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五十 ◎職官部四十八:《通典》曰:司隸,周官也。掌五隸之法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五十 ◎職官部四十八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五十 ◎職官部四十八

○司隸校尉

《通典》曰:司隸,周官也。

掌五隸之法。

辨其物而掌其政令,(五隸,謂罪隸、蠻隸、閩隸、夷隸貉隸也。

物謂衣服、兵器之屬。

)帥其民而捕其盜賊。

《漢書》曰:諸葛豐為司隸校尉,無所迴避,京師為之語曰:"間何闊,逢諸葛。

"言間者何久闊不相見,以逢諸葛故也。

侍中許章以外屬貴幸,賓客犯法,與章相連。

豐欲劾奏,適逢章出,豐駐車舉節招章曰:"下!"欲收之。

章馳去,豐奔車逐之。

章突入殿得免,由此成帝遂收豐節也。

又曰:鮑宣,字子都。

明經,為司隸。

丞相孔光行園陵,官屬行馳道中,宣使鉤止丞相掾史,沒入其車馬,以摧辱宰相。

事下御史中丞,官欲捕從事,閉門不內。

宣坐閉拒使者,大不敬,下獄。

博士弟子王鹹舉幡太學下,曰:"欲救鮑司隸者,會此下。

"諸生會者千餘人。

朝日,遮丞相孔光自言,丞相車不得行。

宣罪減死一等。

又曰:蓋寬饒,字次公。

為司隸校尉,子常步行。

好直言犯上,無所迴避。

又曰:王駿為司隸校尉,奏免丞相匡衡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鮑永為司隸校尉。

時趙王良從上送中郎將來歙喪還,入夏城門中,與五官將車相逢,道迫,良怒,召門候岑遵,叩頭馬前。

永劾奏良曰:"今月二十七日,車駕臨故中郎將來歙喪還,車駕過,須臾趙王良從後到,與右中郎將張邯相逢城門中,道迫狹,叱邯旋車,又召門候岑遵詰責,使前走數十步。

按良諸侯藩臣,蒙恩入侍,知遵帝城門候吏六百石,而肆意加怒,令叩頭都道,走馬頭前。

無藩臣之禮,大不敬也。

"

《後漢書》曰:鮑昱為隸,在職奉法守正,有父風。

永平五年,坐救火遲,免。

又曰:鮑永為司隸,鮑恢為都官從事,並不避強禦。

詔策曰:"貴戚且當斂手,以避二鮑。

"其見憚如此。

永子昱,復為司隸,初拜使封一胡一 降檄。

世祖遣問昱曰:"有所怪否?"對曰:"臣聞故事,通官文書不著姓名。

又當司徒露布,怪使司隸下書而著姓也。

"上曰:"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復為司隸。

"

又曰:李膺,字元禮,拜司隸校尉。

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,貪殘無道,畏膺而逃,藏讓捨柱中。

膺率將吏破柱取朔,付獄殺之。

讓冤於帝,帝詔詰膺,膺曰:"昔仲尼為魯司寇,七日而誅少正卯。

今臣到官已積旬,懼以淹留為愆,不意獲速疾之罪。

乞留五日,克殄元惡。

"帝謂讓曰:"汝弟之罪也。

"自是宦官屏氣,休沐不敢復出。

帝問其故,並叩頭泣曰:"畏李司隸也。

"

又曰:司隸校尉下邳趙興,亦不恤諱忌,(恤,憂也。

)每入官舍,輒更繕修館宇,移穿改築,故犯妖禁,而家人爵祿益用豐熾,官至穎川太守。

子峻太傅,以才器稱。

孫安代魯相,三葉皆為司隸,時稱其盛。

又曰:一江一 馮上言,宜令司隸校尉督察三公;陳元議以為不宜使有司省察公輔,乃止。

《續漢書》曰:一陽一球,字方正,漁一陽一人也。

少有勇氣,尚書令中常侍王甫、曹節等秉權勢,球常唾手拊髀曰:"一陽一球作司隸,此曹子何得爾耶!"尋為司隸,明日詣闕謝恩。

甫時休下在捨,球報甫罪,收至洛一陽一詔獄,自臨拷之。

甫子萌亦見收。

又曰:牟融拜司隸校尉,典司京都,執憲持平,多所舉正。

百僚莫不敬憚。

又曰:《百官志》曰:"司隸校尉一人,比千石。

孝武持節,常察舉百僚以下及京師近都犯法者。

"

謝承《後漢書》曰:華松擢為司隸校尉。

是時貴戚專勢,有司軟弱,莫敢糾罰。

松下車閉閣,不通私書,不與豪右相見,奸慝犯者輒死,奏馬氏三侯,群豪斂手。

應劭《漢官儀》曰:司隸校尉,糾皇太子、三公以下,及旁州郡國無不統。

陛坐見諸卿皆獨席。

《魏志》曰:徐宣遷司隸校尉,轉散騎常侍,從至廣陵。

大軍乘舟,風浪暴起,帝船回到,宣船在後,凌波而前,群寮無先至者。

帝壯之。

又曰:鍾會為司隸校尉。

雖在外司,時政損益,當世與奪,無不畢綜。

《晉書》曰:傅玄轉司隸校尉。

獻皇后崩於弘訓宮,設喪位。

舊制,司隸於端門外坐,在諸卿上,絕席。

而入殿按本品秩,在諸卿下。

以次坐,不絕席。

而謁者以弘訓宮為殿內,制玄位在卿下。

玄恚怒,厲聲色而責謁者。

謁者妄稱尚書所處,玄對百寮而罵尚書以下。

御史中丞庾純奏玄不敬,玄又自表不以實,坐免官。

然玄天性峻急,不能有所容;每有奏劾,或值日暮,捧白簡,整簪帶,竦踴不寐,坐而待旦。

於是貴游懾伏,台閣生風。

臧榮緒《晉書》曰:傅鹹以議郎長兼司隸校尉。

鹹前後固辭,辭旨懇切。

上不聽,切敕使者逼就拜授。

鹹悲鯁傷咽,以身無兄弟,職無假,到官之日喪祭無主,重自陳乞,遂不見聽。

乃於官捨設靈坐,朔望奉祭。

鹹臥病治職。

時朝廷寬弛,豪右放恣,郡縣容縱,寇盜充仞,攻篡囚徒,掠奪市道。

公私情托,朝野溷淆。

鹹於是奏免河南尹,京都肅然,貴戚憚之。

數月之間,三奏免選官。

奏按謇諤,終無曲撓,雖不見從,有司肅然。

《晉志》曰:漢武帝初置十三州刺史各一人,又置司隸校尉,察三輔、三河、弘農七郡。

《晉諸公贊》曰:劉毅,字仲雄。

為司隸,奏太尉何曾、尚書劉實父子及羊琇、張他等,所犯狼藉。

司部守令事相連及,睹風投印綬者甚眾,皆以為毅能繼諸葛豐、蓋寬饒也。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前秦錄》曰:王猛望燕師之眾,惡之,謂一鄧一 羌曰:"今日之事非將軍莫可以捷也,成敗之機在斯一舉,將軍其勉之!"羌曰:"若以司隸見與者,公無以為憂。

"

《唐書·官品志》曰:司隸台大夫一人,正四品,掌諸巡察。

其所掌六條: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;二察官人貪殘害政;三察豪強姦一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;四察水旱蟲災不以實言,枉徵賦役及無災妄蠲免者;五察部內賊盜不能窮逐,隱而不申者;六察德行、孝悌、茂才、異行隱而不貢者。

每年二月乘軺巡郡縣,十月入奏。

《英雄記》曰:董卓謂王允曰:"欲得一快司隸校尉,誰可作者?"允曰:"惟有蓋勳元、周京兆耳。

"卓曰:"此明智有餘,不可假以雄職。

"

《列異傳》曰:故司隸尉上一黨一 鮑子都,少時為上計掾,於道中遇一書生獨行。

時無伴,卒得心痛。

子都下車為按摩,奄忽而亡,不知姓名。

有素書一卷,銀十餅。

即賣一餅以殯,其餘銀及素書著腹上,咒之曰:"若子魂靈有知,當令子家知子在此。

今使命不獲久留。

"遂辭而去。

至京師,有驄馬隨之,人莫能得近,惟子都得近。

子都歸行失道,遇一關內侯家。

日暮往宿,見主人呼一奴一,通刺。

一奴一出見馬,入白侯曰:"外客盜騎昔所失驄馬。

"侯曰:"鮑子都上一黨一 高士,必應有語。

"侯曰:"若此,乃吾馬,昔年無故失之。

"子都曰:"昔年上計遇一書生,卒死道中……"具述其事,侯乃驚愕曰:"此吾兒也。

"侯迎喪開槨,視銀書如言。

侯乃舉家詣闕上薦子都,聲名遂顯。

至子永、孫昱,並為司隸。

及其為公,皆乘驄馬,故京師歌曰:"鮑氏驄,三入司隸再入公;馬雖疲,行步轉工。

"

《傅咸集·敘》曰:司隸校尉,舊號臥虎,誠以舉綱而萬目理,提領而眾毛順。

○州牧

《漢書》曰:何武與翟方進共奏曰:"古選諸侯賢者以為州伯。

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,選第大吏,所薦位高至九卿,所惡立退,任重職大。

《春秋》之義,用貴治賤,不以卑臨尊。

刺史位下大夫,而臨二千石,輕重不相準。

請罷刺史,更置州牧,以應古制。

"奏可。

《續漢書》曰:皇甫嵩領冀州牧,奏請一年租以賑饑民。

民歌曰:"天下亂兮,市為墟;母不保子兮,妻失夫;賴有皇甫兮,復安居。

"

《吳志》曰:呂范拜揚州牧。

性好威儀,州民如陸遜、全琮及貴公子,皆修敬虔肅,不敢輕脫也。

其居家服飾,於時奢靡,然勤事奉法,故權悅其忠,不怪其侈。

又曰:《呂岱傳》:"廖式作亂,圍城邑,零陵、蒼梧、茂林諸郡一騷一擾。

岱自表輒行,星夜兼路。

權遣使追拜岱一交一 州牧。

"

《晉書》曰:張茂為涼州牧,武公軌之子也。

築靈鈞台,周輪八十餘堵,其高九仞。

武陵人閻曾夜叩門呼曰:"武公遣我來,曰:何故勞百姓而築台乎?"姑臧令辛巖以增妖妄,請殺之。

茂曰:"吾信勞人。

曾稱先君之令,何為妖乎?"太府主簿馬魴諫曰:"今世難未夷,惟當弘尚道業,不宜勞役崇飾台榭。

且比年已來,轉覺眾務日奢於往,每所經營,輕違雅度,實非士女所望於明公也。

"茂曰:"吾過也。

"命止作役。

又曰:張駿為涼州牧,刑清國富,群僚勸進稱涼王,領秦、涼二州牧,置公卿百官,如魏武、晉文故事。

駿曰:"此非人臣所宜言也。

敢有言此者,罪在不赦。

"然境內皆稱之為王。

《北史》曰:裴俠嘗與諸牧守俱謁周文,文命俠別立,謂諸牧守曰:"裴侯清慎奉公,為天下之最,令眾中有如俠者,可與之俱立。

"眾皆默然,無敢應者。

周文乃厚賜俠,朝野歡服焉,號為獨立使君。

《北史》曰:後魏廣一陽一王嘉遷司州牧,嘉表請於京四面築坊三百二十三,各週一千二百步,乞發三正復丁以充茲役,雖有暫勞,奸盜永止。

詔從之。

《後周書》曰:蘇綽為六條詔書,奏施行之。

太祖甚重之,常置諸座右。

又令百司一習一 誦之。

其牧守令長,非通六條計帳者,不得居守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