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七 ◎兵部八十八: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帝嚳戴干,是謂清明。發節移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七 ◎兵部八十八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五十七 ◎兵部八十八

○盾下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帝嚳戴干,是謂清明。

發節移度,蓋象招遙(宋均曰:干,盾也。

招搖為天戈,戈盾相副戴之者象見天中以為表者也。

)

《史記》曰:項羽在戲下,欲攻沛公。

沛公從百餘騎因項伯面見羽,謝無有閉關事。

羽既饗軍士,中酒,亞父謀欲殺沛公,令項莊拔劍舞,坐中欲擊沛公。

樊噲在營外聞事急,乃持劍盾入營,衛士止噲,噲直撞入,立帳下。

羽目之,問為誰,良曰:"沛公參乘樊噲。

"羽曰:"壯士,賜之卮酒、彘肩。

"噲既飲酒,拔劍切而啗之。

羽曰:"能復飲乎?"曰:"臣死且不辭,豈特卮酒乎!"

《漢書》曰:周亞夫子為父買尚方甲盾五百被,(張晏曰:被,具也。

)可以葬者。

取傭苦之不與錢。

傭知其盜買縣官器,怨而上變告。

子事連於亞夫,亞夫嘔血死。

又曰:晁錯上言曰:"曲道相伏,險厄相薄,此劍盾之地也,弓一弩一三不當一。

"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孟政字子節。

地皇六年,為府丞虞卿書佐。

時太守缺,丞視事。

毗陵有賊,丞討之。

未到縣,道路逢賊,吏卒迸散。

政操刀楯與賊相擊,丞得免難,政遂死於路。

又曰:一江一 漢字子甫,遷丹一陽一太守。

是時,大一江一 劇賊余來等劫擊牛渚、丹一陽一、邊水諸縣居民,歐略良善,經歲為害。

漢到郡,會集勁士,修整戰具鉤鑲、刀、盾、大戟、長矛、弓一弩一,勁兵轉送承接。

余來亟戰失利,遂見梟獲。

孝順帝喜其功,賜以劍珮。

《後漢書》曰:袁紹為高櫓,起土山射,曹操營中皆蒙楯而行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逢萌字子康,北海人。

少有大節。

家貧,給事為縣亭長。

尉過,迎拜問事。

尉去,舉盾擿地歎曰:"大丈夫安能為人後耶!"遂去學問。

《魏志》曰:建安五年,太祖軍於官渡。

袁紹進保武一陽一,稍前依沙堆為屯。

合戰不利,紹射營中雨下,行者皆蒙盾,眾大懼。

又曰:太祖與呂布戰,太祖募陷陣。

典韋先將,應募者數十人,皆衣兩鎧,棄楯,但持長矛撩戟。

魚豢《魏略》曰:鮑出字文才,京兆新豐人也。

遊俠。

興平中,三輔亂,出母為賊所略,出攘臂結衽,獨持盾追之。

行數里及賊,殺十餘人,賊乃解還出母。

韋昭《吳書》曰:魯肅欲渡一江一 ,眾騎追肅。

肅植盾引弓射之,矢貫洞騎。

度不制,乃相率還。

《吳錄》曰:一交一 趾朱鳶縣有檳榔,正直高六七丈,葉大如盾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朱伺字仲文,小為牙門將陶丹給使。

吳平,內涉一江一 夏,便鞍馬弓一弩一,刀盾射獵。

干寶《晉記》曰:吳軍師張悌帥眾三萬濟一江一 ,與討吳護軍張翰、揚州刺史周陵成陣相對。

沈瑩領丹一陽一銳卒刀盾五千,號青巾兵,屢陷堅陣。

沈休文《宋書》曰:宗越南一陽一葉人也。

為隊主,蠻有為寇盜者,常使越討伐,往輒有功。

家貧無以市馬刀盾,步出,單身挺戰,眾莫能當。

每一戟,郡將就賞錢五千,因此得買馬。

《宋略》曰:寧朔將軍、益州刺史劉豪,少工刀盾,勇冠三軍。

及在漢中,忽修長生之術,使道士合金丹餌之,咽而死。

及就殮,一屍一弱如生。

《宋元嘉起居注》曰:御史中丞劉損奏:"風聞前廣州刺史韋朗蒞任虐法,暴濁是彰,於州所造牙盾三十幡,朱畫青綾盾三十五幡,請以見事追免朗前所居官。

"

《南史》王洪軌隨齊高帝鎮新亭,常以身捍矢。

高帝曰:"我自有盾,卿可自防。

"答曰:"天下無洪軌何妨。

蒼生方亂,豈可一日無公。

"帝甚賞之。

《齊書》曰:王宜興,吳興人也。

形狀短小而果勁,有膽力。

少年時為劫不須伴。

郡縣討逐,圍繞數十重,終莫能禽。

賞舞刀盾,使十餘人以水一交一 灑,不能著。

《北史》曰:後魏蠕蠕(而兗切。

)犯塞,以任城王雲為中軍大都督,從獻文討之。

過大磧,雲曰:"夷狄馬初不見虎頭盾,若令舞盾在前,破之必矣。

"帝從之。

於是相率而歌,方駕而前,大破之,獲其凶酋。

《英雄記》曰:公孫伯圭追討叛一胡一 丘力居等於管子城。

伯圭力戰兵乏,食馬盡,煮一弩一盾啖食之。

又曰:袁紹討公孫瓚,先令麴義領一精一兵八百。

強一弩一千張以為前登。

瓚輕其兵少,縱騎騰之,義兵伏盾下,一時同發,瓚軍大敗。

蔡邕《月令章句》曰:洪範經雲,兵革並起,兵謂金刃,革謂甲盾。

又曰:審五庫之量,金鐵皮革。

(注曰:去毛曰革。

犀兕水牛之屬以為甲盾鼓鞞。

)

張敞《晉東宮舊事》曰:東宮外崇福門,門各羌盾士幡,雞鳴戟十張。

《陶公故事》曰:臣侃奉獻金華大羌盾五十幡,青綾金華盾五十幡。

王琰《冥祥記》曰:東海何敬叔,少而奉佛。

至泰始中隨湘州刺史劉韞監營浦縣,敬叔時遇有旃檀制以為像,像將就而未有光材。

敬叔意願甚{勤心}而營索無處,憑幾微睡,見沙門語敬收云:"縣後何家有一桐盾甚堪像光。

其人極惜之,苦求可得也。

"敬叔寤,問縣後果有何家,因求買盾。

何氏云:"實有此盾,甚愛惜之。

明府何以得知?"敬叔具說所夢,何氏驚,奉以制光。

《山海經》曰: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。

羿射殺之。

羿持弓矢,鑿齒持戟盾。

(郭璞曰:鑿齒,人類,齒如鑿,長五六尺。

)

又曰:開明北有鳳鳥、鸞鳥,背戴。

(,音伐,盾也。

)

張華《博物誌》曰:朝廷都許時上先人刀劍盾物及銅大盆,殿上四角鼎皆先侯所賜得也。

劉義慶《世說》曰:魏武征袁本初,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,鹹長數寸。

眾並謂不堪用,正合燒除。

太祖意甚惜,思所以用之。

謂可以為竹甲盾,而未顯其言。

馳使以問楊主簿德祖,應聲答與帝正同。

眾伏其辯悟。

《異苑》曰:河南褚襄字季野。

將北伐,車士忽同時唱言可各持兩盾。

復相謂曰:"一人焉用兩為?"及敗,悉而櫓而退。

《國語》曰:桓公問曰:"齊國寡甲兵,為之若何?"管子曰:"輕過而移諸甲兵。

"(賈逵曰:輕過,輕罪也。

移諸甲兵,以甲兵贖罪也。

)桓公曰:"為之若何?"管子對曰:"輕罪贖,一盾一戟。

"

《潛夫論》曰:虜或持銅鏡以象兵,或負板案以類盾。

遑遽擾攘,未能相一,誠易制也。

《淮南子》曰:夫栝淇衛筒菌蕗,(音路。

高誘曰:栝,剪括也。

淇衛菌蕗,箭所出也。

)戴以銀錫,(戴,飾也。

飾翦以銀錫。

)雖有薄縞之襜,腐荷之櫓,(荷,蓮草也。

櫓,大盾也。

)然猶不能獨穿也。

若假之筋角之力,弓一弩一之勢,則貫兕甲而經革盾矣。

(經,猶達也。

)

楊泉《物理論》曰:古有阮師之刀,蘇家之盾,皆為良工利器,時所寶貴也。

夫刀者,身之寶也;盾者,身之衛也。

御難之藩牆,守之城池也。

《夢書》曰:夢得鑲盾,憂相負也。

《漢書·揚雄校獵賦》曰:賁育之倫,蒙盾負羽,杖鏌邪而羅者以萬計。

《吳都賦》曰:杭神龍之華殿,施榮楯而捷獵。

(勾踐將伐吳,作榮楯嬰以白璧,鏤以黃金,狀若龍蛇,以獻吳王。

吳王受之,施於姑蘇台。

捷獵,例次貌也。

言今起神龍殿,亦施此物也。

)

又曰:干鹵殳鋋暘夷勃盧之施。

又曰:家有鶴,戶有犀渠。

(鶴,矛也。

犀渠,盾也。

一曰鎧,犀革為之。

)

李尤《盾銘》曰:吳旂魯,戎兵特須也。

張奐《與崔子真書》曰:僕以元年到任,有見兵二百,馬如牿(古昝切。

)羊,矛如錐錟,盾如榆葉。

(錟,徒甘切。

長牟也。

)

陶侃《答慕容瑰書》曰:當今楊淮銳勇,飛廉超驥,收屈盧必陷之矛,集鮫犀不入之盾。

庾闡《責伍員文》曰:自我來思,逾歷中春。

淒風跨月,芒雨積旬。

地藉濕蓐,室無完幕。

負盾傳時,仗櫓擊柝。

謝尚《餉楊征南書》曰:五尺金斫頭刀一口,碧綾車中盾一番。

又《與張涼州書》曰:今致碧綾車中盾一。

○彭排

《釋名》曰:彭排,旁也。

在旁排敵御攻也。

《晉安帝紀》曰:劉裕大破孫恩於山,恩以彭排自載,僅得還船。

諸葛亮《軍令》曰:帳下及右陣各持彭排。

○銜枚

《詩》曰:我東曰歸,我心西悲。

制彼裳衣,勿士銜枚。

(鄭玄曰:勿,猶無也。

女制彼裳衣而束,謂兵服也。

示初無行陣含枚之事也。

)

《禮記》曰:升正柩,諸侯執綍五百人,皆銜枚。

《周禮》曰:銜枚氏下士二人,徒八人。

(鄭玄曰:枚狀如箸,橫含之。

)銜枚氏掌司囂,(察囂歡者為其聒亂。

)國之大祭祀,令禁毋囂。

軍旅田役令銜枚。

(為其言語以相誤也。

)

《國語》曰:吳王起師,軍於一江一 北,越王軍於一江一 南。

越王乃令左軍銜枚,溯一江一 五里以須,亦令右軍銜枚,逾一江一 五里以須。

(賈逵曰:逆流而上曰斥,逕渡曰逾。

須,待也。

)夜中,乃令涉一江一 鳴鼓中水以須。

越王以其中軍私率六千人銜枚以襲攻之,吳師大北。

《史記》曰:項梁率師攻秦,秦使章邯距梁。

章邯夜銜枚擊楚,殺項梁。

陸賈《楚漢春秋》曰:高祖向鹹一陽一南趣宛,宛堅守不下。

乃匿其旌旗,人銜枚,馬束口,龍舉而翼奮,雞未鳴,圍宛城三匝,宛城降。

《漢書》曰:秦將章邯圍魏王咎於臨濟。

田儋(都甘切。

)將兵救魏,章邯夜銜枚擊,大破齊軍,煞儋於臨濟下。

又曰:趙充國擊西羌,至金城,須兵滿萬騎,欲渡河,恐為虜所遮,即夜遣三校銜枚先渡,渡輒營陣,會明畢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吳漢伐蜀,分營於水南水北。

北營戰不利,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,大破公孫述。

梁祚《國統》曰:孫權嘗賜甘寧酒米,寧以米賜帳下,乃以銀碗酌酒自飲,次與其郡督,次酌其次,命銜枚出斫敵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毌丘儉、文欽反,遣一鄧一 艾進屯樂嘉。

欽果夜銜枚襲艾等,昧爽至於城下。

又曰:王浚都督幽州諸軍事。

成都王使和演發兵殺浚,單于以演謀告浚。

州府逼近,銜枚密嚴,夜與單于圍演。

演持白幡請降。

孫嚴《宋書》曰:柳元景總軍北討。

元景至弘農,營於開方口,眾軍並造陝下。

元景遣軍副柳元怙簡步騎二千,一宿而至,遂合戰。

元怙悉偃旗鼓,士馬皆銜枚潛師伏甲而進。

既出,賊不意,虜眾大駭。

王智深《宋書》曰:劉誕作亂,孝武帝使沈攸等伐之。

於是,龍驤將軍卜天生推車塞塹,率敢死數百人銜枚先登。

一習一 鑿齒《漢晉一陽一秋》曰:初魏軍始入蜀,劉禪分二千人付羅獻留守。

吳聞蜀敗,遂起兵,遣盛憲、謝詢等水陸並到,說獻以合從之計。

獻謂諸將曰:"今處孤城,百姓無主。

吳人因釁,公敢西過,宜一決戰以示眾心。

"遂銜枚出擊破憲。

盧綝《晉四王起事》曰:天子自鄴至洛,右將軍張方逼帝幸長安。

河間王率參佐到灞水上迎。

人兵去路百餘步,銜枚屯列。

崔鴻《後秦錄》曰:永和二年,遣武衛姚鸞營於大路。

晉將沈林子簡其軍中一精一銳朱遠等銜枚夜襲鸞營,鸞死之。

又《前涼錄》曰:張璩字元琰。

年十四,拜奉車都尉,從梁肅征隴右,與王擢遇於邢崗,相距十日。

璩銜枚密擊,大破之,由是顯名。

又《蜀錄》曰:李特使弟驤屯軍毗橋以備羅尚。

尚遣將張興偽降於驤,以觀虛實。

興夜歸白尚,尚遣一精一勇萬人銜枚隨興夜襲驤營,驤及將士奔於流柵。

《越絕書》曰:吳王闔閭問伍子胥軍法,子胥曰:"王身將即疑船,旌麾兵戟與王舡等者七艘。

將軍疑船,兵戟與將軍船等,三船皆居於大陣之左右,有敵即出就陣。

吏卒皆銜枚,敖歌擊鼓者斬。

《曹瞞傳》曰:公將襲袁紹軍,乃選一精一銳步騎皆銜枚縛馬口,夜從間道出,人抱束薪至紹圍屯,大放火,營中驚亂,大破之。

太公《六韜》曰:以少擊眾,必以日之暮。

人操炬火,合則滅之。

或鼓呼而行,或銜枚而止。

吳孫子《三十二壘經靈輔》曰:移車移旗,以順其意,銜枚而陳,分師而伏。

後至先擊,以戰則克。

魏文帝《兵書要略》曰:銜枚毋讙嘩,惟令之從。

左思《吳都賦》曰:銜枚無聲,悠悠旆旌。

○棓(棓與棒通用。

)

服虔《通俗文》曰:大杖曰棓。

(步項切。

)

《魏志》曰:鍾會反,囚將軍一胡一 烈等。

與子疏云:"會帳下督丘建密說消息,會已作大坑,白棓數千,欲呼外兵入以次棓殺,投置坑中。

"外兵聞,乃殺會。

《曹瞞傳》曰:操為洛一陽一北部尉。

繕治四門,造五色棒懸門左右各數十枚。

有犯禁者,不避豪強,輒棒殺之。

虞浦《一江一 表傳》曰:孫皓以張布女為美人。

皓先報布,後問美人曰:"爾父何在?"答曰:"賊已殺之。

"皓大怒,即棒殺美人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後廢帝昱,或有忤意者,輒加以虐刑。

有白棒數十枚,各有名號,針鑿錐鋸之徒,不離左右。

嘗以鐵錐錐人一陰一破。

《六韜》曰:方胥鐵棓重十二斤,柄長五尺,千二百枚。

一名天棓。

(許慎注曰:大杖以桃為之,擊殺羿,是以鬼畏桃人也。

)

《抱朴子》曰:吳遣賀將軍討山賊。

中有善禁者,每一交一 戰,官軍一刀劍皆不得拔。

將軍乃多作勁木白棓擊之,禁不復行,因而克賊。

又曰:余願世人改其無檢之行,除其驕簡之失,則趙勝之門無去客,黃祖之棓無所用矣。

《晉宣帝教》曰:當教諸圍上守土皆作棓,人一枚,輕重長短者,各各可守,皆當頭施紉掛臂,賊破,死在旦夕。

邂逅衝突圍,當以棓棓之。

高堂露陳災異表》曰:石氏星占曰:"天棓五。

五星,夭之杖也,主撾棓亂兵。

客星彗茀干犯棓,兵大起,二年消復之。

宜罷省百役,勿使士卒怨於勤苦而為亂,足其廩食,度可勞然後用之,則士卒安而無亂兵矣。

○椎

《史記》曰:張良為韓報仇,得力士為鐵椎重一百二十斤,擊始皇博浪沙中,誤中副車。

又曰:朱亥袖四十斤鐵椎,椎晉鄙。

《漢書》曰:淮南厲王長,高帝少子也。

有才力,力扛鼎。

乃往請辟一陽一侯出見之,即自袖金椎椎之,命從者刑之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