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二十六 ◎兵部五十七:《晉書·載記》曰:劉曜光祿大夫遊子遠與氐羌伊余戰。伊餘有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二十六 ◎兵部五十七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二十六 ◎兵部五十七

○擒獲下

《晉書·載記》曰:劉曜光祿大夫遊子遠與氐羌伊余戰。

伊餘有驕色,子遠候其無備,夜誓眾,蓐食,晨大風、震霧。

子遠曰:"天讚我也。

"躬先士卒,掃壁而出,遲明覆之,生擒伊餘,悉俘其眾。

《二石偽事》曰:劉曜躬領將士二十七萬眾,大舉征勒。

勒養子生為衛將軍,領三千人鎮洛金墉城。

曜攻生城不能下,不覺勒軍卒至。

天曉,曜軍當攻金城,勒軍入,正與曜軍相遇,即一交一 戰,曜軍大破,登時先擒曜身。

《三十國春秋》曰:丁亥,中軍劉裕悉眾攻燕。

眾鹹諫曰:"今往亡日,兵家所忌。

"裕曰:"我往,彼亡,吉孰大焉。

"乃命悉登,遂克之。

燕王慕容超走,追獲焉。

裕責其不降之罪,超神色自若,無餘言。

惟以母托劉敬宣而已。

蕭方等曰:"美哉,其言也。

以言必已親,終不忘孝,可謂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,信乎!"

《三國典略》曰:侯景晝息夜行,追軍漸逼。

使謂慕容紹宗曰:"景若被擒,公復何所用?"紹宗乃緩之。

又曰:北齊平,任城王湝(音諧)據冀州,與廣寧王孝珩召募得四萬餘人,以拒我軍。

齊王憲率眾討之,仍令太上主手書與湝曰:"朝廷遇緯甚厚,諸王無恙,叔若釋甲,則無所憂。

"湝不納及。

大開賞募,多出金帛。

沙門求為戰者,亦數千人。

候騎執湝間謀二人以白於憲,乃集齊之舊將,遍示之曰:"吾所爭者大,不在汝等,今放還,可即充我使。

"乃與湝書曰:"一木不維大廈,三諫可以逃身。

微子去商,侯服周代,項伯背楚,賜姓漢朝,兵一交一 命使,古今通典,不俟終日,所望知幾!"湝得書沉之於井。

憲至信都,湝陣於城南。

憲登張耳塚以望之,俄而,湝領軍尉相顧,遂以眾音諧降。

湝大怒,殺其妻子。

明日復戰,憲遂破之,俘斬三萬人,湝被擒,見憲不拜,呼之為弟。

《北史》曰:後魏元遙遷左光祿大夫,仍領護軍。

時冀州沙門法慶既為妖幻,遂說渤海人李歸伯閤家從之。

歸伯招率鄉人,推法慶為王。

法慶以歸伯為十住菩薩、平魔軍司、定漢王,自號大乘。

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,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。

又合狂藥令人服之,父子兄弟不相知識,惟以殺害為事。

於是聚眾殺阜城令,破渤海郡,殺害吏人。

刺史蕭寶京遣兼長史崔伯驎討之,敗於煮棗城。

伯驎戰沒,凶眾遂盛,所在屠滅寺捨,斬僇尼僧,焚燒經像。

雲新佛出世,除去眾魔。

詔以遙為使持節督北征諸軍事,率步騎十萬以討之。

法慶相率攻遙,遙並擊破之。

遙遣輔國將軍張虯等擒法慶並尼惠暉等斬之,傳首京師。

後擒歸伯,戮於都市。

《後周書》曰:裴寬與東魏將彭樂恂戰於新城,因傷被擒至河一陰一見齊文襄。

寬舉止詳於占對,文襄甚賞異之,謂寬曰:"卿三河冠蓋,材識如此,我必使卿富貴。

關中貧狹,何足可依,勿懷異圖也。

"因解鎖付館,厚加其禮。

寬乃裁所臥之氈夜縱縋而出,因得遁還見於太祖。

太祖顧謂諸公曰:"被堅執銳,或有其人,疾風勁草,歲寒方驗。

裴寬為高澄如此厚遇,乃能冒死歸我,雖古之竹帛所載,何以加之。

"

又曰:太祖時,梁元帝遣使請舊圖以定疆界。

又連結於齊,言辭悖慢。

太祖曰:"古人有言,天之所棄,誰能興之?其蕭繹之謂乎。

"冬十月壬戌,遣柱國於謹、中山公護、大將軍楊忠、韋孝寬等步騎五萬討之。

十一月癸未,師濟於漢,中山公護與楊忠率銳騎先屯其城下,據一江一 津以備其逸。

甲申,謹至一江一 陵列營圍守。

辛亥,進攻城,其日克之。

擒梁元帝,殺之,並虜其百官及士民以歸。

沒為一奴一婢者十餘萬,其免者二百餘家。

立蕭察為梁主,居一江一 陵為魏附庸。

又曰:侯莫陳崇隨賀拔岳征討,以功除建威將軍。

從岳入關,破萬俟丑一奴一。

崇與輕騎逐北,至涇長坑及之。

賊未成列,崇單騎入賊中,於馬上生擒丑一奴一。

於是大呼,眾悉披靡,莫敢當之。

後騎集,遂破之。

岳以丑一奴一所乘馬及寶劍金帶賞之。

又曰:李廣,會稽人。

早事察,以敢勇聞。

滑口之役,先察力戰,及華皎軍敗,為吳明徹所擒,將降之,廣辭色不屈,遂被害。

又曰:柳檜除魏興、華一陽一二郡守,安康人黃眾寶謀反,連結一黨一 與,將圍州城,乃相謂曰:"嘗聞柳君勇悍,其鋒不可當。

今既在外,方為吾徒腹心之病也,不如先擊之。

"遂圍檜郡。

郡城卑下,士眾寡弱,人無守禦之備,連戰積十餘日,士卒僅有存者,於是力屈城陷,身被十數瘡,遂為賊所獲。

既而眾寶等進圍東梁州,乃縛檜置城下,欲令誘說城中。

檜乃大呼曰:"群賊烏合,糧食已罄,行即退散,各宜勉之。

"眾寶大怒,乃臨檜以兵曰:"速更汝辭,不爾便就戮矣。

"檜守節不變,遂害之。

棄一屍一水中,人皆為之流涕。

《隋書》曰:漢王諒之作亂也,煬帝將發幽州兵以討之。

時竇抗為幽州總管,帝怒其有貳心,問可任者於楊素。

素進李子雄,授上大將軍,拜廣州刺史,馳至幽州,止傳捨,召募得千餘人。

抗恃素貴不與相見,子雄遣人諭之。

後二日,抗從鐵騎二千來詣子雄所,子雄伏甲請與相見,因擒抗。

遂發幽州兵步騎三萬自陘以討諒。

時諒遣大將軍劉建略地燕趙,正攻井陘,相遇於抱犢山下,力戰破之,遷幽州總管。

又曰:獨孤楷字修則,不知何許人也。

本姓李氏,父屯從齊神武帝與周師戰於沙苑,齊師敗績,因為柱國獨孤信所擒。

配為士伍,給使信家,漸得親近,因賜姓獨孤氏。

楷少謹厚,便弄馬槊,為宇文護執刀,累轉車騎將軍。

其後數從征伐,賜爵廣阿縣公,邑千戶。

《唐書》曰:長平王叔良遣驃騎劉感擊薛仁果,卻為所敗。

感歿於賊。

感不知何許人,初以本官鎮涇州,為仁果所圍。

感拒戰,久之,城中糧盡無可食,感殺馬以分士卒。

感一無所啖,惟煮馬骨取汁和木屑而自食之。

城垂陷者數矣。

會長平王叔良援兵至,仁果解去。

感與叔良復出戰,因為賊所擒。

又曰:王行敏鎮潞州,劉黑闥來攻,行敏自歷亭出兵拒戰擊賊,破之。

既而憩於野,不設備,賊知而掩之,左右皆遁,因為黑闥所擒,竟不拜,黑闥怒斬之。

臨死西向而言曰:"行敏大唐忠臣也,願陛下知之。

"高祖聞而痛惜焉。

又曰:劉世讓檢校并州總管時,突汗厥可汗遣俱檢特勒以所部千人居我并州,甚為民患。

前總管李仲文不能制,世讓到官,以計擒之。

馳使以聞,高祖大悅,嘉歎久之。

又曰:姜寶誼,武德初拜武衛大將軍,尋為井鉞將軍。

劉武周將黃子英往來雀鼠谷,高祖令寶誼擊之。

子英數以輕兵挑戰,寶誼兵才接,子英輕遁。

如此者再三,寶誼悉眾以遂之,伏兵發,軍遂大敗。

寶誼為賊所擒,後得逃歸。

至是與裴寂拒宋金,對戰始合,寂棄軍而走,兵遂大潰。

寶誼復為賊所擒。

高祖初聞其沒也,泣曰:"寶誼烈士,必不生降。

"賜其家物千段,米三百石。

寶誼後謀背賊,事洩遇害。

臨死西向大言曰:"臣無狀負陛下,被屠潰,是所甘心。

但敗軍喪師,九泉所恨。

"及賊退,高祖遣使迎其柩,謚曰:"剛"。

又曰:恆州節度使李寶臣使人謂朱滔曰:"吾聞朱公貌如神,安得而識之?願因繢事以觀,可乎?"滔乃圖其形以示之,錦衣金鉤甚偉。

寶臣懸於射堂,命諸將熟視之,曰:"朱公,信神人也。

"他日滔出獵,寶臣密選一精一卒劫之,戒其將曰:"取彼貌如射堂所懸者。

"是時二軍方共事,不相虞,而卒變暴至,滔駭然,與戰於瓦橋。

適衣他服,以不識免。

又曰:蔡州賊將吳秀琳,以文城柵兵三千降李愬。

愬從秀琳於新興柵,遂以琳之眾攻吳房。

夏四月庚寅朔辛卯,李愬奏師至碴岈山,擒賊將柳世干、李湊等二人。

李光顏敗元濟之眾三萬於偃城,其將張伯良奔於蔡州,殺其卒十二三,獲馬千餘匹,器甲三萬。

其甲上悉畫作雷公符北斗星文,又雲"速破城北軍,急急如律令"。

《周史》曰:皇甫暉正一陽一敗入保滁州,太祖皇帝麾兵涉水逾城而入,盡戮其一黨一 ,生擒暉及其偽命都監姚鳳等,送於行在。

世宗召見之,暉曰:"臣力備矣,欲暫坐。

"及坐,又曰:"臣欲暫臥。

"不俟命而臥,神色自若。

世宗亦復容之。

乃言曰:"臣非不盡忠於本國,實以甲兵勇怯不敵。

臣早事晉朝,屢將兵與契丹相持,未如天朝此日甲馬之盛。

昨者退守滁州,不謂天兵便能逾城攻取,如履平地。

臣力所不加,故就擒耳。

"因盛稱太祖之武勇。

世宗命釋之,賜衣服帶鞍馬。

後數日,暉以金瘡尋卒於洛一陽一。

暉本驍將,唐莊宗之基業因暉而敗焉。

故暉有名於天下。

○虜掠

《左傳》曰:鄭祭足帥師取一溫一 之麥。

秋,又取成周之禾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馮異謂苗萌曰:"今諸將皆壯士,屈起多暴橫。

獨有劉將軍所到不虜掠,觀其言語舉止,非庸人也,可以歸身。

"苗萌曰:"死生同命,敬從子計。

"

又曰:郅惲至廬一江一 ,因遇積一弩一將軍傅俊東徇揚州。

俊素聞惲名,乃禮請上之,上為將兵長史,授以軍政。

惲乃誓眾曰:"無掩人不備,窮人於厄;不得斷人肢體,裸人形骸,放一婬一婦女。

"俊軍士猶發塚陳一屍一,掠奪百姓。

惲諫俊曰:"昔文王不忍露白骨,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。

(《呂氏春秋》曰:武王伐紂至鮪水,紂使膠鬲候周,問武王曰:"何日至?"武王曰:"將以甲子日至。

"膠鬲行。

天大雨,日夜不休。

武王疾行不輟,軍吏諫之,武王曰:"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。

")故能獲天地之應,克商如林之旅。

(天地之應,謂夜雨止、畢陳、白魚入舟之類。

克,勝也。

商,殷號也。

旅,眾也。

如林,言眾多。

《尚書》曰:武王伐紂,紂率其旅若林,會於牧野。

)將軍如何不師法文王而犯逆天地之禁,多傷人害物,虐及枯一屍一,取罪神明?今不謝天改政,無以全命。

願將軍親率士卒,收傷葬死,哭所殘暴,以明非將軍本意也。

"從之,百姓悅服,所向皆下。

《晉書》曰:宮人孟玖弟超並為成都王穎所嬖一寵一 。

超領萬人為小都督,未戰,縱兵大掠。

陸機錄其主者。

超將鐵騎百餘人直入機麾下奪之,顧謂機曰:"貉一奴一能作督不?"機司馬孫極勸機殺之,機不能用。

超宣言於眾曰:"陸機將反。

"

又曰:惠帝末,妖賊劉柏根起於東萊,王彌率家僮從之。

柏根死,亡入長廣山為群盜。

彌多權略,凡有所掠必預圖成敗,舉無遺策,弓馬迅捷,膂力過人,青土號為"飛豹。

"

《十六國春秋》曰:南涼禿髮辱檀伐北涼沮渠蒙遜於姑臧,至番禾苕藋,(苕,徒聊切。

藋,徒吊切。

)掠五千餘戶。

其將窟古進曰:"陛下轉戰千里,前無完陣。

徙戶資財盈溢衢路,宜倍道游師,早度峻嶮。

蒙遜善於用兵,士眾一習一 戰,若輕軍卒至,出吾不慮,大敵外逼,徙戶內攻,危道也。

"衛尉伊力延曰:"我軍勢方盛,將士勇氣自倍,彼徒我騎,勢不相及。

若倍道游師,必捐棄資財,示人以弱,非計也。

"俄而昏霧風雨,蒙遜軍大至,辱檀大敗而還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齊主以契丹犯塞,親征至於平州,取其西道,直指長漸。

司徒潘祖樂率一精一騎五千自東道趣青山,向白狼城。

安德王韓軌,率一精一騎四千斷其走路,追奔至於遼水。

齊主露發袒身,晝夜不息,行千餘里。

惟食肉飲水,壯氣彌厲,親逾山嶺為士卒先,指揮奮擊,大破之。

虜獲十萬餘口。

《後魏書》曰:濟一陰一王新城頗有武略。

庫莫奚侵擾,詔新城率眾討之。

新城乃多為毒酒。

賊漸逼,使棄營而去。

賊至喜而競飲,聊無所備。

遂簡輕騎,因醉縱擊,俘馘甚多。

又曰:天水梁會守東城,謀欲逃遁。

先是封敕文掘重塹於東城之外,斷賊走路。

夜中會乃陳飛梯騰塹而走。

敕文先嚴兵於塹外,拒鬥,從夜至旦。

敕文謀於眾曰:"困獸猶鬥,而況於人。

賊眾知無生路,人自致死,必傷士眾,未易可平。

若開其生路,賊必上下離心,克之易矣。

"眾鹹以為然。

敕文以白虎幡宣告賊眾曰:"若能歸降,原其生命。

"應時降者六百餘人。

會知人心沮壞,於是分遁。

敕文縱騎騰躡,死者大半。

俘獲四千五百餘口。

《後周書》曰:賀拔岳副爾朱天光討萬俟丑一奴一。

時丑一奴一自率大眾圍歧州,遣行台尉遲菩薩等向武功南渡渭水,天光望岳率騎赴之。

岳身先率擊之,退走。

岳號令部:"賊下馬者,皆不聽殺。

"賊顧見之,便悉投馬。

俄而虜獲三千餘人。

人馬無遺,遂擒菩薩,降卒萬餘,並收其輜重。

丑一奴一棄歧州,走安定平亭。

《隋書》曰:南寧夷爨玩來降,拜昆州刺史。

既而復叛,遂以史萬歲為行軍總管,率眾擊之。

入自蜻蛉(音一精一靈)川,經弄揀,次小勃弄、大勃弄,至於南中。

賊前猿屯據要害,萬歲皆擊破之。

行數百里,見諸葛亮紀功碑銘,其背曰:"萬歲之後,勝我者過此。

"萬歲令左右倒其碑而進,渡西二河入渠濫川,行千餘里,破其三十餘部,虜獲男女二萬餘口。

諸夷大懼,遣使請降,獻明珠徑寸。

於是勒美隋德。

萬歲遣使馳奏,請將玩入朝,詔許之。

又曰:達奚長孺與烏丸軌圍陳將吳明徹於呂梁,陳遣驍將劉景率勁勇七千來為聲援,軌令長孺逆拒之。

長孺於是取車輪數百系以大石,沉之清水,連轂相次以待。

景軍至,船艦礙輪不得進,長儒乃縱奇兵,水陸俱發,大敗之,俘數千人。

又曰:周法尚初仕陳,背陳歸周,陳將樊猛濟一江一 討之。

法尚遣部曲督韓郎詐為背己,奔於陳,偽告猛曰:"法尚部兵不願降,人皆竊議盡欲叛還。

若得軍來,必無斗者,自當於陣倒戈耳。

"猛以為然,引師急進。

法尚乃佯為畏懼,自保於一江一 曲。

猛陳兵挑戰,法尚先伏輕舸於浦中,又伏一精一銳於古村之北,自張旗幟迎流拒之。

戰數合,偽退登岸投古村,猛捨舟逐之,法尚又疾走,行數里與村北軍合,復前擊猛,猛退走船。

既而浦中伏舸取其舟楫,建周旗幟。

猛於是大敗,僅以身免。

虜八千人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