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七十二 ◎人事部十三:《說文》曰:髀,股外也。又曰:股,髀也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七十二 ◎人事部十三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七十二 ◎人事部十三

○髀股

《說文》曰:髀,股外也。

又曰:股,髀也。

《釋名》曰:髀,卑也,在下稱也;股,固也,為強固也。

《易·說》:卦曰:《巽》為股。

《春秋玄命苞》曰:髀之為言歧也。

一陰一二,故人兩髀。

《尚書·咎繇謨》:帝曰:"臣作朕股肱耳目。

"

《左傳·僖中》曰:宋公及楚人戰於泓,宋公既成列,楚人未濟。

司馬曰:"彼眾我寡,及其未濟也,請擊之。

"公曰:"不可。

"既陣而後擊之,宋師敗績,公傷股。

又《襄四年》曰:齊侯襲莒門於且於,(且於,莒邑。

)傷股而退。

又《襄二十五年》曰:崔杼之亂。

甲興,公登台而請,弗許。

公逾牆。

又射之,中股。

又《哀下》曰:衛石圃攻公,公逾於北方而墜,折股。

《戰國策》曰:蘇秦讀書欲睡,引錐自刺其股,血流至踵。

《漢書》曰:高祖股上有七十二黑子。

又曰: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。

家貧無以自通,乃早掃齊捨。

人門,因得自進。

及灌嬰責其勸齊王反狀,勃曰:"失火之家,豈暇先言大人,然後救火乎?"因退,股戰不能言。

嬰曰:"人謂勃勇,庸妄人耳,何能為乎?"

《東觀漢記》曰:耿弇擊張步於東城,飛矢中弇股,以手中刀截之,軍中無知者。

《魏志》曰:諸葛亮軍退,司馬宣王使張郃追之。

郃曰:"軍法,圍城必闕,歸軍勿追。

"宣王不聽,郃不得已逐之,蜀軍乘高佈伏,弓一弩一亂髮,矢中郃髀股。

《一江一 表傳》曰:孫策攻苲融,為流矢中,傷股,不能乘馬,因自輿還。

《九州春秋》曰:劉備奔荊州,劉表甚敬禮之。

備作上客數年,嘗於坐中起,至廁,見髀裡肉生,流涕還坐。

表問備,備曰:"昔年嘗身不離鞍,髀肉皆消,今不復騎,髀裡生肉,日月若馳,老將至矣,而功業不立,是以悲耳。

"

《晉中興書》曰:王恭敗,單馬奔曲阿,不堪久騎,兩髀生瘡,不能復去。

曲阿人殷礭以船載之,為一胡一 浦尉所得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後周盧昌期、祖英伯反,宇文神舉討平之。

神舉以英伯壯節,欲令寬赦,軍人已割其髀肉如鵝卵矣,英伯顏色不變,遂遣誅之。

《唐書》曰:李勣初平王世充,獲其故人單雄信。

勣表稱其武藝,請以官爵贖之,高祖不許。

臨將就戮,勣對之號慟,割股肉以啖之曰:"生死永訣。

"

《典略》曰:王苻字節信,安定人,渡遼將軍皇甫規去官歸安定,有人前以貨買雁門太守者亦去官歸,書刺從規,規臥不迎,使呼入。

既坐,問啖雁美乎?又以其刺刮髀,聞苻至,大禮之。

段龜龍《涼州記》曰:隱王張美人,年色壯艷,出家為道。

呂隆逼之。

張自投門樓,雙股頓折。

口誦經,色自若,俄而死。

《太公金匱》曰:武王伐殷,丁侯不朝,尚父乃引畫丁侯射之。

丁侯病,遣使請臣,尚父乃以十干日別去箭,丁侯病乃愈。

四夷聞,皆懼,越裳氏獻白鳥也。

《山海經》曰:長股國為人常被發,一曰長腳。

范注方曰:青龍中,司徒吏顏奮女苦風,一髀偏枯。

農犢民為穿地作坑,取雞矢、荊葉燃之,令煙,內脛坑中,視蟲出,長尺,頭尾赤,病癒。

○臀

《廣雅》曰:臀,謂之脽,亦謂脺。

(雎,音誰。

臎,音翠。

)

《釋名》曰:臀,鄂也。

高厚有殿鄂也。

《周易·困卦·初六》曰:臀困於株木,入於幽谷,三歲不覿,凶。

又《姤卦》曰:臀無膚,其行次且。

《國語》曰:晉成公之生,其母夢神規其臀以黑,曰:"使有晉國。

"故名之黑臀。

○膝

《釋名》曰:膝,申也,可屈申也。

膝頭曰。

,圓也,因形圓而名之。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曰:穆公問子思曰:"為舊君反服,古歟?"子思曰:"古之君子,進人以禮,退人以禮;今之君子,進人若將加諸膝,退人若將墜諸淵。

無為戎首,不亦善乎?又何反服之禮之有?"

《孝經》曰:故親生之膝下,以養父母曰嚴。

《史記》曰:衛鞅復見孝公,與語,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。

《魏志》曰:朱建平善相馬,文帝將出,取馬入。

建平曰:"此馬之相,今日死矣。

"文帝將乘馬,馬惡衣香,嚙帝膝,帝大怒,即使殺之。

又曰:諸葛亮復出歧山。

詔張郃督諸將至木門,與亮軍一交一 戰,飛矢中郃右膝,薨。

又曰:蘇則與董昭俱為侍中,昭嘗枕則膝臥,則推下之,曰:"蘇則膝非佞人之枕。

"

又曰:鍾繇有膝疾,拜起不便,常輿車上釣攏

《魏略》曰:初,袁熙納甄後,熙出行在幽州,後留侍姑。

及鄴城破,袁紹妻及後坐堂上,文帝入紹捨,後怖,以頭伏姑膝上,文帝謂曰:"袁夫人令新婦舉頭。

"姑乃捧後令仰,帝就視,顏色非凡,稱歎之。

太祖聞,遂為迎之。

又曰:諸葛亮在荊州,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玄、徐玄直,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。

三人務於一精一熟,而亮獨觀其大略,每晨夜從容,常抱膝長嘯,而謂三人曰:"卿諸人仕進可至郡守刺史。

"三人問其所至,亮但笑而不言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王僧辯平侯景,或謂僧辯曰:"朝士來者,孰當先至?"僧辯曰:"其周弘正乎?"俄而,弘正與弟弘讓自拔迎軍,僧辯甚喜,謂之曰:"公可坐膝上。

"弘正對曰:"可謂加諸膝也,老夫何足當之?"

《莊子》曰:黃帝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,間居三月,復往邀之,廣成子南首而臥,黃帝從下風,膝行而進。

《列女傳》曰:桀日夜與嚙嬉及宮人飲酒,常置嚙嬉於膝上,聽用其言。

黃帝《素問》曰:膝者,筋之府。

○脛

《說文》曰:脛,胻也。

(胻,一胡一 郎切。

)

《釋名》曰:脛,莖也,直而長,似物莖。

《尚書·泰誓》曰:商王受斮朝涉之脛。

(孔安國注曰:冬月見朝涉水者,謂其脛耐寒,斬視之。

)

《論語·憲問》曰:原壤夷俟。

孔子曰:"幼而不遜悌,長而無述焉。

老而不死,是為賊!"以杖叩其脛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馬援擊西羌,中流矢,貫脛,帝以璽書勞之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淳於恭養兄崇孤而教誨學問,時不如意輒呼責,數以捶自擊其脛,欲感之。

兒慚負,不敢復有過。

《魏略》曰:北丁零有馬脛國,聲似雁鶩,從膝脛以下生馬蹄,走疾於馬。

《正部》曰:夏禹治水,腓無胈,脛無毛。

《山海經》曰:一交一 脛國為人一交一 脛。

(郭璞注曰:腳脛相一交一 ,所謂一交一 趾也。

)有赤脛民。

赤水之東有長脛之國。

○腓脹

《說文》曰:腨,腓脹也。

(腨,市兗切。

腓,苻非切。

脹,直良切。

)

《易·艮卦》曰:六二,艮其腓。

又《鹹卦六二》曰:鹹其腓,凶,居則吉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馬援為隴西太守,擊羌,中矢,貫腓脹,上聞,賜羊三千、牛三百頭以養玻

《山海經》曰:無之國,為人無。

(郭璞曰:脹脹。

,音啟,又公弟切。

)

《韓子》曰:晉平公與唐彥坐而出,叔向入,公曳一足,叔向問之,公曰:"向吾侍唐子,肽未足痺而不可伸。

"

○足

《爾雅》曰:趾,足也。

《說文》曰:足在下也。

《釋名》曰:腳,卻也,以其坐時卻在後也。

《易·說卦》曰:震為足。

《尚書·說命》曰:若跣弗視地,厥足用傷。

《禮記·玉藻》曰:足容重。

(舉欲遲也。

)

又《祭義》曰: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。

門弟子曰:"夫子之足瘳矣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,何也?"樂正子春曰:"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,可謂孝矣。

不虧其體,不辱其身,可謂全矣。

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。

今幽吸孝之道,予是以有憂色也。

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,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,是故道而不徑,舟而不游,不敢以先父母一之 遺體而行危殆。

"

《左傳·莊公》曰:鄭伯治與於雍糾之亂者,刖強鉏。

君子謂強鉏不能衛其足。

又《莊公八年》曰:齊亂,殺孟一陽一於床 。

曰:"非君也,不類。

"見公之足於戶下,遂弒之。

又《成下》曰:齊刖鮑牽,仲尼曰:"鮑莊子之知不如葵,葵猶能衛其足。

"(言鮑牽居亂不能危行言遜。

)

又《昭七年》曰:衛襄公夫人姜氏無子,嬖人婤姶生孟縶。

孟縶之足不良 能行。

(跛也。

婤,音周;姶,烏合切。

)

又《哀下》曰:衛侯與諸大夫飲酒,褚師聲子襪而登席,公怒曰:"必斷而足。

"(事具手部。

)

《穀梁傳·定公》:公會齊侯於夾谷,孔子曰:"笑君者罪當死,使司馬行法焉。

"手足異門而出。

《史記》曰:韓信使人言齊偽詐多變,願吻假王,漢王大怒,張良、陳平躡漢王足,因附耳語曰:"漢方不利,寧能禁信之王乎?"

《漢書》曰:漢王、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間,漢王數羽十罪,羽大怒,伏一弩一射中漢王。

漢王傷胸,乃捫足曰:"虜中吾指。

"

又曰:張湯所愛史魯謁居病臥閭裡主人,湯自往視病,為謁居摩足。

又曰:昭帝立,遣李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一奴一招陵。

單于置酒,政等見陵,未得私語,即目視陵,而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,一陰一喻之,言可歸漢。

《後漢書》曰:李固足下有龜文。

《續漢書》曰:楊彪見漢祚將終,遂稱腳攣,不復行,積十餘年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陶侃為荊州,杜弢(間韜。

)將王真遙語,真橫腳馬上,侃說曰:"杜弢為益州刺史,盜用庫金,父死不奔喪。

君本佳人,何隨之?天下無白頭賊也。

"真聞,下其腳,辭又順。

侃知其意,使降人喻真,真乞得先信,乃截發為信。

蜀賊糧盡,真既降,而走。

《晉書》曰:陶潛無履,一江一 州刺史王弘顧左右,為之造履,左右請履度,潛便於座伸足令度焉。

弘要之還州,問其所乘,答云:"素有腳病,向來籃輿亦足自反。

"乃令一門生二兒共輿之。

《三十國春秋》曰:王濟嘗與武帝棋,濟伸腳在局下,因問孫皓曰:"聞君生剝人面一皮,何也?"皓曰:"見人臣無禮於其君者,則剝之。

"武子大慚,遽縮腳。

《晉一陽一秋》曰:周顗既遇害,王彬告之甚哀,敦怒曰:"周伯仁凡人遇汝,何為如此?"彬曰:"伯仁長者,君之親友在朝,雖無蹇諤,亦無所阿一黨一 ,且加之極刑,何痛如之。

"左右見敦盛怒,竊勸跪謝。

彬曰:"腳痛不能跪拜。

"敦復曰:"腳痛孰與頸痛。

"鹹為失色。

《續晉一陽一秋》曰:一習一 鑿齒以腳病廢於里巷。

苻堅滅樊一鄧一 。

素聞其名,與釋道安俱輿而致焉。

與語大悅。

以其蹇疾,裁堪半丁,與諸鎮書曰:"晉氏平吳,利在二陸;今破漢南,得士一人半耳。

"

《三國典略》曰:侯景左足上有肉瘤,其狀如龜。

戰慶克捷,瘤則隱起;如其不勝,瘤則低下;及奔敗,瘤陷肉中。

《唐書》曰:工部尚書賈直言父道沖,以伎術待詔翰林,因言事獲罪於代宗皇帝,詔逐之,賜鴆於路。

直言偽令其父拜四方,辭上下神祇,伺使者視稍怠,即取其鴆以飲,遂迷僕而死。

明日,鴆洩於足而後復甦。

代宗聞之,減父罪,直言亦自此病躄。

《家語》曰:南宮縚(音韜。

)見孔子,未嘗越履,往來過之,足不履影。

《老子》曰: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

《韓子》曰: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之中,獻之武王。

武王使玉人相之,曰:"石也。

"刖其左足。

武王薨,文王即位,又奉獻之。

玉人相之曰:"石也。

"刖其右足。

成王即位,和抱其璞哭於楚山之下,三日三夜,泣盡,繼之以血。

王使玉人理之,得寶焉,名曰和氏璧。

又曰:魯哀公問孔子曰:"吾聞夔一足,信乎?"對曰:"夔,人也,獨通於聲。

堯曰夔一而足矣,使為樂正。

"

又曰:晉平公與唐彥坐而出,叔向入,公曳一足,叔向問之。

公曰:"吾待唐子,肽未足痺而不敢申。

"叔向不悅。

公曰:"子欲貴,吾爵子;子欲富,吾祿子。

夫唐先生無慾也,非正坐,吾無以養之。

"

《三輔舊事》曰:武帝發兵攻衛太子,連鬥五日,白虎闕前溝中血沒足。

《吳越春秋》曰:越王念吳欲復怨,非一旦也。

苦思勞心,夜以接日。

足凊則漬之以水,冬寒則抱冰,夏熱則握火。

愁心苦志,縣膽於戶,出入嘗之,不絕於口。

《帝王世紀》曰:大禹右足文履已字。

《抱朴子》曰:老君足下有八卦。

《穆天子傳》曰:至於巨蒐氏,巨蒐之人乃獻白鶴之血以飲天子,且具牛馬之湩,(湩,乳也。

今一江一 南人多呼乳為湩,音寒凍之凍。

)以洗天子之足。

《山海經》曰:柔利國為人,一手,反膝曲足。

一曰留利之國,人足反折。

跛踵國,其為兩足皆大。

(郭璞注曰:"其人行足跟不著地也。

")

《周書》曰: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曰:"吾聞王子之語高於太山,夜寐晝居不安,不遠道願一言。

"王子曰:"吾聞太師將來,吾心甚喜。

既以見君子,喜而又懼。

吾甚年少,見子而懾,盡忘吾度。

"師曠束躅其足曰:"善哉,善哉!"王子曰:"太師何舉足驟?"師曠曰:"天寒足趵,(居劬切。

)是以數也。

"王子曰:"請入坐。

"遂席絃琴,師曠歌無射。

《瀨鄉記》:李母碑曰:老子足蹈二五。

《西京雜記》曰:廣川王發欒書塚柩,明器朽爛無餘,有一白狐見人驚走,左右逐戟之,不能得,傷其左腳。

夕,王夢一丈夫鬚眉盡白,來謂王曰:"何故傷吾左腳?"仍以杖擊王左腳。

王覺左腳腫痛,生瘡,至死不饞攏

王子年《拾遺錄》曰:周昭王夢羽人遺藥,以之塗足,則飛上天,萬里之外。

蕭廣濟《孝子傳》曰:五郡孝子者,中山、常山、魏郡、鉅鹿、趙國人也。

少去鄉里,孤無父母相隨,於衛國因結兄弟,長玄重,次仲重,次叔仲,次季仲,次稚重,期夕相事,財三千萬。

於空城中見一老姥,兄弟下車再拜曰:"願為母。

"母許焉。

積二十四年,母得病,口不能言。

五子乃仰天歎:"願使我母語。

"即便得語,謂五子曰:"吾太原斷恤猛女,嫁同縣張文賢,死亡。

我男兒名焉,遺七歲,值亂亡失,心前有七星,右足有黑識。

"語未竟而卒。

五子送喪,會朝歌長晨出,亡其記囊,疑五子所竊,收得三重。

詣河內告枉,具言始末,太守號哭曰:"生不識父,與母相失,痛不自聊,知近為五子所養。

"馳使放三重。

《會稽典錄》曰:黃昌為蜀郡太守。

初,昌為州書佐,婦寧於家,遇賊,遂流轉入蜀,為民妻。

其子犯法,乃詣昌,昌疑不類蜀人,因問所由。

對曰:"妾本會稽余姚戴次公女,州書佐黃昌妻,嘗歸家,為賊所略,遂至於此。

"昌驚呼,前謂曰:"何以識黃昌?""左足心有黑子,常言當為二千石。

"乃出足示之,相持悲泣,還為夫妻。

《楚辭·卜居》曰:漁父鼓枻歌曰:"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

"

○踝

《釋名》曰:踝,跖踝踴也。

亦因其形踝踝也。

足後曰跟,在下旁著地。

踵,聚也,上體之所鍾聚也。

《史記》曰:蘇秦握錐自厲,流血至踝。

《英雄記》曰:向詡坐板床 ,有兩踝處入板中二寸許。

《陸機別傳》曰:孟玖欺成都王穎曰:"陸機司馬孫承,備知機情,可考驗也。

"穎於是收承父子五人,考掠備加,踝骨皆脫出,終不誣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