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四 ◎兵部七十五:《呂氏春秋》曰:伍員如吳。過於荊,至一江一 上,欲涉,見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四 ◎兵部七十五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四十四 ◎兵部七十五

○劍下

《呂氏春秋》曰:伍員如吳。

過於荊,至一江一 上,欲涉,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,從而請焉。

丈人度之。

已絕一江一 ,問其名族則不肯告。

解其劍以與丈人,曰:"千金劍也,願獻之丈人。

"丈人不受,曰:"荊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圭,祿萬石,金千鎰。

昔者子胥過吳,尚猶不取,今我何用子之千金劍為乎?"伍員過於吳,使人求之一江一 上,則不能得。

每食必祭之,祝曰:"一江一 上之丈人,天地至大矣!將奚不有,名不可得而聞,身不可得而見?"

又曰:相劍者曰:"白所以為堅也,黃所以為紐也,黃白雜則堅且紐,良劍也。

"難者曰:"白所以不為紐也,黃所以不為堅也,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紐。

又柔則錈,堅則折,劍折且錈,焉得為利劍?"劍之一精一未革,而或以為良,或以為惡,說使之也。

故有以聰明聽說,則妄說者止;無以聰明聽說,則堯桀無別矣。

此忠臣之所患,賢者之所以廢也。

又曰:荊有次非者,(一作佽。

)得寶劍於干遂。

(干遂,邑名。

)還反涉一江一 至於中流,有兩蛟夾繞其船。

次非謂舟人曰:"汝嘗見兩蛟夾舟而舟中之人有全活者乎?"舟人曰:"未之見也。

"次非曰:"若如是,吾固一江一 中腐肉朽骨耳,棄劍而已,余何愛焉。

"遂攘臂祛衣,拔劍赴一江一 刺蛟,殺之而復上,舟中之人皆獲全。

荊王聞之,仕以執圭。

(《周禮》"侯執信圭。

"楚以次非為勇武侯。

)孔子聞之,曰:"腐肉朽骨猶能除害,見幾哉!"

又曰:劍不徒斷,車不自行,或使之也。

又曰:楚人有人涉一江一 者,其劍自舟中墜於水,遽契其舟。

曰:"是吾劍之所從墜也。

"舟止,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

舟已行矣,而劍不行,求劍若此,不亦惑乎。

《龍魚河圖》曰:流洲在西海中,地方三千里,上多山川,積石名為昆吾石。

冶其石為鐵作劍,光明照洞如水一精一,以割玉如土。

又曰:劍名飛楊。

《山海經》曰:蛟魚皮有珠文而堅,可以飾刀劍口。

又曰:汲郡塚中得銅劍一枚,長三尺五寸。

今所名干將劍。

明古者通以錫銅為兵器。

又曰:有君子之國,其人衣冠帶劍。

《廣雅》曰:斷蛇、魚腸、純鉤、燕支、蔡偷、屬鏤、千勝、堂谿、墨一陽一,並劍名也。

周遷《輿服雜事》曰:劍所從來久矣,其後惟朝服帶劍。

晉朝代之以木,貴者玉飾首,賤者以蚌、金、銀、玳瑁為雕飾。

張敞《晉東宮舊事》曰:太子儀飾有玉頭劍。

《古今注》曰:吳大帝的寶劍六,一曰白虹,二曰紫電,三曰辟邪,四曰流星,五曰青冥,六曰百里。

《十洲記》曰:流洲在西海中,上有山川,積石為昆吾。

冶其石成鐵作劍,光明照如水一精一狀,割玉如泥。

《漢武內傳》曰:王母帶分景之劍,上元夫人帶流黃擇一精一之劍。

《神仙傳》曰:真一人去世,多以劍代形。

五百年後,劍亦能靈化。

其驗矣。

《西京雜記》曰:漢高祖斬蛇劍以七彩珠、九華玉為飾,五色琉璃為匣,刃上常如霜雪,光景照外。

開囊拔鞘,輒有風氣射人。

《拾遺記》曰:顓頊高一陽一氏有畫影劍,騰空劍,若四方有兵,此劍則飛赴指其方則克。

未用時,在匣中常如龍一虎吟。

又曰: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,以成八劍。

一名掩日,以之指日則日光晝暗。

金者一陰一物也,一陰一盛則一陽一滅。

二曰斷水,畫水開即不合。

三曰轉魄,指月蟾兔為之倒轉。

四曰懸剪,飛鳥游遇觸其刃如斬截焉。

五曰驚鯢,以之沉海,鯨鯢為之深入。

六曰滅魂,扶以之夜行,不遇魑魅。

七曰卻邪,有妖魅見之則止。

八曰真剛,以之切玉斷金,如刻削土木矣。

以應八方之氣也。

雷次宗《豫章記》曰:吳未亡,恆有紫氣見於牛斗之間。

占者以為吳方興,惟張華以為不然。

及平,此氣愈明。

張華聞雷孔章妙達緯象,乃要宿,屏人問天文將來吉凶。

孔章曰:"無他像,惟牛斗之間有異氣,是寶物之一精一,上徹於天耳。

""此氣自正始嘉平至今日,眾鹹謂孫氏之祥,惟吾識其不然。

今聞子言,乃玄與吾同。

今在何郡?"曰:"在豫章豐城。

"張遂以孔章為豐城令。

至縣,移獄掘深二丈得玉匣,長八九尺,開之得二劍,一龍淵,二即太阿。

其夕牛鬥氣不復見。

孔章乃留其一,匣龍淵而進之。

劍至,張公於密室發之,光焰靴韡,煥若電發。

後張遇害,此劍飛入襄城水中。

孔章臨亡,誡其子恆以劍自隨。

後其子為建安從事,經淺瀨,劍忽於腰中躍出。

初出猶是劍,入水乃變為龍,逐而視之,見二龍相隨而逝焉。

孔章曾孫穆之猶有張公與其祖書反覆,桑根紙古字。

縣後有掘劍窟,方廣七八尺。

《搜神記》曰:東越門中有嶺高數十里,下北隰中有大蛇,長七八丈,大十餘圍。

常病都尉及長吏。

下夢巫覡,欲得童女。

常八月朝祭送,蛇輒吞之,已用九女。

李誕有小女名寄,應募而行。

乃請好劍、咋蛇犬,作數斛米餈,蜜灌之,以置穴口。

蛇出,頭大如囷,目如二尺鏡,先啖餈蜜。

寄便放犬咋蛇,以劍斫殺。

得九女髑髏。

越王乃娉寄為後。

又曰:會稽賀瑀字彥琚,得疾不知人,惟心下一溫一 。

二日蘇,云:"吏以將上天,入曲房,房中有層架,其上層有印,中層有劍,使瑀惟意所齲而短不及上層,取劍而出。

門吏曰:'恨不得印,可策百神,劍惟得使社公耳。

'"

《異苑》曰:吏惠帝元康三年,武庫火,燒孔子屐、高祖斬白蛇劍、王莽頭等三物。

中書監張茂先懼難作,列兵陳衛,鹹見此劍穿屋飛出,莫知所向。

《辛氏三秦記》曰:三月三日,秦昭王置酒河曲,有神人自泉而出,捧水心劍,曰:"令君制有西夏。

"

《老子》曰:服文彩,帶利劍。

又曰:善攝生者兵無所容其刃。

《莊子·說劍篇》曰:昔趙文王喜劍,劍士俠門而客三千餘人,日夜相擊於前,死傷者歲百餘人,好之不厭,如是三年國衰,諸侯謀之。

太子悝患之,募左右曰:"孰能說王之意,止劍士者奉千金。

"左右曰:"莊子能。

"太子奉千金,莊子弗受,與使者皆往見太子曰:"聞太子欲用周者絕王之喜好也。

"太子曰:"然。

吾王所見者惟劍士也。

"莊子曰:"諾。

周善為劍。

"太子曰:"吾王所好劍士也。

蓬頭突鬢,垂冠縵一胡一 之纓,短後之衣,瞋目而語難,王見說之。

今夫子必儒服見王,事必大逆。

"莊子請治劍服。

三日,太子乃見王。

王脫白刃待之。

莊子入殿門不趨,見王不拜,王曰:"子欲何以教寡人,使太子先焉?"曰:"臣聞大王喜劍,故以劍見王。

"王曰:"子之劍何能禁制。

"曰:"臣之劍十步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
"王大悅,曰:"天下無敵矣。

"莊子曰:"夫為劍者,示之以虛,開之以利,後之以發,先之以至,願得試之。

"王曰:"夫子休,就捨待命,設戲請夫子。

"王乃校劍士,七日七夜死傷者六十餘人,得五六人,使捧劍於殿下,乃召莊子。

王曰:"今日使劍士一交一 劍。

"莊子曰:"望之以久矣。

"王曰:"夫子御杖長短如何?"莊子曰:"臣之所奉皆可,臣有三劍,惟王所用,請先言而後試。

"王曰:"願聞三劍。

"曰:"有天子之劍,有諸侯之劍,有庶人之劍。

"王曰:"天子之劍何如?"曰:"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,齊岱為鍔,晉衛為脊,周宋為鐔,韓魏為鋏,苞以四夷,裹以四時,統以渤海,帶以常山,制以五行,論以刑德,開以一陰一陽一,持以春夏,行以秋冬。

此劍直之無前,舉之無上,按之無下,運之無旁,上決浮雲,下絕地紀。

此劍一用匡諸侯,天下服矣。

此天子之劍也。

"文王茫然自失,曰:"諸侯之劍何?"曰:"諸侯之劍以智勇士為鋒,以清廉士為鍔,以賢良士為脊,以忠聖士為鐔,以豪傑士為鋏。

此劍直之亦無前,舉之亦無上,按之亦無下,運之亦無旁。

上法圓天以順三光,下法方地以順四時,中和人意以安四鄉。

此劍一用如雷電之震也,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。

此諸侯之劍也。

"王曰:"庶人之劍如何?"曰:"庶人之劍蓬頭突鬢,垂冠縵一胡一 之纓,短後之衣,瞋目而語難,相擊於前,上斬頸頷,下次肝肺。

此無異鬥雞,一旦命已絕矣,無所用於國事。

今大王有天子之位,而好庶人之劍,臣竊為大王薄之。

"王乃牽而上殿,宰人上食,王三環之。

莊子曰:"王安坐定氣,劍事畢矣。

"於是,文王不出宮三月,劍士皆伏斃其處矣。

又曰:干越之劍,匣而藏之,不敢輕用,寶之至也。

又曰:大冶鑄金,金踴躍曰:"我必為鏌耶。

"

《列子》曰:魏黑卯以匿嫌殺丘邴章,(匿嫌,私恨也。

)邴章之子來丹謀復父仇,而丹氣甚猛,其形甚露。

(露,羸。

)恥假力於人,誓以手劍。

而黑卯力抗百人,非人類也。

其視來丹猶雛鷇也。

來丹之友申抱曰:"子怨黑卯至矣,黑卯之易子過矣,將奚謀焉?"來丹垂涕曰:"願子為我謀。

"申抱曰:"吾聞衛孔周其祖得殷之寶劍,一僮子服之,卻三軍之眾。

奚不請為?"來丹適衛,見孔周,執僕禮,請先納妻子,後言所欲。

周曰:"吾有三劍,惟子所擇,而皆不能殺人。

且先言其狀:一曰含光,視之不可見,運之不知,其所觸,泯然無際,經物而不覺。

二曰承影,將旦昧爽之一交一 ,日夕昏明之際,北面察之,淡淡焉若有物存,莫識其狀。

其觸物也,竊然有聲,經物而物不疾。

三曰宵練,晝則見影而不見光,夜方見光而不見形。

其觸物,騞然而過,(騞,音霍虢切。

)隨過隨合,覺疾而不血刃。

此三寶劍,傳之十三世矣,而無施於事,(不能害物。

)匣而藏之,未嘗啟封。

"來丹請其下者,孔周乃歸其妻子,跪而授其下劍。

丹再拜受之。

執劍從黑卯。

黑卯醉,偃臥牖下,自頸至腰三斬,黑卯不覺。

丹以黑卯死,趣而退。

遇卯子於門,又擊之三下,如接虛。

卯子方笑。

丹知劍不能煞人也,歎而歸。

卯醒,怒妻子曰:"醉而覆我,使我嗌疾而腰急。

"其子曰:"丹之來。

過於門。

三招我。

亦使我體疾而支強。

彼其厭我哉?"

又曰:宋有蘭子者以數干宋元君,弄七劍迭躍之,五劍常在空中。

元君大驚,立賜金帛。

又曰:周穆王征西戎,戎獻昆吾之劍,赤刀切玉如切泥。

《管子》曰:昔葛大盧之山發而出金,蚩尤受而制之,以為劍鎧,此劍之始也。

又曰:羽劍珠飾者,斬生之斧也。

《墨子》曰:良劍期乎利,不期乎莫耶。

《孫卿子》曰:干將莫耶。

巨闕辟閭。

皆古之良劍也。

《尉繚子》曰:吳越臨戰,左右進劍。

《吳子》曰:夫提鼓揮捊,臨難決疑,接兵用刃,此將軍也。

一劍之任,非將軍事也。

又曰:一賊鋏劍擊於市,萬人無不觸辟者。

臣以為非一人獨勇,一市萬人皆不肖。

《一屍一子》曰:水試斷鵠雁,陸試斷牛馬,所以觀良劍也。

《燕丹子》曰:荊軻左手把秦王袖,右手椹(音砧。

)其胸。

秦王曰:"今日之事從子計耳。

乞聽琴聲而死。

"召姬人鼓琴,聲曰:"羅縠單衣可裂(司德狀拜二)而絕,八尺屏風可超而越,鹿盧之劍可負而拔。

"王於是奮袖超屏風而走,荊軻擲劍中銅柱焉。

《淮南萬畢術》曰:拔劍倚戶,兒不夜驚。

又曰:夫淳劍魚腸之始,下夫擊則不能斷,刺則不能入。

(高誘注曰:魚腸,文繞屈譬若魚腸。

)

又曰:劍工惑劍之似莫耶者,惟歐冶能名其種。

(歐冶,良工也。

)玉工眩玉之似碧盧者,惟猗頓不失其情。

(碧盧,或作武夫。

猗頓,魯之富人,能知玉理,不失其情也。

)

《抱朴子》曰:歐冶不能鑄鉛錫為干將。

《符朗子》曰:符朗棄千金之劍,抱朴子趨曰:"何夫子棄大而存小乎?"符朗不應。

《賈子》曰:古者天子二十而冠,帶劍。

諸侯三十而冠,帶劍。

大夫四十而冠,帶劍。

隸人不得冠,庶人不帶劍。

《亢蒼子》曰:蜚景之劍,威集白日,氣成紫霓,以之封獲,則刀劂(俱衛切。

)刃也無擇,(蜚景,神劍也。

劂,鎌也。

神劍雖利,以之獲稻,猶同於鎌刀者也。

)及夫凶邪流毒沸渭不靖,加之運掌之上,千里之內不留行矣。

(凶邪流毒,濕疫之氣也。

此神劍之能辟凶邪,故威光所行,千里之內未嘗留止者也。

)

宋玉《大言賦》曰:長劍倚天外。

班固《幽通賦》注曰:衛靈太子蒯聵為無道,好帶長劍,長一丈。

公煉乃作短者,長一尺。

公知不可以傳國,乃逐之。

《魏都賦》曰:劍則流彩之珍,素質之寶,或虹蔚波映,或龜文龍藻,服之可以威百蠻,指麾可以開昏擾。

《古詩》曰:腰中鹿盧劍,可直千萬餘。

(《博物誌》曰:劍後鹿盧名曰屬鏤。

)

又曰:何意百煉鋼,化為繞指柔。

班固詩曰:寶劍直千金。

又曰:延陵輕寶劍。

曹子建詩曰:拊劍西南望。

一江一 文通詩曰:倚劍臨八荒。

宋鮑昭詩曰:雙劍將別離,先在匣中鳴。

雌沉吳一江一 裡,雄飛入楚城。

吳一江一 深無底,楚關有崇扃。

一為天地別,豈直限幽明。

神物終不隔,千祀倘還並。

梁吳均《詠寶劍詩》曰:我有一寶劍,出自昆吾溪。

照人如照水,切玉如切泥。

鍔邊霜凜凜,匣上風淒淒。

寄語張公子,何當來見攜。

梁崔鴻《詠劍詩》曰:寶劍出昆吾,龜龍夾採珠。

五一精一初獻術,千戶竟論都。

匣氣沖牛斗,山形轉鹿盧。

欲知天下貴,持此問風一胡一 。

曹植《七啟》曰:步光之劍,(越劍名。

)華藻繁縟。

飾以文犀,彫以翠綠。

綴以驪龍之珠,錯以荊山之玉。

陸斷犀象,未足稱雋。

隨波截鴻,水不漸刃。

張景一陽一《七命》曰:楚之一陽一劍,歐冶所營。

(一陽一,劍名也。

)耶溪之挺,赤山之一精一。

銷逾羊頭,(羊頭骨銷之也。

)鏷以鍛成。

乃煉乃鑠,萬辟千灌。

(皆銷練名。

)豐隆奮椎,飛廉扇炭。

神氣化成,一陽一文一陰一縵。

既亦流綺星連,浮彩艷發,光如散電,質如曜雪,霜鍔水凝,冰刃霜絜,形冠豪曹,名珍巨闕。

指鄭則三軍白首,麾晉則千里流血。

豈徒水截蛟鴻,陸灑奔駟。

斷浮翮以為三,絕重甲而稱利。

又曰:。

若其形震薛燭,光駭風一胡一 ,價兼三鄉,聲貴兩都。

或馳名傾秦,或夜飛去吳,功冠萬載,威曜無窮。

揮之者無前,擁之者身雄。

可以從服九國,橫制八戎,爪牙景附,函夏承風,此蓋希代之神兵也。

《楚辭》曰:執堂溪(堂溪,劍名。

)以拂蓬,秉干將以割肉。

又曰:撫長劍兮玉珥。

(珥,劍也鐔。

)

又曰:余玄好此奇服,年既老而不衰。

帶長鋏之陸離,冠青雲之崔危(高貌。

)

後漢公孫瑞《劍銘》曰:天生五才,金德惟剛。

從革作辛,含景吐商。

辨物利用,勳伐彌彰。

暨彼良工,歐冶干將。

爰造寶劍,巨闕墨一陽一。

精通皓靈,獲茲休祥。

剖山竭川,虹霓消亡。

昭威耀武,震動遐荒。

楚以定霸,越以取強。

晉裴景聲《文身劍銘》曰:器以利顯,實以名舉。

長劍耿介,體文經武。

陸斷玄犀,水截輕羽。

九功斯像,七德是輔。

晉張協《太阿劍銘》曰:太阿之劍,世載其美。

淬以清波,斂以越。

如玉斯曜,若景在水。

不運自肅,率土從軌。

梁簡文帝《謝敕賚方諸劍等啟》曰:才發玉函,雕奇溢目。

始開牙撿,麗飾一交一 陳。

已疋丹霞之暉,乍比青雲之制。

身文且貴,器用惟宜。

寒暑兼華,左右相照。

梁沈約《為東宮謝敕賜孟嘗君劍啟》曰:田文重氣殉名,四豪莫及。

寶劍雄身,故能威陵秦楚。

人高事遠,遺物足奇。

謹加玩服,以深存古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