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六十一 ◎職官部五十九:《魏略》曰:顏斐字文林。為京兆太守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六十一 ◎職官部五十九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六十一 ◎職官部五十九

○良太守中

《魏略》曰:顏斐字文林。

為京兆太守。

到官,乃令屬縣整阡陌,樹桑果。

又是時人多無車牛。

斐課人以閒月取車材,使轉相教作車。

又課民無牛者命畜豬,貴時賣以買牛。

始人以為煩。

一二年間,家家有丁車、大牛。

遷為平平太守,吏人啼哭遮道,車馬不得前,十餘日乃出界。

《魏志》曰:賈逵為弘農太守。

太祖召見計事,大悅之,謂左右曰:"使天下二千石皆如賈逵,則吾何憂?"

又曰:杜畿為河東郡守。

崇寬惠,與民無為。

民嘗辭訟,有相告者,親為陳大義,遣令歸諦思之,若意有所不盡,更來詣府。

鄉邑父老自相責怒曰:"有君如此,奈何不從其教?"自是少辭訟。

詔曰:"昔蕭何定關中,寇恂平河內,卿有奇功,間將授卿以納言之職;顧念河東,吾股肱郡,充實之所,足以制天下,故且煩卿臥而鎮之。

"畿在河東十六年,常為天下最。

又曰:一胡一 質字文德,為常山太守,遷任東莞。

士盧顯為人所殺,質曰:"此士無仇而有少妻,所以死乎!"悉見其比居年少,書吏李若見問而色動,遂窮詰情狀。

若即自首,罪人斯得。

每軍功賞賜,皆散之於眾,無入家者。

在郡九年,吏民便安,將士用命。

又曰:倉慈,字孝仁,淮南人。

太和中,遷敦煌太守。

郡在西陲,以喪亂隔絕,曠無太守二十歲,大姓雄豪,遂以為俗。

前太守尹奉等修政而已,無所匡革。

慈到,大抑挫權右,撫恤貧羸,甚得其理。

舊大族田地有餘,而小民無立錐之土;慈皆隨口割賦,稍稍使畢其本直。

先是,屬城訟獄眾猥,縣不能決,多積治下;慈躬往省閱,斟酌輕重,自非殊死,便杖而遣之,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。

又曰:令狐邵,字孔叔,為弘農太守。

所在清如冰雪,妻子希到官省;舉善而教,恕以待人,不好獄訟,與下無忌也。

又曰:田豫,字國讓,遷南一陽一太守。

先時,郡人侯音反,眾數千人在山中為群盜,大為郡患。

前太守收其一黨一 與五百餘人,表奏皆當死。

豫悉見諸系囚,慰諭,開其自新之路,一時破械遣之。

諸囚皆叩頭,願自效,即相告語,群賊一朝解散,郡內清靜。

具以狀聞,太祖善之。

又曰:自太祖迄於鹹熙,魏郡太守陳國吳璀、清河太守樂安任燠、京兆太守濟北顏斐、弘農太守太原令狐邵、濟南相魯國孔義,或哀矜折獄,或推誠惠愛,或治身清白,或摘奸發伏,鹹為良二千石。

又曰:涼茂,字伯方。

時泰山多盜賊,以茂為泰山太守。

旬月之間,襁負而至者千餘家。

又曰:鄭渾字文公,遷沛郡太守。

郡界下濕,常患水澇,百姓饑乏。

渾於蕭、湘二縣界,興陂開稻田。

郡人皆以為不便,渾曰:"地勢洿下,宜溉灌,終成稻田經久之利,此豐民之本也。

"遂躬率吏民,興立功夫,一冬間皆成。

比年大收,頃畝歲增,租入倍常,民賴其利,刻石頌之,號曰鄭陂。

《魏略》曰:孟康,正始中出為弘農太守。

康到官,清平嘉善,而矜不能省息獄訟,緣民所欲而利之。

郡領吏二百餘人,涉春遣休,常四分遣一。

事無宿諾,時出案行,不欲煩損吏民。

常豫敕卒行各持鐮,所在自刈馬草,不止亭傳,露宿樹下。

《蜀志》:何祗,字君肅。

汶山夷不安,以祗為汶山太守,民夷服信。

遷廣漢,後夷反叛,辭曰:"令得前何府君,乃能安我耳!"時難復屈祗,拔族人為之,汶山復得安。

《吳志》曰:顧邵,字孝則。

年二十七,起家為豫章太守。

下車祀先賢徐孺子之墓,優待其後;禁一婬一祀非禮之祭。

看相小吏資質佳者,輒令就學,擇其先進,擢直右職,舉善以教,風化大行。

又曰:孫權授諸葛恪撫越將軍,領丹一陽一太守。

拜畢,令恪備威儀,作鼓吹,導引歸家。

恪到府,乃移書四部屬城長令,各保其疆界,明立部伍。

於是山民漸出降。

王隱《晉書》曰:廣平太守缺,宣帝謂鄭袤曰:"賢叔大匠垂稱於一陽一平、魏郡,並蒙惠化。

且盧子家、王子雍繼踵此郡,吾欲令郡世不乏賢,故復相屈。

"袤在郡先以德化,善作條教,百姓愛之。

又曰:鄭默為東郡太守。

值歲荒民饑,默輒開倉賑給,自表待罪。

朝廷嘉默憂國恤人。

詔書褒歎,比之汲黯。

又曰:應詹為南平太守。

天下分崩,征鎮州郡,已失城邑,詹獨保境。

外攘狂狡,內除塗炭,甚便百姓之情。

郡人歌曰:"亂離既普,殆為灰朽。

僥倖之運,賴茲應後。

潤同一江一 海,恩猶父母。

"

《晉書》曰:范粲遷武威太守。

到郡,選良吏,立學校,勸農桑。

是時戎夷頗侵疆埸,粲明設防備,敵不敢侵,西域流通,無烽燧之警。

又曰:劉頌為河內守。

郡界多公王水碓,遏塞流水,轉為侵害,頌表罷之,百姓獲其利。

又曰:吳隱之為晉陵太守。

在郡清儉,妻自負薪。

又曰:一鄧一 攸字伯道,為淮南太守夢行水邊,見一女子,猛獸自後斷其盤囊。

占者以為水邊有女,汝字也;斷盤囊者,新獸頭代故獸頭也,不作汝一陰一,當汝南也。

果遷汝一陰一太守。

又曰:一鄧一 攸,元帝以攸為太子中庶子。

時吳郡闕守,人多欲之,帝以授攸。

攸載米之郡,俸祿無所受,惟飲吳水而已。

時郡中大饑,攸賑貸未報,乃輒開倉救之。

台遣散騎常侍桓彝慰勞饑人,觀聽善不,乃劾攸以擅出穀。

俄而有詔原之。

攸在郡,刑政清明,百姓歡悅,為中興良守。

又曰:一鄧一 攸為吳郡太守。

稱疾去職,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,攸去郡,不受一錢。

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,攸乃止停,中夜發去。

吳人歌之曰:"凡如打五鼓,雞鳴天欲曙。

一鄧一 侯挽不留,謝令推不去。

"百姓詣台乞留一歲,不聽。

又曰:陸納為吳興太守。

至郡,不受俸祿。

頃之,征拜左民尚書,領州大中正。

將應召,外白宜裝幾船?納曰:"私一奴一裝糧食來,無所復須也。

"臨發,止有被袱而已,其餘並封以還官。

《晉中興書》曰:王蘊,字叔仁,為吳興太守。

時郡荒民饑,蘊輒開倉賑恤。

主簿執諫雲宜先列上,蘊曰:"行仁義而敗者鮮矣。

"於是以米賑貸,賴蘊活者十室而八,然後具自表聞。

朝廷以違科免,饑民多誦之,詔特左遷晉陵太守。

又曰:諸葛恢,字道明。

中宗選為會稽太守。

臨行,上為置酒,謂之曰:"今之會稽,昔關中,足食足兵,在於良守。

以君有蒞任之方,是以相屈。

"恢陳謝,曰:"今天下喪亂之餘,風俗陵遲,宜尊五美,屏四惡,進忠實之士,退浮華之一黨一 。

"中宗深納焉。

《南史》曰:宋一江一 秉之為臨海太守,以簡約見稱,卒於官。

所得祿秩悉散之親故,妻子常饑寒。

人有勸其營田,秉之正色答曰:"食祿之家,豈可與人競利?"在郡作書案一枚,去官留以付庫。

《齊書》曰:劉懷慰拜齊郡太守。

上謂懷慰曰:"齊邦是王業所基,吾方以為顯任。

經理之事,一以委卿。

"又手敕曰:"有文事者,必有武備。

今賜卿玉環刀一口。

"懷慰至郡,修治城郭,安集居民,墾廢田二百頃,決沈湖灌溉。

不受禮謁,民有餉其新米一斛者,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,曰:"旦食有餘,幸不煩此。

"因著《廉吏論》以達其意。

又曰:虞願為晉州太守。

海邊有越王石,常隨雲霧。

相傳云:"清廉太守乃得見。

"願往觀視,清徹無隱蔽。

後琅琊王秀之為郡,與朝士書曰:"此郡承虞公之後,善政猶在,遺風易遵,差得無事。

"

又曰:王秀之為晉平太守。

至郡期年,謂人曰:"此邦豐壤,祿俸常充。

吾山資已足,豈可久留以防賢路。

"上表請代,時人謂"王晉平恐富求歸"。

又曰:裴昭明歷郡皆有善政,常謂人曰:"人生何事須聚蓄,一身之外,亦復何須?子孫若不才,我聚彼散;若能自立,則不如一經。

"故終身不治產。

又曰:蕭介,字茂鏡。

少穎悟,有器識。

梁大明中,武陵王紀為揚州刺史,以介為府長史,在職以清白稱。

武帝謂何敬容曰:"蕭介甚貧,可以處一郡。

"復曰:"始興郡頻無良守,可以介為之。

"由是出焉。

《齊春秋》曰:崔元祖父景真為平昌太守,有惠政,常懸一蒲鞭而未嘗用。

《梁書》曰:褚翔為義興太守。

翔在政潔已,省繁苛,去游費,百姓安之。

郡之西亭有古樹,積年枯死。

翔至郡,忽更生枝葉,百姓鹹以為善政所感。

及秩滿,吏民詣闕請之,敕許焉。

又曰:何敬容為吳郡太守。

為政勤恤,民隱辯訟如神,視事四年,治為天下第一。

吏民詣闕請樹碑,詔許之。

又曰:劉之亨,字嘉會,之遴弟也。

代之遴為南郡太守,在郡有異績。

數年卒於官,時年五十。

荊土至今懷之,不忍斥其名,號為"大南郡"、"小南郡"。

又曰:何胤,字子季。

為建安太守,民不忍欺。

每伏臘放囚還家,及期而至。

又曰:傅昭遷臨海太守。

郡有密巖,前後太守皆自封固,專收其利。

昭以周文之囿,與百姓共之,大可喻小,乃教勿封。

縣令常餉粟,置絹於簿下,昭笑而還之。

又曰:徐摛,東海郯人。

高祖問《五經》大義,次問歷代史及百家雜說,末論釋教。

摛商較縱橫,答應如響,高祖一寵一 遇日攏領軍朱異不悅,謂所親曰:"徐叟出入兩宮,漸來逼我,須早為之所。

"遂承間白高祖曰:"摛年老,又愛泉石,意在一郡,以自頤養。

"高祖謂摛欲之,乃召摛曰:"新安大好山水,任昉等並經為之,卿為我臥治此郡。

"遂出為新安守,周月之中,風俗便改。

又曰:張緬出為淮南太守,時年十八。

武帝疑其年少,未閒吏事,遣主書封取郡曹文案,見斷決允愜,甚稱賞之。

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前秦錄》曰:索稜,字孟則,敦煌人。

好學博聞,姚萇甚重之,委以機密,文章詔檄皆稜之文也。

後為平原太守,以德化民,民畏而愛之,歌曰:"懿矣明守,庶績允厘;剖符作宰,實獲我思。

"

又曰:前涼晉昌太守一陰一繇卒,郡人思其政化,縗絰送喪至武威者千餘人。

《後魏書》曰:羊敦,字元禮,太山巨平人。

為廣平太守,甚有能名,奸吏跼蹐,秋毫無犯。

屬歲饑饉,家饋未至,使人尋陂澤,拔藕而食之。

遇有疾苦,解衣質米。

朝廷以其清白,賜穀千斛,絹百匹。

又曰:張長年為汝南太守。

郡人劉崇之兄弟分析,家貧惟有一牛,爭之不決,訟於郡庭。

長年曰:"汝曹當以一牛,故致此競,有二牛各應得一,豈有訟理。

"即以家牛一頭賜之。

於是郡境之中各相誡約,鹹敦敬讓。

又曰:柳崇出為河北太守。

崇初屆郡,郡民張明失馬,疑十餘人。

崇見之,不問賊事,人別藉以一溫一 顏,更問其親老存不,農桑多少,而微察其辭色。

即獲真賊呂穆等二人,餘皆放遣。

郡中畏服,境內帖然。

又曰:呂顯拜巨鹿太守。

清身奉公,備存贍恤,妻子不免饑寒。

民頌之曰:"時惟府君,克清克明。

緝我荒土,民胥樂生。

願壽無疆,以享長齡。

"

又曰:韋崇,字洪基。

除南穎川太守,不好發摘細事,常云:"何用小察,以傷大道。

"吏民感之,郡中大治。

高祖聞而嘉賞,賜帛二百匹。

又曰:辛穆,字叔宗。

轉汝一陽一太守,值水澇民饑,上表請輕租賦。

帝從之,遂敕汝一陽一一郡,聽以小絹為調。

又曰:房景伯除清河太守。

郡民劉簡虛曾失禮於景伯,聞其臨郡,闔家逃亡。

景伯督切屬縣追捕擒之,即署其子為西曹掾,命諭山賊。

賊以景伯不念舊惡,一時俱下,論者稱之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