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四 ◎兵部八十五:《通俗文》曰:矛丈八者謂之槊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四 ◎兵部八十五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五十四 ◎兵部八十五

○槊

《通俗文》曰:矛丈八者謂之槊。

《晉書》曰:劉邁,毅之兄也。

邁字伯群,少有才幹,為殷仲堪中兵參軍。

桓玄之在一江一 陵,甚豪橫,士庶畏之,過於仲堪。

玄曾於仲堪廳事前戲馬,以槊擬仲堪。

邁時在坐,謂玄曰:"馬槊有餘,一精一理不足。

"玄自以才雄冠世而心知外物,不許之。

仲堪為之失色。

《齊書》曰:長沙王晃。

武帝常幸鍾山,晃從駕。

以馬槊刺道邊枯櫱,上令左右數人引之,銀纏皆卷聚而矛肖不出。

乃令晃復馳馬拔之,應手便去。

每遠州獻駿馬,上輒令晃於華林中調試之。

高帝常曰:"此我家任城也。

"

《後魏書》曰:宋大千驍果善騎射,遷中散。

至於朝賀之日,大千常著御鎧盤馬殿庭,莫不歎異。

嘗從太宗獵,見虎在高崖上,大千持槊直前刺之,應手而死。

又曰:於栗磾,(音低。

)代人也,從太祖田於白登山,見熊將數子,顧謂栗磾曰:"卿勇幹如此,寧能搏之乎?"對曰:"天地之性人為貴,若搏之不勝,豈不虛斃壯士也。

自可驅致御前,坐而制之。

"尋皆禽獲。

劉裕之伐姚泓也,栗磾慮其北擾,遂築壘河上,親自守焉。

裕甚憚之,不敢前進。

裕遺栗磾書,遠引孫權求討關羽之事,假道西上,題書曰:"黑槊公麾下。

"栗磾以狀表聞,太宗許之,因授黑槊將軍。

栗磾好持黑槊,以自摽衛,裕望而異之,故有是號。

累遷豫州刺史。

《續晉一陽一秋》曰:太尉伐羌,於濟口入河。

索虜遣將鵝青步騎十萬於河北,聲雲救羌。

太尉遣隊主丁晤(音五。

)以車百乘五,北岸為卻月陣,相去一步。

車置七人,授以長白毦槊。

(毦音餌。

)

《三國典略》曰:文育小字猛一奴一,到都見太子詹事周捨。

捨命兄子弘讓教之書計。

文育謂弘讓曰:"誰能學此,取富貴但有大槊耳。

"弘讓壯之,教之騎射。

文育大悅。

又曰:羊侃字祖忻,嘗從梁主宴樂游苑。

時少府啟兩刃槊成,長二丈四尺三寸。

梁主因賜侃河南國紫騮馬命試之。

侃執槊上馬,左右擊刺,特盡其妙,觀者登樹。

梁主曰:"此樹必為侍中折矣。

"俄而果折,因號此槊為"折樹槊。

"

又曰:北齊安州刺史盧胄,入海島得一人脛,可長二丈,以為槊,獻於神武。

諸將鹹莫能用,惟彭樂舉之。

胄未幾遇疾,痛聲聞外,巫言海神為祟,因此而卒。

《鄴城故事》曰:紫陌浮橋在城西北五里,案《鄴中記》云:趙王虎時,於此濟置紫陌宮。

暨齊時,因修為濟口,帝巡幸又向并州。

百官相餞,莫不至此而決別。

迄今猶以為渡口。

齊文宣時西巡,百官辭於紫陌,使槊騎圍之曰:"我舉鞭一時刺殺。

"淹留半日,文宣醉不能起。

黃門侍郎連子暢進曰:"陛下如此,諸臣恐怖。

"文宣曰:"大怖耶?若然,不須殺。

"乃命解圍。

又曰:北齊文宣於台上以槊刺都督尉子輝,應手而死。

《靈鬼志》曰:河間王顒既敗於關中,有給使安甚壯健,常乘一赤馬,雋快非常,雙持二刀,皆長七尺,馳馬運刀,所向披靡。

關西為之歌曰:壟上健兒字陳安,頭小面狹腹中寬,丈八長槊左右盤。

《語林》曰:桓宣武與殷劉談不如甚,喚左右取黃皮褲褶,(音十。

)上馬持槊,數回,或向劉,或擬殷,意氣始得雄王。

傅玄歌詩曰:"彎我繁弱弓,弄我丈八槊。

一舉覆三軍,再舉殄戎貊。

"

梁簡文帝《馬槊譜序》曰:馬槊為用,雖非遠法,近代相傳,槊已成藝。

一鄧一 蔗縈魏後之庭,武而猶質;桓馬入丹一陽一之寺,雄而未巧。

聊以餘暇,復撰斯法。

搜采抑揚,斟酌煩簡。

至如春亭落景,秋皋晚淨,青霜旦盡,密雨初晴。

纖驪沃若,天馬半漢。

盼金一精一而轉態,一交一 流汗血;愛連乾而息影,不畏衣春。

鏤衢與白刃爭暉,翠毦與紅塵俱動。

足使武夫憤氣,觀者衝冠。

巴童留玩,不待輕舟之楫;越女踟躕,無假如皋之箭。

○槍

《風俗通》曰:刻葦傷盜為槍。

《宋元嘉起居注》曰:謝靈運《自理表》云:"及經山一陰一,防禦彰赫。

彭排馬槍,斷截衢巷。

"

《衛公兵法》曰:聽角聲第一聲絕,諸隊即一時散立;第二聲絕,諸隊一時捺槍、卷幡、張弓、拔刀;第三聲絕,諸隊一時舉槍;第四聲絕,諸隊一時籠槍,跪膝坐。

《唐書》曰:郯國公羅士信,容貌短小而驍勇絕倫。

隋末賊起,士信始年十四,為通守張須陀執衣。

遇翟讓來寇,士信請自效。

須陀小之曰:"汝形容未勝衣甲,何可入陣?"士信怒,重著二甲,左右雙鞬,躍而上馬。

須陀壯之,遂將其眾擊賊於澭水之上。

陣才列,士信執長槍立於馬上,馳至賊所,刺倒數人,斬一人首,擲於空中,用槍承之,戴以略陣。

賊眾愕然莫敢逼者。

士信乃棄策馳馬,為十下而還。

須陀因而奮擊。

兵始接,賊師大潰。

士信逐北,每殺一人,輒劓其鼻而懷之,每歸而數其鼻,以表殺賊之多少也。

須陀大悅之,引置左右。

每戰,須陀居前,士信為副,賊無敢當者。

又曰:太宗每當大陣,望賊中驍將、銳士炫曜人馬、出入來去者,意頗怒之,輒命秦叔寶往取焉。

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,必刺之萬眾之中,人馬俱倒。

太宗因以是重之,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。

貞觀以後,恆多疾病,每謂人曰:"吾少長戎馬,所經二百餘陣,屢中重瘡,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,何能不病乎!"及卒,太宗甚傷惜久之。

贈徐州都督,陪葬於昭陵。

令所司於其塋內立石人馬,以旌戰之功焉。

又曰:哥舒翰為別將。

時吐蕃大寇邊,翰拒之於苦海。

吐蕃之眾三道從山相續而下,翰持半段槍當其鋒逆擊之,無不摧靡。

又擊其次軍,復走之。

又擊其後軍,皆大破。

由是知名。

天寶六載,擢受右武衛將軍,仍充隴右節度使副都知、關西兵馬使、河源軍使。

先是吐蕃每歲候麥秋即大掠,積石軍前後不能御。

至是翰使將王難德、楊景輝等潛領兵候蕃兵至,設伏以待之。

吐蕃五千騎既至,放馬脫甲,翰以城中率驍勇合伏兵馳擊之,殺略荊百餘騎奔突得走,王難德追擊之,匹馬不還。

翰嘗逐馬驚墜於河,立於水中,吐蕃三人擬槍力刺之,翰大叱之,賊驚駭,俱廢失槍而走。

救騎至,賊便解散。

翰有家臣曰左車,年十五,每隨翰入陣。

翰善使槍,追賊及,以槍搭其肩而遏之,賊驚顧,翰從而刺其喉,皆剔高三五丈而墜。

左車輒下馬斬其首,率以為常。

又曰:王難得有膽力,善騎射。

天寶元年正月,吐蕃大寇河源軍,難得以騎將為軍鋒。

贊普有子曰琅支都,恃其趫悍,乘諳真馬,寶鈿裝鞍,軍前求較鬥者,難得橫槍突往,刺殺之,斬其首,以其馬歸。

虜眾無敢追者。

軍使以聞,玄宗召至御殿,問之。

因令馳突作殺琅支都狀,壯之。

衣以錦袍,拜左金吾衛羽林將軍。

《五代晉史》曰:梁將有王彥章者,勇力過人,常執鐵槍重百斤。

所向辟易,莊宗畏之。

○鋋

《釋名》曰:鋋,延也,達也。

去此至彼之言也。

《方言》曰:矛,吳、揚、一江一 淮、南楚、五湖之間,謂之鋋,或謂之鏦,其柄謂之鈐。

《東都賦》曰:戈鋋彗雲。

(鋋,小矛也。

)

○鉤鑲(音穰,又音襄,又音孃。

戎器也。

)

《釋名》曰:鉤鑲,兩頭曰鉤,中央曰鑲。

或推鉤、推鑲,或鉤引,用之宜也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詔令賜一鄧一 遵金蚩尤辟兵鉤一。

又曰:桓帝永興二年,光祿勳府吏捨夜壁下忽有氣,掘之,得玉玦,各有鉤長七寸三分,玦週五寸四分,身中皆有雕鏤。

《漢名臣奏》曰:丞相薛宣奏:漢興以求,深考古義,惟萬變之備,於是制宮室出入之儀,正輕重之冠。

故司馬殿省門闥至五六重,周衛擊刁斗。

近臣侍側尚不得著鉤帶入房。

《梁書》曰:吉士瞻初為荊府城局參軍,浚池得一金革帶鉤。

隱起鏤甚一精一巧,篆文曰:"錫爾金鉤,且公且侯。

"士瞻取夏侯洋兄之女,女竊以與洋,洋喜佩之。

及是革命,洋果封侯,而士瞻不錫茅土。

《列仙傳》曰:鉤弋夫人姓趙。

病臥,左手拳。

望氣者云:"東北有貴人氣,推而得夫人。

"武帝發手得玉鉤,手亦舒,遂幸而生昭帝。

後被害,殯之,一屍一不臭而香一月。

《三秦記》曰:藏鉤因鉤弋夫人,世人法之也。

《瑞應圖》曰:湯都於亳,有神人牽白狼,口銜銅鉤入湯庭。

《搜神記》曰:京兆長安有張氏者,晝獨處室,有鳩自外入。

張氏惡之,披懷而祝曰:"鳩介來,為我禍耶,飛上受塵;為我福耶,來入我懷。

"鳩翻入懷,以手探則不知鳩之所在,而得一金帶鉤焉。

遂寶之。

自是之後,子孫昌盛,有為必偶,貨財萬倍。

蜀客賈至長安中聞之,乃厚賂內婢,婢竊鉤以與蜀客。

張氏失鉤,漸漸衰耗,而蜀客數罹難厄,不為己利。

或告之曰:"天命也,不可以力求。

"於是以鉤反,張氏復昌。

故關西稱"張氏傳鉤"雲。

《陳留風俗傳》曰:浚儀,周時梁伯所居國都。

多池沼,時池中出神帶鉤,到今其民象而作之,號曰:"大梁氏鉤"焉。

《吳越春秋》曰:闔閭作金鉤,令曰:"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。

"而有人貪賞之重,因殺其兩子,以血釁金,遂成二鉤,獻之闔閭,而詣宮門求賞。

王曰:"為鉤者多,而子獨求賞,何以異於眾人之鉤乎?"作者曰:"吾之作鉤者,貪王之賞,殺吾二子以成兩鉤。

"以示之曰:"何者是也?"時王鉤甚眾,形體相類,不知所在。

於是鉤師向鉤而哭,呼其兩子名曰:"吳鴻、泥稽,我在此!王不知汝之神也。

"聲未絕於口,兩鉤俱飛著於父之胸。

吳王大驚,乃賞之百金。

《夢書》曰:夢得鉤帶,憂約束也。

鉤帶著身,約敕已也。

持鉤帶脫,事決已也。

《莊子》曰:曲者中鉤。

《吳都賦》曰:吳鉤越棘。

魏文帝《與王朗書》曰:丕白:不愛一江一 漢之珠,而愛巴蜀之鉤,此言難得之貴寶,不若易有賤物。

魏文帝《答劉備》曰:獲累紙之命,兼美之貺,他既備善,雙鉤尤妙,前後之惠,非賢兄之貢,則執事之貽也。

來若川流,聚成山積,其充匱笥、填府藏者,固已無數矣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