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七十七 ◎兵部八:《左傳》曰:晉謀元帥,趙衰曰:\"卻縠說禮樂而敦詩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七十七 ◎兵部八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七十七 ◎兵部八

○儒將

《左傳》曰:晉謀元帥,趙衰曰:"卻縠說禮樂而敦詩書,以將中軍。

"

《漢書》曰:馮奉世以良家子選為將,年四十餘乃學《春秋》,涉大義,讀史書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馬援閒於進對,尤善述前世行事。

每言及三輔長者,下至閭裡少年,皆可觀聽。

自皇太子、諸王侍聞者,莫不屬耳忘倦。

又善兵策,帝常言:"伏波論兵,與我意合。

"每有所謀,未嘗不用。

又曰:祭遵為將軍,取士皆用儒術,對酒設樂,必雅歌投壺。

雖在軍旅,不忘俎豆。

又曰:賈復少好學,一習一 《尚書》。

事舞一陰一李生,李生奇之,謂門人曰:"賈君之容貌志氣如此,而勤於學,將相之器也。

"

又曰:賈復知帝欲偃干戈,修文德,不欲功臣擁眾京師,乃與高密侯一鄧一 禹並剽甲兵,敦儒學。

(《廣雅》曰:剽,削也。

謂除甲兵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復闔門養威,重授《易經》,起大義。

)帝深然之,遂罷左右將軍。

復以候就第,加位特進。

《吳書》曰:魯肅為人方嚴。

寡於玩飾,內外節儉,不務俗好,治軍整頓,禁令必行,雖在軍陣,手不釋書。

又善談論,能屬文辭。

思弘遠,有過人之明。

周瑜之後,肅為之冠也。

《晉書》曰:杜預身不跨馬,射不穿札,而每有大事,輒居將帥之列。

又曰:劉毅征盧循,敗歸。

帝大宴於西池,有詔賦詩,毅詩云:"六國多雄士,正始出風一流 。

"毅自以武功不競,故示文雅有餘也。

又《載記》曰:石勒雅好文學,雖軍旅,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,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,朝賢儒士,聽者莫不美焉。

嘗使人讀《漢書》,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,大驚曰:"此法當失,何得遂成天下!"至留侯諫,乃曰:"賴有此耳。

"

《宋書》曰:沈慶之嘗對上為詩,令僕射顏師伯執筆,慶之口占曰:"微生值多幸,得逢時運昌。

老朽筋力盡,徒步還南崗。

辭榮此聖代,何愧張子房。

"並歎其辭意之美。

《梁書》曰:曹景宗大破魏軍,振旅凱入,帝於華光宴飲,因令左僕射沈約賦韻。

景宗不得韻意,色不平,啟求賦詩。

帝曰:"卿伎能甚多,人才英拔,何必止在一詩!"景宗已醉,求作不已,詔令約賦韻已盡,惟餘"競""病"二字。

景宗便操筆,斯須而成,其辭曰:"去時兒女悲,歸來笳鼓競。

借問路行人,何如霍去病!"帝欣然不已,約及朝賢驚嗟竟日,詔令上史。

《北史》曰:周文帝宴群公,卿士仍賦詩言。

高琳詩末章云:"寄言竇車騎,為謝霍將軍。

何以報天子,沙漠靜妖氛。

"帝大悅曰:"熏獫陸梁,未時款塞。

卿言有驗,國之福也。

"

《後魏書》曰:韋彧為東豫州刺史。

以蠻俗荒梗,不識禮儀,乃表立太學,選諸郡生徒於州檢教。

又於城北置崇武館以一習一 武焉。

境內清肅,還遷大將軍。

又曰:征虜將軍劉藻涉獵群籍,美談笑,善與人一交一 ,飲酒至一石不亂。

《後周書》曰:宇文顯和性矜嚴,頗涉經史,膂力絕人,彎弓數百斤,能左右馳射。

又曰:賀拔勝長於喪亂之中,尤工武藝,走馬射飛鳥,十中其五六。

太祖每云:"諸將對敵,神色皆動,惟賀拔公臨陣如平常,真大勇也。

"自居任始愛墳籍,乃招引文儒討論義理。

性又通率,重義輕財,身死之日惟隨身兵仗及書千餘卷。

《隋書》曰:高祖有平南之志,訪可任者。

高熲曰:"朝臣之內,文武才幹無出賀若弼者。

"高祖曰:"得之矣。

"於是拜弼為吳郡總管,委以平陳之事。

弼忻然,以為己任與壽州總管源雄並為重鎮。

弼遺雄詩曰:"一交一 河驃騎幕,合浦伏波營。

勿使麒麟上,無我二人名。

"獻取陳十策,上稱善,賜以寶刀。

又曰:周羅睺初仕陳,為太子左衛率,信任逾重,時參宴席,陳主曰:"周左率武將,詩每前成,文士何為後也?"都官尚書孔范對曰:"周羅睺執筆制詩,還如上馬入陣,不在人後。

"自是益見親禮。

又曰:於仲文討高麗,大破之。

至鴨綠水,高麗將乙支文德詐降,來入其營。

仲文先奉密旨"若遇高乙支文德者必擒之。

"至是文德來,仲文將執之。

時尚書右丞劉士龍為慰撫使,固止之,仲文遂捨文德。

尋悔,遣人紿文德曰:"更有言議,可復求也。

"文德不從,遂濟,仲文選騎渡水追之,每戰破賊。

文德遺仲文詩曰:"神策究天文,妙算窮地理。

戰勝功既高,知足願雲止。

"仲文答書諭之,文德燒柵而遁。

《唐書》曰:調露元年,突厥阿史德一溫一 傅叛,單于府所管二十四州皆叛應之。

單于都護蕭嗣業率兵討之,被阿史德掠其糧車,兵多餓死,由是大敗。

朝廷憂之,遣禮部尚書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,率諸軍三十萬進討。

行儉至朔州,知賊掠嗣業糧運得勝,乃為糧車三百乘,每車伏猛士五人,持陌刀勁一弩一,又以羸兵數百援之,兼伏一精一兵於險厄處。

虜見糧車果大至,羸兵才鬥,棄車而走,賊驅車就泉井解鞍牧馬,方擬取糧,車中壯士齊發,敵眾大駭,奔散。

伏兵險發,虜騎擒戮殆荊自是續遣糧車,虜望之不敢逼。

糧餉即通,進兵屢捷。

行儉終擒一溫一 傅,再平突厥。

又曰:婁師德,弱冠進士擢第,累補監察御史。

上元初,吐蕃犯塞,有詔募勇士以討之,師德抗表應募,請為猛士擊虜。

高宗大悅,特假朝散大夫,從軍西討,頻立戰功,遷殿中,改授金吾將軍、豐州都督。

則天降書勞之,曰:"卿受委北陲,總司軍任,往還靈、夏,檢校屯田,收率既多,京坻遽積。

不煩和糴之費,無復轉輸之勞,兩軍鎮兵鹹得支給,覽以嘉尚,忻悅良深。

"召為夏官侍郎,俄拜鳳閣侍郎,同平章事,改納言。

又曰:婁師德頗有學術,器量寬厚,喜怒不形於色。

專綜邊任三十餘年,恭勤接下,孜孜不擔當危亂之際,族滅者相繼,師德出將入相,能以功名始終,識者多之。

又曰:永徽中,薛仁貴平百濟,高宗令別將攝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留兵鎮守,詔仁貴班師還。

高宗勞問之,曰:"卿在海東,前後奏請,皆合事宜,而雅有文理。

卿本武將,何得然也?"對曰:"非臣所能,皆劉仁軌之所為也。

"帝深加歎賞,超仁軌六階正,授帶方州刺史。

仁貴初平百濟,合境凋殘,僵一屍一相屬。

仁軌始令收斂骸骨,瘞埋弔祭之。

校計戶口,署置官長,開通道路,整理村落,補葺堤堰,修復陂塘,勸課耕種,賑貸貧乏,存問孤老。

頒宗廟忌諱,位皇家社稷。

百濟餘眾,復安生業。

仁軌位至中書令。

又曰:御史大夫唐休璟有文武才幹。

貞觀元年為隴右大使,大破吐蕃大將麴莽布支於涼州洪源谷。

凡六戰六捷,破虜築京觀而還。

後吐蕃使來朝,嘗因侍宴蕃使屢覘休璟。

則天問其故,對曰:"往歲洪源戰時,此將軍雄猛無比,殺臣將士甚眾,今願識之。

"則天大加歎異。

休璟尤諳練邊事,自碣石西逾四鎮,綿亙萬里,山川要害,皆能記之。

長安中,西突厥與諸蕃不和,舉兵相持,安西道阻,表疏相繼。

則天召休璟與宰相商度事勢,俄頃間草奏便施行。

後十餘日,安西諸州請兵應接,一如休璟所畫。

則天謂之曰:"恨用卿晚。

"用遷夏官尚書、同中書門下三品,仍謂魏元忠曰:"休璟諳練邊事,卿等十不當一也。

"

又曰:宰相張說出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,兼天兵軍大使。

開元九年,一胡一 賊康待賓據長泉鎮叛,與一黨一 項連結,攻陷蘭池等六一胡一 州。

詔說與朔方軍大使王晙合勢進討。

賊攻銀城、連谷,以據倉糧。

說統馬步萬人出合河關掩擊,大破之。

追至駱駝堰,一胡一 及一黨一 項自相疑貳,乃散。

說招集一黨一 項,復其居業。

副使史憲請盡誅一黨一 項,說曰:"先王之道,推亡固存,如盡誅之,是逆天道。

"因奏置麟川,安置一黨一 項餘眾。

其年,說自兵部尚書進同平章事。

十年,又敕說為朔方軍節度大使,往巡五城,處置兵馬。

時降一胡一 康願子自立為可汗,舉兵掠監牧馬,西河涉出塞。

說收兵討而擒之,以獻,徙其家屬於木盤山。

其一黨一 悉平,獲男女三千人。

於是移河曲六一胡一 州殘一胡一 五萬餘口配之於許、汝、唐、一鄧一 、仙豫等州,始空河南朔方地。

先是,緣邊鎮兵常六十萬,說以邊寇漸平,奏罷二十餘萬,勒還農畝。

玄宗頗以為疑,說奏曰:"臣久在疆埸,具悉邊事,禦敵制勝不在多驅閒冗。

陛下若以為疑,臣請闔門百口保之。

以陛下之明,四夷畏服,必不慮減兵而招寇也。

"玄宗從之。

時當蕃衛士,浸以貧弱,逃亡略盡,說建策請一切罷之,別召募強壯,令其宿衛,不簡色役,優為條例,逋逃者必爭來應募。

上從之,旬日,得一精一兵十三萬人,分擊諸衛,擴騎是也。

又曰:吳元濟據蔡州叛,王師討伐,詔柳公綽以鄂兵五千隸安州刺史李聽,率赴行營。

公綽曰:"朝廷以吾儒生不知兵耶?"即日上奏。

願自征行。

許之。

公綽自鄂濟溳一江一 ,直抵安州,李聽以廉使之禮事之。

公綽謂之曰:"公所以屬鞬負一弩一者,豈非為兵事耶?若去戎容,被公服,兩郡守耳,何所統攝乎?以公名家曉兵,若吾不足以指麾,則當赴闕。

不然,吾且署職名,以兵法從事矣。

"聽曰:"惟公所命。

"即署聽為鄂岳都知兵馬使、中軍先鋒、行營馬步都虞候,三牒授之。

乃選卒六千屬聽,戒其部校曰:"行營之事,一決都將。

"聽感恩畏威,如出麾下。

其出權制變,為當時所稱。

入為刑部尚書,出授太原尹、河東節度使。

陘北有沙陀部落,自九姓、六州皆畏憚之。

公綽至鎮,召其酋朱耶執宜,安置於雲、朔塞下,治廢柵十一,募兵三千,令沙陀屯守,由是遂無邊患。

又曰:元和十二年,憲宗召宰臣議兵曰:"王師伐蔡,首尾三年,雖捷奏頻來,窠巢未殄,度支供饋,其何以濟?"李逢吉、崔群、王涯各有奏對,多言罷兵為便。

惟裴度不言利害,議曰:"臣請身自往行營督戰。

"明日延英復對,宰臣俱退,上獨止度,謂之曰:"卿必能為朕行乎?"度頓首流涕而奏曰:"臣誓不與此賊俱全。

"上亦為之感動。

度奏曰:"賊已力困,但以群帥不一,故未降耳。

"上深嘉之,遂欲加度招討使,度奏曰:"韓弘已為都統,臣不欲受招討之名,但奉使即得。

"乃下詔以度為彰義軍節度,蔡、申、光觀察等使,仍淮西行營宣慰處置使。

其年八月一日,度發京師,仍賜禁軍三百為衛兵。

憲宗御通化門餞軍,度銜涕辭。

至蔡州,度傳上慰勞之旨,躬督戰陣,卒伍立功,即時論賞,諸將奮勵,無敢退留。

至十月十一日拔蔡州,擒吳元濟,仗節而還。

又曰:元和中,以裴度征淮西,詔曰:"輔弼之臣,軍國是賴。

興化致理,秉鈞以居;取威定功,則分閫而出。

所以同君臣之體,一中外之任焉。

屬者問罪汝南,致誅淮右,蓋欲刷其污俗,吊彼頑人。

雖挈地求生者實繁有徒,而嬰城執迷者未翦其類,何獸困而猶鬥,豈鳥窮之無歸歟?由是遙聽鼓鼙,更張琴瑟,煩我台席,董茲戎旃。

朝議大夫、守中書侍郎、同平章事、飛騎尉、賜金魚袋裴度,為時降生,協朕夢卜,一精一辦宣力,堅明納忠。

當軸而才謀老成,運籌而智略有定。

司其樞務,備知四方之事;付以兵要,必得萬人之心。

是用禱於上玄,揀此吉日,帶丞相之印綬,所以尊其名;賜諸侯之斧鉞,所以重其命。

爾宜布清問,恢壯猷,感勵連營,蕩平多壘,招懷孤疾,字撫夷傷。

況淮西一軍,素效忠節,過海赴難,史冊書勳。

建中初,攻破襄一陽一,擒滅崇義。

比者脅於凶逆,歸命無由。

每念前勞,常思安撫。

所以內輟輔臣,俾為師率,實欲保全慰諭,各使得宜。

汝往欽哉!無越我丕訓。

"

《唐書》曰:太尉李光弼,御軍嚴峻而有禮,士卒望風畏憚。

乾元中,郭子儀會九節度之師,不利於相州,詔以光弼代子儀為河北副元帥。

子儀寬恕,朔方將士多不奉法。

時僕固懷恩引回紇內助,累立戰功,將帥多假借之。

及光弼統師,懷恩為右廂都知兵馬使。

光弼出關,會諸軍於汜水,左廂都知兵馬使張用濟後至,斬於纛下,懷恩見而憚之,不敢惕息。

光弼在河一陽一,令懷恩攻泰清於懷州,官軍頻不利。

光弼怒,將斬之,懷恩出奇為地道,偷得賊號,詐傳號令,賊軍大亂,遂撥懷州擒泰清而還。

光弼捨之。

泰清妻有美色,城破被俘,泰清從光弼求之,即命還泰清。

議者稱自艱難已來,惟光弼行軍理戎沉毅有籌略,將帥中第一。

又曰:鳳翔將野詩、良輔,涇原將郝玼,各以名雄邊上,吐蕃嘗謂漢使曰:"唐國既與吐蕃和好,何忘語也?"問曰:"何謂?"曰:"若不忘語,何因遣野詩、良輔作隴州刺史?"其畏憚如此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