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七十四 ◎人事部十五:《釋名》曰:口上曰髭,髭,姿也,為姿容之美色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七十四 ◎人事部十五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七十四 ◎人事部十五

○髭

《釋名》曰:口上曰髭,髭,姿也,為姿容之美色。

《說文》曰:髭,口上須也。

《左傳·昭二十六年》曰:王子朝使告諸侯曰:"在定王六年,秦人降妖,曰周其有髭王,亦克能修其職。

至於靈王,生而有髭。

王甚神聖,無惡於諸侯。

"

班固《幽通賦注》曰:衛蒯聵亂,子羔滅髭鬢,衣婦人衣逃,得出。

曰:"父子爭國,吾何為其間乎?"

○鬚髯

《釋名》曰:頤下曰須。

須,秀也,物成乃秀,人成而須生也。

亦取須體長而後生也。

在頰耳旁曰髯,隨口動搖,髯髯然也。

《說文》曰:須,面上毛也。

《春秋玄命苞》曰:發一精一散為鬚髯。

《左傳·宣二年》曰:宋城,華玄為植,(植,將主也。

)巡功。

城者謳曰:"于思于思,棄甲復來。

"(于思,多髯之貌。

)

《左傳·昭七年》曰:楚子享公於新台,使長鬣者相。

(發,須也。

欲光誇魯侯。

)

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曰:吳伐楚,戰於長岸。

大敗吳師,獲其乘舟餘皇。

(余皇,舟名。

)吳公子光請於眾曰:"喪先王之乘舟,豈惟光之罪,眾亦有焉。

請藉取之,以救死。

"(藉眾之力,以取舟也。

)使長鬣者三人,(長鬣者,多髯,與吳異形狀,詐為楚人也。

)潛伏於舟側,曰:"我呼餘皇,則對。

"師夜從之。

三呼,皆迭對。

楚人從而殺之,楚師亂,吳人一大敗之,取餘皇以歸。

(言光有謀也。

)

《史記》曰:秦太后拔嫪毐鬚眉,為宦者。

又曰:漢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,美鬚髯。

《漢書》曰:霍光長七尺三寸,白晰,疏眉目,美須。

又曰:朱博為琅琊太守,曹掾吏皆移病臥。

博問其故,對曰:"故事,二千石新到,遣吏存問致意,乃敢就職。

"博奮髯抵幾曰:"觀齊兒欲以此為俗耶!"乃行罷諸病吏,白巾走出府門。

郡中大驚。

又《王莽傳》曰:莽聞漢兵起,愈恐,欲外示自安,染其鬚髮,進天下所徵淑女備嬪御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吳良為東平王所薦,詔曰:"前見良頭須皎然,衣冠甚偉,求賢助國,宰相之職,今以良為議郎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岑彭、吳漢圍隗囂於西城,公孫述將李育守上邽,帝留蓋延、耿弇圍之。

車駕東歸,敕彭書曰:"兩城若下,便可將兵南擊蜀虜。

人苦不知足,即平隴,復望蜀。

每一發兵,頭須為白。

"

又曰:一溫一 序拜謁者,遷護羌校尉。

序行部至襄武,為隗囂將苟宇所拘劫,宇謂序曰:"子若與我並慮同力,天下可圖也。

"序大怒,叱宇,因以節撾殺人。

宇曰:"此義士死節,可賜以劍。

"序受劍,銜須於口,顧左右曰:"既為賊所逼殺,無令須污土。

"遂伏劍死。

《續漢書》曰:司馬直,字叔異。

潔白,美鬚髯,容貌儼然,鄉閭奉之如神。

《魏志》曰:初,蘇則及臨淄侯植聞魏氏代漢,皆發服悲哭。

文帝聞植如此,常從容曰:"吾應天受禪,而聞有哭者,何也?"則謂吻見問,髯悉張,欲正論以對。

侍中傅選掐則曰:"不謂卿也。

"乃止。

又曰:崔琰聲姿高暢,眉目疏朗,須長四尺,甚有威重,朝士瞻望,而太祖亦嚴憚焉。

後有曰琰怨謗者,罰為徒隸,使人視之,辭色無撓。

太祖令曰:"琰雖見刑,而通賓客,虯鬚直視,若有所忽。

"遂賜死。

又曰:任城王章為北中郎將,討烏桓有功,歸。

太祖喜,捋章須曰:"黃須兒,定大奇!"

《魏略》曰:劉雄鳴詣太祖,太祖執其手謂曰:"孤方入關,夢得一神人,即汝耶!"乃厚賜之,後亡。

太祖平漢中,來降,太祖捉其須曰:"老賊,真得汝矣。

"

又曰:任城王性剛勇而黃須。

北伐烏丸,王聞之曰:"我黃須,定可使。

"劉備使劉封挑戰。

王罵曰:"賣履捨長,而使假子拒汝公乎!我黃須來擊之。

"

《吳錄》曰:朱桓還屯濡須,權祖之。

桓奉觴曰:"臣當遠去,願一捋陛下須,無復恨。

"權憑幾前席,桓進捋鬚曰:"臣今日真謂捋虎鬚也。

"

《獻帝春秋》曰:張遼問吳降人曰:"向有紫髯將軍,長上短下,大便馬,善射,是誰?"降人答曰:"是孫會稽也。

"

《蜀志》曰:張裕為劉璋從事,侍坐。

其人饒須,先主嘲之曰:"昔吾為涿縣,特多毛姓,東西南北皆諸毛也。

涿令稱曰:諸毛繞涿居乎?"裕答曰:"昔有作上一黨一 潞長,遷為涿令者,去官還家,時人與書,欲署潞則失涿,署涿則失潞,乃署曰涿君。

"先主無須,故裕以此及之也。

先主常銜其不遜,後誅之。

又曰:馬超來降,關羽護前,書問諸葛亮,亮答書曰:"孟起當與益德爭先,未若髯之絕倫。

"羽多須,故亮謂之髯。

《晉書》曰:羊祜既卒,武帝素服,哭之甚哀。

是日大寒,帝涕淚沾須,皆為冰焉。

一鄧一 粲《晉紀》曰:湞一陽一令羊嗣,貪而不治,縣功曹吏共逐嗣。

嗣饒須,乃以嗣淖沈闌中。

始興太守尹虞聞,大怒,手劍功曹。

(虞,字王卿,長沙人也。

)

又曰:王彪之,字叔武。

年二十,鬚鬢皓白,時人謂之王白鬚。

又曰:張華多須,常以帛纏之,陸雲見之,笑不能止。

又曰:桓一溫一 少與沛國劉惔善,惔常稱之曰:"一溫一 眼如紫石稜,須似蝟毛磔,孫仲謀、晉宣王之流。

"

《晉中興書》曰:冉閔殺石鑒及羯一胡一 數萬人。

於時人有高鼻多須者,無不濫死。

崔鴻《前趙錄》曰:劉聰以讒慝故誅詹事曹光。

光臨刑,舉止自若,謂刑者曰:"取席敷之,無令土污吾須。

"

又曰:劉玄海,姿儀魁偉,身長八尺四寸,須長二尺餘,當心有赤毫三根,長三尺六寸。

又《前秦錄》曰:苻堅每日:"自王丞相薨後,鬚髮中白。

"(王丞相,猛也。

)

《宋書》曰:山一陰一公主一婬一恣,見褚彥回悅之,以白帝,帝令就之。

彥回不從,主曰:"君髭鬚如戟,何無丈夫意?"

《南史》曰:宋武帝狎侮群臣,各有稱目,多須者謂之羊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齊許惇長鬚,垂至帶。

省中號為長鬣公。

文宣嘗因酒酣,握惇須稱美。

遂以刀截之,惟留一握。

惇不敢復長,人號為齊髯公。

又曰:侯景使宋子仙等執梁湘東王世子方諸及中撫軍長史鮑泉、司馬虞預於郢州。

是日,子仙等至,百姓奔告方諸,以五色雜彩編鮑泉白鬚,對之雙六,弗之信也。

告者既眾,方命闔門。

縣門未下,子仙已入,方諸等膜拜,而鮑泉遁於床 下。

子仙窺見泉素髯間彩,疑愕憚之。

及其被執,莫不驚笑。

又曰:李庶,黎一陽一人,魏大司農諧之子也。

以清卞每接梁客。

徐陵謂其徒曰:"一江一 北惟有李庶可語耳。

"庶無鬚髯,人謂天閹。

崔諶嘗玩庶曰:"教弟種須,取錐刺而為竅,以馬尾插之。

"世傅諸崔多惡疾,以呼沲為墓田,故庶答之曰:"先以方回施貴族,藝眉有效,然後樹須。

"邢邵笑謂諶曰:"卿不諳李庶,何故犯之?"

又曰:周太子贇有失德,柱國王軌因淖社上壽,捋武帝須曰:"可愛好老公,恨後嗣弱耳。

"

《唐書》曰:太宗幸翠微宮,授司農卿李緯為民部尚書,房玄齡時在京城留守。

會有自京師來者,太宗問曰:"玄齡聞李緯拜尚書,如何?"對曰:"玄齡但雲李緯大好髭鬚,更無他語。

"太宗遽改授緯洛州刺史。

又曰:李勣病,驗方:須灰可以療之。

太宗乃自剪須為其和藥。

勣頓首見血,泣以陳謝。

帝曰:"吾為社稷計耳,不煩深謝。

"

又曰:李光弼母有須數十莖,長五六寸。

《晏子》曰:湯長頭而髯,伊尹蓬頭而髯。

《孫卿子》曰:傅說之狀禿,無鬚眉。

《莊子》曰:孔子往見盜跖,歸,到東門外,適遇柳下季,曰:"不見車馬有行色,得微往見跖耶?"孔子曰:"然。

吾所謂無病而自灸。

疾走料虎頭,編虎鬚,幾不免虎口哉!"

《孔叢子》曰:子高曰:"臣見臨屠商焉,身修八尺,鬚髯如戟,面正紅白,幼一女不敬之,無德故也。

"

又曰:子思如齊,齊之嬖臣美鬚眉立乎側,君指而言曰:"貌可相易,寡人不惜此鬚眉于先生也。

"子思答曰:"非所願也。

但欲君修禮義。

富百姓,使伋得寄孥於君之境內,則其庸多矣。

"

《呂氏春秋》曰:豫讓欲報趙襄子,滅須去眉,自刑以變容。

《抱朴子》曰:有古疆者,自言四千歲,敢為虛言云:見堯為人長大,美鬚髮。

《風俗通》曰:不舉生鬢鬚子。

俗說:人十四五乃當生鬢鬚,今生而有,妨害父母也。

謹按《周書》,靈王生而有髭,王甚聖神,亦克修其職,諸侯服,享二世,休和安在,其有害乎?

《世說》曰:鍾毓兄弟警悟過人,每有嘲語,未嘗屈躓。

毓語會:"聞安陵能作調,試共視之。

"於是與弟盛飾共載,從東門至西門,一女子笑曰:"車中央殊高。

"二鍾都不覺。

車後一門生云:"向已被嘲。

"鍾愕然。

門生曰:"中央高者兩頭羝膻。

"毓兄弟多須,故以此調之。

又曰:卻超為桓一溫一 記室參軍,有奇才、多髭髯,荊州為之稱"髯參軍。

"

《語林》曰:庾公道:"王尼子非惟事事勝人,佈置鬚眉亦勝人。

我輩皆出其轅下。

"

《俗說》曰:有人詣謝益壽云:"向在劉丹一陽一坐,見一客殊毛。

"謝曰:"正是我家阿瞻。

"瞻多須,故云爾。

《廣陵列士傳》曰:劉瑜字季節,舉方正,對策高第,人呼為長鬚方正。

《列仙傳》曰:丁次卿,漢順帝時人。

至娶婦家,未見禮異。

婦出謁客,鬚髯郁然,其家謝之。

次卿舉手向婦,鬚髯即去。

郭璞《洞林》曰:東中郎參軍周稚琰封蠶蛾、蛓蟲,使璞射之。

璞曰:"射覆得此大落度,必是蠶蛾及毛蠹。

"稚琰饒須,故因以調之也。

○睫

《說文》曰:睫,映目旁毛也。

《釋名》曰:睫,接也,捶於匡而相接也。

《漢書》曰:袁盎曰:"陛下居代時,太后嘗病二年,陛下不一交一 睫解衣。

"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趙昱字玄達,年十三,母病二月,昱慘戚消瘦,眼不一交一 睫。

《列子》曰:晉國苦盜。

有卻雍者能察盜,於眉睫之間而得其情。

晉使視盜,千百無遺。

趙文子曰:"周諺有言:'見淵中魚不祥。

'卻雍必死。

"俄而群盜殺之。

裴玄《新語》曰:尹氏之鏡,數睫照形。

蒸食,曾不如三錢竹箅。

○髑髏

《說文》曰:髑髏,頭也。

《廣雅》曰:髑髏,謂之顙顱也。

《魏略》曰:王忠,先因饑啖人五官,將戲,因從駕出行,過塚間,無何,令俳取道邊死人髑髏,繫著忠馬戲笑。

《莊子》曰:列子行食於道,見百歲髑髏,搴蓬而指之曰:"惟予與汝未嘗死、未嘗生也。

"

又曰:莊子之於楚,見空髑髏,骯然有形。

擊之以馬捶,因而問之曰:"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?將子有亡國之事、斧鋮之誅而為此乎?將子有不善之行、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?將子凍餒之患而為此乎?"於是語卒,援髑髏,枕而臥。

夜半,髑髏見夢曰:"向子之談者,似辯人也。

睹子所言,皆生之累也,死則無此矣。

子欲聞死之說乎?"莊子曰:"然"。

髑髏曰:"死,無君於上,無臣於下,亦無四時之事,泛然以天地為春秋,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。

"莊子不信。

曰:"吾使司命復生子形,為子骨肉肌膚,反子父母、妻子、閭裡、知識,子欲之乎?"髑髏深顰蹙頞曰:"吾安能棄南面王樂,而復為人之勞乎?"

《南州異物誌》曰:烏滸人得髑髏,破之以飲酒。

盛弘之《荊州記》曰:長沙浦坼縣有呂蒙塚,中有髑髏極大。

蒙形既長偉,疑即蒙髑髏也。

裴淵之《廣州記》曰:盧循襲廣州,風火夜發,奔逸者數千。

而已循除燒骨,數得髑髏三萬餘,於一江一 南洲上作大坑葬之,今名為共塚。

《續搜神記》曰:永嘉五年,高榮為高平戌邏王。

時曹嶷賊寇,離亂人民,人民皆塢壘自固,見山中火起,飛埃絕焰千餘丈,樹巔火焱,響動山谷。

又聞人馬鎧甲聲,謂嶷賊上。

人皆怕懼,並嚴出欲擊之。

引騎到山下,無有人,但見碎火來灑,人袍、鎧馬、毛鬣皆燒,於是軍人走還。

明往視,山中無燃火處,惟有髑髏百頭,布散山中。

張衡《髑髏賦》曰:張平子將遊目於九野,觀化乎八方,顧見髑髏委於路旁,下據朽壤,上負玄霜,平子悵然而問之:"子將並糧推命以夭逝乎?奔喪此土,流遷來乎?為是上知,為是下愚。

"答曰:"吾宋人也。

姓莊名周,游心方外,不能自修,公子何以問之?"對曰:"我欲告之於五嶽,禱之於神祇,起子素骨,反子四支。

"髑髏曰:"死為休息,生為役勞。

冬冰之凝,何如春水之消!況我已化,與道逍遙,與一陰一陽一同其流,玄氣全其樸,雲漢為川池,星宿為珠玉,雷電為鼓扇,日月為燈燭。

合體自然,無情無慾;不行而至,不疾而速。

"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