍大亂。

龐涓自知智窮兵敗,乃自刎,曰:"遂成豎子之名!"

又曰:漢王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,信因問王曰:"今東向爭權天下,豈非項王耶?"漢王曰:"然。

"曰:"大王自料勇悍仁強,孰與項王?"漢王默然良久,曰:"不如也。

"信再拜賀曰:"惟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。

然臣嘗事之,請言項王之為人也。

項王喑惡叱吒,千人皆廢,(暗,音一陰一。

惡,烏路切。

叱,尺粟切。

吒,陟訝切。

)然不能任屬賢將,此特匹夫之勇耳。

項王見人恭敬慈愛,語言姁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飲。

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,刻印刓(刓,五元切。

)敝,忍不能與,此所謂婦人之仁也。

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,不居關中而都彭城,背義帝之約,而以親愛王,諸侯不平。

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一江一 南,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。

項王所過,無不殘滅者,天下多怨,百姓不親附,特劫於威強耳。

名雖為霸,實失天下心。

故曰其強易弱。

今大王誠能反其道,任天下武勇,何所不誅!以天下城邑封功臣,何所不服!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,何所不克!且三秦王為秦將,將秦子弟數歲矣,所殺亡不可勝計,又欺其眾降諸侯,至新安,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,惟獨邯、欣、翳得脫,(章邯、司馬欣、董翳。

)秦父兄怨此三人,痛入骨髓。

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,秦民莫愛也。

大王之入武關,秋毫無所害,除秦苛法,與秦民約,法三章耳,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。

於諸侯之約,大王當王關中,關中人咸知之。

大王失職入漢中,秦人無不恨者。

今大王舉而東,三秦可傳檄而定也。

"於是漢王大喜,自以為得信晚。

遂聽信計,定秦滅項。

又曰:項籍圍漢王於滎一陽一城。

久之,漢王患之,請割滎一陽一以西以和,項王不聽。

漢王謂陳平曰:"天下紛紛,何時定乎?"陳平曰:"然。

項王為人,恭敬愛人,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。

至於行賞功爵邑,重之,(言愛惜之。

)士亦以此不附。

今大王慢而少禮,士廉節者不來;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,士之頑鈍嗜利無一恥者亦多歸。

漢王誠各去其兩短,襲其兩長,天下指麾可定矣。

"

又曰:漢王與項籍約中分天下,漢王欲西歸,張良、陳平說曰:"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,楚兵疲食盡,此天亡之時也。

不因其饑而遂取之,今釋不取,所謂養虎自遺患也。

"從之,終滅羽。

《漢書》曰:陳王拜項梁為楚上柱國,梁自號武信君。

乃使宋義於齊,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,(張晏曰:顯,名。

高陵,縣名也。

)曰:"公將見武信君乎?"曰:"然。

"義曰:"臣論武信君軍必敗。

公徐行則免,疾行及禍。

"章邯夜銜枚擊楚,大破之定陶,梁死。

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見楚懷王曰:"宋義論武信君必敗,數日果破。

未戰先見敗征,此可謂知兵矣。

"召宋義與計事而悅之,因以為上將。

又曰:西域都護為烏孫兵所圍,上召陳湯問之。

湯知:"烏孫瓦合,不能久攻。

詘指計其日,不出五日,當有吉語聞。

"果四日,軍書到言已解。

又曰:黥布反。

帝召薛公問,對曰:"使布出於上計,東取吳,西取楚,並齊取魯,傳檄燕、趙,固守其所,山東非漢之有也。

出中計,東取吳,西取楚,並韓取魏,據敖倉之粟,塞成皋之口,勝敗之數未可知也。

出下計,東取吳,西取下蔡,歸重於越,身歸長沙,陛下高枕而臥,漢無事矣。

"上曰:"是計將安出?"對曰:"必出下計。

布故酈山之徒也,(酈,音離。

)自致萬乘之主,此皆為身,不顧後為百姓萬代慮也。

故曰出下計。

"上自將,東擊布。

布之初反,謂其將曰:"上老矣,厭兵,必不能來。

使諸將,獨患淮一陰一、彭越,今皆已死,餘不足畏也。

"故遂反。

果如薛公籌之,東擊荊,荊王劉賈敗死。

(時賈都丹徒也。

)漢終破布。

《通典》曰:後漢末,曹公擊馬超。

始賊每一部到,公輒有喜色。

賊破之後,諸將問故,公答曰:"關中長遠,若賊各依險阻,征之,不一二年不可定也。

今皆來集,其眾雖多,莫相歸服,軍無適主,一舉可滅,為功差易,吾是以喜。

"

又曰:後漢末,青州黃巾眾百餘萬人起兗州界,刺史劉岱欲擊之。

鮑信諫曰:"今賊眾百萬,百姓皆震恐,士卒無鬥志,不可敵也。

觀賊眾群輩相隨,軍無輜重,惟以抄掠為資。

今不若蓄士眾之力,先為固守,使彼欲戰不得,攻則不能,其勢必離散,然後選一精一銳據其要害,擊之可破也。

"岱不從,遂與戰,果為所殺。

(劉岱違之而敗。

)

又曰:後漢末,荀攸從曹公征張繡,攸言曰:"繡與劉表相持為強,然繡以遊軍仰食,表不能供也。

勢必離。

不如緩軍以待之,可誘而致也。

"不從,表果救之,軍不利。

曹公謂攸曰:"不用君言至是。

"(曹公違之而敗。

)

又曰:後漢末,張遼屯長社,軍中有謀反者,夜驚起亂火,一軍盡擾。

遼謂左右:"勿動!是不一營盡反,必有造變者,欲以動亂人耳。

"乃令軍中不反者安陣,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。

有頃定,即得首謀者,殺之。

(張遼審計立擒賊首,亦同料敵之義。

)

又曰:後漢末,曹公征荊州,劉琮降,得其水軍及步軍,遂遺書孫權云:"今將水軍十八萬與將軍會獵於長州之苑。

"將士聞之恐。

權延見群下,問計,鹹曰:"曹操托名漢相,挾天子以征四方,動以朝廷為辭,今日拒之,事更不順。

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,長一江一 也。

劉表理水軍,艨艟鬥艦千數,操悉俘以沿一江一 ,兼有步兵,水陸俱下,此則長一江一 之險與我共之矣。

而勢力眾寡。

愚謂大計不如迎之。

"權將周瑜曰:"操雖托名漢相,其實漢賊。

將軍神武雄才,兼仗父兄遺烈,據有一江一 東,地方千里,兵一精一足用,英豪樂業,尚當橫行天下,為漢家除殘去穢。

況操自送死,豈可迎之耶?請為將軍籌之。

使北土已安,操無內憂,能曠日持久,來爭疆埸,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,可也。

今北土既未安,而加以馬超、韓遂在關西,為操後患。

且捨鞍馬,仗舟楫,與吳越爭衡,本非中國所長。

又今盛寒,馬無蒿草,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,不曾一習一 水土,必生疾玻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,而操皆冒行之。

瑜得請一精一兵三萬人,逕進夏口,保為將軍破之。

"權曰:"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,但忌二袁、呂布、劉表與孤耳。

今諸英雄已滅,惟孤尚存,孤與老賊勢不兩立。

君言當擊,甚與孤合。

"權拔刀斫前奏案曰:"諸將吏敢復言迎曹操者,與此案同!"果有赤壁之捷焉。

又曰:蜀大將諸葛亮悉眾十萬由斜谷出,始平,據武功五丈原。

魏大將司馬宣王帥師拒之,與亮對於渭南。

亮分兵屯田,為久駐之本。

耕者雜於渭濱,而百姓安堵,軍無私焉。

屢使一交一 書,復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,王亦屢表請戰。

魏使衛尉辛毗仗節勒懿及軍吏以下不許出戰。

姜維謂亮曰:彼無戰心。

所以固請者,亦惑於眾耳。

將在軍,君命有所不受,苟能制吾,豈千里請戰耶!"宣王使二千餘人就軍營東西角大聲稱"萬歲"。

亮使問之,答曰:"吳朝有使至,請降。

"亮謂曰:"計吳朝必無降法,卿是六十老翁,何煩詭誑如此?"懿與亮相持百餘日,亮卒於軍中。

及軍退,懿追焉。

亮長史楊儀結陣反旗鳴鼓,若將向懿者,懿遽退,不敢逼,經二日,乃行其營壘,曰:"天下奇才也。

"懿乃追之,儀多布鐵蒺藜。

懿使軍士二千人,著軟材平底木履前行,蒺藜悉著履。

次馬步徑進,追至赤岸,方知審問,百姓為之諺曰:"死諸葛走生仲達。

"懿笑曰:"吾便料生,不便料死故也。

"(孔明料吳下降明矣。

司馬不料亮死暗也。

)

《吳志》曰:魏使大司馬曹仁步騎數萬向濡須,偽欲東攻羨溪。

朱桓分兵赴羨溪,仁軍進拒濡須。

桓聞追羨溪,兵未到而仁奄至。

諸將各懼,桓喻之曰:"凡兩軍一交一 對,勝負在將,不在眾寡。

兵法所以稱客倍而主人半者,謂俱在平原,無城池之守,又謂士眾勇怯齊等故耳。

今任既非智勇,又久涉,人馬罷困,桓與諸君共據高城,南臨大一江一 ,北陪山陵,以逸待勞,以主制客,此百戰百勝之勢。

雖曹丕自來,尚不足憂,況仁等耶!"桓因偃旗鼓,外示虛弱,以誘仁,仁果遣其子太攻濡須,分遣將軍常雕、王雙等乘油船襲中州。

桓自拒太,太燒營退,梟雕首,生虜雙,送武昌;臨陣及溺死者千餘人。

《十六國春秋》曰:前趙劉曜敗石勒將石季龍於高候,(今絳州聞喜縣界也。

)遂圍洛一陽一。

勒將親救,程遐等固諫曰:"劉曜乘勝,兵盛,難與爭鋒,金墉糧豐,攻之未可卒拔。

曜軍千里,勢不可支久。

不可親動,動無萬全,大業去矣。

"勒大怒,按劍叱遐等出。

召徐光而謂之曰:"劉曜乘高堆之勢,圍守洛一陽一,庸人之情皆謂其鋒不可當也。

然曜帶甲十萬,攻一城而百日不克,師老卒殆,以我初銳擊之,可一戰而擒。

若洛一陽一不守,曜必送死冀州,自河以北,席捲北向,吾事去矣。

程遐等不欲吾親行,卿以為何如?"光對曰:"劉曜乘高堆之勢,不能進臨襄國,更攻金墉,此其無能為也。

懸軍三時,無攻戰之利,若鸞旗親駕,必睹旌奔敗。

定天下之計,在今一舉。

"勒笑曰:"光之言是也。

"使內外戒嚴,有諫者斬。

命石堪、石聰、挑豹等各統見眾會滎一陽一,使石季龍進據石門,以左衛石邃都督中軍事,勒統步騎四萬赴金墉。

勒謂徐光:"曜盛兵城皋間,上計也;阻洛水,其次也;坐守洛一陽一者成擒也。

"勒諸軍至城皋。

勒見曜無守軍,大悅,乃卷甲銜枚詭道兼路,出於鞏、訾之間。

知曜陳其軍十餘萬人於城西,彌悅。

勒入自宣門,升故太極前殿。

季龍步卒三萬,自城北而西,攻其軍,石堪、石聰等各以一精一兵騎八千,城西而北,擊其前鋒,大戰於西一陽一門。

勒躬貫甲冑,出自閶闔,夾擊之。

曜軍大潰,於陣擒曜,以徇於軍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