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七 ◎兵部三十八:《書》曰:戊午,師渡孟津,陳於商郊,俟天休命。甲子昧爽,受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七 ◎兵部三十八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七 ◎兵部三十八

○會兵

《書》曰:戊午,師渡孟津,陳於商郊,俟天休命。

甲子昧爽,受率其旅若林,會於牧野。

(族,眾也。

如林,言盛多。

會,逆,拒戰。

)罔有敵於我師,前徒倒戈,壹戎衣,而天下大定。

(言與眾同心,動有成也。

)

《穀梁傳》曰:齊侯兵車之會四,未嘗有大戰,愛民也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初,卷人維汜,(卷,縣名,居河南郡,故城在今鄭州原武城縣西北。

)妖言稱神,有弟子數百人,坐伏誅。

後其弟子李廣等,宣汜神化不死,以誑惑百姓。

十七年,遂共聚會徒一黨一 ,攻沒睆城,(晥,縣名,屬盧一江一 郡,今舒州懷寧縣。

睆音下板切,又下管切。

)殺睆侯劉閔,自稱南嶽大師。

遣謁者張宗將兵數千人討之,復為廣所敗。

於是使馬援發諸郡兵,合萬餘人擊破廣等,斬之。

又曰:章和二年,護羌校尉張紆誘誅燒當種羌迷吾等,由是諸羌大怒,謀欲報怨,朝廷憂之。

公卿舉一鄧一 訓代紆為校尉。

諸羌激忿,遂相與解仇結婚,一交一 質盟詛,(鄭玄註:《周禮》云:大事曰盟,小事曰詛。

)眾四萬餘人,期冰合渡河攻訓。

又曰:吳漢為安樂令,會王郎起,北州擾惑。

漢素聞光武長者,獨欲歸心。

乃說太守彭一寵一 曰:"漁一陽一、上谷突騎,天下所聞也。

君何不合二郡一精一銳兵,附劉公擊邯鄲,此一時之功也。

"(一時,言不可再遇也。

)一寵一 以為然。

又曰:朱鮪聞光武北伐而河內孤,使討難將軍蘇茂、副將賈強率兵三萬餘人,渡鞏河攻一溫一 。

(鞏、一溫一 ,並今洛川縣也,臨廣河,故曰鞏河。

)檄書至,寇恂即勒軍馳出,並移告屬縣,發兵會於一溫一 下。

軍吏皆諫曰:"今洛一陽一兵渡河,前後不絕,宜待眾軍畢集,乃可出也。

"恂曰:"一溫一 ,郡之藩蔽,失一溫一 則郡不可守。

"遂馳赴之。

旦日合戰,而偏將軍馮異遣救,及諸縣兵適至,士馬四集,幡旗蔽野。

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,大呼,言曰:"劉公兵到。

"蘇茂軍聞之,陣動,恂因奔擊,大破之。

又曰:吳漢悉發幽州兵,與光武會清一陽一。

諸將望見漢還,士馬甚盛,皆曰:"是寧肯分兵與人耶?"及漢至莫府,上兵簿(莫,大也。

兵薄,軍之士名帳。

)諸將人人多請之。

光武曰:"屬者恐不與人,(屬,猶近也。

)今所請又何多也?"諸將皆慚。

《晉書·天文志》曰:征吳之役,三河徐、兗之兵悉出,一交一 戰於吳、楚之地。

《唐書》曰:憲宗時,鄆州李師道翻覆違命,詔宣武、義成、武寧、橫海四節度之師與田弘正會軍討之。

弘正奏請取黎一陽一渡河,會李光顏等軍齊進。

帝召宰臣於延英議可否,皆曰:"閫外之事,大將制之,既有奏陳,宜遂其請。

"裴度獨以為不可,奏曰:"魏博一軍,不同諸道。

過河之後,卻退不得,便須進擊,亦見成功。

若取黎一陽一渡河,即才離本界,便至滑出,徒有供餉之勞,又生顧望之勢。

況弘正、光顏並少威斷,更相疑惑,必恐遷延。

然兵事不從中制,一定處分,或慮不可。

若欲於河南持重,則不如河北養威。

不然,即且秣馬厲兵,候霜降水落,於楊劉渡河。

直抵鄆州。

但得至一陽一谷已來卜營,則兵勢自盛,形自不撓。

"上曰:"卿言是矣。

"乃詔弘正取楊劉渡河。

及弘正軍既濟河而南,距鄆州四十里築壘,賊勢果蹙。

頃之,誅師道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周武帝率六軍趣鄴,齊主令群臣議之。

廣寧王孝珩議曰:"今大寇既深,事藉機變,請使任城王便領幽州道兵,自土門入,聲取并州。

獨孤永業便領洛州兵,自潼關入,聲取長安。

臣請領京畿兵出溢,只鼓行逆戰。

賊懸軍遠來,日增疲老,聞南北有兵,自然應退。

"

○誓眾

《書》曰:帝曰:"咨,禹!惟時有苗弗率,汝徂征。

"(三苗之民數千,王誅率循也。

徂,往也。

不循帝道,言亂逆也,命禹討之。

)禹乃會群後,誓於師,曰:"濟濟有眾,鹹聽朕命:(令諸侯伐有苗也。

軍旅曰誓。

濟濟,眾盛之貌。

)蠢茲有苗,昏迷不恭,(蠢,動;昏,暗也。

言其所以宜討。

)侮慢自賢,反道敗德;(狎侮先王,輕慢典教,反正道,敗德義。

)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;(廢仁賢,任奸佞。

)民棄不保,天降之咎。

(言民叛天,災之。

)肆予以爾眾士,奉辭伐罪。

(肆,故也。

辭謂不恭。

罪謂侮慢以下事。

)爾尚一乃心力,其克有勳!"三旬,苗民逆命。

益贊於禹曰:"惟德動天,無遠弗屆。

"禹拜昌言,班師振旅。

帝乃誕敷文德,舞干羽於兩階。

七旬,有苗格。

又曰:啟與有扈,戰於甘之野。

王曰:"嗟!六事之人,予誓告汝:有扈氏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,天用剿絕其命。

用命賞於祖。

不用命,戮於社;予則孥戮汝!"

又曰:羲和湎一婬一,廢時亂日,胤往征之,告於眾曰:"羲和一屍一厥官、昏迷於天象,以干先王之誅。

今予奉將天罰。

火炎昆岡,玉石俱焚。

天吏逸德,烈於猛火。

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。

嗚呼!威克厥愛,允濟;愛克厥威,允罔功。

爾眾士,懋戒哉!"欽承天子休命。

又曰:魯侯伯禽宅曲阜,徐夷並興東郊不開作費。

誓公曰:"嗟,人無嘩!聽命:善谷乃甲冑,備乃弓矢,鍛乃戈矛,礪乃鋒刃,無敢不善!峙乃糗糧,峙乃芻茭,無敢不逮!汝則有大刑!魯人三郊、三遂,峙乃楨幹。

甲戌,我惟築。

無敢不供!汝則有無餘刑,非殺。

"(刑者非一也。

)

又曰:惟戊午,王次於河朔,(次,止也。

戊午渡河而誓,既誓而止於河之北。

)群後以師畢會。

(諸侯盡會止也。

)王乃徇師而誓,曰:"嗚呼!西土有眾,鹹聽朕言!(徇,循也。

武王在西,故稱西土。

)今商王受力行無度,(行無法度。

)播棄黎老,暱比罪人。

(鮐背之者稱黎老。

棄,不禮敬也。

暱,近也。

罪人,謂天下逋逃小人也。

)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

(言我治理之臣雖少,而心德同也。

)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

"(周,至也。

紂至親雖多,不若周家之多仁人也。

)

又曰:武王伐紂,曰:"今予發,惟恭行天之罰。

今日之事,不愆於六步七步,乃止齊焉。

夫子勖哉!不愆於四伐、五伐、六伐、七伐、乃止齊焉。

勖哉夫子!尚桓桓,如虎如貔,如熊如羆!於商郊!弗迓克奔,以役西土,勖哉夫子!爾所弗勖,其於爾躬有戮!"

又曰:爾眾士同力王室。

《史記》曰:太尉行令軍中曰:"為呂氏右袒,為劉氏左袒。

"軍中皆左袒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齊武王伯升,既破甄阜軍,乃陳兵誓眾,焚積聚,破釜甑,鼓行而前。

《晉書》曰:元帝以祖逖為奮威將軍、豫州刺史,給千人廩,布三千匹,不給鎧仗,使自招募。

仍將本流徒部曲百餘家渡一江一 ,中流擊楫而誓曰:"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,有如大一江一 !"辭色壯烈,眾皆慨歎。

屯於淮一陰一,起冶鑄兵器,得二千餘人而後進。

又《載記》曰:王猛與慕容評戰,陳於渭原,而誓眾曰:"王景略受國厚恩,任兼內外,今與諸軍深入賊地,宜各勉進,不可退也。

願戮力行間以報恩,顧受爵明君之朝,慶觴父母一之 室,不亦美乎?"眾皆勇奮,破釜棄糧,大呼競進。

《後周書》曰:太祖率李弱、獨孤信等十二將東伐。

至潼關,太祖乃誓於師曰:"與爾有眾,奉天威,誅暴亂。

惟爾眾士,整爾甲兵,戒爾戎事,無貪財以輕敵,無暴民以作威。

用命則有賞,不用命則有戮,爾眾士其勉之。

"遣子宴居軍前徇地。

《唐書》曰:高祖起義兵,西圖關中,一精一甲三萬。

高祖杖白旗,誓眾於太原之野,引師即路。

又曰:太宗征王世充,陳兵穀水之上,步騎五萬。

太宗舉旄誓眾曰:"隋室無道,毒被蒼生,我國家受命於天,寧濟億兆。

世充敢抗大邦,數行侵暴,誅殺良善,恣其一婬一酷。

國家為百姓除害,事不獲已。

各宜整爾軍旅,修爾器械,立勳立效,龔行天罰,敢有犯命者斬無赦。

"

又曰:朱泚亂韋皋於隴州,築壇於庭,血牲,與將士等盟曰:"上天不吊,國家多難,逆臣乘間,盜據皇宮。

而李楚琳亦扇兇徒,傾陷城邑,酷虐所加,爰及本使,既不事上,安能恤下。

皋是用激心憤氣,不遑底寧,誓與群公,竭誠王室。

凡我同盟,一心竭力,伏順除凶,祖先之靈,必當幽贊。

言誠則志合,義感則心齊,粉骨塵軀,決無所顧。

有渝此志,明神殛之,迨於子孫,亦罔遺育。

皇天后土,當兆斯言。

"又使通於吐蕃以求助。

《古司馬兵法》曰:古者逐奔不遠,縱綏不及,所以示君子且有禮。

不遠則難誘,不及則難陷,以禮為固,以仁為勝。

既勝之後其教可復,是故君子貴之也。

有虞氏戒於國中,欲人一體 其命也;(舜以農教戰,以戰教民,畋獵簡一習一 ,故民體之也。

)夏後氏誓於軍中,欲民先成其慮也;(禹令軍聚,重複教肆,進退左右,前後離合周旋也。

)殷誓於軍門之外,欲民先意待事也;(殷既遵虞夏之教民,又於軍門外復簡試。

)周將一交一 刃而誓之,以致意也。

(周用虞夏殷之教民一交一 和接兵,又復申望誓之軍,德薄,民俗巧也。

)

又曰:賢王制禮樂法度,乃作五刑,興甲兵,以討不義。

巡狩、省方,會諸侯考不同,其有失命亂常、背德逆天之時,而危有功之君。

(王者以有功德者為君長,賊臣欲篡殺之。

)遍告於諸侯,章明於有罪,乃告於皇天上帝,日月星辰,以禱於后土,四海之神,山川塚社。

(塚社者,天子太社也。

)乃造於先王,然後塚宰征師於諸侯。

(造,就也。

就造於先祖廟也。

)曰某國為不道,征之。

以某年月日,師至於某國。

(至於所征之國,與天子會。

)天子正刑,(刑者,天子之法也。

刑以征不義、伐不從,王者之法也。

)塚宰與伯布命於軍,曰入罪人之地。

無暴神祇,無獵田,無有虐,無毀二功,無糞牆屋,無伐樹木,無取六畜,無取禾粟,無取器城。

見其老幼,奉歸勿傷。

雖遇壯者,不校勿敵;若傷人,醫藥歸之。

既誅有罪,王及諸侯正其國,舉賢更立,明正復職。

(王者與四方諸侯伐無道之國,整頓其民人,舉賢良更立為君,奉遵王法,復百官之職事矣。

)

《論衡》曰:師尚父為周司馬,將師伐紂,到孟津之上,仗鉞把旄,號其眾曰:"倉兕"。

倉兕,水中之獸也,善覆人船。

因神以化,欲令急渡,汝不急渡,蒼兕害汝。

河中有此之物,時時出浮,一身九頭,人畏惡之,未必覆人船者也。

《文遜曰:勒三軍,誓將帥,元戎竟野,戈鋋彗雲。

○麾兵

《莊子》曰:市南宜僚弄丸,兩家之難解;孫叔敖甘寢秉羽,而郢人投兵。

《晉書》曰:張重華攻石季龍,遣謝艾為使持節、軍師將軍,率步騎三萬,進軍臨河。

麻秋以三萬眾拒之。

艾乘軺車,冠白幍,鳴鼓而行。

秋望而怒曰:"艾年少書生,冠服如此,輕我也。

"命黑槊龍驂三千人馳擊之。

艾左右大擾。

左戰帥李偉勸艾乘馬,艾不從,乃下車踞一胡一 床 ,指麾處分。

賊以為伏兵發也,懼不敢進。

張瑁從左南緣河而絕其後,秋軍乃退。

艾乘奔擊,遂大敗之。

又曰:陳敏一旦據有一江一 東,刑政無常,不為英俊所服,且子弟凶暴,所在為患。

周玘、顧榮之徒常懼禍敗。

遣使密報征東將軍劉准遣兵臨,淮已為應。

及兵至,敏使弟昶及將錢廣,次烏一江一 以拒之。

錢廣,玘鄉人也,潛使圖昶。

廣遣其屬何康投募送白事於昶,昶傾視書,康揮刀斬之,稱州下已殺敏,動者誅三族,吹角為內應。

廣先勒兵在朱雀橋,陳兵水南。

敏師萬人將戰,未濟,榮以白羽扇麾之,敏眾潰散。

敏單騎東奔,為義師所斬。

《梁書》曰: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,高祖詔韋叡率眾會焉。

英自率眾來戰,叡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。

一日數合,英甚憚其強。

劉璠《梁典》曰:韋叡字文懷,京兆杜陵人也。

叡雖有曠世之度,蒞民以惠愛為本,所居必治。

將兵仁愛,被服必於儒者,雖臨陣一交一 鋒,常緩服乘輿,執竹如意以麾進止。

《北史》曰:唐永身長八尺,少耿介,有將帥才,讀《班超傳》,慨然有萬里之志。

正光中,為北地太守。

永善取下土,人競為之用。

臨陣常著白裙襦,把角如意以指麾處分,辭色自若。

在北地四年,與賊數十戰,未嘗敗北。

時人語曰:"莫陸梁,恐爾逢唐將。

"永所營之處,至今猶稱唐公壘。

《後魏書》曰:毛法仁言聲壯大,至於軍旅田狩,唱呼處分,振於山谷。

《後周書》曰:李遠,字萬歲。

幼有器局,志度恢然。

嘗與群兒為戰鬥之戲,指麾部分,便有軍陣之法。

郡守見而異之,召使更戲。

群兒懼而散走,遠持杖叱之,復為向勢,意氣雄壯,殆甚於前。

郡守曰:"此小兒必為將帥,非常人也。

"

又曰:建德中東伐齊,帝引兵發京師。

壬寅,渡河,與諸軍合。

十二月戊申,次於晉州。

恐王師卒至,於城南穿塹,自喬山屬於汾水。

庚戌,帝帥諸軍八萬人,置陣東西二十餘里。

帝乘常御馬,從數人巡陣處分,所至輒呼主帥姓名以慰勉之。

將士感見知之恩,各自奮勵。

《隋書》曰:李子雄從幸一江一 都,帝以仗衛不整,顧子雄步伍之,子雄立指麾,六軍肅然。

帝大悅,曰:"公真武侯才也。

"尋轉右武侯大將軍。

《唐書》曰:德宗時,鄭權為涇原節度使劉昌從事。

昌病,亟請入覲,度軍中必有變,以權寬厚,善容眾,俾主留務。

既而兵果為亂。

權挺身於白刃中,抗詞以明逆順,因殺其首亂者數人,士皆戢伏。

又曰:昭宗時,玉山都頭楊守信葉楊復恭稱兵闕下,陣於通化門,上陳兵於延喜門。

是夜,令劉崇望守度支軍。

明日曉,入含光門。

未開,門內禁軍列於左右,俟門開即劫掠兩市。

及聞傳呼宰相來,門方開,崇望駐馬慰諭之曰:"聖上在街東親總戎事。

公等禁軍,何不樓前殺賊,立取功名。

切不可剽掠街市,圖小利以成惡名也。

"將士惟惟,從崇望至長樂門。

守信見兵來,即遁,軍士呼萬歲。

是日庫市獲全,軍人不亂,繄崇望之方略也。

《五代周史》曰:世宗至泗州,太祖皇帝乘勝麾軍焚郭門,奪月城,帝親冒矢石以攻其壘。

丙午日南至,從臣拜賀於城之上。

《語林》曰:諸葛武侯與司馬宣王在渭濱,將戰,宣王戎服蒞事,使人視武侯,素輿葛巾,持白毛扇指麾,三軍皆隨其進止。

宣王聞而歎曰:"可謂名士。

"

○饗士

《左傳》曰:宋華元將戰,殺羊食士,其御羊斟不與。

及戰,曰:"疇昔之羊,子為政,今日之事,我為政。

"與入鄭師,故敗。

君子謂:"羊斟非人也,以其私憾,敗國殄民。

刑孰大焉。

"

《史記》曰:樂毅並護趙、楚、韓、魏、燕之兵以伐齊,破之濟西。

諸侯罷歸,而燕軍樂毅獨追,至於臨菑。

齊湣王之敗濟而亡走,保於莒。

樂毅獨留徇齊,齊皆城守。

樂毅攻入臨淄,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。

燕昭王大悅,親至濟上勞軍,行賞饗士,封毅於昌國,號為昌國君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上大發關東兵,自將上隴,隗囂眾潰走,圍解。

於是置酒高會,勞賜諸將,來歙班坐絕席,在諸將之右,賜歙妻縑千匹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吳漢圍蘇茂於廣樂。

劉永將周建別招聚收集得十餘萬人,救廣樂。

漢將輕騎迎與之戰,不利,墮馬傷膝,還營,建等遂連兵入城。

諸將謂漢曰:"大敵在前而公傷臥,眾心懼矣。

"漢乃勃然裹瘡而起,椎牛饗士,令軍合戰,大破之。

又曰:劉盆子既降,帝令縣廚賜食,眾積困餒,十餘萬人皆得飽飫。

又曰:一鄧一 禹至長安,軍昆明池,大饗士卒。

率諸將齋戒,擇吉日,修禮謁祠高廟,收十一帝神主,遣使來詣洛一陽一,因循行園陵,為置吏士奉守焉。

《後周書》曰:若於惠於諸將年最少。

早喪父,事母以孝聞。

太祖嘗造射堂新成,與諸將宴射。

惠竊歎曰:"親老矣,何時辦此乎?"太祖聞之,即日徙堂於惠宅。

其見重如此。

《淮南子》曰:員中規,方中矩;動成戰,止成文。

可以諭眾而不可以陳軍。

滌杯而食,洗爵而飲,盥而後饋,可以養少而不可以饗眾。

《黃石公記》曰:動為事機,舒之彌四海,卷之不盈懷。

柔而能剛,則其國彌光;弱而能強,則其國彌章。

一簞之醪,投之於河,令士眾迎飲,三軍為其死,戰如風發,攻如河決。

軍無財,士不來;軍無賞,士不往。

香餌之下,必有懸魚;重賞之下,必有死夫。

○犒師

《左傳》曰:夏,齊師伐我北鄙。

公使展喜犒師,(勞齊師也。

)使受命於展禽。

齊侯未入境,展喜從之,曰:"寡君聞君親舉玉趾,將辱於弊邑,使下臣犒執事。

"

又曰:三十三年,秦師過周北門,及滑,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,遇之。

以乘韋先,牛十二犒師,(商,行賈也。

乘四韋也。

先韋乃及牛也。

古者將獻饋於人,有以先也。

)曰:"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弊邑,敢犒從者。

不腆弊邑,為從者之淹,居則具一日之積,(腆,厚也。

奄,久也。

積,芻米菜蔬也。

)行則備一夕之衛。

"

又曰:楚子以驛至於羅汭。

(,傳也。

羅,水名。

)吳子使其弟蹶由犒師,楚人執之,將以釁鼓。

王使問焉,曰:"汝卜來吉乎?"對曰:"吉。

且吳社稷是卜,豈直為一人?使臣獲釁鼓,而弊邑知備,以御不虞,其為吉孰大焉?"乃弗殺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岑彭長驅入一江一 關,令軍中無得擄掠。

所過,百姓皆奉牛酒迎勞。

彭見諸耆老,為言"大漢哀愍,巴蜀久見虜役,故興師遂伐,以討有罪,為人除害。

"讓不受其牛酒。

百姓皆大喜悅,爭開門降。

《晉書》曰:桓一溫一 進兵至霸上,耆老持牛酒迎一溫一 ,曰:"不圖今日復見官軍。

"

《後梁略》曰:大寶元年,西魏將楊忠來逼荊鎮,上懼其至,送遣犒軍。

既而與忠結盟,並送質子與魏相約為兄弟之親。

於是聘使往還,相望道路。

《後魏書》曰:一鄧一 穎從世祖幸漢南,高車莫弗庫若於率騎數萬驅鹿百餘萬,詣行在所,詔穎為文,銘於漢南,以昭功德。

《淮南子》曰:秦繆公使孟明舉兵襲鄭,鄭賈人弦高、蹇他(他,弦高一黨一 人。

)相與謀曰:"師行數千里,又數過諸侯之地,其勢必襲鄭。

凡襲國者,以為無備也。

其以知其情,必不敢進。

"乃矯鄭伯之命,以十二牛勞。

三率相與謀(三率,秦將白乙、孟明、西乞。

)曰:"守備必固,進必無功。

"乃還師而反。

晉先軫舉兵擊之,(先軫,晉大夫也。

)大破之。

鄭伯乃以存國之賞賞弦高,高辭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