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一十 ◎兵部四十一:《後周書·梁台傳》曰:時大軍圍洛一陽一,久而不拔。齊騎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一十 ◎兵部四十一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一十 ◎兵部四十一

○戰下

《後周書·梁台傳》曰:時大軍圍洛一陽一,久而不拔。

齊騎奄至,齊公憲率兵御之,乃有數人為敵所執。

已去陣二百餘步,台望見之,憤怒,單馬突入,射殺兩人,敵皆披靡,執者遂得還。

齊王憲每歎曰:"梁台果毅膽決,不可及也。

"

又曰:田弘討西平反羌及鳳州叛兵等,並破之。

弘每臨陣,摧鋒直前,身被一百餘箭,破骨者九,馬被十槊,朝廷壯之。

又曰:李標字靈傑。

長不盈五尺,性果決,有膽氣。

少事爾朱氏。

累遷右將軍。

魏孝武以標從為太祖帳內都督。

從復弘農,破沙苑。

標時跨馬運矛,沖堅陷陣,隱身披甲之中。

敵人見之,皆曰:"避此小兒"。

太祖初亦聞標驍悍,未見其能,至是方嗟歎之。

謂標曰:"但使膽決如此,何必要須八尺之軀也。

"

又曰:賀若敦,太祖時群盜蜂起,各據山谷。

大龜山賊張世顯潛來襲統,敦挺身赴戰,手斬七八賊,賊乃退走。

父統大悅,謂左右僚屬曰:"我少從軍旅,戰陣非一,如此兒年時膽略者,未見其人。

非惟成我門戶,亦當為國名將。

"

又曰:王雅從戰邙山。

時大軍不利,為敵所乘,諸將皆引退,雅獨回騎拒之。

敵人見其無繼,步騎競進。

雅左右奮擊,頻斬九級,敵眾稍卻,雅乃還軍。

太祖歎曰:"王雅舉身悉是膽也。

"

又曰:蔡祐字承先,從太祖戰於河橋,祐乃下馬步鬥,手殺數人。

左右勸乘馬以備急卒。

祐怒之曰:"丞相養我如子,今日豈以性命為念!"遂率左右十餘人,齊聲大呼,殺傷甚多。

敵以其無繼,遂圍之十餘重,謂祐曰:"觀君似是勇士,但弛甲來降,豈慮無富貴耶。

"祐罵之曰:"死卒!吾今取頭,自當封公,何假賊之官號也。

"乃彎弓持滿,四面拒之。

東魏人弗敢逼,乃募厚甲長刀者,直進取祐去祐。

可三十步,左右勸射之,祐曰:"吾曹性命,在一矢耳,豈虛發哉。

"敵人漸進,可十步,祐乃射之,正中其面,應弦而倒,便以槊刺殺之。

因此,戰數合,惟失一人。

敵乃稍卻。

祐徐引退。

是戰也,我軍不利。

太祖已還。

祐至弘農,夜中與太祖相見。

太祖見祐,至字之曰:"承先,爾來,吾無憂矣。

"太祖心驚,不得寢,枕祐股上,乃安。

又曰:王雄從晉公護東征。

至邙山,與齊將斛律明月接戰。

雄馳殺三人,明月退走,雄追之。

明月左右皆散,矢又盡,惟餘一一奴一一矢在焉。

雄案槊不及明月者丈餘,曰:"惜爾不殺得,但生將爾見天子。

"明月反射雄,中額,雄抱馬退走,至營而薨。

又曰:耿豪本名令貴。

沙苑之戰,豪殺傷甚多,血染甲裳盡赤。

太祖見之,歎曰:"令貴武猛,所向無前,觀其甲裳,足以為驗,不須更論級數也。

"

又曰:王勇從討趙青雀,平之,論功居最,除衛大將軍、殷州刺史,加通直散騎常侍,兼太子武衛。

邙山之戰,勇率敢死之士三百人,並執短兵,大呼直進,出入衝擊,殺傷甚多,敵人無敢當者。

是役也,大軍不利,惟勇及王文達、耿令貴三人力戰,皆有殊功。

太祖於是賞帛二千匹,令自分之。

軍皆拜上州刺史。

以雍州、岐州、北雍州擬授勇等,然州頗有優劣,又令探籌取之。

勇遂得雍州,文達得岐州,令貴得北雍州。

仍賜勇名為勇,令貴名豪,文達名傑,以彰其功。

又曰:耿豪從太祖戰於邙山,家謂所部曰:"大丈夫見賊,須右手拔刀,左手把槊,直刺直斫,慎莫皺眉畏死。

"遂大呼獨入,敵人鋒刃亂下,當時鹹謂豪歿。

俄然奮刃而還。

戰數合,當豪前者,死傷相繼。

又謂左右曰:"吾豈樂殺人,但壯士除賊,不得不爾。

若不能殺賊,又不為人所傷,何異逐坐人也。

"太祖嘉之,拜北雍州刺史。

《隋書》曰:突厥入寇,隋將楊素擊之。

先是,諸將與虜戰,每慮一胡一 騎奔突,皆戎車步騎相參,舁鹿角為方陣,騎在其內。

素謂之曰:"此乃自固之道,非取勝之方也。

"於是悉除舊法,令諸軍為騎陣。

突厥達頭可汗聞之大喜,率一精一騎十餘萬而至。

素奮擊,大破之。

素多權略,乘機赴敵,應變無方,然大抵馭戎嚴整,有犯軍令者,立斬之,無所寬貸。

每將臨寇,求人過失而斬人,多者百餘人,少不下十數。

流血盈前,言笑自若。

及其對陣,先令一二百人赴敵,陷陣則已,如不能陷陣而還者,無問多少,悉斬之。

又令二三百人復進,還如向法。

將士股慄,有必死之心,由是戰無不勝,時稱名將。

又曰:張須陀將兵拒東郡賊翟讓,前後三十餘戰,每破走之。

轉滎一陽一守。

時李密說讓取洛口倉,讓憚須陀,不敢進。

密勸之,讓遂與密率兵逼滎一陽一,須陀拒之。

讓懼而退,須陀乘之,逐北十餘里。

時李密先伏數千人於林木間,邀擊須陀軍,遂敗績。

密與讓合軍圍之,須陀潰圍輒出,左右不能盡出,須陀復躍馬入救之。

往來數四,眾皆散,乃仰天曰:"兵敗如此,何面見天子乎?"乃下馬戰死。

時年五十二。

其所部兵,晝夜號泣,數日不止。

又曰:麥鐵杖遼東之役,將渡遼,謂其三子曰:"阿一奴一當備淺色黃衫,吾荷國恩,今是死日。

我既被殺,爾當富貴,惟誠與孝,爾其勉之!"及濟,橋未成,陣去東岸尚數丈,賊大至,鐵杖跳上岸,與賊戰死,武賁郎將錢士雄、孟金文亦死之,左右更無及者。

帝為之流涕,購得其一屍一。

又曰:權襲慶仕周,從武元皇帝與齊師戰於并州,被圍百餘重。

襲慶力戰矢盡,短兵相接,殺傷甚眾,於是刀槊皆折,脫胄擲地,向賊大罵曰:"何不來斫頭也!"賊遂殺之。

又曰:高智惠作亂一江一 南,史萬歲以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。

萬歲率眾二千,自東一陽一別道而進,逾嶺越海,攻陷浮洞不可勝數。

前後七百餘戰,轉斗千餘里,寂無聲聞者十旬,遠近皆以萬歲為沒。

萬歲以水陸阻絕,信使不通,乃置書竹筒中,浮之於水。

汲者得之,以言於素。

素大悅,上其事。

高祖嗟歎。

又曰:宇文慶從周武帝攻河一陰一,先登攀堞,與賊短兵接戰,良久,中石乃墜,絕而後蘇。

帝勞之曰:"卿之餘勇,可以賈人也。

"復從武帝拔晉州,其後齊師大至,慶與宇文憲輕騎覘,卒與賊相遇,為賊所窘。

憲挺身而遁,慶退據汾橋,眾賊爭進,慶引弓射之,所中人馬必倒,賊乃稍卻。

及破高緯,拔高辟,克并州,下信都,擒高諧,功並居最。

《唐書》曰:高祖為山西、河東撫慰大使,至龍門縣,有賊母端兒帥眾數千人奄至城下。

時諸軍無備,為賊所乘。

高祖親率十餘騎橫出擊之,所射應弦而倒,賊大潰,逐北數十里,伏一屍一相繼於道。

時高祖射七十發,明日斬首築為京觀,於一屍一上盡得所射箭,其妙如此。

又曰:至德中,宜春郡太守劉秋子率士卒攻賊。

兵盡矢窮,秋子張空拳大呼於軍前,死戰而勝。

詔嘉其忠勇,授淮一陽一太守。

又曰:白孝德,一胡一 人也,驍悍有膽力。

乾元中,李光弼為偏裨。

史思明攻河一陽一,使驍將劉龍仙率鐵騎五十臨河挑戰。

龍仙勇捷自恃,舉右足加馬鬣上,手運兩矢,嫚罵光弼。

光弼登城望之,諸將皆侍,顧曰:"孰可取者?"僕固懷恩前請行,光弼曰:"此非大將所為。

"歷選其次無可,於是左右竊議曰:"孝德可。

光弼聞之,乃招孝德前問:"可得手?"孝德曰"得。

"光弼問:"所加幾何人而可?"曰:"獨往則可,加人不可。

"光弼曰:"壯哉!"終問所欲,對曰:"願備五十騎於壁門候。

既入然後進,及諸大將鼓噪以借威,他無所用。

"光弼撫其背以遣。

孝德挾二矛,策馬截流而渡。

半濟而懷恩賀曰:"克矣。

"光弼曰:"未及,何知其克?"懷恩曰:"觀其攬跂便辟,可萬全者。

"龍仙始見其獨來,甚易之,足不降鬣。

稍近,將動,孝德搖手示之,若使其不動,然龍仙不測,又止。

孝德呼:"太尉使予致辭,非他。

"龍仙去三十步與之言,褻罵如初。

孝德息馬伺便,久之,因瞋目曰:"賊識我乎?"龍仙曰:"誰?"曰:"我,國之大將白孝德。

"龍仙曰:"是豬狗乎?"孝德發聲虓然,執矛突前而搏之,城上萬鼓齊噪,五十騎以繼進。

龍仙矢不及發,環走堤上。

孝德以匹馬逐之,一胡一 騎五十皆披靡,若猛犬之獵群狐也。

遂斬之,提首而歸。

又曰:王難得試衛尉卿,至鳳翔為都知兵馬使,兼興平軍事。

嘗有裨將靳元曜,當合戰,墮馬,呼難得,難得俯馬救之。

賊射難得,中眉,皮穿,下蔽目。

難得乃拔去箭,並皮掣棄之,勇冠三軍,由是士眾多附之。

《五代·周史》曰:王殷遷奉國右廂都指揮使。

漢祖受命從征杜重威於鄴下。

殷與劉詞皆率先力戰,矢中於首。

久之出,折鏃於口中。

以是漢祖嘉之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茹茹寇肆,齊主自晉一陽一討之,虜騎散走,大軍遂還。

齊主率二千餘騎為殿,夜宿黃瓜堆。

茹茹別部數萬騎扣鞍而進,四面圍逼麾下。

齊主安臥,平明方起,神色自若,指畫軍形,潰圍而出。

虜騎追擊之,伏一屍一二十里,獲菴羅辰妻子生口三萬餘,令都督高阿那肱率騎數千塞其走道。

那肱以兵少請益,齊主更減其半,那肱騎奮擊,亦大克捷。

○戰不顧親

《史記》曰:項王為高俎,置太公其上,告漢王曰:"今不急下,吾烹太公。

"漢王曰:"吾與項羽俱北面受懷王,約為兄弟,吾翁即乃翁。

必欲烹而翁,即幸分我一杯羹。

"項王怒,欲烹之。

項伯曰:"天下事未可知,且為天下者不顧家,雖殺之無益,祗益禍耳。

"項王從之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邳彤,字偉君,世祖拜為後大將軍,常從戰攻信都。

復反為王郎所置信都王捕擊彤父弟及妻子,使為手書呼彤曰:"降者封爵,不降者族滅。

"彤涕泣報曰:"事君者不得顧家。

彤親屬所以至今得安於信都者,劉公之恩。

公方爭國事,彤不得復念私也。

"會更始所遣將攻拔信都,王郎兵敗走,彤家得免。

又曰:世祖遣宗正劉延攻天井關,與上一黨一 太守田邑連戰十餘合,延不得進。

邑迎母弟妻子,為延所獲。

馮衍乃遺邑書,邑報書曰:"僕雖駑怯,亦欲為人者也,豈苟貪生而畏死哉。

聞老母諸弟見執於軍,而邑安然不顧者,豈非重其節乎?若使人居天地,壽如金石,要長生而避死地可也。

今百年之期未有能至,老壯有間相去幾何?誠使故朝尚在,忠義可雲?雖老親受戮,妻兒橫分,邑之願也。

"

又曰:趙苞字威豪,遷遼西太守。

到官,遣使迎母及妻子,垂當到郡,道經柳城,值鮮卑萬餘人入塞寇鈔,苞母及妻子遂為所劫質,載以劫郡。

苞率步騎二萬,與賊對陣。

賊出母以視苞,苞悲號謂母曰:"為子無狀,欲以微祿奉養朝夕,不圖為母作禍。

昔為母子,今為人臣,義不得顧私恩,毀忠節,惟當萬死,無以塞罪。

"母遙謂曰:"威豪,人各有命,何得相顧,以虧忠義!爾其勉之。

"苞即時進戰,敗之,其母妻皆為所害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孔奮為武都郡丞,時在郡為隗囂餘一黨一 所攻,殺太守,得奮妻子。

奮追賊,賊推奮妻子於軍前。

奮年五十,惟有一子,不顧,遂擒賊,而其子見屠。

帝嘉其忠,遷武都太守。

《九州春秋》曰:初,清河李雍以隃叛袁紹,而降公孫瓚,遣兵衛之。

紹遣朱靈攻之。

靈家在城中,瓚以靈母、弟置城上,誘呼靈,靈望城上泣曰:"丈夫一出身與人,豈復顧家耶!"戰遂拔之,生擒雍,而靈家皆死。

(靈字文博。

)

《蜀志》曰:姜維與母相失。

(孫盛《雜記》曰:姜維得母書,並求當歸。

維曰:良田百頃,不在一畝;但有遠志,不見當歸。

)

《續帝王世紀》曰:晉師度峴,慕容超使拒之,聞晉兵盛,自將四萬繼之。

及晉人戰於臨昭,燕兵大敗,超單馬奔入城。

八月,將封。

融自河北奔晉師,使詔誘城內,超怒,縛其母,懸諸城上。

融曰:"姜維有言,良田百頃,不在一畝。

"

《梁書》曰:羊侃長子鷟,為侯景所獲,執來城下示侃。

侃謂曰:"我傾宗報主,猶恨不足,豈得計此一子?幸爾早能殺之。

"數日復持來,侃謂鷟曰:"久以汝為死,猶在耶?吾以身許國,誓死行陣,終不以汝而生進退。

"因引弓射之。

賊感其忠義,亦不害也。

○戰傷

《左傳》曰:齊晉將戰,卻克傷於矢,流血及屨,未絕鼓音。

《魏書》曰:孫觀遷青州刺史,從征孫權於濡須口,為流矢所中,穿左足,穿力戰不顧,太祖勞之曰:"將軍被瘡深重,而猛氣益奮。

"及瘡甚,遂卒。

《魏志》曰:諸葛亮出祁連山,詔張郃督諸軍至洛一陽一。

亮還保祁連山,郃追至木門,與亮軍一交一 戰,飛矢中郃右膝,薨。

又曰:夏侯惇字元讓。

太祖自徐州還,惇從征呂布,為流矢所中,傷左目。

又曰:公到宛,張繡降,既而悔之。

復反,公與戰,軍敗,為流矢所中。

(《魏書》曰:公所乘馬名絕影,為流矢所中,傷頰及足,並中公右臂。

)

《蜀志》曰:先主進圍絡縣,龐統率眾攻城,為流矢所中,卒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陳薛安都引兵破留異,成州刺史韓子皋單馬入陣,傷頂之左,一髻半落。

安都為流矢所中,流血至踝,乘輿車,容止不變。

《北史》曰:彭樂天平四年,從神武西討,與周文相拒,神武欲緩持之。

樂氣奮,請決戰,曰:"我眾賊少,不可失也。

"神武從之,樂因醉入,深被刺,腸出,內之,不盡,截去復戰,身被數瘡,軍勢遂挫,不利而還。

神武每追論以戒之。

《後周書》曰:河橋之戰,王思政下馬,用長槊左右橫擊,掊數人。

時陷陣既深,從者死盡,思政被重創悶絕。

會日暮,敵亦收軍。

思政久經軍旅,每戰惟著破敝甲,敵疑非將帥,故免。

有帳下督雷五安於戰處哭求思政,會其已蘇,遂相得。

乃割衣裹創,扶思政上馬,夜久方得還。

仍鎮弘農。

思政以玉璧地在險要,請築城。

即自營度,移鎮之,遷并州刺史,仍鎮玉璧。

又曰:韋法保每與敵人一交一 兵,每身先士卒,單馬陷陣,是以戰必被傷。

嘗至關南與東魏人戰,流矢中頸,從口中出,當時氣絕。

輿至營,久之乃蘇。

又曰:李弼從太祖,與齊戰於渭橋。

弼深入,陷陣。

身被七創,遂為所獲。

弼佯殞絕於地,守者稍懈。

弼睥睨,傍有馬,因躍上西馳,得免。

《隋書》曰:開皇二年,突厥葉護及番那可汗眾十餘萬,寇掠而南,詔以達奚長孺為行軍總管,率眾二千擊之。

遇於周槃,眾寡不敵,軍中大懼,長儒慷慨,神色愈烈。

為虜所沖,突厥散而復聚,且戰且行,轉斗三日,五兵鹹盡,士卒以拳毆之,手皆見骨,殺傷萬計,虜氣稍奪,於是解去。

長儒身被五瘡,通中者二;其戰士死傷者十八九。

突厥本欲大掠秦、隴,既逢長儒,兵皆力戰,虜意大沮。

明日,於戰處焚一屍一慟哭而去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