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六十六 ◎職官部六十四:《禮記·檀弓下》曰:季子皋葬其妻,犯人之禾。申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六十六 ◎職官部六十四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六十六 ◎職官部六十四

○令長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曰:季子皋葬其妻,犯人之禾。

申詳以告,曰:"請庚之。

"(申詳,子張子也。

庚,償也。

)子皋曰:"孟氏不以是罪予,朋友不以是棄予,(言非故也。

)以吾為邑長於斯也。

買道而葬,後難繼也。

"(恃一寵一 虐民,非也。

)

《左傳》曰:子皮欲使尹何為邑。

子產曰:"少,未知可否?"子皮曰:"使夫往而學焉,夫亦愈知治矣。

"子產曰:"不可。

人之愛人,求利之也。

今吾子愛人則以政,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,其傷實多。

子之愛人,求傷之已。

"

《論語》曰:子之武城聞絃歌之一聲 ,(子游為武城宰。

)夫子莞爾而笑曰:"割雞焉用牛刀。

"(言治小何須用大道。

)子游對曰:"昔者偃也,聞諸夫子曰: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

"(道,禮樂也。

樂以和人,人和則易使。

)子曰:"二三子,(謂從行者。

)偃之言是也,前言戲之耳。

"(戲以治小用大道也。

)

又曰:子夏為莒父宰,問政,子曰:"無慾速,無見小利,欲速則不達,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

"

又曰:子游為武城宰,子曰:"女得人焉耳乎?"曰:"有澹台滅明者,行不由徑,非公事,未嘗至於偃之室也。

"(言澹台滅明公且方也。

)

《家語》曰:子路治蒲,請見於孔子曰:"由願受教於夫子。

"子曰:"蒲其何如?"對曰:"邑多壯士,又難治也。

"子曰:"然。

吾語汝,恭與敬可以攝勇,寬而正可以懷強,愛而恕可以容困,(言愛而恕者容困窮。

)一溫一 而斷可以抑奸。

如此而加之以忠潔,則政不難矣。

"

又曰:子路為蒲宰。

為水備,與其民修溝瀆。

以民之煩勞也,人與一單食,(同簞。

)一壺漿。

孔子聞之,使子貢止之。

子路不悅,曰:"夫子以仁教而禁行仁,由不受也。

"孔子曰:"爾以為人誠,何不白於君,發倉廩以給之,而私以汝食遺之?是爾明君之無惠而見已之德美也。

汝速已則可,不已則汝之見罪必矣。

"

《晏子春秋》曰:晏子為阿宰,三年而毀聞於國,景公不悅,召而免之。

晏子謝曰:"嬰知過矣。

"請復治阿三年,而譽聞於國。

公將賞之,辭而不受。

公問其故,對曰:"昔者嬰之所以當誅者當賞,而今所以當賞者當誅,是故不敢受。

"

《史記》曰:齊威王即位,召即墨大夫,語之曰:"子居即墨,毀日至。

然吾使人視即墨,田野辟,民人給,官無留事,東方以寧。

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。

"封之萬家。

召阿大夫語曰:"自子之守阿,譽日聞。

然吾使人視阿,田野不辟,民人貧苦。

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。

"乃烹阿大夫,左右嘗譽者皆並烹之。

逐起兵擊諸侯,諸侯震懼,人人不敢飾非,務盡其誠,齊國大治。

《漢書》曰:諸令長皆秦官,掌治其縣,萬戶以上為令,秩一千石至六百石。

萬戶以下為長,秩五百石至三百石。

皆有丞、尉,秩四百石至二百石。

又曰:蕭育,字次君,為茂陵令。

會課,育第六。

召詣後曹,當以職事對,育徑出,曹書佐隨牽育,育拔佩刀曰:"蕭育杜陵男子,何詣曹也。

"

又曰:薛宣子惠始為彭城令,宣從臨淮遷至陳留,過其縣,橋樑郵亭不修。

宣心知惠不能,留彭城數日,案行捨中,處置什器,觀視園菜,終不問惠以吏事。

惠自知治縣不稱宣意,遣門下掾送宣至陳留,令掾進自從其所,問宣不教誡惠吏職之意。

宣曰:"吏道以法令為師,可問而知。

能與不能,自有資才,何可學也?"眾人以宣言為然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張歆守平皋長。

有報父仇賊自出,歆召,因詣閣曰:"欲自受其辭。

"既入,解械,飲食,使發遣,遂棄官亡命。

逢赦出,由是鄉里服其高義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馮魴遷郟令,後車駕西征隗囂,穎川盜賊群起,郟賊延褒等眾三千餘人,攻圍縣捨,魴率吏士七十許人,力戰連日,一弩一矢盡,城陷,魴乃遁去。

帝聞其反,即馳赴穎川,魴詣行在所。

帝案行斗處,知魴力戰,乃嘉之曰:"此健令也。

"

又曰:宋翻,字飛烏,廣平列人也。

為河一陰一令,順一陽一公主家一奴一為劫,攝而不送。

翻將兵圍主宅,執主婿馮穆步驅向縣。

時正炎暑,立之日中,流汗沾地,於是威振京師。

又曰:董宣,字少平。

征為洛一陽一令,擊搏豪強,莫不震慄,京師號為"臥虎"。

又曰:公孫述為清水長。

父仁以述年少,遣門下掾隨之官。

月餘,掾辭歸,白仁曰:"述非待教者也。

"

《續漢書》曰:董宣為洛一陽一令。

寧平公主乳母子白日殺人,因匿主家,吏不能得。

及主出行,以一奴一驂乘,宣於大夏門亭候之,乃駐車叩馬,以刀畫地,數主之失者三,叱一奴一下車,格殺之。

主即馳車入宮,上大怒,召宣:"令欲死乎?"宣叩頭曰:"臣奉法之吏不敢縱法,不欲死也。

"上曰:"捶之。

"宣曰:"願一言,死無恨。

"上曰:"欲何言?"宣曰:"陛下聖德中興,而縱一奴一殺良民,以一奴一殺臣,臣死之後,陛下何以治天下?捶殺臣不如臣自一殺。

"即以頭撐楹,流血被面。

上令小黃門持之曰:"癡令!"令叩頭謝主,宣不從。

上曰:"頓癡令頭!"宣兩手據地,不肯低頭。

上敕強項令出,太官賜食。

又曰:虞詡為朝歌長,故舊皆吊曰:"得此何衰?"詡曰:"難者不避,易者不從,不遇盤根錯節,何以別其利器乎?"

華嶠《後漢書》曰:周規除臨湘令。

長沙太守程徐二月行縣,敕諸縣治道。

規以方春向農,民多劇務,不欲奪人良時。

徐出督郵,規即委官而去。

徐憮然有愧色,遣功曹繼印綬檄書謝請還,規謂功曹曰:"程府君愛馬蹄,不重民力。

"徑逝不顧。

《漢制》曰:列侯所食縣曰國,皇太后、公主所食曰邑,有蠻夷曰道。

凡縣萬戶以上為令,減萬戶為長。

《漢書》一胡一 廣注曰:秋冬歲盡,各計縣戶口墾田,錢穀出入,盜賊多少,上集簿。

丞、尉以下歲詣郡,課校其功,功多尤為最者,於廷尉勞勉之,以勸其後。

負多尤為殿者,於後曹對責,以糾怠慢也。

《魏志》曰:賈逵,字梁道,河東襄陵人。

文帝即王位,以鄴縣戶數萬在都下,多不法,乃以逵為鄴令。

又曰:賈逵守絳邑長,郭援攻河東,所經城邑皆下,逵堅守,援攻之不拔,乃召單于並軍急攻之。

城將潰,絳父老與援要,不害逵。

絳潰,援聞逵名,欲使為將,以兵劫之,逵不動。

左右引逵使叩頭,逵叱之曰:"安有國家長吏為賊叩頭!"援怒,將斬之。

絳吏民聞將殺逵,皆乘城呼曰:"負要殺我賢君,寧俱死。

"左右義逵,多為請,遂得免。

又曰:滿一寵一 ,字伯寧。

守高平令,縣人張苞為郡督郵,貪穢受取,干亂吏政。

一寵一 因其來在傳捨,率吏卒出收之,詰其所犯,即日考竟,遂棄官而歸。

又曰:崔林,字德儒。

除鄔令,貧無車馬,單步之官。

《蜀志》曰:一鄧一 芝,字伯苗。

先主定益州,芝為郫邸閣督。

先主出至郫,與語,大奇之,擢為郫令。

又曰:蔣琬,字公琰,零陵湘鄉人也。

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。

琬以州書佐隨先主入蜀,除廣都長。

先主嘗因遊觀,奄至廣都,琬眾事不理,時又耽酒,先主大怒,將加罪戮。

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:"蔣琬,社稷器,非百里之才也。

其為政以安民為本,不以修飭為先,願主公重加察之。

"先主雅敬亮,乃不加罪,倉卒免官而已。

《吳志》曰:賀齊,字公苗,會稽山一陰一人也。

少為郡吏,守剡長。

縣吏斯從輕俠為奸,齊欲治之,主簿諫曰:"從,縣大族,山越所附,今日治之,明日寇至。

"齊聞大怒,便立斬從。

從族一黨一 遂相糾合,眾千餘人,舉兵攻縣。

齊率吏民,開城門突擊,大破之,威震山越。

又曰:陶謙除舒令。

郡太守張盤同郡先輩,與謙父友,謙恥為之屈。

嘗以舞屬謙,謙不為起,固強之乃舞,舞又不轉。

盤曰:"不當轉耶?"曰:"不可轉,轉則勝人。

"

又曰:孟仁,字恭武,一江一 夏人也。

為吳令時,皆不得將家之官。

每得時物來以寄母,常不先食。

及聞母亡,犯禁棄官。

又曰:劉繇,字正禮。

舉孝廉,為郎中,除下邑長。

時郡守以貴戚托之,遂棄官而去。

又曰:朱然,字義封,嘗與孫權同書學,結恩愛。

至權統事,以為餘姚長,時年十九。

《晉書》曰:車濟,字萬度,敦煌人也。

果毅有壯勇。

為金城令,為石季龍將麻秋所陷,濟不為秋屈。

秋必欲降之,乃臨之以兵。

濟辭色不撓,曰:"吾雖才非龐德,而受任同之。

身可殺,志不可移。

"乃伏劍而死。

秋歎其忠節,以禮葬之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華譚所友袁甫者,字公胄,歷一陽一人。

少能言議,與譚齊名,友善。

大安中,甫入洛,詣中領軍何勖,自言能治劇縣,勖曰:"君子治應多宜,何以惟欲宰民,何不為一台職乎?"甫曰:"人各有所能否。

譬由錦繒中之好而不可以為帢;(口洽切。

)稻食中之好而不可以為齏。

是以孔子曰:"及其使人也器之,苟非大才,何能悉備!"久之,除松滋令。

《晉書》曰:陶潛,字淵明。

謂親朋曰:"聊欲絃歌,為三徑之資可乎?"執事者聞之,以為彭澤令。

公田悉令吏種秫稻,妻子固請種粳,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,五十畝種粳。

郡遣督郵至縣,吏白應束帶見之,潛歎曰:"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,向鄉里小兒。

"即解印綬去,賦《歸去來》。

《齊書》曰:張融為封溪令。

行路經嶂險,獠賊執融,將殺食之。

融神色不動,方作《洛生詠》,賊異之,而不害也。

浮海至一交一 州,於海中遇風,終無懼色。

方詠曰:"乾魚自可還其本鄉,肉脯復何為者哉!"

《齊書》曰:卞延之,弱冠為上虞令,有剛氣。

會稽太守孟凱以令長裁之,憤不能容,脫幘投地曰:"我所以屈卿者,正為此幘耳。

今已投之,卿以一世勳門而傲天下國士。

"拂衣而去。

《梁書》曰:蕭眕素為中書侍郎在位。

少時求為諸暨令,到縣十餘日,掛衣冠於縣門而去。

《後魏書》曰:高祖以北平府長史裴聿、中書侍郎崔亮並清貧,欲以俸祿優之,乃以亮帶野王令,聿帶一溫一 縣令,時人榮之。

《北史》曰:齊因魏宰縣多用廟監,至於士流,恥居百里。

元文遙以縣令為字人之切,用之猶恐其披訴,總召集神武門,令趙郡王叡宣旨唱名,厚加慰諭。

士人為縣,自此始也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陳褚玠為中書侍郎。

陳主以山一陰一縣多豪猾,謂舍人蔡景歷曰:"稽一陰一大邑,久無良宰,卿文士之內試思其人。

"景歷進曰:"褚玠清廉有幹用。

"陳主曰:"善。

"乃以為令。

縣人張次的、王休達等與諸猾吏,賄賂通姦,全丁大戶多有隱沒。

玠乃鎖次的具狀啟台,陳主手敕慰勞,並遣使助玠,搜括所出軍人八百餘戶。

時曹義達為陳主所一寵一 ,縣人陳信家富於財,諂事義達。

信父顯文恃勢橫暴,玠乃遣使執顯文,鞭之一百。

於是吏人股慄,莫敢犯者。

義達於是譖之。

玠在任,守祿俸而已。

去官之後,不堪自致,因留縣境,種蔬菜以自給。

或嗤玠以非百里之才,玠答曰:"吾委輸課最不後列城,除殘去暴,奸吏跼蹐。

若謂不能自潤脂膏則如來命,以為不達從政,吾未服也。

"

《韓子》曰:晉平公問趙武曰:"中牟,吾國之股肱,邯鄲之肩髀也。

寡人欲其良令也,其令空,誰使而可?"趙武曰:"邢伯子可。

"公曰:"伯子,非子仇耶?"對曰:"私仇不入公門。

"又問:"中府之令空,誰使而可?"趙武曰:"臣子可。

"故曰外舉不避仇讎,內舉不避子弟。

又曰:宓子賤為單父令,見有若,有若曰:"子何瘦焉?"宓子曰:"憂官政也。

"

又曰:晉文公出亡,趙衰挈壺飧而從。

與文公相失,饑而道寢,餓而不敢食。

及文公反國,舉兵攻原,克而拔之。

文公曰:"夫輕忍餓餒之患,而必全壺飧者,是且不以原叛。

"乃舉為原令。

《慎子》曰:立國君以為國,非立國以為君也;夫以立官長以為官也,非立官以為長也。

《風俗通》曰:俗說孝明帝時,尚書郎河東王喬遷為葉令。

喬有神,每月朔常詣台朝。

明帝怪其來數而無車騎,密令太史候望,言臨至時,常有雙鳧從東南來,因伏伺,見鳧舉羅,但得一隻舄。

使尚方識視,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。

《通典》曰:縣邑之長曰宰,曰尹,曰公,曰大夫。

(晉謂之大夫,魯、衛謂之宰,楚謂之公。

)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