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十七 ◎兵部四十八:《孫子》曰:下政攻城。攻城之法為不得已,修櫓、橨轀,具器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十七 ◎兵部四十八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十七 ◎兵部四十八

○攻圍上

《孫子》曰:下政攻城。

攻城之法為不得已,修櫓、橨轀,具器械,三月而後城,距闉又三月而後已。

(修,治也。

櫓,大楯也。

橨轀,車也。

轒狀,其下四輪,從中推之至城。

器械者,機關攻守總名,蜚臨,雲梯之屬,距闉勇士積而前以附其城也。

)將不勝其忿,而蟻附之,則殺士三分之一分,而城不拔者,攻之災也。

(將忿,不得攻器,而使卒緣城上,如蟻緣牆,殺士也。

)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戰,拔人之城而非攻,毀人之國而非久,必以全爭於天下,故兵不頓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

(不以敵戰而必全得之,意勝於天下,不頓兵血刃也。

)

又曰:不可勝則守,可勝則攻。

(敵攻已,可勝也。

)守則不足,攻則有餘。

(吾所守者,力不足也。

所以攻者,力有餘也。

)所以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,(因其山水丘陵之固。

)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,(因天時地利之變,若動於九天之上也。

)故能自保而全勝也。

又曰: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。

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必攻也。

(謂敵之惜者也。

)故善攻者,敵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。

(情不洩也。

)微乎微乎,故能隱於常形;神乎神乎,故能為敵司命。

進不可御者,沖其虛也;退而不可追也,速而不可及也。

(卒往攻其虛,解退又疾也。

)故我欲戰,敵雖高壘深溝,不得不與我戰者,攻其所必救之。

(絕糧道,守歸路,攻君王也。

)我不欲戰,畫地而守之,(軍不煩也。

)敵不得與我戰者,乘其所之。

(乖,戾也,戾其道示以利害,使疑之。

我未修壘塹,敵人不敢敵我者,以形勢之長,攻,就能加之於敵也。

)

《左傳》曰:晉荀吳帥師伐鮮虞,圍鼓。

(鼓白,狄之別種也。

巨鹿郡曲一陽一縣有鼓聚。

)鼓人或請以城叛,穆子弗許。

曰:"或以吾城叛,吾所惡也。

人以城來,我獨何好焉?"使敵殺叛人而繕守備。

圍鼓三月,鼓人請降,使其民見,曰:"猶有食色,姑修而城。

"軍吏曰:"獲城而弗取,何以事君?"穆子曰:"吾以事君也。

獲一邑而教民怠,將焉用邑?人能事其君,我亦能事吾君。

卒義不爽,(爽,差。

)好惡不愆,城可獲而民知義所。

(知義所在。

)有死命而無二心,不亦可乎!"鼓人告食竭力盡,而後取之。

克鼓而反,不戮一人,以鼓子鳶鞮歸。

(鼓君名。

)

又曰:齊高發帥師伐莒。

初,莒有婦人,莒子殺其夫,已為嫠婦。

及老,托於紀鄣,(紀彰,莒邑。

)紡焉以度而去之。

(因紡纑連所以度城藏,欲待外攻以報仇也。

)及師至,則投諸外,(投繩城外。

)或獻諸子占。

子占使師夜縋而登。

(緣繩登城。

)登者六十人,縋絕,師鼓噪。

城上之人亦噪。

莒共公懼,啟西門而出。

七月丙子,齊師入紀。

(《傳》言:怨不在大。

)

又曰:晉侯,秦伯圍鄭,晉軍函陵,秦軍汛南。

佚之狐言於鄭伯曰:"國危矣,若使燭之武見秦君,師必退。

"(佚之狐,燭之武,皆鄭大夫也。

)公從之。

辭曰:"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,今老矣,無能為也。

"公曰:"雖然,鄭亡,子亦有不利焉。

"許之,夜縋而出,見秦伯。

又曰:齊侯曰:"以此眾戰,誰能御之?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?"

又曰:楚子圍鄭。

旬有七日,鄭卜行成,不吉。

卜臨於太宮,(臨,哭也。

太宮,鄭太祖廟。

)且巷出車,吉。

(示將見遷。

)國人一大臨,守陴者皆哭。

(陴者,城上脾睨也。

皆哭者,告楚窮也。

)楚子退師,鄭人修城,進復圍之,三月克之,(哀其窮,故為退師,尚不服,故獲圍之九十日。

)入自皇門,至於逵路。

(方九軌曰逵。

)鄭伯肉袒牽羊以逆,(示服為臣僕也。

)曰:"孤實不天,(不為天所佑。

)不能事君,使君懷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

敢不唯命是聽。

其俘諸一江一 南以實海濱,亦惟命。

其剪以賜諸侯,使臣妾之,亦惟命。

若惠顧前好,(世有盟誓。

)使改事君,夷於九縣,(楚滅九國以為縣也。

)君之惠也,孤之願也,非所敢望也。

敢布腹心,君實圖之。

"

又曰:齊侯伐我北鄙,圍龍。

(魯邑。

)頃公之嬖人盧蒲就魁門焉,(攻龍門也。

)龍人囚之。

齊人曰:"弗殺!吾與而盟。

"弗聽,殺而膊諸城上。

(膊,磔也。

)齊侯怒,親鼓,士陵城,三日,取龍。

《國語》曰:晉獻公見翟柤之氛,歸寢不寐。

(翟相國名也。

言有亡國之氣也。

一曰敵國有善祥,則己國兇惡也。

)卻叔虎朝,公語之。

遂伐翟柤,叔虎乘城,被羽先登,克之。

(羽,羽衣。

登,並其城也。

)

《戰國策》曰:平原君謂馮忌曰:"寡人欲出兵攻燕,何如?"對曰:"不可!夫以秦將伐武安君公孫起乘十勝之威,與馬服子戰於長平之下,大敗趙師,自以餘兵圍邯鄲之城。

趙以十敗之餘眾,收破軍之弊,而秦罷於邯鄲之下。

趙守而不可拔者,以攻難而守易也。

今趙非有十克之威,而燕非有長平之禍也。

今一敗之禍未復,而欲以罷趙攻強燕,強秦以兵承趙之弊,此乃強吳所以亡,而弱越所以霸也。

故臣未見燕之所攻也。

"平原曰:"善!"

又曰:樂羊為魏將,而攻中山。

其子在中山,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羹,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,盡一杯。

文侯曰:"樂羊以我故,食其子之羹,賞其功而疑其心。

"

又曰:秦攻趙,蘇子說秦王曰:"臣聞王之於民也,多聽而時用之,是故事無敗也。

臣聞懷重寶者不夜行,任大功者不輕敵,是以賢者任重而行恭,智者功大而辭順。

故民不惡其尊,世不妒其業。

"秦乃解兵,諸侯休,天下安,不相攻二十九年。

《史記》曰:秦末,沛公破南一陽一,南一陽一守齮走,保城守宛。

(齮,魚綺切。

)張良曰:"沛公雖欲急入關,秦兵尚眾,距險。

今不下宛,宛從後擊,強秦在前,此危道也。

"於是沛公乃夜引軍從他道還,更張旗幟,黎明,圍宛城三匝。

(黎,未也,未明之貌。

頃已圍之,事畢方明。

又言:黎,黑色,亦未明也。

)南一陽一守欲自剄。

其舍人陳恢曰:"死未晚也。

"乃逾城見沛公,曰:"臣聞足下約,先入鹹一陽一者王之。

今足下留守宛。

宛,大郡之都也,連城數十,人庶眾,積蓄多,吏人自以為降必死,故皆堅守乘城。

今足下盡日止攻,士死傷者必多;引兵去宛,宛必隨足下後。

足下前則失鹹一陽一之約,後又有強宛之患。

為足下計,莫若約降,封其守,因使止守,引其甲卒與之西。

諸城未下者,聞聲爭開門而待,足下通行無所累矣。

"沛公曰:"善。

"乃以宛守為殷侯,封陳恢千戶。

引兵而無有不下者。

又曰:武安君白起攻韓,拔九城,斬首五萬。

又曰:《周本紀》曰:古公積德行義,國人皆戴之。

獯育戎狄攻之,欲得財物,與之。

已復攻,欲得地與民。

民皆怒,欲戰。

古公曰:"今戎翟所為攻戰,以吾地與民。

民之在我,與其在彼,何異?民欲以我故戰,殺人父子而君之,子不忍為。

"

《漢書·李陵傳》曰:單于急攻陵,陵居谷中,虜在山上,四面射之,矢下如雨。

又曰:李廣利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至貳師,取善馬,故號"貳師將軍"。

當道小國各堅守,不肯給食。

攻郁城,殺傷甚眾,引而還。

天子聞之大怒,使使遮玉一門 關,曰:"軍有敢入輒斬之。

"貳師恐,益發惡少年及邊騎六萬人伐宛。

宛城外流水,於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,攻之三十餘日。

宛貴人相與謀,遣人到貳師軍約:"漢無攻我,我盡出善馬。

"貳師許之,取善馬、中馬以三千匹餘。

《後漢書》曰:河南賊董憲招誘五校餘賊步騎數千人屯建一陽一,去昌慮三十里。

光武親征至番,(音波)去憲百餘里。

諸將請進,帝不聽。

知五校乏食當退,敕各各堅壁,以待其弊。

頃之,五校糧盡,果引去。

帝乃親臨,四面攻憲,三日大破之。

又曰:王郎起兵,光武自薊至信都,使鄭禹發奔命,得數千人。

令自將之,別攻,拔樂一陽一。

又曰:龐萌、董憲反,與蘇茂校(音效)強合兵三萬,急圍桃城。

光武時在蒙,聞之,乃留輜重,自將輕騎二千、步騎數萬,晨夜馳赴,師次任城,去桃城六十里。

且日:"諸將請進。

"賊亦挑戰,帝不聽,乃休士養銳以挫其鋒。

城中聞車駕至,眾心固。

時吳漢等在東郡,馳使召之。

萌等乃悉兵攻城二十餘日,眾疲睏而不能下。

及吳漢等到,乃率眾軍進桃城,帝親自搏戰,大破之。

又曰:張步據齊地,漢將耿弇總兵討之。

張步使其大將費邑軍歷下,又分守祝阿、鍾城。

弇先擊祝阿,自晨攻城,未日中而拔之,故開圍一角,令其眾得奔歸鍾城。

鍾城人聞祝阿已潰,大恐懼,遂空壁亡去。

又曰:漢將朱俊與荊州刺史徐璆共討黃巾,擊賊帥趙弘,斬之。

賊餘帥韓忠復據宛乞降,司馬張超請聽之。

雋曰:"兵有形同而勢異者。

昔秦項之際,人無定主,故賞降附勸以來耳。

今海內一統,惟黃巾造寇,納降無以勸善,討之足以懲惡。

今若受之,更開逆意,賊利則進戰,鈍則乞降,縱敵長寇,非良計也。

"因急攻,連戰不克。

俊登土山睹之,顧謂張超曰:"吾知之矣。

賊今外圍周固,內營逼急,乞降不受,欲出不得,所以死戰也。

萬人一心,猶不可當,況十萬乎!其害甚矣。

不如撒圍,並兵入城。

忠見圍解,勢必自出,出則意散,易破之道也。

"既而解圍,忠果出戰,俊因擊,大破之。

忠等皆降。

又曰:曹公破袁尚,拔鄴,進圍壺關。

令曰:"城拔,皆坑之。

"連日不能下。

其將曹仁謂公曰:"夫圍城必開之,所以開其生路也。

今許之必死,將卒自以為守。

且城固而糧多,攻則士卒傷,守則曠日持久。

今頓兵堅城之下,攻必死之,慮非良計也。

"曹公從之,遂降其城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張步都臨淄,使弟玄武將軍藍將兵守西安,去臨淄四十里,耿弇引軍營臨淄、西安之間。

弇視西安城小而堅,藍兵又一精一,未易攻也。

臨淄諸郡太守相與雜居,人不專一,其聲雖大而虛,易攻。

弇內欲攻之,告令軍中治攻具,後五日攻西安,復縱生口令歸。

藍聞之,晨夜守城。

至期日夜半,令軍皆食,會明,求乞攻西安,臨淄不能救也。

弇曰:"然吾故揚言欲攻西安,今方自憂治城具,而吾攻臨淄,一日必拔,何救之有?吾得臨淄即西安孤,必覆亡矣,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。

且西安城堅,一精一兵二萬人,攻之未可卒下,卒必多死傷。

正使得其城,張藍引兵突臨淄,更強勒兵,憑城觀人虛實,吾深入敵城,後無轉輸,旬月之間,不戰而困,諸軍不見是爾。

"弇遂擊臨淄,至日中破之。

張藍聞臨淄破,果將其眾亡。

《一江一 表傳》曰:郭典字君業,為鉅鹿太守,與中郎將董卓攻黃巾賊張寶於下曲一陽一。

典作圍塹而卓不肯。

典曰:"受詔攻賊,有死而已。

"使諸將引兵屯東,典獨於西當賊之沖,晝夜進攻。

寶由是城守不敢出。

時為之語曰:"郭君圍塹,董將不許,幾令狐狸,化為豺虎。

賴我郭君,不畏強禦,轉機之間,敵為窮虜。

猗猗惠君,實邈疆土。

"

《英雄記》曰:袁尚使審配守鄴,曹操進軍攻鄴。

審配將馮禮為內應,開突門內操兵三百餘人,配覺之,從城上以大石擊門,門閉,入者皆死。

操乃鑿塹圍,回四十里,初令淺,示若可越。

配望見,笑而不出。

操令一夜 浚之,廣深二丈,決漳水灌之,自五月至八月,城中餓死者過半。

尚聞鄴急,將兵萬餘人還救。

操逆擊,破之。

尚走,依曲漳為營,操復圍之。

尚懼,遣一陰一夔、陳球琳請降,不聽。

尚還走藍田,操復進,急圍之,尚將馬延等臨陣降,眾大潰,尚奔中山。

盡收其輜重,得尚印綬、節鉞及衣物,以示城中,城中崩沮。

審配命士卒曰:"堅守死戰,操軍疲矣。

幽州方至,何憂無主?"以其兄子榮為東門校尉,榮夜開門內操兵,配猶拒戰,城陷,生獲配。

意活之,配意氣壯烈,終無撓辭,見者莫不歎息。

遂斬之。

《魏志》曰:袁紹圍太祖於官渡,糧乏。

問計於賈詡,詡曰:"公明勝紹,勇勝紹,用人勝紹,決機勝紹。

有此四勝,而半年不定者,但顧萬全故也。

必決其機,須臾可定。

"太祖曰:"善。

"乃棄兵出,為圍擊紹,紹軍大潰,河北平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