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九十五 ◎人事部三十六:《說文》曰:沐,濯發也。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百九十五 ◎人事部三十六

太平御覽

卷三百九十五 ◎人事部三十六

○沐

《說文》曰:沐,濯發也。

《毛詩·淇澳·伯兮》曰:自伯之東,首如飛碰攏豈無膏沐,淮適為容?

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曰:五月蓄蘭為沐裕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曰:居喪之禮,頭有瘡則沐。

又《檀弓下》曰:石駘仲卒,(駘仲,衛大夫也。

)無適子,有庶子六人。

卜所以為後者,曰:"沐浴佩玉則兆。

"五人皆沐浴佩玉。

石祁子曰:"孰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?"不沐浴佩玉。

石祁子兆,衛人以龜為有知。

又《內則》曰:五日則燂湯請浴,三日具沐。

《左傳·僖中》曰:初,晉侯之豎頭須,守藏者,竊藏以逃。

(文公出時。

)盡用以求納之。

(求納文公。

)及入,求見,公辭以沐。

謂僕人曰:"沐則心覆,心覆則圖反,宜吾不得見也。

居者為社稷之守,行者為羈紲之僕,國君而讎匹夫,懼者甚眾矣。

"僕人以告,公遽見之。

又僖下曰:衛叔武將沐,聞君至而喜。

捉發走出,前驅射而殺之。

公知其無罪,枕股而哭之。

又哀下曰:齊子我夕,(夕視事。

)陳逆殺人,逢之,(陳逆子行陳氏宗也,子我逢之。

)遂執以入。

(執逆至朝。

)陳氏方睦,使疾,而遺之潘沐,備酒肉焉。

(潘米汁可以沐頭。

)

《論語·憲問》曰:陳成子弒簡公,孔子沐浴而朝,請討之。

《家語》曰:凡喪,小功已上,虞祔練祥之,祭皆沐浴,且祭日沐浴為齋潔也。

《史記》曰:周公戒伯禽曰:"我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,於天下亦不賤矣。

然我一沐三握發,一飯三起以待士,猶恐失天下之賢人。

"

《漢書》曰:竇皇后弟廣國,字少君。

四五歲時,家貧,為人所略。

上書自陳,左右見,問之,曰:"姊去我西時,與我訣傅捨中,丐沐,沐我、飯我乃去。

"後持之而泣也。

又曰:一鄧一 通願謹,不好外一交一 。

雖賜沐浴,不欲出。

於是,文帝賜通巨萬。

又曰:吳王遺諸侯書曰:"楚玄王子淮南三王,或不沐洗十餘年,怨入骨髓。

(言心有所懷,志不在洗沐也。

)欲壹有所出之久矣。

(謂發兵也。

)"

又曰:張安世字子孺。

少以父任為郎用善書至給事尚書。

一精一力於職,沐浴未嘗出。

又曰:董賢,每賜沐浴,不肯出。

常留中視醫藥。

上以賢難歸,詔令賢妻得通引籍殿中,止賢廬。

又曰:張蒼德安國侯王陵。

及貴父事陵。

陵死後,蒼為丞相,洗沐常先朝陵夫人,上食,然後敢歸家。

又曰:孔光典樞機十餘年,守法度,修故事。

沐日歸休,兄弟妻子燕語,終不及朝省政事。

一鄧一 粲《晉記》曰:舂陵長易雄起兵討王敦,欲活之,使還邑捨洗沐。

眾人皆賀,雄曰:"吾夢乘車,掛肉其傍。

肉必有筋,筋者,斤。

吾其死也。

"敦果刑雄。

《晏子春秋》曰:景公之嬖妾嬰子死,公守之三日,不食,不去左右。

晏子入,曰:"育術客與醫俱言曰能生死者,聞嬰子疾,請治之。

"公喜,起曰:"病猶可為乎哉?"晏子曰:"客之通也,使君潔沐浴飲食,彼亦將有鬼神之事焉。

"公曰:"諾。

"屏而沐裕晏子令棺人斂之而復曰:"醫不能治病也,斂矣。

不敢不以聞。

"公作色不悅曰:"吾為君紿而已矣。

"

《莊子》曰:孔子見老聃,聃新沐被發似非人。

孔子曰:"先生體若槁木,似遺物乎!"老子曰:"吾游物之初。

"孔子出,告顏淵曰:"丘之道,其猶醯雞。

"(司馬彪注曰:雞,酒上飛螨。

)

《韓子》曰:古諺曰:"為政若沐也。

"雖有棄發之勞,而有長髮之利也。

)

又曰:僖侯將沐,湯中有礫。

問之,曰:"當有人欲代湯者。

"

《呂氏春秋》曰:昔者,禹一沐而三捉發,一食而三起,以禮有道之士。

《淮南子》曰:湯沐具而蟣虱相吊,大廈成而燕雀相賀。

《六韜》曰:文王聞殺崇侯虎,歸至酆,令具湯沐。

《論衡》曰:子日沐,令人愛,卯日沐,令人白頭。

案:人之愛憎,頭之白黑,在乎自然。

但使嫫母子日沐,能令人愛耶?使十五童子卯日沐,能令發白耶?

《世本》曰:秦穆公作沐。

《異苑》曰:北海任詡字彥期。

從軍十年乃歸。

臨還,握粟出卜。

師云:"非屋莫宿,非食時莫沐。

"詡結伴數十,暮遇雷,相庇於巖下。

竊憶非屋莫宿之戒,遂負簷櫛沐。

巖崩,壓停者悉死。

至家,妻先與外人通情,謀共殺之,請以濕發為識。

婦宵則勸詡令沐,復憶非食時莫沐之忌,收發而止。

婦慚愧負怍,乃自沐焉。

散發同寢。

通者夜來,不知婦也,斬首而去。

《楚辭》曰:浴蘭湯兮沐芳華,采衣兮若英。

又《漁父》曰:吾聞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,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乎!

○浴

《說文》曰:浴,灑身也。

《禮記·內則》曰:五日則燂湯請浴,外內不共湢(音逼)裕(逼,浴室也。

)

《禮記·儒行》曰:儒有澡身而浴德。

(常自清潔於身,沐浴於德也。

)

《左傳·僖中》曰:晉公子重耳及曹,曹共公聞其駢脅,欲觀其裸。

浴,薄而觀之。

又文下曰:齊懿公之為太子也,與邴歜之父爭田,不勝。

及即位,乃掘而刖之,而使歜僕。

(僕御。

)納閻職之妻,而使職參乘。

五月,公游於申池。

二人浴於池,歜以撲抶職。

(撲,捶。

抶,擊。

)職怒。

歜曰:"人奪汝妻而不怒,一柣汝庸何傷?"職曰:"與刖其父而弗能病者,何如?"乃謀殺懿公。

《國語》曰:莊公將殺管仲,齊使者請之而來,以與使者。

比至,三釁三浴之。

(釁,香堇也。

)

《論語·先進》曰: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侍坐。

子曰:"點!爾何如?"鼓瑟希,鏗爾,捨瑟而作。

對曰:"暮春者,春服既成。

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

"夫子喟然歎曰:"吾與點也!"

《續漢書》曰:耿恭在疏勒得出,至玉一門 ,惟餘十三人。

衣履穿決,形容枯槁。

郎將鄭眾為恭以下沐浴,易衣冠。

又曰:靈帝時,一江一 夏黃氏之母浴化為黿,入於深淵。

其後時時出見。

初浴簪一銀釵,見猶在其首。

《山海經》曰:大荒之中,有淵正方,四隅皆通。

(言淵四海皆旁通。

)北屬黑水,南屬大荒。

北旁名曰少和之淵,南旁名曰縱淵。

(音烏懸反。

)舜之所浴也。

(言常在中澡洗。

)

《莊子》曰:仲尼問於太史韜曰:"衛靈公為靈,何也?"太史韜曰:"是固靈也。

靈公妻有三人同裕"(男女同浴,此無禮也。

)

又曰:鵠不日浴而白。

《韓子》曰:燕人李季好遠遊。

其妻私通他人。

季忽歸,私通者在內,其妻令被發直出門。

季曰:"何人耶?"妻曰:"無人。

"季曰:"吾見鬼耶!"妻曰:"取五牲屎裕"季曰:"諾。

"乃浴以狗屎。

《說苑》曰:秦繆公見百里奚牛肥,公曰:"牛何以肥?"對曰:"臣飲食之以時,使之不暴,有險先後之以身,是以牛肥。

"公知其君子,令有司具沐浴為衣冠。

坐與語,公大悅。

《外國圖》曰:方一江一 之上暑濕,生男子三年而死。

有黃水,婦人入浴,出則乳矣。

去九嶷二萬四千里。

丘淵之《征齊道理記》曰:朱靈城東,有管寧舊宅。

宅前有水,是寧常所澡浴處。

石虎《鄴中記》曰:石虎金華殿後,有虎皇后浴室三間。

徘徊反宇,櫨檗隱起,彤采刻鏤,雕文粲麗。

四月八日,九龍銜水浴太子之像。

又太武殿前溝水注浴時,溝中先安銅籠疏,其次用葛,其次用紗。

相去六七步,斷水。

又安玉盤,受十斛。

又安銅龜,飲穢水。

出後腳入諸公主第,溝亦出建春門東。

又顯一陽一殿後皇后浴池,上作石室,引外溝水注之室中。

臨池上有石床 。

《世說》曰:桓車騎(桓沖也。

)不好著新衣。

浴訖,婦固送新衣。

車騎大怒,催使將去。

婦便持還,傅語云:"衣不經新,何由而故?"桓大笑而著之。

《幽明錄》曰:桓一溫一 內懷無君之心。

時比丘尼從遠來,夏五月,尼在別室浴,一溫一 竊窺之。

見尼裸身先以刀自破腹,出五藏,次斷兩足,及斬頭、手。

有頃,浴竟。

一溫一 問:"向窺見,尼何得自殘毀如此?"尼云:"公作天子,亦當如是。

"一溫一 惆悵不悅。

○盥

《說文》曰:盥,灑面也。

澡,灑手也。

洗,灑足也。

《尚書·顧命》曰:盥以異同,秉璋以酰(太保以盥手洗異同實灑。

)

《禮記·內則》曰:子事父母,雞初鳴,鹹盥漱。

又曰:進盥,少者奉盤,長者奉水,請沃盥。

奉卒,授巾。

(盤,盛盥水者。

)

《左傳·僖中》曰:懷儺揞匜沃盥,既而揮之。

懷嬴怒曰:"秦、晉匹也,何以卑我?"

《後漢書》曰:劉寬簡略,嗜酒,不好盥裕(澡手曰盥。

)京師以為諺。

《唐書》曰:虞世南受學於吳郡顧野王,經十餘年,一精一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櫛。

《莊子》曰:一陽一子居遇老子,老子中道仰天歎曰:"始以汝為可教也,今不可也。

"一陽一子居不答。

至捨,進盥漱巾櫛,脫履戶外,膝行而前曰:"向者,弟子欲請問夫子,夫子行,不問。

今間矣,請問其過。

"

《管子》曰:冬日不盥,非愛水也;夏日不煬,非愛火也。

為不適於身。

《風俗通》曰:案裡語:"厚哉鮑管,探腸按腹。

"不清,然尚不盥,何共財而生喜怒也。

○游

《毛詩·邶·柏舟·谷風》曰:就其深矣,泳之遊之。

《左傳·莊公十八年》曰:楚武王遷權於那處,使閻敖尹之。

及文王即位,巴人叛楚而伐那處,取之,遂門於楚。

閻敖遊湧而逸。

(敖既不能守城,又游湧水而走。

)

《莊子》曰:顏淵問於仲尼曰:"吾嘗游乎觴深之淵。

津人操舟若神,吾問焉。

曰:'操舟可學耶?'曰:'吾善游者'數,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者也。

吾問焉而不吾告,敢問何謂也?"仲尼曰:"善游者之數能忘水也,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。

彼視淵若陵,視舟之覆,猶其車卻也。

"

又曰:孔子觀於呂梁,懸水三十仞,流沫三十里,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。

有一丈夫游之,以為有苦而欲死者也。

使弟子並流而拯之,數百步而出。

被發行歌而游於塘下。

孔子從而問焉。

曰:"蹈水有道乎?"曰:"吾無道,吾始乎故,長乎性,成乎命。

與齊俱入,與汨偕出,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。

此吾所以蹈水也。

"

《呂氏春秋》曰:有道一江一 上者,見人方引嬰兒而投之一江一 中,嬰兒啼。

人問其故。

曰:"此其人父善游。

"使其父雖善游,其子豈遽能游之哉!

《淮南子》曰:食水者善游而耐寒。

(魚屬也。

)

萬震《南州異物誌》曰:合浦之人一習一 水善游,俯視增潭,如猿仰株。

入如沉黿,出如輕鳧。

蹲泥剖蚌,潛竊明珠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