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一十二 ◎兵部四十三:《後漢書》曰:賈復與五校戰於真定,大破之。復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一十二 ◎兵部四十三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一十二 ◎兵部四十三

○決戰中

《後漢書》曰:賈復與五校戰於真定,大破之。

復傷瘡甚。

光武大驚曰:"我所以不令賈復別將者,為其輕敵。

果然,失吾名將。

聞其婦在孕,生女耶,我子娶之!生男耶,我女嫁之,不令其憂妻子也。

"復病尋愈,追及光武於薊,相見甚歡。

又曰:銚期從擊王郎將貌宏劉、奉於鉅鹿下,(貌,五奚反。

)期先登陷陣,手殺五十餘人,被瘡中額,攝憤復戰,(攝猶正也。

)遂大破之。

又曰:祭遵與景丹諸將南擊弘農、厭新、柏華蠻中賊。

(《東觀記》曰:柏華,聚名。

)一弩一中遵口,洞出血流。

眾見遵傷,稍引退,遵呼叱止之,士卒戰皆自倍,遂大破之。

又曰:帝在魯,聞耿弇為張步所攻,自往救之,未至。

陳俊謂弇曰:"劇虜兵盛,可且閉營休士,以須上來。

"弇曰:"乘輿且到,臣子當擊牛釃酒以待百官,反欲以賊虜遺君父耶?"乃出兵大戰,自旦及昏,復大破之,殺傷無數,城中溝塹皆滿。

又曰:岑彭征公孫述,乃令軍中募攻浮橋,先登者授上賞。

於是偏將軍魯奇應募而前。

時大風狂急,彭、奇船還流而上,直衝浮橋,而攢柱鉤而不能去。

(《續漢書》曰:時天東風,其攢柱有反把鉤,奇船不得去。

)奇等乘勢殊死戰,因飛炬焚之,風急火盛,橋樓崩燒。

彭復悉軍順風並進,所向無前。

蜀兵大亂,溺死者數千人。

又曰:張步攻耿弇營,與劉歆等戰。

弇升王宮瑰台望之,(臨淄本齊國所都,即齊王宮中有環台也。

《東觀記》作瑰台。

)視歆等鋒一交一 ,乃引一精一兵以橫突步陣於東城下,大破之。

飛矢中弇股,以佩刀截之,左右無知者。

又曰:袁紹使曲安攻公孫瓚,紹在後十數里,聞瓚已破,發鞍息馬,惟衛帳下強一弩一數十張,大戟士百許人。

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,圍紹數重,射矢雨下。

田豐扶紹,使卻入空垣。

紹脫兜鍪抵地,曰:"大丈夫當前斗死,而返逃垣牆間耶?"促使諸一弩一併發,多傷瓚騎。

眾不知是紹,頗稍引卻。

會曲義來迎,騎乃散退。

又曰:一鄧一 禹還長安,張宗夜將銳士入城襲赤眉,中矛貫胛。

(胛,背上兩腋間。

)又轉攻諸營堡,為流矢所激,皆幾至於死。

又曰:賈復從上擊青犢於射犬,大戰至日中,賊陣堅不卻。

光武傳召復曰:"吏士皆饑,可但朝飯。

"復曰:"先破之,然後食耳。

"於是被羽先登,(被,猶負也。

折羽為旌。

將軍先所執。

先登,先敵也。

)所向皆靡,賊乃敗走。

諸將鹹服其勇。

又曰:陳俊字子昭,拜強一弩一將軍,所向皆破。

世祖曰:"戰將盡如此,豈有憂乎?"

《魏志》曰:毌丘儉字仲恭,有幹策,為幽州刺史、度遼將軍。

儉以高句驪數侵叛,督諸軍出玄菟,從道滑討之。

句驪王宮將步騎逆軍沸水上,大戰,宮連破走。

儉遂束馬懸車,登九都山,屠高麗,所斬獲首虜以千數。

使玄菟太守王頎追,過沃沮千餘里,至肅慎界,刻石紀功,刊九都之山,銘不耐之城。

又曰:代郡烏桓反,以任城王彰為北中郎將,行驍騎將軍。

臨發,太祖誡彰曰:"居家為父子,受事為君臣。

動以王法從事,爾其誡之。

"彰北徵入涿郡界,叛一胡一 數千騎卒至,時兵馬未集,惟有步卒千人,騎數百匹,用田豫計,固守要隙,虜乃散退。

彰追之,身自戰射,一胡一 騎應弦而倒者,前後相屬。

戰過半日,彰鎧中數箭,意氣益廣,乘勝逐北,至於乘乾,(臣松之案:乘乾,縣名,屬代郡,今北虜居之,號為乘乾郡。

)去代二百餘里。

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,士馬疲,又受節度不得過代,不可深進,遺令輕敵。

彰曰:"率師專行,惟利所在,何節度乎?一胡一 走未遠,追之必破,從令縱敵,非良將也。

"遂上馬,令軍中後出者,斬。

一日一夜 與虜相及,擊,大破之,斬首獲生以千數。

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,將士無不悅喜。

時鮮卑大人軻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,見彰力戰,所向皆破,乃請服,北方悉平。

時太祖在長安召彰,彰自代過鄴。

太子謂彰曰:"卿新有功,今西見上,勿宜自伐。

"彰到,如太子言,歸功諸將。

太祖喜,持彰須曰:"黃須兒竟大可用。

"

又曰:龐德與曹仁討關羽。

德屯樊北十里,會天霖雨十餘日,漢水暴溢,樊下平地五六丈。

德與諸將避水上堤。

羽乘船攻之,以大船四面射堤上。

德披甲荷弓,箭不虛發。

將軍董沖、部曲將董超等欲降,德皆收斬之。

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,羽攻益急。

德謂督將成何曰:"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,烈士不毀節以求生,今日,我死日也。

"戰益怒,氣愈壯,而水浸盛,吏士皆降。

德與麾下將一人,伍伯二人,彎弓傅矢,登小船欲還仁營。

水盛船覆,失弓矢,獨抱船覆水中,為羽所得,立而不跪。

羽謂曰:"卿兄在漢中,我欲以卿為將,不早降何為?"德罵羽曰:"豎子,何謂降也!魏王帶甲百萬,威振天下。

汝劉備庸才耳,豈能敵耶!我寧為國家鬼,不為賊將也。

"遂為羽所殺。

《吳志》曰:孫權討黃祖,祖橫兩蒙沖挾守沔口,以栟櫚大紲系石為磴,上有千人,以一弩交一 射,飛矢雨下,軍不得前。

董襲與陵統俱為前部,各將敢死百人,被兩鎧乘大舸船突入蒙沖,裹身以刀斫兩紲,蒙沖橫流,大兵遂進,祖便開門走,兵追斬之。

明日大會,權舉觴屬襲曰:"今日之,斷紲之功。

"

《晉書》曰:劉毅等誅桓玄,兵至竹裡,玄使其將皇甫敷、吳甫之拒毅軍,遇之於一江一 乘,臨陣斬甫之,進至羅洛橋,又斬敷首。

玄大懼,使桓謙、何澹之屯覆舟山。

毅等軍至蔣山,裕使羸弱登山,多張旗幟,玄不之測,益以危懼。

謙等士卒多北府人,素懼伏裕,莫敢出鬥。

裕與毅等分為數隊,進突謙陳,皆殊死戰,無不一當百。

時東北風急,毅軍放火,煙塵張天,鼓噪之音震駭京邑,謙等諸軍一時奔散。

又曰:周處攻齊萬年於六陌。

將戰,處軍人未食,齊王肜促命速進,而絕其後繼。

處知必敗,賦詩曰:"去去世事已,策馬觀西戎。

藜藿甘粱黍,期之克命終。

"言畢而戰,自旦及暮,斬首萬計。

弦絕矢荊左右勸退,處案劍曰:"此是吾效節授命之日,何退之為!且古者良將受命,鑿凶門以出,蓋有進無退也。

今諸軍負信,勢必不振。

我為大臣,以身殉國,不亦可乎!"遂力戰而歿。

又曰:明威將軍朱伺隨陶侃討杜弢有殊功。

石勒夏口之戰,伺用鐵面自衛,以一弩一的射賊大帥數人,皆殺之。

賊挽船上岸,於水邊作陣。

伺逐水上下以邀之,箭中其脛,氣色不變。

諸軍尋至,賊潰,追擊之,皆棄船投水,死者太半。

賊夜還長沙,伺追至蒲圻,不及而反。

加威遠將軍,赤幢曲蓋。

又曰:朱伺、劉浚與鄭攀戰楊口壘。

伺常所調一弩一忽噤不發,伺甚惡之。

及賊攻陷北門,伺退入船。

初,浚開諸船底,以木掩之,名為船械。

伺既入,賊舉鋌擿伺,伺逆接鋌,反以擿賊。

賊走上船屋,大喚云:"賊帥在北!"伺從船底沉行五十步,乃免。

又《載記》曰:劉曜使其將軍平先、丘中伯率勁騎追陳安。

安與壯士十餘騎於陝中格戰,安左手奮七尺大刀,右手執丈八蛇矛,近一交一 則刀矛俱發,輒害五六人;遠則帶雙鞬,左右馳射而走。

平先亦壯健絕人,勇捷如飛,與安搏戰,三一交一 ,奪其蛇矛而退。

會日暮,雨甚,安棄馬,與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嶺,匿於溪澗。

翌日尋之,遂不知所在。

會連雨始霽,輒振威呼延青尋其徑跡,斬安於澗曲。

隴上歌之曰:"隴上壯士有陳安,丈八蛇矛左右槃。

戰始三一交一 失蛇矛,為我外援而懸頭。

西流之水東流河,一去不還奈子何!"劉曜命樂府歌。

又曰:禿髮辱檀追赫連勃勃。

遣善射者射之,中勃勃左臂。

勃勃乃勒眾逆擊。

敗之,追奔八十餘里,殺傷萬計,斬其大將十餘人,以為京觀,號"髑髏台",還於嶺北。

又曰:前秦苻堅為姚萇所攻。

苻堅率兵攻姚萇,皆刻鋒鎧為死休字,示以戰死為志。

每戰以長槊鉤刃,為方圓大陣,知有厚薄,從中分配,故人自為戰,所向無前。

又曰:後趙再閔之亂,石琨及張舉、王朗率眾七萬伐鄴。

石閔帥騎千餘拒之城北,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,皆應鋒摧潰,斬級三千。

琨等大敗,歸於冀州。

又曰:朱伺善戰,人或問之。

伺答:"諸人以舌擊賊,伺惟以刀耳。

"又問曰:"將軍前後擊賊,何以每得勝耶?"伺曰:"兩敵共對,惟當忍之。

彼不能忍,我能忍,是以勝耳。

"

又曰:周訪討一江一 沔間賊杜曾。

訪有眾八千,進至張一陽一。

曾銳氣甚盛,訪曰:"先人有奪人之心,善謀也。

"使將軍李恆督左甄,許朝督右甄,訪自領中軍,高張旗幟。

曾果先攻左右甄。

曾勇冠三軍,訪甚惡之,自於陣後射雉以安眾心。

令小將趙胤領其父餘兵屬左甄,力戰,敗而復合。

胤馳馬告急,訪怒,叱令更進。

胤號哭,還戰,自辰至申,兩甄皆敗。

訪選一精一銳八百人,自行酒飲之,敕不得妄動,聞鼓音乃進。

賊未至三十步,訪親鳴鼓,將士皆騰躍奔赴,曾遂大潰,殺千餘人。

遂定漢沔。

又曰:劉裕舉兵伐後秦姚泓,王鎮惡為前鋒,軍至渭橋,鎮惡所乘皆蒙沖小艦,鎮惡登岸。

渭水流急,倏忽間諸艦悉逐流去。

時泓屯軍在長安城下,猶數萬人。

鎮惡撫慰士卒曰:"卿諸人並家在一江一 南,此是長安門外,去家萬里,而舫乘衣糧並已逐流去,豈復有生之計耶?惟宜死戰可以立大功,不然,則無遺類矣。

"乃身先士卒。

眾亦知無復退路,莫不騰踴爭先。

泓眾一時奔潰,即陷長安城。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》曰:前秦苻堅將王猛討前燕慕容暐。

暐遣將慕容評屯於潞川以拒之。

猛與評相持,遣裨將郭慶以銳卒五千,夜從間道出評營後,傍山起火,燒其輜重。

暐懼,遣使讓評,催之遣戰。

猛知評賣水鬻薪,不撫將士,有可乘之會。

評又求戰,乃陳於潞原,而誓眾曰:今與諸君深入賊地,宜各勉進,不可退也。

願戮力行間以報恩,願受爵明君之朝,慶觴父母一之 室,不亦美乎!"眾皆勇奮,破釜棄糧,大呼競進。

猛睹評師之眾也,惡之。

謂一鄧一 羌曰:"今日之事,非將軍莫可以捷,將軍其勉之。

"羌曰:"若以司隸見與者,公無以為憂。

"猛曰:"此非吾之所及,必以本郡太守萬戶侯相處。

"羌不悅而退。

俄而,兵一交一 ,猛召之,羌寢而弗應,猛馳就許之。

羌於是大飲帳中,與張蠔、徐成等(蠔,七吏切。

)跨馬運矛,馳入評軍。

出入數四,傍若無人,搴旗斬將,(搴,居輦反。

)殺傷甚眾。

戰及日中,評眾大敗,俘斬五萬。

裴子野《宋略》曰:左將軍劉康祖聞虜寇壽一陽一,自虎牢率七千人來赴。

虜至者八萬騎。

康祖令軍中曰:"顧望者斬首,轉步者斬足。

"士皆用命,賊死者萬餘,血流沒踝,流矢貫頸,墮馬死。

《宋書·一鄧一 琬傳》曰:殷孝祖屯軍鵲洲。

沈沖之謂陶亮曰:"昔孝祖梟將,一戰便死。

孝祖與賊合戰,每戰常以鼓蓋自隨軍中,人相謂曰:'殷統兵可謂死將矣。

'今與賊一交一 鋒,而以羽儀自顯,欲不斃得乎?"

又曰:傅弘之,字仲度,涼偽太子。

赫連瑰率從襲長安,弘之領步騎五千大破之。

瑰又抄渭南,弘之又於寡一婦 渡破瑰,獲賊二百。

及義真東歸,赫連佛佛傾國追躡,於青泥大戰,弘之射貫甲冑,氣冠三軍。

陣敗陷沒,佛佛逼令降,弘之不為屈也。

又《高祖記》曰:於時北師始還,傷痍未復,戰士才數千,賊眾十餘萬,舳艫亙千里。

孟昶、諸葛長仁懼,欲擁天子過一江一 。

帝曰:"今兵士雖少,猶足一戰,若其克濟,臣主同休,如其不然,不復能草間求活,吾計決矣。

"

又曰:薛安都北征至陝下,魏多縱突騎,眾軍患之。

安都怒甚,乃脫兜鍪,解所帶鎧,惟著絳衲兩襠衫,馬亦去具裝,馳入賊陣,猛氣咆,所向無敵。

當其鋒者,無不應刃而倒。

如是數四,每入,眾無不披靡。

又曰:高祖義軍進至覆舟山東,張疑兵以油帔冠株,佈滿山谷。

帝先馳之,將皆殊死戰,無不一當百,呼聲動天地,因風縱火,煙焰張天,謙等大敗。

《齊書》曰:薛安都討魯爽。

及沈慶之濟一江一 ,安都望見爽,便躍馬大呼,直往刺之,應手而倒。

左右范雙斬爽首。

爽世梟猛,鹹雲萬人敵。

安都單騎直入,斬之而返,時人皆云:關羽斬顏良,不足過也。

《梁書》曰:大同初,魏軍復圍南鄭,杜懷瑤命第三子嶷帥二百人與魏前鋒戰於光道寺溪。

矢中其目,失馬。

敵人一交一 槊將至,嶷斬其一騎,躍而上,馳以歸。

嶷旅力絕人,便馬善射,一日戰七八合,所佩霜明朱弓,四石餘力,班絲纏矛肖,長二丈五,同心敢死士百七十人,每出,殺傷數百人。

敵人憚之,號為杜彪。

又曰:侯景圍王僧辨於巴陵。

元帝乃引僧祐於獄,拜為假武節猛將軍,封新市縣侯,令援僧辨。

將行,泣下,謂其子玘曰:"汝可開朱白二門,吾不捷則死。

吉則由朱,凶則由白也。

"元帝聞而壯之。

又曰:蔡道班為吳一陽一戍主,攻蠻錫城,反為蠻困。

馮根年十六,救之,匹馬一交一 戰,提雙劍左右奮擊,殺傷甚多。

道班以免,由是知名。

又曰:武帝師次秣陵東,昏遣大將王珍國盛兵朱雀門,眾號二十萬。

及戰,梁武軍引卻,王茂匹馬單刀直前。

外生韋欣慶,勇力絕人,執鐵纏槊,翼茂而進,故大破之。

茂勳第一,欣慶力也。

《陳書》曰:武帝入援建鄴,杜僧明為前鋒,與蔡路養戰於南野。

僧明馬被傷,武帝馳救之,以所乘馬援僧明,明上馬復進,殺數十人。

因而乘之,遂敗路養。

《南史》曰:陳將蕭摩訶隨都督吳明徹濟一江一 攻秦郡。

時齊遣大將尉破一胡一 等率眾十萬來援,其前隊有蒼頭犀角大力之號,皆身長八尺,膂力絕倫,其鋒甚銳。

又有西域一胡一 人,妙於弓矢,弦無虛發,眾軍尤憚之。

及將戰,明徹謂摩訶曰:"若殪此一胡一 ,則彼軍奪氣,君有關、張之名,可斬顏良矣。

"摩訶曰:"願得識其形狀。

"明徹乃召降人,有識一胡一 者云:"一胡一 著絳衣華皮,裝弓兩端骨弭。

"明徹遣人覘伺,知一胡一 在陣,仍自酌酒飲摩訶,摩訶飲訖,馳馬沖齊軍。

一胡一 挺身出陣前十餘步,彀弓未發,摩訶遙擲銑鋧,正中其額,應手而僕。

齊軍大力十餘人出戰,摩訶又斬之。

於是齊師退走。

《後魏書》曰:呂羅漢父一溫一 佐秦州,羅漢隨侍。

隴右氐楊難當率眾數萬寇上邽,秦人多應之。

鎮將元意頭知羅漢善射,共登西城樓,令羅漢射,難當隊將及兵二十三人應弦而殪。

賊眾轉盛,羅漢進計曰:"今又不出戰,示敵以弱,眾情攜貳,大事去矣。

"意頭善之,即簡千餘騎令羅漢出戰。

羅漢與諸騎策馬大呼,直衝難當軍,眾皆披靡。

殺難當左右隊騎八人,難當大驚。

又曰:宇文延字慶壽,體貌魁岸,眉目疏朗。

永平中,釋褐奉朝請,直後、員外散騎常侍。

以父福老,詔聽隨侍在瀛州。

屬大乘妖一黨一 突入州城,延率一奴一客戰,死者數人,身被重瘡,賊乃少退,而縱火燒齋閣。

福時在內,延突火而入,抱福出外,支體灼爛,發盡為燼。

於是勒眾與賊苦戰,賊乃散走。

以此見稱。

又曰:趙遐為滎一陽一太守。

時蕭衍將馬仙玭率眾攻圍的城,戍主傅文驥嬰城固守。

以遐為別將,與劉思祖等救之。

次於鮑口,去朐城五十里,夏雨頻降,厲涉長驅,將至的城。

仙玭見遐營壘未就,逕來逆戰,思祖率彭沛之眾,望陣奔退。

遐孤軍奮擊,獨破仙玭,斬其直閣將軍、軍主李魯生。

仙玭先分軍於朐城之西,阻水列柵,以圍固城。

遐身自潛行,觀水深淺,結草為筏,銜枚夜進,破其六柵,遂解假固城之圍。

進救朐城,都督盧昶率大軍繼之。

未幾而文驥力竭,以城降賊,眾軍大崩。

昶棄其節傳,輕騎而走,惟遐獨握節而還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