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八十七 ◎人事部二十八:《漢書》曰:高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八十七 ◎人事部二十八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八十七 ◎人事部二十八

○黑子

《漢書》曰:高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。

又《賈誼傳》曰:今淮一陽一之比大諸侯,僅如黑子之著面,不足以有所禁御。

范曄《後漢書》曰:黃昌字聖真,遷蜀郡太守。

初,昌為州書佐,其婦寧於家,遇賊被獲,遂流轉入蜀為民妻。

其子犯事,乃詣昌訟。

昌疑母不類蜀人,因問所由,云:"本會稽黃昌妻也,嘗為賊所掠至此。

"昌驚曰:"何以識黃昌邪?"曰:"昌左足心有黑子,常自言當至二千石。

"昌乃出足示之,因相持泣,還為夫妻。

《楚國先賢傳》曰:來一陽一顧紹,字伯蕃,年十八為郡門下幹,迎太守許荊,視荊跖下而笑。

荊怒問之,紹曰:"見明府跖下有黑子,紹足亦有之,欣而故笑。

"

○汗

《說文》曰:汗,身液也。

《釋名》曰:汗,旱也。

出其衣旱然。

《易·渙卦》曰:渙汗其大號。

《史記》曰:蘇秦說齊王曰:"臨淄舉袂成帷,揮汗成雨。

"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光武詔曰:"平一陽一丞李善稱故令范遷於張堪,令人面熱汗出,其賜堪家雜繒百匹,以表廉吏。

"

《獻帝傳》曰:舊儀三公領兵見,令虎賁執刃扶之,曹操顧左右,汗流背,自後不敢復朝請。

《一江一 表傳》曰:孫權即尊位,請會百官,歸功周瑜。

張昭舉笏欲褒贊功德,未及言,權曰:"如張公計,今已乞食矣。

"昭大慚,伏地汗出。

《魏志》曰:初,太和中中護軍蔣濟上疏,宜遵古封禪。

詔曰:"聞濟斯言,使吾汗晨○足。

"

王隱《晉書》曰:華表字偉容,平原高唐一人。

侍中石苞朝出,表問國家如何,苞曰:"武帝更生也。

"表聞,汗出沾背。

《晉書》曰:大司馬桓一溫一 來朝,頓丘新亭召侍中王坦之、吏部尚書謝安石,將害之。

坦之恐,將欲出奔,謝安止之曰:"晉祚存亡,在此一行,君何所逃?"既見一溫一 ,之前,大懼,倉惶倒執手板,汗流沾衣。

安石後至,從容高視良久,坐定,謂一溫一 曰:"安聞諸侯有道,守在四方,明公何須壁後置人?"一溫一 笑曰:"不能不爾。

"遂卻兵歡語,移日而罷。

《續晉一陽一秋》曰:桓玄嘗詣會稽王道子,道子已醉,對玄張眼屬四坐云:"桓一溫一 作賊。

"玄見此辭,勢難測,伏席流汗。

長史謝重斂板正色曰:"故大司馬公廢昏立明,功全社稷。

風塵之論,宜絕聖聽。

"

《唐書》曰:張又新等構李紳,貶端州司馬,朝臣表賀,又至中書賀宰相。

及門,門者止之曰:"請少留,緣張補闕在齋內與相公談。

"俄而又新揮汗而出,旅揖群臣曰:"端溪之事,又新不敢多讓。

"人皆辟易憚之。

《淮南子》曰:今夫徭者,揭鍤,負籠土,(徭,役也。

籠,受土籠也。

)鹽汗一交一 流,喘息薄喉。

(白汗鹼如鹽,故曰鹽。

)

《風俗通》曰:傳曰後稷觸冬墾田,流汗而種,田不生者,人力非不至,天時不與。

《世說》曰:鍾毓、鍾會少有令譽,年十三,魏文帝聞之,召見,問毓曰:"卿何汗?"曰:"戰戰惶惶,汗出如漿。

"復問會:"卿何不汗?"對曰:"戰戰慄栗,汗不敢出。

"

又曰:桓公既廢太宰父子,仍上表欲除之,簡文手答書云:"所不忍言,況過於言?"桓又重表,簡文復手答云:"若使晉祚靈長,明公便應奉行此詔;若大運去矣,請避賢路。

"桓公讀詔,手戰汗流,於此而止。

《語林》曰:何晏美姿容,明帝見之,謂其傅粉,賜之湯餅。

晏食之,汗出流面,以巾拭之,色轉皎然。

揚雄《長楊賦》曰:高祖鍪生蟣虱,甲冑被沾汗。

左思《齊都賦·序》曰:連衽有雲覆之一陰一,揮汗有雨灑之濡。

又《吳都賦》曰:流汗霢霂,則中逵泥濘。

《司馬遷書》曰:每念斯恥,汗未嘗不發背沾衣。

○唾

《說文》曰:唾,口液也。

《左傳·僖三十三年》曰:晉襄公獲秦三帥,文嬴請之。

先軫朝,問秦囚。

公曰:"夫人請之,吾捨之矣。

"先軫怒曰:"武夫力而拘諸原,婦人暫而免諸國。

隳軍實而長寇讎,亡無日矣。

"不顧而唾。

《史記》曰:孟嘗既廢而復用,馮驩迎之。

未到,孟嘗君太息曰:"文嘗好客,遇客無所敢失。

文一日廢,皆背文而莫顧文者,如復見面,文必唾面。

"

《戰國策》曰:趙太后新用事,秦急攻之,求於齊,曰:"必以長安君為質,兵乃出。

"大臣強諫,太后謂左右曰:"復言長安君為質者,老婦必唾其面。

"

沈約《宋書》曰:僕射謝景仁,性矜嚴整潔,居宇清麗,每唾,轉唾左右人衣,事畢,即聽浣濯。

每欲唾,左右爭來受之。

《趙書》曰:石虎娉崔氏為夫人,無一寵一 。

所愛鄭夫人有百日女病,謂崔與藥,以告。

後石虎作威問之,崔言:"外捨見小子以少唾其容,作實非藥也。

"後石乃射之一箭,通中而死。

《秦記》曰:苻朗渡一江一 ,嘗與朝士宴集。

時賢並機蓐壺席,朗欲誇之,唾則令小兒跪而張口就唾而含出,坐者為不及之遠矣。

《呂氏春秋》曰:齊莊公之時,有士曰賓卑聚,夢有壯士,白縞之冠,練布之衣,素屨,黑劍,從而叱之,唾其面,惕然而寤,徒夢也。

終坐不決,明日,召其友而告之曰:"吾少好勇,無所挫辱。

今夜辱,吾將索之,得之則可,不得將死。

"每朝立於衢,三日不得,退而自刎。

又曰:伍員出奔過鄭,問許公,許公東向唾。

員知所歸矣,乃奔吳。

《莊子》曰:蚿謂蛇曰:"子見夫唾者乎?噴則大者如珠,小者如霧,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。

"

《風俗通》曰:彭祖壽年八百歲,猶恨唾遠。

《周生烈子》曰:人君其尊重矣,音聲振於金玉,咳唾甘於醴泉。

《九州春秋》曰:公孫瓚曰:"始天下兵起,吾謂其唾掌可決。

"

《樊英別傳》曰:樊英既見陳畢,西南向唾,天子問其故,對曰:"成都今日失火。

"後蜀郡太守上火災,言時雲雨從東北來,故火不為害。

《列仙傳》曰:丁次卿欲還峨眉山,語主人云:"當相為作漆,以罌十枚,盛水覆口,從唾之。

一日乃發,皆成漆。

"

《神仙傳》曰:楚夫人者,劉綱妻也,俱行道術,各自言勝。

綱唾盤中水即成鯉魚,夫人唾盤中水成獺,食魚。

與試術,事事不如。

《述異記》曰:有人乘船從下流還縣,有一人通身黃衣,擔兩籠黃瓜,求寄載之。

黃衣人乞食,船主與之。

船適至岸下,乃唾盤上,逕上岸直入去。

船主取向食器視之,見盤上唾悉是黃金。

《列異傳》曰:南一陽一宗定伯,年少時夜行逢鬼,問鬼所忌,鬼答云:"惟不喜人唾。

"伯便擔鬼著頭上急持行之,逕至市中,下著地,化為一羊,賣之。

恐其變化,唾之。

得錢五千。

《幽明錄》曰:漢武帝在甘泉宮有玉女降,嘗與武帝圍棋相娛。

女風姿端正,帝密悅,乃欲逼之,玉女唾帝面而去,遂病瘡經年。

故《漢書》雲"避暑甘泉宮",此其時也。

趙壹《嫉邪賦》曰:勢家多所宜,咳唾自成珠。

披褐懷金玉,蘭蕙化為芻。

○涕淚(淚事已多見在"泣"篇。

)

《說文》曰:涕,鼻液也。

《周易·離卦》曰:六五,出涕沱若,慼嗟若,吉。

《毛詩·北·柏舟》曰:之子于歸,遠送於野。

瞻望弗及,泣涕如雨。

又《谷風·大東》曰:眷言顧之,潸焉出涕。

《禮記·檀弓上》曰:孔子合葬於防,封之,崇四尺。

孔子先反,門人後。

雨甚至。

孔子問曰:"爾來何遲也?"曰:"防墓崩。

"孔子泫然流涕,曰:"吾聞之,古不修墓。

"

又曰:孔子至衛,遇舊館人之喪,入而哭之哀。

出,使子貢脫驂而賻之。

子貢曰:"脫驂於舊館,無乃已重乎?"夫子曰:"予向者入而哭之,遇一哀而出涕;予惡夫涕之無從也。

小子行之!"

又曰:將軍文子之喪,既除喪而後越人來吊。

主人練冠待於廟,垂涕淚。

又《內則》曰:父母唾涕不見。

(輒刷去之。

)

《左傳·襄四》曰:孟孫卒。

臧孫入,哭甚哀,多涕。

出,其御曰:"孟孫之惡子也,而哀如是。

季孫若死,其若之何?"

《公羊傳·哀公》曰:西狩獲麟。

孔子曰:"孰為來哉?孰為來哉?"反袂拭面,涕沾袍。

(何休注曰:"袂,衣襟。

")

《史記》曰:蘇秦說鬼谷先生,淚下沾襟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來歙、蓋延攻公孫述,蜀人一大懼,使客刺歙未死。

馳告蓋延,延見歙,悲哀不能仰視,歙叱曰:"欲屬以軍事,而乃效兒女之涕泣乎?"

又曰:更始害齊武王,光武飲食語笑如平常,獨居輒不御酒肉,枕席有涕泣處。

蕭子顯《齊書》曰:魚復侯子響,字雲音,世祖弟四子也。

死時年二十二,上憐子響死,後游華林見猿對樹跳子鳴,上留目久之,因嗚咽流涕。

崔鴻《後燕錄》曰:秦宦人光祚先入晉,晉以祚為河北郡。

至是來歸,慕容垂見祚,流涕曰:"秦主知我理深,吾事之亦荊淮南之敗,吾效忠節,每思疇昔之顧,未嘗不中宵忘寢。

"祚亦歔欷。

又曰:慕容熙苻後卒,制百僚於宮內,設位哭,令沙門素服,使有司按檢哭者,有淚以為忠孝,無則罪之。

於是群臣振懼,莫不含辛以為淚焉。

《一屍一子》曰:曾子每讀《喪禮》,淚下沾襟。

又曰:費子一陽一謂子思曰:"吾念周室將滅,涕泣不可禁也。

"子思曰:"然今一人之身,憂世之不治,而涕泣不禁,是憂河水濁而泣清也。

"

《邴原傳》曰:原五幼孤,過學舍而泣。

師曰:"何泣?"原曰:"孤者易感。

夫學者皆有父母也,(一則顯其不孤,二則顯其學。

)故惻然涕零。

"師哀原,曰:"欲書取書,不須費也。

"

《管寧別傳》曰:寧身長八尺,龍鬚秀目。

每祭,未嘗不伏地流涕。

《三齊略》曰:鄭司農常居其城南山中教受。

黃巾亂,乃遣生徒崔琰,諸賢於此揮涕而散。

所居山下,草如薤葉,長尺餘許,堅紐異常,時人名為康成書帶。

《世說》曰:晉玄帝過一江一 飲酒,王茂弘與帝有舊,流涕諫之。

帝許之,從是遂斷。

《語林》曰:王太保作荊州,有二兒亡,一兒還葬舊塋,一兒留葬。

太保垂涕曰:"不忘故鄉,仁也;不戀本土,達也。

惟仁與達,吾二子有焉。

"

《素問》曰:肝液為淚。

○欠

《釋名》曰:欠,嶔也。

開張其口,唇嶔嶔然。

《說文》曰:欠,張口出氣也。

《禮記·曲禮》曰:侍坐於君子,君子欠伸、撰杖屨、視日之蚤暮,侍坐者請出矣。

又《內則》曰:在父母舅姑之所,不敢欠伸、跛倚、睇視。

《宋玄嘉起居注》曰:尚書僕射孟顗於後堂敕見,亢聲大欠,有違儀禮,被劾,詔無所問。

○嚏(音帝)

《釋名》曰:嚏,聲乍嚏而出也。

《毛詩·衛風》曰:寤言不寐,願言則嚏。

《禮記·月瘤路曰:季秋行夏令,則人多齀嚏。

又《內則》曰:在父母舅姑之所,不敢噦噫嚏咳也。

(噦,於越切。

噫,於界切。

咳,開代切。

)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