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二十八 ◎兵部五十九:《詩》曰:伯也執殳,為王前驅。自伯之東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二十八 ◎兵部五十九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二十八 ◎兵部五十九

○從軍

《詩》曰:伯也執殳,為王前驅。

自伯之東,首如飛蓬。

豈無膏沐,誰適為容。

又曰:鴇羽,刺君子下從征役,不得養父母也。

肅肅鴇羽,集於苞栩。

王事靡盬,不能藝稷黍。

《漢書·張良傳》曰:良性多病,未嘗持兵將,常為畫策臣時從行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周嘉字惠文,仕郡為主簿。

王莽末,群盜入汝一陽一,嘉從太守何敞討賊,為流矢所中。

賊圍十重,白刃一交一 集,嘉以身捍之,曰:"嘉請以死贖君命。

"後太守寇恂舉為孝廉,拜侍郎。

引見,問遭難之事,詔嘉尚公主,嘉稱疾不肯當。

《梁書》曰:曹景宗為竟陵太守,及帝起兵,景宗聚族並率五服內子弟三百人從軍。

《後魏書》曰:張袞字洪龍,上谷沮一陽一人也。

好學有文才。

太祖為代王選為左長史,決策幃幄,太祖器之,禮遇優厚。

又曰:韓茂從討平涼,當茂所沖,莫不應弦而殪。

由是世祖壯之。

又曰:張袞從太祖破賀訥,登勿居山,聚石為峰,以記功德,命袞為文。

又曰:竇代田從討平涼,擊破赫連定、得奚斤等。

世祖以定妻賜之,詔斤膝行授酒於代田,敕斤曰:"全爾命者代田功也。

"進爵長廣公。

《隋書》曰:郭榮,遼東之役以功進位左光祿大夫。

明年,帝復事遼東,榮以為中國疲敝,萬乘不宜屢動。

乃言於帝曰:"戎狄失禮,臣下之事。

臣聞千鈞之一弩一不為鼷鼠發機,豈有親辱大駕以臨小寇!"帝不納,復從軍攻遼東城,榮親蒙矢石,晝夜不釋甲冑。

王粲《從軍詩》曰:下船登高防,草露沾我衣。

回身赴床 寢,此愁當告誰。

身服干戈事,豈得念所私。

又曰:從軍有苦樂,但問所從誰。

所從神且武,焉得久勞師。

鮑明遠《代東武吟》曰:始隨張校尉,召募到河源;後逐李輕車,迫虜近塞垣。

曹子建詩曰:從軍度函谷,馳馬過西京。

嵇叔夜《贈彥才入軍》詩曰:良馬既閒,麗服有輝。

風馳霓逝,躡景追飛。

凌厲中原,顧盼生姿。

陸機《從軍行》曰:朝食不免胄,夕息常負戈。

苦哉遠征人,附心悲如何?

薛瑩《答華永先詩》曰:桴鼓常在側,筆研永欲捐。

卷袞不復開,干戈以為權。

劉義恭《擬古》詩曰:束甲辭京洛,負戈事烏孫。

後軍濟太河,築壘黎一陽一屯。

旦聞羽檄飛,夕見邊驛奔。

○羽書

《史記》曰:齊使魯連為書,以箭射城中遺燕將曰:"吾聞之,知者不背時而棄利,勇士不怯死而滅名,忠臣不先身而後君。

忠廢名滅,後代無稱,非智也。

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,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。

昔管仲、曹沫二公者非不能效小節、弊死小恥也,以為殺身絕代,功名不立,非智也。

故業與王霸爭流,名與天壤相颺,公其圖之。

"燕將自一殺。

《漢書·高帝紀》曰:武臣自立為趙王,沛令欲以沛應之。

恐有變,欲誅蕭、曹。

蕭、曹恐,逾城保高祖,乃書帛射城中與沛父老。

父老乃殺沛令,開門迎高祖。

《後漢書》曰:隗囂檄告州郡,言王莽之罪,越楚之竹不足以書其惡。

《魏志》曰:關羽圍行征南將軍曹仁於樊。

趙儼以議郎參仁軍事。

儼謂軍將曰:"今賊獨盛,我徒卒單少,而仁隔絕,不得同力。

前軍逼圍,遣謀通仁,使知外救,以勵將士,然後表裡俱發,破楚必矣。

"諸將皆喜,便作地道,箭射飛書,與仁消息。

《晉書》曰:初,安南將軍甘卓與左將軍隋王承書,勸使固守,當以兵出沔口,斷王敦歸路,則湘圍自解。

承答其書,略曰:"足下若能卷甲電赴,猶或有濟,若其狐疑,求我枯魚之肆矣。

"

《梁後略》曰:己酉,上自長沙寺移住天居寺。

是日,北射書城內:"今者行兵,不貪城隍土地,不貪子女玉帛,志存救弊,濟此生民,廣訪民人,擇善而立。

梁朝士庶尚未相領解,蟻聚窮城,寂無求問,尋此異卜,良用疑惑。

"

又曰:褚蘿率其下五百人,乘大艦於鹿頭後湖,以備水戰。

北軍聚而觀。

蘿乃掉艦向岸,北軍引去,蘿亦回歸。

上乃射書北軍,大開賞募,有能斬送賊師者封五千戶侯,賜絹萬匹。

○占候

《孫子》曰:天者,一陰一陽一、寒暑、節制也。

(謂順天行誅,因一陰一陽一四時、剛柔之制。

故《司馬法》曰:"冬夏不興師,所以兼受愛吾人。

"若細雨沐軍,臨機必有捷;回風相觸,道遠而無功。

雲類羊群,必走之道;氣如驚鹿,必敗之勢。

黑雲出壘,赤氣臨軍,皆敗之兆。

若煙非煙,此慶雲也,必勝。

若霧非霧,是泣軍也,必敗。

是知風雲之占,其來久矣。

)

《孫子占》曰:三軍將行,其旌旗從容以向前,是為天送,必亟擊之,得其大將。

三軍將行,其旌旗墊(音店)然若雨,是為天霑,其師失。

三軍將行,旍旗亂於上,東西南北無所主方,其軍不還。

三軍將陣,雨甚,是為浴師,勿用陣戰。

三軍將戰,有雲其上而赤,勿用陣,先陣戰者莫復其跡。

三軍方行,大風飄起於軍前,右周絕軍,其將亡。

右周中,其師得糧。
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曰:晉侯圍上一陽一,問於卜偃曰:"何時克之?"對曰:"童謠云:丙子之辰,龍尾伏辰,均服振振,取虢之旗。

鶉之賁賁,天策焞焞,火中成軍,虢公其奔。

其九月、十月之一交一 乎?"

《韓詩外傳》曰:武王伐紂,到於邢丘,軛折為三,天雨三日不休。

武王懼,召太公而問之曰:"紂未可伐乎?"太公曰:"不然。

軛折為三者,軍當分為三也。

天雨三日者,欲灑吾兵也。

"

《後漢書》曰:韓遂屯美一陽一,董卓與戰,輒不利。

十一月夜,有流星如火光,長十餘丈,照遂營中,驢馬盡鳴,賊以為不祥,欲歸金城。

卓聞之,喜。

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並兵俱攻,大破之,斬首數千級。

又曰:王尋、王邑攻南一陽一,積一弩一亂髮,矢下如雨,城中負戶而汲。

王鳳等乞降,不許。

尋、邑自以為功在漏刻,意氣甚逸。

夜有流星墜營中,晝有雲氣如壞山,當營而隕,不及尺而散,吏士皆厭伏。

(《續漢志》曰:雲如壞山所謂營頭之星也。

占曰:營頭之所墜,其下覆軍殺將,血流千里。

厭音一葉反。

)

《晉書·載記》曰:劉曜。

鹹和三年,曜夢三人金面丹唇東向逡巡,不言而退,曜拜而履其跡。

旦,召公卿以下議之。

朝臣鹹賀以為吉祥,唯太史令任義進曰:"三者,歷運統之極也;人為震位,王者之始,次也;金為兌位,物衰落也;唇丹不言,事之畢也;逡巡揖讓,退捨之道也;而拜者,屈伏於人;履跡而行,慎勿出疆也。

東井,秦分也,五車,趙分也,秦兵必暴起亡主,眾師留敗趙地。

遠至三年,近至七八日,應不遠。

願陛下思而防之,"曜大懼。

又曰:石季龍攻張重華,謝艾拒之。

艾建牙旗盟將士,有西北風吹旌東南指,曰:"風為令,今旗指之,天所贊也,破之必矣。

"軍次神鳥,王擢與前鋒戰,敗遁,還河南,還討叛虜斯骨貞萬餘落破之。

又《天文志》曰:水與金合為變,謀為兵。

夏入太白中上出,破軍殺將。

又曰:元興二年八月庚子,太白犯歲星在上將。

又曰:永興二年四月丙子,太白犯狼星。

占曰:"大兵起。

"九月,歲星守東井。

占曰:"有兵。

"井又秦分野,是年,苟師破公師,蕃張方破苑一陽一,王虓關西諸將攻河間王,顒奔走,東海王迎殺之。

永和十四年十二月,慕容俊遂據臨漳,盡有幽、並、青、冀之地,緣河諸將奔散,河津隔絕。

又曰:戊子,月犯牽牛大星。

占曰:"牽牛,天將也。

"

又曰:義熙十四年十月癸巳,熒惑入太微,犯西蕃上將,乃順行至左掖門。

又曰:辰星當出不出,是謂擊卒,兵大起。

在於房心間,地動。

又曰:凡有蝕五星,其國皆主歲以饑,熒惑以亂,鎮以弒太白以強國,戰辰星以女亂。

又曰:辰星不出,太白為客,其出,太白為主。

出而與太白不相從,乃各出一方為格野,雖有軍,不戰。

《隋書》曰:長孫晟以邊功授上開府儀同三司,復遣還大利,安撫新附。

仁壽元年,晟表奏曰:"臣夜登城樓,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,皆如雨足下垂被地。

謹驗兵書,此名灑血,其下之國,必且破亡。

欲滅匈一奴一,宜在今日。

"詔楊素為行軍元帥、晟為受降使者北伐。

二年,軍次北河,值賊帥思力侯斤等領兵拒戰,與大將軍梁默擊走之。

轉戰六十餘里,賊眾多降。

《唐書》曰:武德中,淮南道行台僕射輔公祐據丹一陽一反。

遣趙郡王恭為行軍元帥討之。

將發,與諸將宴集,命取水,忽變為血。

在坐中皆失色。

恭舉止自若,諭之曰:"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,自顧無負於物,諸君何憂懼之深?公祐惡積禍盈,今承廟算以致討,盆中之血,乃公祐授首之征。

"遂盡歡而罷。

時人服其識度而能安眾,竟平公祐焉。

又曰:李晟之將復京師也,時熒惑守歲,久之方退。

賓介或勸晟曰:"今熒惑已退,皇家之利也,可速出兵。

"晟曰:"天子外次,人臣當死節,垂象玄遠,吾安知天道"。

至是,謂參佐曰:"前者公勸晟出兵,非敢拒也。

且軍士可用之,不可使知之。

嘗聞五緯盈縮無准,懼復來守歲,則我軍不戰而自潰矣。

"參佐歎服,皆曰:"非所及也。

"尋拜晟為司徒兼中書令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十一月癸未,梁主閱戎,於津一陽一門外立二城,南為吳地,北為虜城。

西北風甚急,溥天昏暗,幡旗南靡,乃移虜軍度南城,吳軍度北城,以順風也。

俄而驟雨暴降,梁主輕輦還宮,至城而霽,觀者怪之。

又曰:太原郡王高洋督兵攻王思政,陷於穎川,遂入東魏。

先是,長社夜聲如車騎從西北向有城,居二日,黑風起於乾地,吹水入城,城壞,風羊角而上。

又曰:侯瑱敗王琳於梁山,琳及蕭莊並奔於齊。

初東關水舟艦得通,琳引合肥之眾相次而下。

瑱與琳合戰,琳軍少卻,退保西岸。

及夕,東北風大起,吹其舟艦沒於沙中。

夜有流星墜於琳營。

及旦風靜,琳入浦修船,以鹿角繞岸,不敢復出。

《六韜》曰:周武王伐紂,師至泥水牛頭山,風雨甚疾,旗鼓毀折。

王之驂乘惶震而死。

太公曰:用兵者,順天道未必吉,逆之未必凶。

若失人事,三軍敗亡。

且天道鬼神,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。

智將不廢而愚將拘之。

若乃好賢而能用,舉事而得,此則不看時日而事利,不假卜筮而事吉,不禱祝而福從。

"遂命驅之前進。

周公曰:"今時逆太歲,龜灼凶,卜筮不吉,星變為災,請還師。

"太公怒曰:"今紂刳比干、囚箕子,以飛廉為政,伐之有何不可?枯草朽骨,安可知乎?"乃焚龜折蓍,援枹而鼓,率眾先涉河。

武王從之,遂滅紂。

又曰:從孤擊虛,高人無徐,一女子當百夫。

風鳴氣者賊存在十里,鳴條百里,搖枝四百里。

雨霑衣裳者謂潤兵,不霑者謂泣兵。

金氣自鳴及焦氣者,軍疲也。

又曰:武王使散宜生卜伐殷,鑽龜,龜不兆。

下占於地,數蓍,蓍一交一 而折。

祖行之日,雨輜車至軫。

行至之日,幟折為三。

宜生曰:"四凶不祥,不可舉事。

"太公進曰:"退,非子之所及也。

聖人生天地之間,承衰亂而起,龜者枯骨,蓍者折草,何足以辨吉凶。

祖行之日雨輜車至軫,是洗濯甲兵也。

行之日幟折為三,是軍分為三,如此斬紂之首,吉也。

"

《抱朴子》曰:晉太康二年,京邑始亂,三國舉兵攻長沙,王人小民張昌反於荊州,奉劉尼為漢主。

乃遣石冰擊定揚州,屯於建業。

宋道沖說冰求為丹一陽一太守,到郡發兵以攻冰召余為貯兵都尉。

餘年二十一,見軍旅不得已而就之。

宋侯不用吾計,數敗。

吾令宋侯從月建住華蓋下,遂收合餘燼,從吾計,破石冰焉。

又曰:凡戰,觀雲如走鹿形者,敗軍之氣也。

《兵法秘訣》曰:鎮星所在之宿,其國不可伐。

又彗星見大明,臣下縱橫,民流亡無所食,父子坐離,夫婦不相得。

四維有流星,前如甕,後如火光,竟天如雷聲,名曰"天狗"。

其下饑荒,民疾疫,群臣死。

流星東北行,名天岡,天海之口,必有大水土功。

又四維有流星,入以後有白氣如雲狀,似車輪,是謂嚙食,其下大兵,中國多盜賊。

又有星如斗,見北斗,名為旬始,天下大亂,諸侯爭雄。

《玄女兵法》曰:凡行兵之道,天地大寶得者全勝,失者必負。

北斗之中,禽有旬始,狀像雄雞,制百兵之母。

能得其術,何神不使。

九地九天,各有表裡,三奇六一合 主威軍事。

又曰:黃帝攻蚩尤,三年城不下。

募求術士,乃得伍胥。

與之言曰:"今日餘攻蚩尤,三年城不下,其咎安在?"伍骨曰:"此城中之將,為人必白色、商音,帝始攻時,得無以秋之東方行乎?今黃帝為人蒼色、角音,此雄軍也。

以戰為之。

"黃帝曰:"善!為之若何?"伍骨曰:"臣請攻蚩尤,三日城必下。

"黃帝大喜。

其中黃直曰:"帝積三年攻蚩尤而城不下,今子欲以三日下之,何以為明?"伍骨曰:"不如臣言,請以軍法論。

"黃帝曰:"子欲以何時?""臣請朱雀之日日正中時,立赤色徵音絳衣之軍於南方,以輔角軍;臣請以青龍之日平旦時,立青色角音青衣之軍於東方,以輔羽軍;臣請以玄武之日人定時,立黑色羽音黑衣之將於北方,以輔商軍;臣請以白虎之日日入時,立白色商音白衣之將於西方,以輔宮軍。

四將以立,臣請為帝以黃龍之日日中,建黃旗於中央,以制四方。

"五軍已具,四面攻蚩尤,三日其城果下,黃帝即封骨世世不絕。

又曰:戰鬥不法,當從九天之上擊九地之下,眾士默默,人無見者。

九天者,春在青龍,夏在朱雀,秋在白虎,冬在玄武。

四神為九天,其沖為九地。

《星占》曰:太白出高,用兵深入敢戰者,吉。

星出東方,中國大利,蠻夷大敗。

《兵書》曰:氣聚如龍、如鵠尾者,其下兵軍破敗也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