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 ◎兵部六十一:《孫子》曰: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也,恃吾有能以待之也;無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 ◎兵部六十一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三十 ◎兵部六十一

○警備

《孫子》曰:用兵之法,無恃其不來也,恃吾有能以待之也;無恃其不攻吾也,恃吾不可攻也。

(安則思危,存則思亡,常有備也。

)

《左傳》曰:不備不虞,不可以師。

又曰:諸侯相見,軍衛不撤,警也。

又曰:晉欒書伐楚,將戰,楚晨壓晉軍而陣,(壓,窄其未備也。

)軍吏患之。

晉將范丐趨進曰:"塞井夷灶,陣於軍中,而疏行首,(疏行,有當陣前戶決開壘戰道。

行,部郎切。

)晉楚惟天所授,何患焉?楚師輕窕,固壘而待之,三日必退,退而擊之,必獲勝焉。

"終敗楚師。

《戰國策》曰:蘇秦將合從說燕文侯曰:"燕地方二千里,帶甲十萬,車七百,騎六千,粟支十年。

南有碣石雁門之饒,北有棗粟之利。

"

又曰:張儀為秦連橫,說韓王曰:"秦帶甲百餘萬,虎賁之士不勝計,秦卒猶孟賁之與怯夫。

"

又曰:一江一 乙對宣王曰:"今王之地方五千里,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於昭奚恤,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。

"

《春秋後語》曰:蘇秦南說楚威王曰:"楚天下之強國也;王,天下之賢主也。

西有黔中、巫郡,東有夏州,海一陽一,南有洞庭、蒼梧,北有汾一陰一。

地方五千里,帶甲百萬,車千乘,騎萬匹,粟支十年。

此霸王之質也。

"

《史記》曰:週末荊人伐陳,吳救之,軍行三十里,雨十日,夜見星。

左史倚相謂荊大將子期曰:"雨十日,甲輯兵聚,吳人必至,不如備之。

"乃為陣,而吳人至,見荊有備而反。

史曰:"其反覆六十里,其君子休小人為食,我行三十里擊之,必克。

"從之,遂破吳軍。

又曰:秦將王翦率兵六十萬伐楚,楚王悉國中兵以拒之。

王翦至,堅壁而守之,不肯戰。

楚兵數挑戰,終不出。

王翦曰:"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拊循之。

"親與士卒同食。

久之,王翦使人問"軍中戲乎?"曰"方投石超距。

"於是王翦曰:"士卒可用矣。

"楚又數挑戰,而秦不出,乃引而東。

翦因舉兵追之,大破楚軍蘄南,因滅其國。

又曰:漢景帝初,吳王濞反。

總兵度淮與楚王戰,遂敗棘壁,乘勝前,銳甚。

梁孝王恐,大將軍擊吳,又敗,梁將士卒皆還走。

梁數使使報漢大將周亞夫求救,亞夫不許。

又使使惡亞夫於上,(惡,烏路切。

)上使人告之救梁。

亞夫復守,便宜不行。

梁使韓安國及楚死事相弟張羽為將軍,(楚相張尚諫吳王而死。

)乃得頗敗吳兵。

西梁城守堅,不敢西,即走,亞夫軍會下邑矣。

師欲戰,亞夫壁不肯戰,吳糧絕卒饑,數挑戰。

遂夜奔亞夫壁,亞夫終不出。

中夜驚,內相擾亂,至帳下,亞夫臥不起,頃之復定。

吳士卒多饑死,遂以叛散。

《漢書》曰:傅喜以光祿大夫養玻大司空何武、尚書唐林皆上書言喜行義,曰:"忠臣社稷之衛,魯以季友治亂,(師古曰:謂季氏亡則魯不昌。

)楚以子玉輕重,(師古曰:謂楚殺子玉而晉侯喜,可知也。

)魏以無知忌折衡,(師古曰:信陵君也。

)項以范增為存亡。

故楚跨有南土,帶甲百萬,鄰國不以為難。

子玉為將則文公側席而坐,及其老也,君臣相慶,百萬之眾不如一賢也。

"

《後漢書》曰:更始初,光武在河北擊銅馬賊於鄔;吳漢將突騎來會清一陽一城,賊挑戰,鹵武堅營自守,有出鹵掠者,輒擊取之。

(鹵與虜同。

掠,奪取之也。

)絕其糧道,積月餘日,賊食盡,夜遁去。

追至館陶,大破之。

受降未盡而高湖重連賊從東南來,與銅馬餘眾合,光武復與大戰於蒲一陽一,悉破降也。

又曰:王霸、馬武既破周建、蘇茂營,賊復聚挑戰,霸堅臥不出。

軍吏皆曰:"茂前日已破,今易擊也。

"霸曰:"不然。

蘇茂客兵遠來,糧食不足,故數挑戰,以徼一切之勝。

(徼,要也。

一切,猶權時也。

徼,古堯切。

)今閉營休士,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"茂、建既不得戰,乃引還營。

其夜,建兄子誦反,閉城拒之。

茂、建遁去,誦以城降。

又曰:公孫瓚既為鮮於輔所敗,慮有非常,乃告於高京,以鐵為門,斥去左右。

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門,專侍姬妾。

其文簿書皆及而上之,令婦人一習一 為大言聲,使聞數百步以傳宣教令。

疏遠賓客,無所親信,故謀臣猛將稍有乖散,自此之後,希復攻戰。

《九州春秋》曰:公孫瓚曰:"始天下兵起,我謂唾掌而決。

至於今日,兵革方始,觀此非我所決,不如休兵力耕,以救凶年。

兵法百樓不攻,今吾諸營樓櫓千里,(櫓,即櫓字,見《說文》。

《釋名》曰:櫓,露也,上無屋覆也。

)積穀三百萬斛,食此足以待天下慶也。

"

《魏志》曰:冀州牧韓馥。

長史耿武、別駕閔純、治中李歷諫馥曰:"冀州雖鄙,帶甲百萬,穀支十年。

"

又曰:大軍南征吳到積湖,大將漢一寵一 帥諸軍在前,與賊隔水相對。

令諸將曰:"今夕風甚猛,賊必來燒營,宜為之備。

"諸軍皆驚。

夜半,賊果遣十部來燒營,一寵一 掩擊破之。

又曰:吳將諸葛恪圍新城,司馬景王使鎮東將軍毌丘儉、揚州刺史文欽等拒之。

儉、欽請戰,景王曰:"恪卷甲深入,投兵死地,其鋒未易當,且新城小而固,攻之未可拔。

"遂命諸將高壘以弊之。

相持數月,恪攻城力屈,死傷太半。

景王乃令欽督銳卒趣合,偷斷要其歸路,儉帥諸軍以為後繼,恪懼而遁。

欽逆擊,大破之。

斬首萬餘級。

《吳書》曰:趙咨字德度,南一陽一人。

博學多智,應對辨捷。

孫權為吳王,擢至太中大夫使。

魏文帝嘲咨曰:"吳王頗知學乎?"咨曰:"浮一江一 萬艘,帶甲百萬,任賢使能,志在經略。

雖有餘閒,博覽書傳,歷史籍,采奇異,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。

"又曰:"吳難魏不"?咨曰:"帶甲百萬,一江一 漢為池,何難之有!"

《蜀志》曰:先主率大眾東伐吳,吳將陸遜拒之。

蜀主從建平連圍至夷陵界,立數十屯。

以金帛爵賞誘動諸夷。

先遣將吳班以數千人於平地立營,欲以挑戰。

諸將皆欲擊之,遜曰:"備舉軍東下,銳氣始盛,且乘高阻守險,難可卒攻。

攻之縱下,猶難盡克。

若有不利,損我大勢,非小故也。

今但獎勵將士,廣施方略,以觀其變。

若此間是平原廣野,當恐有焱沛一交一 馳之憂。

(焱,音標。

)今緣山行軍,勢不得展,自當疲於木石之間,徐制其弊耳。

"備知其計不行,乃引伏兵八千人從谷口中出。

遜曰:"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,揣之必有巧故也。

"諸將並曰:"攻備當在初,今乃令入五六百里,相銜持經七八月,其諸要害皆已固守,擊之必無利矣。

"遜曰:"備是猾虜,更嘗事多,其軍始集,思慮一精一專,未可干也。

今住已久,不得我便,兵疲意沮,計不復生,掎角此寇,正在今日。

"乃先攻一營,不利。

遜曰:"已曉破之術。

"乃令各持一把茅,以火攻拔之。

俄而成勢,遂率諸軍同時俱攻,破四十餘營。

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。

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,土崩瓦解,死者萬數。

備因夜遁。

《晉書》曰:王戎謂齊王冏曰:"公首舉眾,匡定大業,開闢已來,未始有也。

然論功報賞,不及有勞,朝野失望,人懷二志。

今二王帶甲百萬,其鋒不可當。

若以王就第不失,故委此求安之計也。

"

又曰:大將羅尚遣廣漢都尉曾元、牙門張顯等潛率步騎三萬襲蜀賊李特營,特素知之,乃繕甲厲兵,戒嚴以待之。

元等至,特安臥不起,待其眾半入,發伏擊之,殺傷者甚眾。

遂害曾元、張顯等。

又曰:安平王孚初為魏度支尚書,以為禽敵制勝,宜有備預。

每諸葛亮入寇關中,邊兵不能制敵,中軍奔赴,輒不及事機,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,為賊之備。

又以關中連賊寇,穀帛不足,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。

秋冬一習一 戰,春夏脩田桑。

由是關中軍國有備矣。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》曰:前趙劉曜遣將討氐羌,大酋權渠率眾保險阻。

曜將遊子遠頻敗之。

權渠欲降,其子伊餘大言於眾中:"往日劉曜自來,猶無若我何,況此偏師,自欲降乎?"遂率勁卒五萬人,晨壓子遠壘門。

左右勸出戰,子遠曰:"吾聞伊餘有專諸之勇、慶忌之捷、士馬之強,人百匪敵。

其父新敗,怒氣甚盛,且西戎勁悍,其鋒不可近也。

不如緩之,使氣竭而擊之,此曹劌之勝也。

"乃堅壁不戰,伊餘有彊驕色。

子遠候其無備,夜分誓眾,秣馬蓐食,先晨,具甲掃壘而出。

遲明,設覆而戰,(遲,直吏切。

)生擒伊餘於陣,盡俘其眾。

又曰:北燕馮跋據遼東,其弟萬泥阻兵以叛。

跋遣將馮弘與將軍張興討之。

弘遣使諭之曰:"昔者兄弟乘風雲之運,撫翼而起,群公天意所鍾,逼奉主上先踐寶位,裂土疏爵,當與兄弟共之。

奈何欲尋干戈於蕭牆,棄友於而為閼伯。

過貴能改,善莫大焉。

宜捨茲嫌,同獎王室。

"萬泥不從,剋期出戰。

興謂弘曰:"賊明日出戰,今夜必來驚營,宜備不虞,"弘乃各嚴備,仍人課草十束,束火伏兵以待之。

是夜萬泥果遣壯士十餘人斫營,眾火俱起,伏兵邀擊,俘斬無遺。

遂平萬泥等。

《宋書》曰:桂一陽一王休范舉兵於尋一陽一,已發,東下,朝廷惶駭。

宋相齊高祖議曰:"昔上流謀逆,皆因淹緩至於覆敗。

休范必遠懲前失,輕兵急下,乘我無備。

今應變之術不宜在遠,若偏師失律,則大沮眾心。

請頓新亭,堅守宮掖東府石頭,以待賊至。

千里孤軍,後無委積,求戰不得,自然瓦解。

請頓新亭以當其鋒。

休范果敗。

又《高祖紀》曰:時議者欲分兵屯守諸津。

帝曰:"賊眾我寡,分兵測人虛實,一處失利則沮三軍之心。

若聚眾石頭,則力不分也。

"

《三國典略》曰:梁武陸王蕭紀在蜀一十七年,開拓土宇,器甲殷積,有馬八千匹,既便騎射,尤工舞槊。

《後魏書》曰:任城王澄時,四中郎將兵數寡弱,不足以襟帶京師,澄奏宜以東中帶營一陽一郡,南中帶魯一陽一郡,西中帶恆農郡,北中帶河內郡,選二品三品親賢兼稱者居之,省非急之作,配以強兵。

如此,則深根固本、強幹弱枝之義也。

靈太后初將從之,後議者不得,乃止。

《唐書》曰:武德中,太宗領兵征薛仁果於析摭城。

(析,音昔,思歷切。

摭,音炙,之石切。

)賊有十餘萬,兵鋒甚銳,數來挑戰。

諸將鹹請戰,太宗曰:"我士卒新經挫衄,銳氣猶少。

賊驟勝,必輕進好鬥。

我且閉壁以待其氣衰而後擊,可一戰而破,此萬全計也。

"因令軍中曰:"敢言戰者斬。

"相持者久之。

賊糧盡,軍中頗攜其將翟長孫、梁一胡一 郎率所部相繼來降。

太宗知仁果心腹內離,謂諸將曰:"可以戰矣。

"因令行軍總管梁實營於淺水原以誘之。

賊大將宗羅侯日恃驍悍,求戰不得,氣憤者久之。

及是,盡銳攻梁實,冀逞其志。

梁實固險下以挫其鋒,羅侯攻之愈急。

太宗度賊已疲,復謂諸將曰:"彼氣將衰,吾當取之,必矣。

"申令諸軍遲明合戰,復令將軍龐玉陣於淺水原南,出賊之右,以先拒之。

羅侯並軍共戰,玉軍幾敗。

太宗親御大軍,奄自原北,出其不意。

羅侯回師相拒,我師表裡齊奮,呼聲動天,羅侯氣奪。

於是大潰。

又曰:武德中,太宗率師往河東討劉武周,一江一 夏王道宗時年十七從軍,太宗登玉璧城望賊,顧謂道宗曰:"賊恃其眾來邀我戰,汝謂何如?"對曰:"群賊鋒不可當,易以計屈,難與力競。

令深壁高壘,以挫其鋒。

烏合之徒,莫能持久,糧運致竭,自當離散,可不戰而擒。

"太宗曰:"汝意暗與我合。

"賊果食盡,夜遁。

追及介州,一戰破之。

又曰:薛萬均從李靖等擊吐谷渾,軍次青海。

與弟萬徹率軍先路,道遇虜於赤海,萬均將十數騎擊走之,追奔至積石山南道,大風折旗拔木,萬均謂左右曰:"虜將至矣,宜各設備。

"俄而虜至,萬均直前斬一賊將。

於是大潰,殺傷略荊

又曰:廣德中,安史故將分據河北,吐蕃數犯京畿。

故郭子儀、魚朝恩常統重兵守河中,以備倉卒。

欲兵權在京師,乃以魚朝恩、元載、王縉建議,請於河中府置中都,創置積兵五萬以為禁旅,取關輔、河東等十州稅物以奉京師。

車駕常以秋杪行幸,春首還京,即河北西蕃無憂越軼。

代宗以為然。

載已潛遣人於河中料度創造宮殿及營私第。

既而言事者以為無故示賊以怯,國計非便,事竟不行。

又曰:李晟討朱泚,德宗幸奉天日,詔以晟為左僕射平章事。

晟拜哭受命,且曰:"長安宗廟所在,為天下本。

若皆扈蹕,誰復京師。

"乃浚隍壁、繕兵粟馬,以誅泚、興復為己任。

初軍無芻稿,乃令檢校戶部郎中張彧假京兆少尹,擇官吏以賦渭北畿縣,不數日,芻糧皆足。

乃陳說三軍曰:"今國步多艱,亂逆繼興,屬車西幸,關中無主。

吾等皆受國恩,見危死節,臣子之分。

況當此時不能清寇以取富貴,非士也。

渭橋跨大川,吾與公等戮力一心,擇利而進,復大業建不世之功,能從我乎?"軍士皆泣下曰:"惟公所命。

"晟亦噓欷流涕。

是時朱泚盜天邑,懷光反鹹一陽一,河北偽稱國者三,希烈、李納一交一 逼陳宋。

晟內無貨財,外無疆土,以孤軍守危城,為秉節向義者所歸。

於是戴休顏舉奉天之兵,韓游瑰悉邠寧之師,尚可孤守藍田,駱元光固華州皆歸款。

於是晟軍大振。

又曰:李元諒,貞元初將本軍與侍中渾瑊會吐蕃,盟於平源,元諒謂瑊曰:"戎狄多詐,不可無備。

公奉國命輕重,宜有以防之。

"瑊不從,且不設備。

及會,元諒命軍中皆衣甲持兵,整部隊以俟變。

去壇十里,虜果衷甲,乘瑊無備,伏一精一騎以圍城。

士大夫皆衣朝服就執,及軍士死者不可勝數,所脫者百無一二。

瑊挺身走,虜騎逐。

瑊至元諒,軍士皆堅陣持滿,虜騎望見之,乃引去。

是日無元諒軍,瑊幾不免。

元諒乃徐引軍而歸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