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 ◎兵部八十一:《魏百官名》曰:三公拜賜鶉尾、鶻尾髇(許一交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五十 ◎兵部八十一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五十 ◎兵部八十一

○箭下

《魏百官名》曰:三公拜賜鶉尾、鶻尾髇(許一交一 切。

)箭十二枚。

《三齊略記》曰:富平城,孝明帝時改為厭次。

此城東南五十里有蒲台,高丈八。

秦始皇所頓處時,在台下縈蒲繫馬夾道數百步,到今蒲生猶縈馬。

蒲似水楊而勁堪為箭。

《博物誌》曰:一交一 州山夷名曰俚子,弓長數尺,箭長尺餘。

以燋銅為鏑,塗毒一藥於鏑鋒,中人即死。

不時斂藏,則胼脹沸爛,須臾燋煎都盡,惟骨在耳。

其俗誓不以此藥法語人。

治之,飲婦人月水及糞汁,時有差者。

惟射豬犬者無它,以其食糞故也。

燋銅者有聲,以物打之,徐聽其聲。

得燋毒者,偏鑿取以為箭鏑。

焦貢《易林》曰:雙鳧俱飛,以歸稻池。

經涉其澤,為矢所射,傷我胸臆。

劉向《新序》曰:楚熊渠子夜行,見寢石似伏獸,射之飲羽。

《異苑》曰:烏傷黃蔡,義熙初於查溪岸照射,見水際有物,眼光徹,其間相去三尺許,形大如斗。

引一弩一射之,應弦而中,便聞從流奔驚,波浪砰磕,(苦盍切。

)不知所向。

經年,與伴共至一處。

名為竹落岡,去先所二十許裡,有骨可長三丈餘,見昔射箭貫在其中。

因語伴云:"此是我往年所射,物乃死於斯。

"拔矢而歸。

其夕夢見一長人,責誚之曰:"我在洲渚之間,無關人事,而橫見殺害,怨苦莫伸,連時覓汝,今始相得。

"眠寤乃患腹疾而殞。

又曰:永一陽一李增行經大溪,見二蛟在水,引弓射之,中一即死。

增歸,因復出市,有女子素服銜涕,捉所射箭。

增怪而問焉,女答曰:"何用問為!若是君許,便以相還。

"授矢而滅。

增惡而驟反,未達家,暴死於路。

《孟子》曰: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?矢人惟恐不傷人,函人惟恐傷人。

《列子》曰:逢蒙之弟子曰:"鴻超怒其妻而怖之,引烏號之弓、綦衛之箭,射其目。

矢未注,眸子瞬不睫,矢墜地而塵不揚。

"

又曰:飛衛學射於甘蠅,諸法並善,惟嚙法不教。

衛密將矢以射蠅,蠅嚙得鏃矢射衛,衛繞樹而走,矢亦繞樹而射。

《魯連子》曰:燕伐齊,取七十餘城,惟莒與即墨不下。

齊田單以即墨破燕軍,殺燕將軍騎劫,復齊城。

惟聊城不下。

燕將城守數月,魯仲連乃為書,著之於矢以射城中遺燕將。

燕將得書,泣三日,乃自一殺。

《尉繚子》曰:夫殺人百步之外者,誰也?曰:"矢也。

"

《韓子》曰:矢來無向,則為鐵室以備之。

又曰:智伯將伐趙,趙襄子召張孟談問之曰:"柰無箭何?"孟談曰:"董安於之治晉一陽一也,公宮之垣皆以荻蒿、楛楚廧(音隔。

)之,其高至於丈。

君發而用之,有餘箭矣。

"於是發而試之,堅,則菌幹之勁不能過也。

君曰:"吾箭已足矣,柰無金何?"孟談曰:"董子之治晉一陽一,宮宮令捨之堂,皆以煉銅為柱質,君發而用之,有餘金矣。

"(《戰國策》曰:公宮之垣皆以荻稿,其堅則菌簬之勁不能過其餘。

何也?簬音路。

)

又曰:"水激則悍,矢激則遠。

"

又曰:楚人有白猿,王自射之,則摶矢而熙。

(熙,戲也。

)使養由基射之,始調弓矯矢,未發而猿擁樹號矣。

(由基,楚共王之臣養叔也。

調,調張也。

矯,直也。

擁,抱也。

)

《諸葛子》曰:若能力兼三人,身與馬如膠漆,手與箭如飛虻,誠宜一寵一 異。

《亢倉子》曰:勾粵之幹,鏃以一精一金,鷙隼為之羽,以之掊箠,則其與稿樸也無擇。

(勾粵,東粵。

幹,似幹也。

鷙隼,雕鶚之類。

掊箠,打擊也。

《爾雅》曰:東南之美,有會稽之竹箭焉。

夫勾越之幹以一精一金為鏃,以隼翎羽之。

打擊則同於槁科也。

無擇,猶無異也。

)及夫蕩寇爭虔。

(音衡。

)覿武決勝,加之彊一弩一之上,則三百步之外不立敵矣。

(排蕩寇敵,爭衡決勝,如此勾粵之干於強一弩一之上,則不立敵也。

)

《楚辭》曰:舉長矢兮射天狼。

陳琳《武軍賦》曰:矢則申息肅慎,(音慎。

)箘簬空流,燋銅毒鐵,簳鏃鳴鏃。

《子虛賦》曰:曳明月之珠旗,建干將之雄戟。

左烏號之雕弓,右夏服之勁箭。

《射雉賦》曰:昔賈氏之如皋,始解顏於一箭。

丑夫為之改貌,憾妻為之釋怨。

《吳都賦》曰:其竹則篔(於君切。

)簹(都郎切。

){休}箊,(音吟於。

)桂箭射筩,由梧有篁,篻簩(音瓢勞。

)有叢。

後漢李尤《弧矢銘》曰:弦木為弧,剡木為矢。

四大協並,八極同紀。

晉一江一 統《弧矢銘》曰:幽都筋角,會稽竹矢。

率土名珍,東南之美。

易以獲隼,詩以殪兕,伐叛柔服,用威不韙。

梁昭明太子《弓矢贊》曰:弓用筋角,矢制良工。

亦以觀德,非止臨戎。

楊葉命中,猿墮張空。

○箭筒

《釋名》曰:箭箕受矢之器,以皮曰箙,(扶福切。

)柔服用之也。

織竹曰笮,(音幘。

)相迫笮之名也。

《說文》曰:蘭所以盛一弩一矢,人所負也。

《詩義問》曰:總所以覆矢也,謂箭筒蓋也。

《周禮·夏官下·司弓矢》曰:仲秋獻矢箙。

(箙,盛矢器也。

獸皮為之也。

)

《左傳》曰:公徒執冰而踞。

(杜預注曰:冰,箭筒蓋也。

)

又曰:晉楚戰,楚熊負羈囚智罃。

智莊子以其族反之,(負羈,楚大夫也。

智罃,智莊子之子也。

)廚武子御,(武子,魏錡。

)下軍之士多從之。

(智莊子,下軍大夫故也。

)每射,抽矢,菆,(楚尤切)納諸廚子之房。

(抽,擢也。

菆,好箭也。

房,箭捨也。

)武子怒曰:"非子之求而蒲之愛,(蒲,楊柳,可以為箭也。

)董澤之蒲,可勝既乎?"(董澤,地名,在東聞喜縣。

)

《集異記》曰:丹一陽一張承先家有一鬼,為張偷得一箭筒,云:"慎勿至新亭射,此三井陶家物。

"張以借他,鬼罵欲燒屋,張馳取還乃止。

《雜詩》曰:象弧雕服。

《竹譜》曰:射筒竹簿肌而長,中著箭,因以為名。

○步叉(叉音釵,一作靫,音與上同。

)

《釋名》曰:步叉,人所帶,以箭叉其中。

馬上曰鞬,鞬,建也。

弓矢並建立其中也。

《通俗文》曰:箭箙,謂之步靫。

《趙書》曰:石虎等破劉曜於上邽,獲馬二百匹,赤罽金銀、步叉、弓鞬三十具。

○櫜鞬

《左傳》曰:晉楚治兵,遇於中原。

左執鞭弭,右執櫜鞬,以與君周旋。

(櫜,受箭也。

)

《後漢書》曰:董卓膂力過人,雙帶兩鞬,左右馳射。

(《方言》曰:所以藏箭謂之服,藏弓,謂之鞬。

《左氏傳》云:右屬櫜鞬。

)

《魏百官名》曰:三公拜賜魚皮步叉一,獾皮鞬一,琢菆金校步叉一,金校豹皮鞬一。

○射捍(音汗。

字與同。

射以皮臂也。

)

《說文》曰:韝射臂也。

《三禮弓矢圖》曰:遂者臂捍,以朱韋為之。

謂之遂者,所以遂弦也。

《括地圖》曰:羿年五歲,父母與入山。

其母處之大樹下,待蟬鳴,還,欲取之。

群蟬俱鳴,遂捐去。

羿為山間所養,年二十,能一習一 弓矢。

仰歎曰:"我將射遠方,矢至吾門止。

"因捍即射,矢摩地截草,經至羿門,隨矢去。

《管子》曰:桓公弋,管仲、隰朋朝,公望二子弛弓脫捍而迎之。

《魯連子》曰:弦銲相第而增矢得高焉。

專諸刺王僚,闔廬乃名成焉。

○彈

《廣雅·釋器》曰:謂之彈。

(音置。

)

《宋林》曰:彈,行丸者,又栟也。

栟使戰動棹(一作棹。

)彈也。

(拼,普耕切,與枰同。

)

《桂苑》曰:彈,行丸弓也,又作弓。

(音彈)

《開元文字》曰:引彈之謂行丸者也。

又彈栟也。

《說文》曰:彈,行丸也。

《吳越春秋》曰:陳音對越王云:"一弩一生於弓,弓生於彈,彈生於古之孝子。

古者人民質樸,死則裹以白茅,投之中野,孝子不忍父母為禽一獸 所食,則作彈以守之。

故古人歌之曰:'斷竹屬木,飛土逐肉。

'遂令死者不犯鳥狐之殘也。

"

《周禮》曰:凡句兵欲無彈,刺兵欲無蜎。

(注云:句兵,戈戟屬,彈為掉也。

蜎,狂。

)

《左傳》曰:晉靈公不君,從台上彈人,觀其避丸者。

《谷梁》曰:靈公朝大夫而暴彈之也,觀其避丸也。

(暴,戲暴之也。

)

《漢書》曰:長安中奸猾浸多。

閭裡多少年群輩殺吏受財報仇,相與探丸為彈,得赤丸者破武吏,黑者所文吏,白者主治喪。

城中薄暮塵起,剽劫行者。

死傷橫道。

張璠《漢記》曰:班超使于闐,願將三十六人以為蒿矢、彈丸之用。

《魏書》曰:齊王芳為帝,常喜以彈彈人。

《魏書傳》曰:曹爽兄弟歸家。

敕洛一陽一縣發民八百人,使尉部圍爽第,四角作高樓,令人在上望視。

爽計窮愁悶,持彈到後園中,樓上人便唱言:"故大將軍東行、南行。

"爽還廳事上矣。

《晉安帝紀》曰:琅邪內史孫無終,貪橫忍虐,妓妾有忤意者,輒彈其面。

簫子顯《齊書》桓榮祖字華先,下邳人。

榮祖善彈,彈鳥毛盡而鳥不死。

海鵠群翔,榮祖登城西樓彈之,無不折翅而下。

崔鴻《西秦錄》曰:辛進字國都,隴西人。

建弘初,為散騎常侍,從乞伏熾盤遊於後園。

宵觀彈鳥,丸傷暮末母一之 面。

至是末問母面傷之由。

母曰:"辛進彈鳥所傷。

"末怒,故誅之。

《隋書》曰:長孫晟善彈。

有鳶群飛,上曰:"公為我取之。

"晟十發俱中,並應刃而落。

賜賚極多。

《韓詩外傳》楚莊王將興師伐晉,告大夫曰:"有敢諫者,罪至死無赦。

"孫叔敖進諫曰:"臣之園中有榆,其上有蟬,蟬方奮翼悲鳴,欲飲清露,不知螳螂在後,曲其頸欲擢而食之也。

螳螂方欲食蟬,不知黃雀在後,舉頭而欲啄食之。

黃雀方欲食螳螂,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,仰而欲彈之。

童子方欲彈黃雀,不知前有深坑,後有掘株也。

此皆貪前之利,不顧後害者也。

非獨昆蟲眾庶若此,人主亦然。

"楚國不殆而晉國以寧,孫叔敖之力也。

《西京雜記》曰:韓嫣於騫武帝佞倖人也。

作金丸,人皆逐之。

長安為之語曰:"苦饑寒,逐金丸。

"

《異苑》曰:青溪小姑廟,雲是蔣侯第三妹。

廟中有大穀樹,扶疏蔭瀆,烏常產肓其上。

太元中,陳郡謝慶執彈乘馬激殺數頭。

至夜,夢一女子。

衣裳楚楚,怒云:"此鳥是我養,何故見侵?"經年而謝卒。

慶名渙,靈運父也。

《幽明錄》曰:元嘉初,散騎劉雋家在丹一陽一郡,後嘗閒居。

而天大驟雨,見門前有三小兒,皆可六七歲,相牽狡獪,(音儈。

)而並不沾濡,雋疑非人。

俄見共爭一瓠壺子。

雋引彈彈之正中壺。

霍然不見。

雋出,人問前得一壺,而泣曰:"此是小兒物,不知何由在此?"雋具說之。

《東方朔記》曰:東方朔對驃騎難曰:"以珠彈不如泥丸,各有所用也。

"

《莊子》曰:莊周遊乎雕陵之樊,睹一異鵲自南方來,翼廣七尺,目大運寸,而進集於栗林。

周曰:"何鳥哉?"執彈而留之。

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,螳螂執翳而搏之,見得而忘其形,異鵲從而利之,見利而忘其真。

莊周怵然曰:"物固相累。

二類相招也。

"指彈而射之,虞人逐而訊之。

(以周為盜栗。

)

又曰:化予之左臂以為雞,予因以求時夜;浸假而化右臂以為彈,余因以求鴞炙。

又曰:以隋侯之珠,彈千仞之雀,以所用者重,所要者輕。

《太玄經》曰:明珠彈于飛,害其得不傷。

《潛夫論》曰:丁夫不傅犁鋤,懷丸挾彈,或取好土作丸彈賣之。

其彈外不可御盜,內不足禁鼷鼠,妄彈鳥雀,百發不得一,反中人面目,此無用而有害也。

《世說》曰:前輩人忌日惟不飲酒作樂。

王世將以忌日送客至新亭,別主人欲作音聲,王便起去,持彈往衛洗馬墓下彈鳥。

《夢書》曰:夢持彈者,得朋友。

趙壹《窮鳥賦》曰:有一窮鳥,戢翼原野。

罼(音必。

)網加上,機阱在下。

前見蒼隼,後見驅者。

矰繳張右,羿弓彀左,飛丸繳矢,一交一 集於我。

思飛不得,欲鳴不可。

舉頭畏觸,搖足恐墮。

內獨怖急,乍水乍火。

夏侯孝若《繳彈賦》曰:張弱弓,理繁繳,望大群以送丸,審遣放而必獲。

《古樂府歌》曰:鳥生八九子,秦氏桂樹間。

秦氏家有遊蕩子,立用睢一陽一彈彈丸。

魏明帝《猛虎行》曰:雙桐生空井,枝葉自相加。

通泉浸其根,玄雲潤其柯。

上有雙棲鳥,一交一 頸鳴相和。

何意行路者,秉丸彈是窠。

桓玄《南林彈詩》曰:散帶躡奔駟,揮彈出長林。

歸翮赴舊棲,木末轉翔禽。

落羽尋絕響,屢中輒應心。

後漢李尤《彈銘》曰:昔之造彈,起意弦木。

以丸為矢,合竹為樸。

漆飾膠治,弗用筋鏃。

丸彈之利,以弋鳧鶩。

晉靈驕悖,群臣是彈。

樂其如躍,趨如避丸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