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六 ◎兵部六十七:《詩》曰:帝謂文王,詢爾仇方。同爾弟兄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三十六 ◎兵部六十七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三十六 ◎兵部六十七

○攻具上

《詩》曰:帝謂文王,詢爾仇方。

同爾弟兄,以爾鉤援。

與爾臨沖,以伐崇墉。

(毛萇曰:仇,匹也。

鉤,鉤梯,所以上城者也。

臨,臨車也。

沖,沖車也。

墉,城也。

)

《左傳》曰:晉使解楊如宋,使無降楚。

鄭人囚之以獻於楚。

楚子使反其言,三而後許。

登諸樓車,(所謂雲梯。

)使呼宋人而告,遂致其君命。

楚子捨之以歸。

《春秋感一精一符》曰:齊晉並爭,吳楚更謀,不守諸侯之節,競行天子之事,作衡車,厲武將,輪有刃,衡者劍,以相振懼。

(宋均曰:衡,陷敵之車也。

輪有刃,鑿輪著刃也,衡,馬軛也。

)

《後漢書》曰:王尋、王邑攻光武。

嚴尤說王邑曰:"昆一陽一城小而堅,今假號者在宛,亟進大兵,(亟,急也。

紀力切。

)彼必奔走,宛敗,昆一陽一自服。

"邑曰:"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,坐不生得以見責讓,(翟義,字文仲,方進少子,為東郡太守。

王莽居攝,義心惡之,乃立東平雲子,義自號柱天大將軍以誅莽。

莽乃使孫建、王邑等將兵擊義,破之。

義亡自一殺,故坐不得生。

)今將百萬之眾,遇城而不能下,何謂耶!"(遇,或謂過也。

)遂圍之數十重,列營百數,雲車十餘丈,(雲車,即樓車,稱雲,其高也。

升之以望敵。

猶墨子雲般輸為雲梯之械。

)瞰臨城中,(俯視曰瞰。

)旗幟蔽野,(《廣雅》曰:幟,幡也。

)埃塵連天,鉦鼓之一聲 聞數百里。

(《說文》曰:鉦,鐃也。

似鈴。

)或為地道,沖輣撞城。

(沖,撞車也。

《詩》:臨沖閒閒。

許慎曰:輣,樓車也。

輣,步耕切。

)

又曰:黃巾賊起,盧植征之,連戰破賊,張角等走保廣宗。

植築圍鑿塹,造作雲梯,垂當拔之。

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,觀賊形勢。

或勸植以賂送豐,植不肯。

豐還,言於帝曰:"廣宗賊易破耳,盧中郎固壘息軍以緩天誅。

"帝怒,遂檻車征植。

袁山松《後漢書》曰:朱雋擊黃巾賊趙弘於南一陽一,斬之。

賊復以韓忠為師。

雋兵力少不能急攻,乃先起土山以臨之。

因偽修攻具,曜兵於西南。

雋身自披甲,將一精一卒,乘其東北,遂得入城,忠乞降。

《東觀漢記》曰:初,王莽之遣王尋、王邑也,欲盛威武以震山東。

甲衛、沖輣、干戈、旌旗,戰攻之具甚盛。

後尋、邑環昆一陽一城作營,圍之數重,雲車十餘丈瞰城中。

或為地突,或沖車撞城,積一弩一射城中,矢如雨下,城中負戶而汲。

又曰:伯升作攻城斗車。

上曰:"兵法但有所圖畫者,不可用。

"伯升遂作。

後有司馬犯軍令當斬,坐斗車上。

又曰:隗囂破後,有五谿六種寇侵,見便鈔掠,退阻營塹。

來歙乃大治攻具,沖車度塹,遂與五溪戰,大破之。

又曰:吳漢常獨厲吏士,治兵事。

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,還言方修攻具。

上曰:"吳公隱若一敵國矣。

"

《魏志》曰:太祖戰不利,復壁。

袁紹為高櫓,起土山,射營中。

太祖乃為發石車,擊紹樓皆破。

紹為道地欲襲太祖營,太祖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。

魚豢《魏略》曰:郝昭字伯道,守陳倉城,為諸葛亮所圍,起雲梯沖車以臨城。

昭以火箭逆射其雲梯,梯上之人皆燒死。

又曰:衡山王賜謀反,使枚赫、陳善作輣車。

又曰:膠東康王寄作樓車戰具以備淮南事。

及漢治淮南事,連寄,寄發病死。

韋昭《吳書》曰:督將張異攻麻屯,敗。

使將王告作臨車、雲梯,剋日攻拔之。

又曰:魏遣曹真、夏尚等到一江一 陵連屯圍城,攻擊甚急。

真等起土山、鑿地突、樓櫓臨城。

征北將軍朱然在城中晏然無恐,隨形勢立備,巧不得施。

張勃《吳錄》曰:黃武二年,曹休令臧霜以輕船敢死萬人襲攻徐陵,燒攻城車,殺略數千人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宣帝討公孫淵至襄平,遂圍之。

起土山地道,修櫓鉤撞,發石雨下,晝夜攻之,斬傳其首。

又曰:諸葛誕反,淮南孟康王慕曰:"宜作土山,斂諸侯材板薄櫓,以為攻具。

"

又曰:段匹磾所立代郡太守薛閭嵩,與劉琨雁門太守王處合軍謀殺磾奉琨,密作攻具,欲夜襲磾。

磾兒強取處一女 為妾,遂以攻具告磾。

磾遂斬王處、辟閭嵩及其徒一黨一 。

王韶之《晉記》曰:宋王圍慕容超。

張繯巧思絕人,使人為攻具,城上火石弓矢無所用之。

超一黨一 震懾,城內知亡矣。

《晉起居注》曰:徐道霸蟻聚堅城,因山固守,令董率諸軍圍塹,四合高橦雲梯,三方並攻,即日登城斬徐道霸以釁鉦鼓。

蕭方等《三十國春秋》曰:吳王皓聞師之將興也,乃使劉恪守牛渚,使張悌造攻車於戲常

又曰:劉裕攻南燕,得燕人張綱治攻具。

既成,設飛橋懸梯,被以牛皮,火石不能害,攻城之士得肆力焉。

和范《漢趙記》曰:麟嘉三年,太子桀討趙同、郭默於洛一陽一。

默使耿稚等夜北渡河襲太子營,飛梯騰柵而入,太子勒兵於東北,穿柵而出。

又曰:光初二年,石勒召幽冀之眾十餘萬人,造攻車飛梯攻平一陽一小城。

今上遣騎萬五千曳柴揚塵曀於山谷,尋汾州向平一陽一內外擊之,勒師潰。

高閭《燕志》曰:光始五年春,慕容熙與符後征高麗,至遼東,為沖車馳道以攻之。

崔鴻《前涼錄》曰:麻秋晉攻抱罕,圍塹數重,雲梯拋車,地突百道皆通。

於內亦起雲梯拋車,穿地以應之。

秋眾傷數萬。

崔鴻《後涼錄》曰:將軍竇苟從呂光攻龜茲,每登雲梯、入地道,墜一落 ,蘇而復上。

車頻《秦書》曰:苟長圍襄一陽一,作飛雲車攻城,克之。

沈約《宋書》曰:竟陵王誕據廣陵反,世祖使慶之塞塹造道,立行樓土山並諸攻具。

時夏雨不得攻城,上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慶之官以激之。

自四月至於七月,乃屠城斬誕。

又曰:元嘉二十七年,虜主佛狸遂攻圍懸瓠,行汝南郡事,廣陵陳憲嬰城自守。

虜多作高樓,施一弩一以射城內,飛矢雨下,城中負戶以汲。

又毀佛圖取金像以為大鉤,施之沖車端,以牽樓作蛤蟆車以填塹。

憲督厲將士固女牆而戰,賊死者一屍一與城等。

又曰:偽燕主慕容超尚書郎張綱乞師於姚興,自長安返,太山守申宣執送之。

綱有巧思,先是帝修攻具,城上人曰:"汝不得張綱。

何能為也。

"及至,升諸樓車以示之,故城內莫不失色。

超既求救不獲,綱反見虜,乃求稱藩,割大峴為界,獻馬千匹。

不聽。

又曰:十月,張綱修攻具成,設飛樓懸梯木幔板屋,冠以皮,弓矢無所用之。

劉毅遣上一黨一 太守趙恢以千餘人來援,帝夜潛遣軍會之。

明旦,恢眾五千,方道而進。

每晉使將到,輒復如之。

六年二月丁亥,屠廣固。

孫嚴《宋書》曰:柳元景等北討諸軍攻具進兵城下,偽弘農太守李初古拔嬰城自固。

諸軍鼓噪陵城,沖車四臨,數道俱攻,先登生禽李初古拔。

沈休文《宋書》曰:晉安王子勳反,以殷琰督豫州刺史。

大宋遣輔國將軍劉勉用草茅苞土擲以塞塹,城內以火箭射之,草未及然,后土續至,塹便欲滿。

隊主趙法進計:以鐵珠子灌之,珠子流滑,悉緣隙得入草,於是火然。

勉乃作大蝦蟆車載土,牛皮蒙之,三百人推以塞塹。

琰戶曹參軍虞挹之造拋車,擊之以石,車悉破壞。

宋《起居注》曰:劉道符露板曰:"七月二十日部率眾車虎士攻城,鉤車至城東南樓下。

逆賊程天祚等道窮數迫,仍乞降附。

"

《齊書》曰:殷琰反,帝遣輔國將軍劉勉西討之。

築長圍、創攻道於東南角,並作大哈蟆車載土,牛皮蒙之,百人推以塞塹。

琰乃始降。

《三國典略》曰:侯景作尖頂木驢攻城,石不能破也。

羊侃作雉尾炬,灌以膏蠟,取擲焚之,乃退。

《梁書》曰:侯景為曲項木驢攻城,矢石所不能制。

羊侃作短尾炬施鐵鏇以油灌之,擲驢上焚之,俄荊賊又東西起二土山以臨城,城中震駭。

侃命為地道潛引其土,山不能立。

又作登城樓高十餘丈,欲臨射城中。

侃曰:"車高塹虛,彼來必倒,可臥而觀之。

"及車動果倒,眾皆服焉。

賊既頻攻不捷,乃築長圍。

朱異、張綰議出擊之,帝以問侃。

侃曰:"不可,賊多日攻城既不能下,故立長圍欲引城中降者耳。

今擊之,出人若少不足當賊,若多則一旦失利,門隘橋小必大致挫衄。

"不從,遂使千餘人出戰,未及一交一 鋒,望風退走,果以爭橋赴水,死者太半矣。

《隋書》曰:遼東之役,何稠攝右屯衛將軍,領御營一弩一手三萬人。

時工部尚書宇文愷造遼水橋不成,師未得濟。

右屯衛大將軍麥鐵杖因而遇害。

帝遣稠造橋,二日而就。

初,稠制行殿及六一合 城,至是,帝於遼左與賊相對,夜中施之,其城周回八里,城及女垣各高十仞,上布甲士,立仗建旗,四隅置闕,面列一觀,觀下三門,遲明而畢。

高麗望見,謂若神功。

是歲加金紫光祿大夫。

《唐書》曰:姜礭為一交一 河道行軍副總管,率眾數千先大軍出伊吾,趣柳城谷,依山采木,造攻城器械。

其地有班超紀功碑,確磨去其文,刊頌國功而去。

《陶公故事》曰:臣侃言:"郭默狂狡,肆行兇虐,負阻城險,用稽天誅。

臣土山臨其城,樓櫓攻具備設。

"

《宋先朝故事》曰:慕容超大將垣遵逾城歸順,高祖使遵等治攻城橦車,築長圍高三丈,外三重塹。

周遷《輿服雜事》曰:轒榅,今之橦車也。

其下四輪,從中權之,至敵城下。

又曰:漢世祖造大戰車,駕數牛,上設樓櫓,置疆塞之外以拒匈一奴一。

酈善長《水經注》曰:一交一 州刺史檀和之,軍次區粟,進逼城。

飛梯雲橋,懸樓登壘,鉦鼓大作,風烈火颺,城摧眾陷,靳區粟天范扶龍首。

十五已上,坑截無赦。

太公《六韜》曰:凡三軍有火器攻城圍邑,有轒轀臨沖,城中則有雲梯飛樓。

又曰:凡三軍行師令眾,旦則有雲梯遠望,夜則有雲火萬炬。

又曰:武王寢疾十日,太公負王,乃駕騖寘之車,周且為御,至於孟津。

大黃參連一弩一,大才扶咠車,(並戰具也。

)飛鳧(赤莖白羽,以鐵為首。

)雷影,(青莖赤羽,以銅為首,副也。

晝則為光,夜則為星。

)方頭鐵鎚(重八斤,亦軍備也。

)大柯斧,(重八斤,一名鐵越,軍備也。

)行馬(廣二丈,二十具。

)渡溝,飛橋(廣五尺,轉關鹿盧八具。

)天缸,(一名天橫,以濟丈水也。

)鷹爪方凶鐵把,(柄長七尺。

)天陣(日月斗柄杓,此為左一右一仰背天陣。

)地陣(邱陵水泉,有左右前後之利。

)人陣(車馬文武。

)積楹臨沖,(攻城圍邑。

)雲梯飛樓,(視城中也。

)武沖大櫓(三軍所須。

)雲火萬炬,(以防火也。

)吹鳴箛。

(威振萬里也。

)

《太公金匱》曰:武王問太公:"今民吏未安,賢者未定,何以安之?"太公曰:"不須兵器,可以守國,耒耜是其弓一弩一,鋤耙是其矛戟,簦笠是其兜鍪,鎖斧是其攻具。

"

《太公覆車試法》曰:諸出軍行將屯營置陳,必法天文圓,法北辰為上將,角為沖車,訾為鈇鉞。

敵當沖車者,敗當鐵鉞者,亂。

又曰:諸出軍行將屯守攻陳,設壇祠禱,戎器血,塗金鼓,神攻具,必以斗加四季時令。

朱雀所居神,與今日日上神王相而克。

《莊子》曰:梁麗可沖城,不可以窒穴,言殊器也。

《墨子》曰:備沖法:絞善麻長八丈,內有大樹則擊之,用斧長六尺,令有力者斬之。

又曰:墨子自齊至郢見楚王。

楚王曰:"公輸般為我雲梯取宋矣。

"墨子乃見公輸般,解帶為城,以牒為械。

公輸九設攻城之具機變,墨子九拒之。

械盡,墨子御有餘。

公輸屈曰:"吾知拒子矣。

"墨子曰:"子不過欲殺臣。

臣之弟子禽滑氂三百人已持臣守禦之器,在宋城上而待楚矣。

"

又曰:禽子問:"雲梯既施,為之奈何?"墨子曰:"雲梯者,重器也。

矢石沙灰以雨之,薪火湯水以濟之,如此則雲梯之功敗。

"(《一屍一子》又載:般為蒙天之階,階成,將以攻宋。

墨子請獻十金。

般曰:吾義固不殺人。

墨子再拜。

)

傅子序馬鈞曰:鈞石車敵人,於樹邊懸濕牛皮,中之,則墮石不能連續,而欲作一輪懸大石數十,以機鼓輪為常。

則懸石飛擊敵城,使首尾電至。

嘗試以車輪懸瓴數十,飛之數百步矣。

曹植《東徵賦》曰:循戈櫓於清流兮,汜雲梯而容與。

禽元帥於中舟兮,振靈威於東野。

陳琳《武軍賦序》曰:回天軍於易水之一陽一,以討瓚焉。

鴻溝參周,鹿菰十里,薦之以棘,為建修櫓干青霄。

竁深隧,下三泉,飛梯雲沖神鉤之具,不在吳孫之篇、《三略》《六韜》之術者凡數十事,秘莫得聞也。

乃作《武軍賦》曰:"鉤車轇輵九牛轉,牽雷呴激,折櫓倒垣。

其攻也,則飛梯行臨,雲閣虛構,上通紫霓,下過三壚。

"

繁欽為史叔良作《移零陵檄》曰:金鼓震天,丹旗曜野,巨堙既設。

袁宏《祖逖碑》曰:逖為豫州刺史。

薨時,君柩未旋,郡寇圍城。

沖櫓既附,城將降矣。

勇士五百,撫戈同泣:"非祖侯之為,吾誰為死?"併力齊赴,卷甲霄起,遂陷堅陣,負戈而反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