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四十八 ◎職官部四十六:《漢書》曰:王式,字翁思,東平人。為昌邑王師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四十八 ◎職官部四十六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四十八 ◎職官部四十六

○王師

《漢書》曰:王式,字翁思,東平人。

為昌邑王師。

昭帝崩,昌邑王嗣立,以行一婬一亂廢,昌邑群臣皆下獄。

治事使者責問曰:"師何以無諫書?"式對曰:"臣以《詩》三百五篇朝夕授王,至於忠臣孝子之篇,未嘗不為王反覆誦之。

臣以三百五篇諫,是以無諫書。

"使者以聞,亦得減死論。

○王傅

《後漢書》曰:皇太子強求乞自退,封東海王,故重選官屬,以杜林為王傅,從駕南巡狩。

時諸王傅數被引命,或多一交一 游,不得應詔,惟林守慎,有召必至。

餘人雖不見譴,而林特受賞賜;又辭不敢受,帝益重之。

《吳志》:是儀字子羽,北海營陵人也。

南、魯二宮初立,儀以本職領魯王傅。

儀嫌二宮相近切,乃上疏曰:"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,兼資文武,當今之宜,宜鎮四方,為國藩輔。

宣揚德美,廣耀威靈,乃國家之良規,海內所瞻望。

但臣言辭鄙野,不能究盡其意。

愚以二宮宜有降殺,正上下之序,明教化之本。

"書三四上。

為傅盡忠,動輒規諫;事上勤,與人恭;不治產業,不受施惠,為屋舍才足自容。

鄰家有起大宅者,權出望見,問起大室者誰,左右對曰:"似是儀家也"。

權曰:"儀儉,必非。

"問果他家。

其見知信如此。

《唐書》曰:丘悅,河南陸渾人,亦有學業。

景龍中為相王府掾,與文學韋利器、典簽裴耀卿俱為王府直學士。

睿宗在藩,甚重之,官至岐王傅。

開元初卒。

撰《三國典略》三十卷行於時。

○王友

《晉中興書》曰:謝尚,字仁祖,司徒左西屬,為會稽王友。

《北史》曰:蕭大圜除滕王逌友,逌嘗問大圜曰:"吾聞湘東王作《梁史》,有之乎?餘傳乃可抑揚,帝紀奚若隱則非實,記則攘羊?"對曰:"言之者妄耳!如使有之,亦不足怪。

昔漢明為世祖紀,章帝為顯宗紀,殷鑒不遠,足為成例。

且君子過如日月之蝕,彰於四海,安得而隱之?如有不彰,亦安得不隱?蓋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;諱國之惡,抑又禮也。

"逌乃大笑。

《殷浩別傳》曰:會稽王少著名譽,友學之奉,必極有德,以浩為友。

《山公啟事》曰:近啟修武令劉訥補南一陽一王友。

詔曰:"友誠宜得有益者,然以長吏治民,不宜屢易為疑,令散人無依仰。

"又啟:"今者職散中誠自有人,然劉訥才志外內非稱,臣以為宜蒙此者,是以啟及,不審固可用不?"詔:"可爾所啟。

"

○王侍讀

《隋書》曰:楊汪,字元度。

勤學,專一精一《左氏傳》,通《三禮解》,補周冀王侍讀。

王甚重之,每曰:"王侍讀德業優深,孤之穆生也。

"

《唐書》曰:姚思廉初為代王侍讀。

屬義師入京城,時府寮駭散,惟思廉侍王,不離其側。

義師入殿門,思廉謂之曰:"唐公舉兵,本匡王室,卿等不宜無禮於王!"眾服其言,於是布列階下。

須臾太宗至,聞而義之,許其扶王至順一陽一閣下,泣拜而去。

觀者鹹歎曰:"忠烈之士也。

仁者有勇,此之謂也!"太宗居藩,引為文學。

及親征徐圓朗,思廉時在洛一陽一,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,慨然歎曰:"姚思廉不懼兵刃,以明大節,求諸古人,亦何以加也!"因寄物百段,遺其書曰:"想卿節義之風,故有斯贈。

"

○王文學

《魏志》曰:中山恭王褒,每讀書,文學左右常恐以一精一力為病,數諫止之,不能廢也。

文學阮輔相與言曰:"受詔察王舉措,有過當奏;及有善,亦宜以聞。

"遂共表陳褒美。

褒聞之大驚,責讓文學曰:"修身自守,常人之行耳,而諸君以上聞,適增其負累也。

"

《晉書》曰:鄭袤。

魏武帝初封諸子為侯,一精一選賓友,袤與徐幹俱為臨淄文學。

《晉諸公贊》曰:扶風王,年八歲,聰明善詩賦,中表奇之,魏烈祖以為齊王芳文學。

《長沙耆舊傳》曰:太尉李公,時為荊州刺史,下辟書:"夫采名珠求之於蚌,欲得名士求之文學。

或割百蚌不得一珠,不可捨蚌求之於魚;或百文學不出奇士,不可捨文學求之於斗筲也。

由是言之,蚌乃珠之所藏,文學亦士之場矣。

"

○郡國相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吳祐,字季英,陳留人。

遷膠東相,政惟仁簡,以身率物,民有相爭訴者,輒閉閣自責,然後科其所訟,以道譬之。

或身到閭裡,重相和解。

自是之後,爭隙省息,吏民不欺。

又曰:魯平,字叔陵,拜趙相。

為政尚寬惠禮讓,雖有官,不廢教授,門人常有數百。

關東號曰:"五經復興魯叔陵。

"

《後漢書》曰:"張禹遷下邳相。

徐縣北界有蒲一陽一坡,(《東觀記》曰:坡水廣二十里,逕直百里,在道西。

其東有田可萬頃。

坡與陂同。

)傍多良田,而湮廢莫修。

禹為開水門,通引灌溉,遂成熟田數百頃。

勸率吏人,假與種糧,親自勉勞,遂大收谷實。

鄰郡貧者歸之千餘戶,室廬相屬,其下成市。

後歲至墾千餘頃,人用一溫一 給。

又曰:趙咨應召,復拜東海相。

之官,道經滎一陽一。

令敦煌曹暠,咨之故孝廉也,(咨為敦煌太守時,暠薦為孝廉。

)迎路謁候,咨不為留。

暠送至亭水次,望塵不及,謂主簿曰:"趙君名重,今過界不見,必為天下笑!"即棄印綬,追至東海。

謁咨畢,辭歸家。

其為時人所貴若此。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東郡趙咨為東海相,人遺其雙枯魚啖之,二歲不盡,以儉化俗。

《魏志》曰:初,曹公為兗州,以東平畢諶為別駕。

張邈之叛也,邈劫諶父母弟妻子;公謝遣之,曰:"卿老母在彼,可去!"諶頓首無二心,公嘉之,為之流涕。

既出,遂亡歸。

及邈敗,生得諶,眾為諶懼,公曰:"夫人孝於其親者,豈不亦忠於君乎!吾所求也。

"以為魯相。

又曰:太祖,光和末,黃巾起,拜騎都尉,討穎川賊,遷為濟南相。

國有十餘長吏,多阿附貴戚,贓污狼籍,於是奏免其八,禁斷一婬一祀,奸宄逃竄,郡界肅然。

《蜀志》:劉備領平原相。

郡民劉平素輕先主,恥為之下,使客刺之。

客不忍刺,語之而去,其得人心如此。

《晉書》曰:文帝輔政,阮籍常從容言於帝曰:"平生曾游東平縣,樂其風土。

"帝大悅,即拜東平相。

籍乘驢到郡,壞府捨屏障,使內外相望,法令清簡,旬日而還。

又曰:阮神遷平原相。

時襄邑衛京自南一陽一太守遷於河內,與神俱拜,帝望而歎曰:"二千石皆若此,朕何憂乎?"

《九州春秋》曰:孔融為北海相,一朝殺五部督郵。

《會稽典錄》曰:駱俊,字孝遠,烏傷人。

孝靈皇帝擢拜陳相。

汝南葛陂盜賊並起,陳與接境,四面受敵。

俊厲吏民為之保障,出倉見穀以贍貧民,鄰郡士庶鹹往歸之,身捐俸祿給其衣食。

民有產子,常敕主者厚致米肉,生男女者輒以駱為名。

○國郎中令

《漢書》曰:龔遂,字少卿,山一陽一人。

以明經為官,至昌邑郎中令,事王賀。

賀動作多不正,遂為人忠厚,剛毅有大節,內諫諍於王,外責傅相,引經義,陳禍福,至於涕泣,謇謇無已。

面刺王過,王至掩耳起走,曰:"郎中令善愧人。

"及國中皆畏憚之。

王又與騶一奴一宰人遊戲飲食,賞賜無度,遂入見王,涕泣膝行,左右侍御者皆出涕。

王曰:"郎中令何為哭?"遂曰:"臣痛社稷之危也!"

又曰:周勃等共誅諸呂,迎代王。

郎中令張武等議皆曰:"不可信,願稱疾無往,以觀其變。

"中尉宋昌進曰:"群臣之議皆非,願大王勿疑也。

"代王遣後薄昭見勃,勃等俱言所以迎立王者,昭還報信矣。

王笑謂宋昌曰:"果如公言。

"乃令宋昌驂乘,張武等乘傳詣長安,群臣奉法駕代郟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,夜拜宋昌為衛將軍,領南北軍,張武為郎中令,行殿中。

《續漢書》曰:皇子封王,其郡為國。

每國置郎中令一人,秩千石,掌王大夫、郎中、宿衛官也。

《魏志》曰:袁渙為魏國郎中令。

及卒,太祖為之流涕,賜穀二千斛,一教"以太倉穀千斛賜郎中令家",一教"以垣下穀千斛與卿家",外不解其意。

教曰:"以太倉穀者,官法也;以垣下穀者,親舊也。

"

《晉中興書》曰:顧榮。

時在洛者,惟陸機、陸雲及榮,惟三人而已。

機、雲雖有才藻,不及榮也。

以南土秀望,補吳王郎中令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宋國初建,當置郎中令。

高祖難其人,謂傅亮曰:"今用郎中令,不可減袁曜卿也。

"既而曰:"吾得其人矣。

"乃以王惠居之。

《續搜神記》曰:會稽朱弼為王國郎中令,營立第捨,未成而卒。

同郡謝子木代其事,以弼死亡,乃定簿書,多張功費,長百餘萬,以其贓誣弼,而實入子木。

子木夜寢,忽聞有人道弼姓字者,俄頃而到子木堂前,立謂之曰:"卿以枯骨腐肉專可得誣!當以某日夜更相書。

"言終,忽然不見。

陸機《詣吳王表》曰:臣本吳人,靖居海隅。

朝廷欲抽引遠人,綏慰遐外,故太傅所辟,殿下東到淮南,發詔以臣為郎中令。

○國中尉

《史記》曰:魯申公弟子為博士十餘人。

孔安國至臨淮太守,徐偃為膠西中尉,其治官皆有廉節,稱其好學。

《漢書》曰:鄭當時,字莊,陳人也。

稍遷為魯中尉。

又曰:梁孝王招延四方豪傑。

齊人公孫詭多奇計,初見日:"王賜千金。

"官至中尉,號曰"公孫將軍。

"

《續漢書》曰:清河王小心恭孝,特見親愛。

後諸王就國,一鄧一 太后詔特清河國置中尉內史,賜乘上御物焉。

《漢舊儀》曰:帝子為王,王國置太傅、相公、尉各一人,秩二千石,以輔王。

《三輔決錄》曰:淮一陽一憲王,宣帝愛子,器異其才,欲以為嗣。

王恃一寵一 自驕,天子乃用韋玄成為中尉,以輔導之。

受詔,與蕭望之等論五經同異於石渠閣。

《邵氏家傳》曰:邵弘,字德裕。

時景帝為琅琊王,詔書高選官屬,請君為中尉。

君為人一體 素方嚴,儀容甚偉,雖私門接對,僮僕儼然,不厲而威,王甚憚焉。

王常侯君晝息,身隨使者潛至君捨,令使者進曰:"王有令。

"君徐理鬢冠履,俯伏盡禮,然後讀之。

王與使者群立瞻聽,為之歎息曰:"古人稱不愧於屋漏,其邵中尉乎?吾反逆詐以試長者,豈不陋哉!"王虛心受納,欣宴言話,晝夜無休。

君乃上書諫王,王讀三四,瞿然失色,後謂左右曰:"思邵中尉之言,使人於今毛豎。

"

○國常侍

《漢書》曰:龔捨,字君倩,少好學,明經。

楚王入朝,聞捨高名,聘為常侍。

不得已,隨王歸國。

《晉春書》曰:甘卓,字季思。

察孝廉,為吳王宴常侍。

○國侍郎

王隱《晉書》曰:孫秀,琅琊國書佐,為趙王倫國侍郎。

桓譚《新論》曰:宣帝元康、神爵之間,丞相奏能鼓雅瑟者,渤海趙定、梁國龍德,召見一溫一 室,拜為侍郎。

○府長史

《漢書》曰:張湯為御史大夫,為三長史朱買臣等所譖。

帝遣杜周詰湯,湯欲對,周曰:"君為大臣,今被責詰,何用對為?"於是自一殺。

臨死上書曰:"譖臣者,三長史也。

"帝追惜湯,悉誅三長史。

又曰:趙充國從貳師將軍擊匈一奴一,身被二十餘瘡。

武帝視而嗟歎,遷車騎長史。

《晉書》曰:劉輿為魏郡太守,東海王越將召之,或曰:"輿猶膩也,近則污人。

"及至,越疑而御之。

輿密視天下兵簿及倉庫、牛馬、器械、水陸之形,皆默識之。

是時軍國多事,每會議,自潘滔以下,莫知所對。

輿既見越,應機辯畫,越傾膝酬接,即以為左長史。

又曰:劉輿為東海王越左長史。

越既秉政,時賓客滿筵,文案盈幾,遠近書記,日有數千,終日不倦,或以夜繼之,皆人人歡暢,莫不悅附。

命議如流,酬對款備,時人服其能,比之陳遵。

時稱越府有三才:潘滔大才,劉輿長才,裴邈清才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王獻之,少有清譽,亦善隸書。

後將軍謝安請為長史,甚欽愛之。

又曰:薛兼,字令長,與同郡紀瞻等初入洛,張華歎曰:"皆南金也。

"屢遷至丞相右長史,兼恪勤王事,以佐祿秩優泰,每約損辭讓,以周貧而已。

《宋書》曰:阮萬齡,陳留尉氏人。

萬齡少知名,自通直郎為孟昶建威府長史。

時袁豹、一江一 夷相繼為昶司馬,時人謂昶府有三素。

《齊書》曰:庾杲之出為王儉衛軍長史,時人呼儉府為入芙蓉池。

又曰:陸慧曉為晉熙王冠軍長史。

慧曉歷輔五政,治身清肅,僚佐以下造請,起送之。

或謂慧曉曰:"長史貴重,不宜妄自謙屈。

"答曰:"我性惡人無禮,不容不以禮處人。

"

又曰:陸慧曉遷右長史。

時陳郡謝朏為左長史,府公竟陵王子良謂王融曰:"我府二上佐,求之前世,誰可為比!"融曰:"兩賢同時,便是未有前例。

"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後趙錄》曰:張躍,字世淵,清河東武城人也。

學敏才達,雅善清談,石勒偉其儀辨,拜世子衛軍長史。

敕世子曰:"張長史,人之表範,汝其師之。

"

《後魏書》曰:張袞,字洪龍,上谷沮一陽一人也。

好學有文才,太祖為代王,遷為左長史。

決策幃幄,太祖器之,禮遇優厚。

《南史》曰:孔覬除安陸王子綏後軍長史。

性使酒恃氣,每醉輒彌日不醒,僚類間多所凌忽,尤不能曲意,權幸莫不畏而嫉之。

居常貧罄,無有豐約,未嘗開懷。

為府長史,典簽,咨事不呼前,不敢前;不令去,不敢去。

雖醉日居多,而曉明政事;醒時判決,未嘗有壅。

眾鹹云:"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,勝他人二十九日醒也。

"孝武每欲引見,遣人覘其醉醒。

《隋書》曰:衛玄初仕,周武帝親總萬機,拜益州總管府長吏,賜以萬釘寶帶。

《唐書》曰:和元祐為千牛衛長史。

先是元祏獻詩十首,其詞猥陋,皆寓言嬖倖而意及兵戈,韋氏命拘於大理而將戮。

月餘而韋氏就誅,其詩若合符讖,故上聞而拜之。

《魏武故事·載令》曰:府長史王必,是吾披荊棘時吏也。

忠能勤事,心如鐵石,國之長吏也。

蹉跌久不辟之,捨騏驥而不乘,焉惶惶而更求哉?今故教辟之。

《陶氏家傳》云:猷,字恭豫。

王導以君一江一 東俊望,請為右軍長史。

君恪勤王事,每當朝日,恆夙興就路。

及到府門,輒先眾僚。

為人美容止,善談論,亦以此見稱當世焉。

○府司馬

《左傳》曰:季氏以公鉏為馬正,(馬正,家司馬也。

)慍而不出。

閔子馬見之,(閔子馬,閔馬父也。

)曰:"子無然。

禍福無門,惟人所召。

為人子者,患不孝,不患無所。

(所,位處也。

)恭敬父命,何常之有?"(言廢置在父無常位。

)公鉏然之。

恭敬朝夕,恪居官次。

《家語》曰:《鄉射》曰:"孔子觀於鄉射,於是退而與門人一習一 射於矍相之圃,蓋觀者如堵牆焉。

射至於司馬,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者。

(子路為司馬,故射立於子路,使出延射。

)

《魏略》曰:諸葛誕伐吳,戰於東關,上欲速進軍,司馬王儀諫曰:"吳賊必有伏,宜持重,不可進。

"上不聽,果為吳人所覆。

儀曰:"今日之敗,誰當其咎?"上曰:"司馬欲委罪孤耶!"遂法儀。

《晉書》曰:石苞為景帝中護軍司馬。

宣帝聞苞好色薄行,以讓帝,帝答曰:"苞雖細行不足,而有經國才略。

夫廉貞之士,未必能經濟世務。

是以齊桓忘管仲之奢僣,而錄其匡合之大謀;漢高捨陳平之污行,而取其六奇之妙算。

苞雖未可以上儔二子,亦今日之選也。

"懿乃止。

《晉一陽一秋》曰:晉陵人韋敻。

桓修令於坐相劉裕,仕官當至州不?敻云:"劉粗是有相人,當不失邊州刺史。

"既出,私於裕曰:"卿大有貴相,向不敢極言耳!"裕惡其言末略,答曰:"卿狂言!驗當相用為司馬。

"義旗後數年,敻見裕,訴曰:"周成不負桐葉之信,公不應忘司馬之言。

今不希鎮軍府,聞護軍司馬缺,願賜卒恩。

"裕美而用之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中宗為安東將軍,鎮下邳。

請王導為司馬,軍國之事,無不咨訪。

中宗遷鎮建康,導為司馬,委以政事。

於時朝野傾心,號曰"仲父導。

"忠於事上,達於從政,以百六之弊,寄寓一江一 左。

為治之本,務在清靜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羊徽被遇於高祖,高祖謂咨議參軍鄭鱗之曰:"羊徽一時美器,世論猶在,兄後恨不識之。

"撥補右將軍劉蕃司馬。

《後魏書》曰:辛祥為并州平北府司馬。

有白璧還兵藥道顯被誣為賊,官屬推據,鹹以為然。

祥曰:"道顯面有悲色,察獄以色,其此之謂乎?"苦執申之。

月餘,別獲真賊。

《世說》云:謝奕為桓宣武荊州司馬。

奕既上,猶推布衣之一交一 ,在一溫一 坐岸幘嘯詠無異常日,宣武每曰:"我方外司馬也。

"奕醉一溫一 於許,主避之,主每曰:"君若無狂司馬,我何由得相見。

"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