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八十四 ◎人事部二十五: ○幼知上《說文》曰:幼,小也。《釋名》曰: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八十四 ◎人事部二十五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八十四 ◎人事部二十五

○幼知上

《說文》曰:幼,小也。

《釋名》曰:兒始能行曰孺子,孺,弱也。

十五曰童,故《禮》有一陽一童。

牛羊之無角者曰童,山無草木亦曰童,言未巾冠似之。

《左傳·僖下》曰:楚子將圍宋,使子文治兵於暌,終朝而畢,不戮一人。

子玉復治兵於蒍,終日而畢,鞭七人,貫三人耳。

國老皆賀子文,子文飲之酒。

蒍賈尚幼,後至,不賀。

子文問之,對曰:"不知所賀。

子之傅政於子玉,曰:以靖國也。

靖諸內而敗諸外,所獲幾何?子玉之敗,子之舉也。

舉以敗國,將何賀焉?且子玉剛而無禮,不可以治民。

過三百乘,其不能以入矣。

苟入而賀,何後之有?"

又曰:秦師過周北門,左右免胄而下。

超乘。

王孫滿尚幼,觀之曰:"秦師輕而無禮,必敗。

輕則寡謀,無禮則脫。

(脫,易也。

)入險而脫,又不能謀,能無敗乎?"

又《成公下》曰:晉欒書、中行偃使陳滑殺厲公,使荀罌、士魴逆周子於京師而立之,生十四年矣。

(悼公周公。

)大夫逆於清原,周子曰:"孤始願不及此。

雖及此,豈非天乎!抑人之求君,使晨☆也,立而不從,將安用君?二三子用我今日,否亦今日,恭而從之,神之所福也。

"(傅言少而有才,所以能自固。

)對曰:"群臣之願也,敢不惟命是聽。

"

《戰國策》曰:文侯疾,故使張唐相燕,弗肯行,少庶子甘羅請行之。

文侯叱甘羅,曰:"夫項橐七歲,為孔子師,今臣年十二,君其試焉,奚遽言叱?"乃見張卿,說而行之。

又曰:王孫賈年十五,事閔王。

其母曰:"汝朝出而晚還,則吾倚門而望;汝暮出不還,則吾倚廬而望汝。

汝事王,王出走,不知其處,汝尚何歸?"王孫賈乃入市中,羅曰:"淖齒亂齊殺王,欲與我誅者,袒右!"市人從者四百人,與之誅淖齒。

《史記》曰:項羽擊陳留、外黃,不下。

數日,已降,項王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,欲坑之。

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,往說項王曰:"彭越強劫外黃,外黃恐,故且降,待大王。

大王至,又皆坑之,百姓豈有所歸心?從此以東,梁地十餘城皆恐,莫肯下矣。

"項王然其言,乃赦外黃當坑者。

《漢書》曰:賈誼,洛一陽一人。

年十八,以能誦《詩》《書》,稱於郡中。

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,召置門下,甚愛之。

乃言賈誼年少,頗通諸家之書,文帝召以為博士。

又曰:翟方進,汝南上蔡人,年十三失父,給事太守府為小吏,號遲鈍不及事,數為椽史所辱。

方進自傷,乃詣京師受鞠效。

《後漢書》曰:任延字長孫,南一陽一宛人也。

年十二,為諸生,學於長安,明《詩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顯名太學,學中號為"任聖童"。

《續漢書》曰:黃琬字子琰,一江一 夏人,少失父母而辯惠。

祖父瓊,初為魏郡太守。

建和玄年正月日蝕,京師不見,梁太后詔問所蝕多少,琬年七歲,在傍曰:"何不言日蝕之餘,如月之初?"瓊大驚,即以其言應詔,後深奇愛之。

時司空盛玄疾,瓊遣琬候問,會一江一 夏上蠻賊事到府,玄發書,視畢,微戲琬曰:"一江一 夏大邦而蠻多士少。

"琬舉手對曰:"蠻夷猾夏,責在司空。

"

又曰:應奉字世叔,聰明,自為童兒,及長,凡所經歷,莫不暗記,讀書五行並下。

又曰:樂恢字伯奇,京兆長陵人。

父為縣吏,得罪,令收將殺之。

恢時年十一,常於府寺門晝夜號泣,令聞之,即解其父。

又曰:陳蕃字仲舉,汝南平輿人。

年十五,常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。

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,謂蕃曰:"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?"蕃曰:"丈夫處世當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?"勤知其有清世志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馬援子客卿,幼而歧嶷,年六歲,能應接諸公,專對賓客。

嘗有死罪亡命者來過,客卿逃匿不令人知。

外若訥而內沉敏。

援甚奇之,以為將相器,故以客卿字焉。

又曰:班固字孟堅,年九歲,能屬文,誦詩賦。

及長,遂博貫載籍,九流百家之言,無不窮究。

學無常師,不為章句,舉大義而已。

性寬和容眾,不以才能高人,諸儒以此慕之。

又曰:丁鴻年十三,從桓榮受《歐一陽一尚書》,三年而明章句,善論難,為都講,遂篤志一精一銳,布衣荷擔,不遠千里。

又曰:張堪字君游,年六歲受業長安,治《梁丘易》,才美而高,京師號曰聖童。

又曰:一鄧一 禹字仲華,南一陽一新野人。

年十三,能誦《詩》,受業長安。

時上亦遊學京師,禹年雖幼,而見上知非常人,遂相親附。

及漢兵起,即策杖北渡,追及上於鄴。

又曰:承宮,琅琊姑幕人。

少孤,年八歲,為人牧豬。

鄉里徐子盛明《春秋經》,授諸生數百人。

宮過其廬下,見諸生講誦,好之,因棄其豬而聽經。

豬主怪其不還,來索,見宮,欲笞之,門下生共禁止,因留一精一捨門下,樵薪。

又曰:魯恭父建武初為甘陵太守,卒官。

時恭年十二,弟丕年七歲,晝夜號踴不絕聲,郡中賻贈無所受。

歸服喪,禮過成一人 。

又曰:吳祐字季英,陳留長垣人。

父恢,為南海太守。

祐年十二,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,祐諫曰:"今大人逾越五嶺,遠在海濱,其俗舊多珍怪。

此書若成,則載之兼兩。

昔馬援以薏苡興謗,王一陽一以衣囊邀名。

嫌疑之間,誠先賢所慎也。

"恢乃止,撫其首曰:"吳氏世不乏季子矣。

"

又曰:和熹一鄧一 後年五歲,太夫人為斷髮,夫人年老目冥,並中後額,雖痛忍而不言。

左右怪問之。

後言曰:"難傷老人意,故忍之。

"

又曰:黃香字文強,一江一 夏安陸人。

年九歲失母,思慕憔悴,殆不免喪,鄉人稱其至孝。

年十二,博覽傅記。

京師號曰:"日下無雙,一江一 夏黃香。

"

《英雄記》曰:曹純字子和,年十四喪父。

承父業,富於財,僮使人僕以百數,純綱紀督御之,不失其理。

好樂學問,敬愛學士,學士多歸焉。

由是為遠近所稱,年十六為黃門郎。

《漢雜事》曰:陳實字仲弓。

漢末,太史家瞻星,有德星見,當有英才賢德。

同游者書下諸郡縣,問穎川郡上事。

其日有陳太丘父子四人,俱共會社,小兒季方御,大兒玄方從,抱孫子長文此是也。

《魏氏春秋》曰:袁氏之敗也,孔融與太祖書曰:"武王伐紂,以妲己賜周公。

"太祖後見,問之,對曰:"以今度之,想其當然爾。

"融被收,二子年八歲,時方弈棋,端坐不起。

左右曰:"而父見執,不起何也?"二子曰:"安有巢毀而卵不破者乎?"

《魏志》曰:鍾會字士季,穎川長社人,太傅繇小子也。

少敏惠夙成。

中護軍蔣濟著論,曰:"觀其眸子,足以知人。

"會年五歲,繇遣見濟,濟甚異之,曰:"非常人。

"

又曰:賈逵字梁道,河東襄陵人。

自為童戲弄,常設部伍,祖父一習一 異之曰:"汝大必為將帥。

"口授兵法數萬言。

又曰:楊俊同郡王象,少孤,時為人僕隸,年十七八,見使牧羊而私讀書,因獲捶楚。

俊美其才質,即贖象著家,娉娶立屋,然後與別。

又曰:劉廙字恭嗣,南一陽一安眾人。

年七歲,戲講堂上,穎川司馬德操撫其頭曰:"孺子,孺子,黃中通理,寧自知不?"

又曰:司馬朗字伯達,河內一溫一 縣人。

年九歲,人有稱其父字者,朗曰:"慢人者,不敬其親。

"客謝之。

十二,試為童子郎。

又曰:王粲,為中郎蔡邕見而奇之。

時邕顯著,貴重朝廷,常車騎填巷,賓客盈坐。

聞粲在門,倒屐迎之。

及至,年既幼弱,容狀短小,一坐盡驚。

邕曰:"此王公孫也,有異才,吾不如也。

吾家書籍文章,盡當與之。

"

又曰:陳群字長文,穎川許昌人。

祖父實,父紀,叔父諶,皆有盛名。

群為兒時,實常奇之,謂宗人父老曰:"此兒必興吾宗。

"

又曰:常林字伯槐,河內一溫一 人。

年七歲,父一黨一 造門問林曰:"伯先在不?汝何不拜?"林曰:"對子字父,何拜之有?"於是鹹共嘉之。

又曰:曹休字文烈,太祖族子。

年十餘歲,見太祖,太祖謂左右曰:"此吾家千里駒也。

"使與文帝同止,見待如子。

常從征討,使領虎豹騎。

又曰:夏侯惇字玄讓,沛國譙人。

年十四歲,求師就學,人有辱其師者,惇殺之,由是以烈氣聞。

《吳書》曰:虞翻少好學,有才氣。

年十二,客有候其兄者,不過翻,翻追與書曰:"僕聞琥珀不授腐草,磁石不授曲針,過而不存,不亦宜乎?"客得書異之。

又曰:沈友字子正,吳郡人。

年十一,華歆行風俗,見而異之,因呼:"沈郎,可登車語乎?"友逡巡卻曰:"先生銜命,將以裨補先王之教,齊風俗也,而輕脫威儀,猶負薪救火,無乃更崇其熾乎?"歆慚曰:"自桓、靈來,未有幼童若此者。

"

又曰:陸績年六歲,於九一江一 見袁術,術出橘與績,績懷三枚,去,拜辭墮地,術曰:"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?"績跪答曰:"欲歸遺母。

"術大奇之。

《蜀志》曰:諸葛亮子瞻,字思遠。

亮與兄瑾書曰:"瞻今已八歲,聰惠可愛,嫌其早成,不為重器耳。

"

《晉書》曰:王戎幼而穎悟,神彩秀徹,視日不眩,裴楷見而目之曰:"戎眼爛爛,如巖下電。

"年六七歲,於宣武場觀戲,猛獸在檻中唬闞震地,眾皆奔走,戎獨立不動,神色自若。

魏明帝於閣上見而奇之。

又曰:王澄字平子,生而警悟。

雖未能言,見人舉動便識其意。

衍妻郭性貪鄙,欲令裨路上擔糞,澄年十四,諫郭以為不可。

又曰:中宗太子紹,幼而聰哲。

年數歲,嘗置中宗膝上。

會長安使來,中宗因問曰:"汝謂日與長安孰遠?"對曰:"日遠。

"中宗問其故,答曰:"不聞人從日邊來,然可知耳。

"中宗異之。

明日會群臣,又問之,對曰:"日近。

"中宗失色曰:"何異昨日之言?"對曰:"舉目見日,不見長安。

"由是益奇之。

又曰:王舒字允之,總角時嘗從從伯敦。

敦與錢鳳謀逆,而允之時飲酒帳中臥,悉聞其言,慮敦疑之,便於臥處吐涕狼藉。

敦果疑,遣看之,見吐唾,以為醉。

又曰:謝尚字仁祖,豫章太守鯤之子。

幼有至性。

八歲,風神夙悟。

鯤嘗攜之送客,或曰:"此兒一座之顏回也。

"尚應聲曰:"座無尼父,焉識顏回。

"賓客莫不歎異。

年十七,遭父憂,丹一陽一尹一溫一 嶠吊之,尚號哭極哀。

既而收涕告訴,舉止有異常童,嶠甚奇之。

又曰:韓康伯早孤,家貧。

年數歲,母為作襦子,令康伯捉熨。

母謂曰:"且著,尋為汝作褲。

"伯曰:"已足,不復煩。

"母問其故,答曰:"如火在熨斗中而柄亦熱。

今著襦,皆當暖也。

"母異之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王儉字玄衡。

內史下邳陳邵擅名徐州,邵聞儉年十四,善屬文,請作祝文。

邵謂郡客曰:"此生為文,有可觀采。

"命為督郵主簿。

邵遷給事,儉每為定表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謝安字安石。

年四歲,桓彝見而歎曰:"此兒風神秀徹,後當不減王東海。

"總角,神識深敏,氣宇條暢,丞相王導知之,由是著名。

又曰:范宣,陳留人。

年十歲,能誦《詩》、《書》。

嘗以刀傷手,捧手改容,人問:"痛耶?"答曰:"受全之體,而致毀傷,不可處耳。

"少好學,手不釋卷,博覽眾書,善三《禮》。

又曰:戴逵字安道,譙國人。

少博學,好談論,善屬文,能鼓琴,工書畫,其餘巧藝,靡不畢綜。

總角時,以雞卵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,又為文,手自刻字。

文既綺藻,器亦妙絕。

時人莫不驚歎,知其深敏。

《宋書》曰:劉秀之字道寶,少孤貧,有志操。

十許歲時,與諸兒戲於前渚,忽有大蛇來,勢甚猛,無不顛怖驚呼,秀之猶不動。

眾並異焉。

又曰:王僧達,幼聰敏。

弘為州縣,僧達六七歲,遇有通訟者,竊覽其辭,謂為有理。

及入,訟者亦進,弘意其小,留左右,僧達為申理,暗誦不失一句。

又曰:徐湛之,幼與弟淳之共車行,牛奔車壞,左右人馳來赴之。

湛之先令取弟,眾鹹歎其幼而有識。

又曰:蔡興宗字興宗。

幼為父廊所重,謂有已風,與親故書曰:"小兒四歲,神氣似可,不入非類室,不與小人游,故以興宗為之名,興宗為之字。

"

《齊書》曰:王慈字伯寶,琅琊臨沂人,司空僧虔子也。

八歲,外祖宋一江一 夏王義恭施寶物,恣聽所取,慈惟取素琴、石硯。

義恭善之。

又曰:傅昭六歲而孤,哀毀如成一人 。

為外祖所養,十歲於朱雀航賣歷日,雍州刺史袁覬見而奇之。

覬嘗來昭所,昭讀書自若,神色不改。

覬歎曰:"此兒神情不凡,必成佳器。

"

又曰:顧協從祖右光祿大夫張永,嘗攜內外孫侄游武丘山,協年數歲,永撫之曰:"兒欲何戲?"協曰:"兒正欲枕石漱流。

"永歎息曰:"顧氏興於此子。

"及長,好學,以一精一力稱。

又曰:顧歡年六七歲,父使驅田中雀,遂作《黃雀賦》而歸。

雀食稻過半,父怒將撻之,見賦乃止。

《梁史》曰:沈璞字道真,林子少子也。

童孺時,神意閒審。

武帝召見,奇璞應對曰,謂林子曰:"此非常兒也。

"初除南平王左常侍。

《陳書》曰:王玄規八歲而孤,兄弟三人,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,時年十二。

郡土豪劉瑱者,資財巨萬,欲妻以女。

母以其兄弟幼弱,欲結強援,玄規泣謂曰:"姻不失親,古人所重。

豈得苟安異壤,輒婚非類!"母感其言而止。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前涼錄》曰:辛攀字懷遠,年七歲,隨父爽在京師。

北地程曉,爽之親友,目攀而笑曰:"犛牛騂犢,孺子之謂。

"攀曰:"戲及人親,非雅訓也。

"曉及眾賓大奇異之。

又《後趙錄》曰:徐光字季武,頓丘人。

父聰,以牛醫為業。

光幼好學,有文才。

年十三,嘉平中王一陽一攻頓丘,掠之,令主秣馬,光但書柱為詩賦,而不親馬事。

一陽一怒,撻之,啼呼終夜不止。

左右以白一陽一,一陽一召光,付紙筆,光立為頌,一陽一奇之。

又《夏錄》曰:吐谷渾拾寅者,拾虔國之弟也。

年數歲,猶大啼哭,母氏念憂其不惠,父樹洛於曰:"此兒吾家驪肩馴駒,伯樂尚不能目之,而況庸人哉!終成吾門戶者,必在此子。

"年六七歲,而器識不恆,或謂之神童。

《後魏書》曰:裴駿字神駒,河東聞喜人。

幼而聰惠,親表異之,稱為神駒,因以為字。

駿從弟子安祖少而聰惠,年八九歲就師講誦《詩》,至《鹿鳴》篇,語兄云:"鹿雖禽一獸 ,得食相呼,而況人也?"自此之後,未嘗獨食。

又曰:任城王澄之子順,字子和。

年九歲,師事樂安陳豐,初書王羲之《小學篇》數千言,晝夜誦,旬有五日,一皆通利。

豐奇之,白澄曰:"豐十五從師,迄於白首,耳目所經,未見此,一江一 夏黃童,不得無雙也。

"澄笑曰:"藍田生玉,何容不爾。

"

《三國典略》曰:趙隱字彥深,年五歲,母傅便孀居。

傅謂之曰:"家貧兒小,何以能濟?"隱泣而言曰:"若天矜兒,大當仰報。

"年十歲,司徒崔光奇之,謂賓客曰:"古人云:觀眸子足以知之,此兒必當遠至。

"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