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八 ◎兵部七十九:《釋名》曰:一弩一,怒也。有勢怒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四十八 ◎兵部七十九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四十八 ◎兵部七十九

○一弩一

《釋名》曰:一弩一,怒也。

有勢怒也。

其柄曰臂,似人臂也。

鉤弦者曰牙,似齒牙也。

牙外曰郭,為牙之規郭也。

下曰縣刀,其形然也。

合名之曰機,言如機之巧也,亦言如門戶樞機開闔有節也。

《說文》曰:洛一陽一名一弩一曰弲。

(許緣切。

)彀,一弩一也。

擴,滿弓也。

(擴,音霍。

)

《古史考》曰:黃帝作一弩一。

《廣雅》曰:鉅黍弓,谿子一弩一。

《太公兵法》曰:一弩一之神名遠望。

《尚書》曰: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,則釋。

《尚書帝命驗》曰:王一弩一發,驚天下。

(秦有往矢西流,往矢即一弩一星也。

兵一精一主天下,見之而驚。

西流,秦滅也。

)賤類出,高將下。

(賤類謂秦始皇也。

呂不韋之妻孕身而秦襄王納之,生始皇。

高,謂丞相趙高也。

始皇出,趙高下,言天生之也。

賤或為賊。

)

《史記》曰:龐涓追孫臏,(音鬢。

)臏量其行,暮當至馬陵。

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險,可伏兵,乃大斫樹白而書:"龐涓死此下。

"於是,令齊軍善射者萬一弩一夾道而伏,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。

龐涓夜至斫木下,見白書,乃鑽火燭之。

讀書未畢,齊軍萬一弩一俱發,魏軍大亂。

龐涓自知智窮兵敗,乃自剄曰:"遂成豎子之名。

"

又曰:高祖厄於冒頓平城。

天下歌曰:"平城之下亦誠苦,七日不食,不能彀一弩一。

"(彀,張也,音遘。

)

又曰:始皇葬驪山,令匠作機一弩一矢。

有所穿近,輒射之。

又曰:蘇秦說韓王曰:"谿子、距黍射六百步之外。

(許慎曰:南方谿子蠻之一弩一皆善射。

)

又曰:蘇代遺穰侯書曰:"以天下攻齊,如以千鈞之一弩一決潰癰也。

"

又曰:漢王臨廣武,數項羽十罪。

項羽大怒,令伏一弩一射,中漢王。

漢王傷胸,乃捫足曰:"虜中吾指。

"

《漢書》曰:《李廣傳》曰:"廣為匈一奴一所擊,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。

"(服虔曰:大黃,肩一弩一也。

)

又曰:申屠嘉,梁人也。

以材官蹶張,(如淳曰:材官皆多能腳踏強一弩一張之,故曰蹶張。

律有蹶張生。

)從高帝擊項籍。

又曰:李陵至浚稽與單于相值,騎二萬圍陵。

陵軍居兩山間,以大車為營。

陵引士出營外為陣,前行持戟盾,後行持弓一弩一。

虜見漢軍少,直前就營。

陵搏戰攻之,千一弩一俱發,應弦而倒。

又曰:司馬相如為中郎,建節邛笮。

至蜀,太守以下郊迎,縣令負一弩一矢先驅,蜀人榮之。

又曰:霍去病為驃騎將軍,過河東,河東太守郊迎,負一弩一先驅。

《續漢書》曰:虞詡為武都太守。

虜來攻城,詡出戰,使強一弩一射之,三發而三中,虜眾潰。

(謝承《後漢書》云:羌攻城也。

)

《東觀漢記》曰:耿恭在疏勒城,救兵不至。

恭食盡窮困,士乃煮鎧一弩一食其筋革。

恭與士推誠同死生,故無貳心。

《後漢書》曰:宋則子年十歲,與蒼頭共一弩一射。

蒼頭弦斷,矢激誤中之,即死。

一奴一叩頭就誅,則察而恕之。

穎川荀爽深以為美,時人亦服焉。

又曰:中平中,黃巾賊起,郡縣皆棄城而走。

陳愍王一寵一 有強一弩一數千張,出軍都亭。

(置軍營於國之都亭也。

)國人素聞王善射。

不敢反叛,故陳獨得完,百姓歸之者眾十餘萬人。

又曰:陳愍王一寵一 善一弩一射,十發十中,中皆同處。

華嶠《後漢書》曰:陳愍王一寵一 射,善一弩一。

其秘法以天覆地載,參連為奇,又有三微三小,三微為經,三小為緯,經緯相將,萬勝之方,然要在機牙。

其射至十發十中。

《魏氏春秋》曰:諸葛亮損益連一弩一,謂之元戎。

以鐵為矢,矢長八寸。

一一弩一十矢俱發。

《吳志》曰:甘寧字興霸。

巴郡臨一江一 人也。

(《吳書》曰:寧本南一陽一人也。

)招合輕薄少年,為之渠帥。

群聚相隨,挾持弓一弩一,負眊(音餌。

)帶鈴。

民聞鈴聲,即知是寧也。

《吳錄》曰:松梁山山石開處,容數十丈高竹。

一弩一不及其上。

在灃州。

《晉書》曰:《嵇紹傳》云:"齊王冏被誅。

初,兵一交一 ,紹奔散赴宮。

有持一弩一在東閤下者,將射之。

遇有殿中將兵蕭隆見紹姿容長者,疑非凡人,趣前拔箭,於此得免。

又曰:劉聰將趙染冤殺其長史魯徽。

染寇北地,夢魯徽大怒,引弓射之,染驚悸而寤。

旦攻城將,中一弩一而死。

又曰:孟幹為吳人所獲,將徙之臨海。

幹等志北歸,慮東徙轉遠。

以吳人愛蜀側竹一弩一,言能作之。

皓留付作部。

後幹逃至京都。

又曰:崔洪薦卻詵自代。

詵後駁奏。

洪曰:"我舉卻詵而反奏我,是挽一弩一自射。

"

《晉一陽一秋》曰:初,高祖勒兵闕下,經曹爽門。

爽帳下督嚴世引一弩一將射高祖,孫謙止之曰:"未可知。

"三注三止。

高祖車乃過。

(《世說》又載。

)

又曰:馬隆討涼州虜。

隆募限腰引一弩一四十六鈞、弓限四鈞以上。

隆捶剽懸弓一弩一,剽側閱試,自旦至中,得三千五百人。

《唐書》曰:李希烈既陷汴州,乘勝東侵,連陷陳留、雍丘,頓軍寧陵,期下宋州,會食浙西。

節度韓滉命王棲曜將強一弩一數千,夜入寧陵,希烈不之知。

晨朝一弩一矢及希烈坐帳,希烈驚曰:"此一江一 淮一弩一士,今入矣。

"遂不敢東,希烈夜敗。

《晉諸公贊》曰:都官從事程偉案狀羊琇(音酉。

)所犯狼籍,琇即遣家人持銅一弩一牙首入重法。

時人皆謂琇有權智,世祖詔遷琇官。

《英雄記》曰:王匡字公節,太山人,以任俠聞。

辟大將軍何進府使。

匡於徐州發強一弩一五百,西詣京師。

會進敗,匡還鄉。

又曰:袁紹擊公孫瓚,先令麴義領一精一兵八百,強一弩一千張以為前登。

又曰:袁尚使審配守鄴城,曹操進軍攻鄴,生獲配。

謂曰:"吾近行圍,一弩一何多也?"配曰:"猶恨其少。

"

《日南傳》曰:南越王尉佗攻安一陽一。

安一陽一王有神人睪(音高。

)通為安一陽一王治神一弩一一張,一發萬人死,三發殺三萬人。

佗退,遣太子始降安一陽一。

安一陽一不知通神人,遇無道理,通去。

始有姿容端美,安一陽一王女眉珠悅其貌而通之。

始與珠入庫盜鋸截神一弩一,亡歸報佗。

佗出其非意。

安一陽一王一弩一折兵挫,浮海奔竄。

《華一陽一國志》曰:秦襄王時有一白虎,常從郡游巴蜀,傷害千餘人。

昭王乃重募有能殺虎者,賞邑萬家。

閬中夷廖中能作白的之一弩一,乃登樓射殺白虎。

昭王嘉之。

以其夷不欲封,刻石盟要曰:"秦犯夷輸黃龍一雙,夷犯秦輸清酒一鐘。

"夷人安之。

又曰:一鄧一 芝征涪陵,見玄猿抱子在樹上。

引一弩一射之中猿母,其子為拔箭,以木葉塞瘡。

芝乃歎息曰:"嘻!吾違物之性,其將死矣。

"投一弩一水中,芝後果死。

《會稽典錄》曰:鍾離權謂朱育曰:"大皇帝以中國多騎,欲以當之。

然吳神鋒一弩一射三里貫洞,三四馬騎敢近之乎?"

《南越志》曰:龍川有營澗,嘗有銅一弩一牙流出水,皆以銀黃雕鏤。

取之者,祀而後得。

曾有取此牙逢風雨舉船淪沒。

父老云:"越王一弩一營處也。

"

《雜記》曰:東吳朝鴻臚卿張儼、議郎張純、鎮南將軍朱異三人,共詣驃騎將軍朱據。

據曰:"三賢屈顧老鄙,相聞含甘須之明,懷終賈之才,相飢渴久矣。

各為賦一物,然後乃坐。

"乃各賦所見。

異賦一弩一曰:"南嶽之幹,鍾山之銅。

應機命中,射隼高墉。

"

《吳越春秋》曰:陳音對越王曰:"一弩一生於弓,弓生於彈,彈生於古之孝子。

臣聞楚琴氏以弓矢之勢,不足以威天下,遂乃橫弓著臂,施機設郭,加之以力。

郭為方城守臣子也,敖為人君命所起也,關為守禦撿去止也,錡(音奇,又音蟻。

)為侍從聽人主也,辭為道路通所使也,弓為將軍主重負也,弦為軍師御戰士也,矢為飛容主教使也,金為穿敵往不止也,衛為副使正道裡也,驃為都尉執左右也。

鳥不得飛,獸不得走,一弩一之所向,無不恐者。

"王曰:"善。

子之說一弩一也。

願復聞正射之道。

"陳音對曰:"臣聞射之道,左足縱,右足橫;左手若拊枝,右手若抱兒;右手發,左手不知。

此正射持一弩一之道也。

"

《戰國策》曰:蘇秦為楚合從,說韓王曰:"天下之良弓、勁一弩一皆自韓出,射六百步之外。

"

《文子》曰:狡兔得而獵犬烹,高鳥盡而強一弩一藏。

《尉繚子》曰:兵如植木,一弩一如羊角。

《慎子》曰:一弩一弱而矰高者,乘於風也。

身不肯而行合者,得助於眾也。

《淮南子》曰:烏號之弓,谿子之一弩一,(南方谿子蠻夷柘一弩一皆善射也。

)不能無弦而射。

越舼(渠容切。

)蜀艇,(舼,小艇。

船大皆一木。

)不能無水而福

又曰:鉛不可以為刀,銅不可以為一弩一,鐵不可以為弓,木不可以為釜。

又曰:萬畢術云:"牛翁十四,可以強一弩一。

"(取牛翁十四枚,曲蟮白頸者二七,以三尺新布裹之活塗布著之,無令人見,用之拭一弩一令一溫一 ,引之校半力也。

)

《阮子》曰:世多善一弩一而拙於弓。

弓無法准,故任巧由意;一弩一有法准,故易有善。

《抱朴子》曰:秋以弓一弩一在前。

太公《六韜》曰:陷堅陣,敗強敵,以大黃參連一弩一,大扶月車三十六乘,才士、強一弩一、矛戟為翼。

《太公兵法》曰:神後加四仲者以為明堂宮時。

天一出遊八極之外,行竊冥之中,日照其前,月照其後,當此之時,天一自持玉一弩一,執法丞相刻不道者。

崔寔《政論》曰:永平,建初之際,去戰未久,官兵勁利,有蔡太僕之一弩一,擅名天下。

《風俗通》曰:汲令應郴,(一作"余祖父郴"。

)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,時北壁上懸赤一弩一,照於杯中,見其形如蛇。

宣惡之,然不敢不飲,因得胸腹病,攻治不差。

郴後知之,過宣家問疾之由,以為蛇入腹中。

郴繞廳事思惟良久,顧懸一弩一曰:"此是乎?"乃扶宣來,於故處設酒,杯中致復有蛇。

因謂宣曰:"北壁上一弩一影耳,非有他怪。

"宣意解,病即瘳。

又曰:臧文仲家欲炊,而失釜及弓、一弩一,自行。

《十洲記》曰:續絃膠或名連金泥,此膠能屬連弓一弩一斷弦,連刀劍斷折之金。

膠連,使人挽制,他處即斷,此終不復脫。

天漢二年,帝事北海,祠恆山,西國王使至獻膠四兩、吉光毛裘。

武帝受以付庫,不知膠裘二物之妙也。

以上貢不奇,稽留使未遣之。

帝幸華林苑,射虎而一弩一弦斷。

使者從駕,因上膠一分,使口濡以續絃。

帝驚,乃使武士數人對掣,終日不斷。

膠青色如璧玉,吉光毛裘黃色,蓋神馬之類也。

裘入水經月不沉,入火不焦,帝乃重之。

厚賂使者而遣之。

趙公王琚(音居。

)《教射經》曰:一弩一古有黃連、百竹、八簷、雙弓之號,今有絞車一弩一中,七百步攻城拔壘用之。

擘張一弩一中,三百步步戰用之。

馬一弩一中二百步馬戰用之。

一弩一張遲,臨敵不過三發,所以戰陣不便於一弩一,非一弩一不利於戰。

而將不明於一弩一也。

不可雜於短兵,當別為隊,攢箭注射,則前無立兵,對無橫陣。

復以陣中張、陣外射,番次輪迴,張而復出,射而復入,則一弩一不絕聲,敵無薄我。

夫置一弩一必處其高,爭山奪水,守隘塞口,破驍陷果,非一弩一不克殺。

《法令》曰:"張一弩一後,左廂丁字立,當一弩一八字立,高楦(揎音宣。

)手,屈衫襟,左手承橦,右手迎上,當心看張。

張有闊狹,左右膊,還復當心安箭。

高舉射敵,遠抬一弩一頭,敵近平身放敵在左右,回身放,敵在高上,挈腳放。

放箭訖,唱殺,卻制拗尾覆一弩一還著地。

"

《太白一陰一經·發一弩一圖篇》曰:一弩一者,怒也。

言其聲勢威響如怒,故以名其一弩一也。

穿剛達堅,自近及遠,守險塞口,破驍陷堅,非一弩一不克也。

後漢李尤《一弩一銘》曰:粵自近古,發意所睹。

前聖制弓,後世造一弩一。

機牙發矢,執破丑虜。

克獲雖屢,猶不可常。

忘戰者危,極武者傷。

魏陳琳《武軍賦》曰:一弩一則幽都筋角,恆山檿幹。

通肌暢骨,直矢輕弦,當鋒摧決,貫遐洞堅。

陸機《七導》曰:長角三倡,武士棋布。

捺紫間之神機,審心中而後射。

《東觀漢記》云:朱初理馬援表曰:"羌反殺吏,惟狄道為國堅守。

然民飢餓,啖一弩一煮履,援救倒懸之急,存幾亡之城。

"

蔡邕《幽州刺史議》曰:幽州突騎,冀州強一弩一,為天下一精一兵。

國家贍核,四方有事,未嘗不取辦於二州。

《暨艷集·雜移》曰:角一弩一既調,射者又工,多獲鶉鳥,能無懇傷?

《文遜曰:機不虛椅。

又曰:虞機發,留。

又曰:良將勁一弩一,守要害之處。

《射雉賦》曰:擎牙伭鏃,心平望審。

又曰:黃間機張,鏃折毫芒。

俯貫魴鱮,仰落雙鶬,魚不及竄,鳥不及翔。

又曰:彀金機馳,鳴鏑剪爵,毫落勁翮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