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十五 ◎兵部十六:《魏志》曰:曹公西征馬超,與超夾關為軍。公急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十五 ◎兵部十六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八十五 ◎兵部十六

○機略四

《魏志》曰:曹公西征馬超,與超夾關為軍。

公急持之,而潛遣徐晃、朱靈等夜度蒲阪津,據河西為營。

公由潼關北渡,未濟,超赴船急戰。

公放馬牛以餌賊,賊亂取牛馬,公得度,循河為甬道而南。

賊退,距渭口,公乃多設疑兵,潛以舟載兵入渭,為浮橋,夜,分兵結營於渭南。

賊夜攻營,伏兵擊破之。

又曰:曹公與袁紹相持官渡,曹公循河而西。

紹於是渡河追公軍,至延津南。

公勒兵駐營南阪下,使登壘視之,曰:"可五六百騎。

"有頃,復白:"騎稍多,步兵不勝數。

"公曰:"勿復白。

"乃令騎放馬解鞅。

是時,白馬輜重就道。

諸將以為敵騎多,不如還保營。

荀攸曰:"此所以餌敵也。

如何去之!"紹騎將文丑與劉備五六千騎前後至。

諸將復白:"可上馬。

"公曰:"未也。

"有頃,騎至稍多,或分輜重。

公曰:"可矣。

"乃皆上馬。

時騎不滿六百,遂縱兵擊之,大破。

又曰:曹公既克鄴,袁尚、熙遂奔遼東,眾百數千。

初,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。

曹公破烏丸,或說公遂征之,尚、熙可擒。

公曰:"吾方使康斬送其首,不煩兵矣。

"公引兵還,康果斬送尚、熙,傳其首。

諸將或問曰:"公還,而康斬尚、熙何也?"公曰:"彼素畏尚、熙,其急之則併力,緩之則相圖,其勢然也。

"

又曰:曹公討鮮卑,出盧龍,塞外道絕不通,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,經白檀,歷平岡,涉鮮卑庭,東陷柳城。

未至二百里,虜乃知之。

將數萬騎逆軍,登白狼山,卒與虜遇,眾甚盛。

公登高,觀敵陣不整,縱兵擊之,使張遼為先鋒,虜大敗之。

又曰:黃巾賊起,命將朱雋率兵討之。

賊帥韓忠據宛拒雋,雋兵少不敵,乃長圍結壘起土以臨城內,因鳴鼓攻其西南,賊悉眾赴之。

雋自將一精一卒五千掩其東北,乘城而入。

忠乃退保小城,惶懼乞降。

又曰:曹公與袁紹相持官渡,紹遣將郭圖、淳於瓊、顏良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,紹引兵至黎一陽一,將度河。

曹公北救延。

荀攸說曰:"今兵少不敵,分其勢乃可。

公到延津,若將度兵向其後,紹必西應之,然後輕兵襲白馬,掩其不備,顏良可擒也。

"公從之。

紹聞兵度,即留分兵西應之。

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,未至十餘里,良大驚,來逆戰。

使張遼、關羽前登,擊破,斬良。

遂解白馬圍。

又曰:曹公擊破馬超,超走涼州。

關中平,諸將或問曹公曰:"初,賊守潼關,渭北道缺,不從河東擊馮翊,而反守潼關,引日而後北渡,何也?"公曰:"賊守潼關,若吾入河東,賊必引守諸津,則西河未可渡也。

吾欲盛兵向潼關;賊悉南守,西河之備虛,故徐晃等得擅取西河;然後引軍北渡,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,以有二將之軍也。

連車樹柵,為甬道而南,既為不可勝,且以示弱。

渡渭為堅壘,虜至不出,所以驕之也。

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。

吾順偽言許之,所以縱逸其意,使自安而不為備,因蓄士卒之力,一朝擊之,所謂疾雷不及掩耳,兵之變化,固非一道也。

又曰:蜀關羽圍曹公將曹仁於樊,又圍將軍呂佈於襄一陽一,曹公遣將徐晃救仁。

以羽難與爭鋒,遂前至偃城。

晃詭道作都塹,示欲截其後,賊燒屯走。

晃得偃城,兩面連營,稍前,去賊圍三丈所,未攻,賊圍頭有屯,又別屯四塚。

晃揚聲當攻圍頭屯,而密攻四塚。

羽見四塚欲壞,自將步兵五千出戰,晃擊之,退走,遂追蹈與俱入圍,破之,或自投沔水死。

曹公令曰:"賊圍塹鹿角十重,將軍致戰勝,今陷賊圍,多斬首虜。

吾用兵三十餘年,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,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。

"

又曰:曹公征關中,進軍渡渭。

馬超及韓遂數戰,不許,因請割地。

公用賈詡計,偽許之。

韓遂請與公相見,公與遂一交一 馬語,移時不及軍事,但說京都故舊,拊手歡笑。

既罷,超等問遂:"公何言?"遂曰:"無所言也。

"超等疑之。

他日,公又與遂書,多所點竄,如遂改定者。

超等愈疑遂。

公乃與剋日會戰。

先以輕兵挑之,戰良久,乃縱驍騎夾擊,大破之。

遂、超走涼州。

《魏志》曰:司馬宣王征公孫文懿,次於遼水。

文懿遣將軍畢衍、楊祚等步騎數萬阻遼,隧以距之,圍塹二十餘里。

宣王令軍穿圍,盛兵多張旗幟,出其東南,賊盡銳赴之,乃沉舟潛濟,急於東北,斜趣之襄平。

衍等恐襄平無守,夜遁。

又曰:郭淮討叛羌師。

其羌師屯河關、白土故城,據河拒官軍。

淮見形上流,密於下度兵據白土故城,擊,大破之。

又曰:李典與程昱等以船運軍糧,會袁尚遣將高藩將兵屯河上,絕水道。

典與諸將議曰:"藩軍少甲而恃水,有懈怠之心,擊之必克,宜亟擊之。

"昱為然,遂北渡河攻藩,破之。

水道得通。

又曰:司馬宣王征公孫文懿,沉舟潛濟遼水,作長圍,忽棄賊而向襄平。

諸將言曰:"不攻賊而作圍,非所以示眾也。

"宣王曰:"賊堅營高壘,欲以老吾兵也。

攻之,正入其計,此王邑所以恥過昆一陽一也。

古人云: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,攻其所必救也。

賊大眾在此,賊窟虛矣。

我直指襄平,必懷內懼。

懼而求戰,破之必矣。

"遂整陣而過。

賊見兵出其後,果邀之。

宣王謂諸將曰:"所以不攻其營,正欲致此,不可失也。

"乃縱兵逆擊,大破之,三戰皆捷。

又曰:田豫,字國讓。

率兵擊鮮卑比能,單將銳卒,深入虜庭,一胡一 人眾多,鈔軍前後,斷截歸路。

國讓乃進軍,去虜十餘里結屯營,多聚牛馬糞然之,從他道引去。

一胡一 見煙火不絕,以為尚在,去行數十里乃知之。

又曰:諸葛誕、文欽反,據壽春,司馬景王總兵討之,謂諸將曰:"彼當突圍,決一朝之命!"或謂:"大軍不能久,省食減口,冀有他變,料敵之情不出此二者,今當多方以亂之,備其越逸,此勝計也。

"因命合圍,分遣羸疾就穀淮北廩軍士,大豆人三勝,欽聞之果喜。

景王愈羸形以示之,多縱反間,揚言吳救方至,誕等益寬恣食。

俄而,城中乏糧,諸將並請攻之。

景王曰:"誕聚糧固守,外結吳人,自謂足據淮南,必不便走。

今若急之,損遊軍之力,外寇卒至,表裡受敵,此危道也。

且堅守三面,若賊陸道而來,軍糧必少,吾以遊兵輕騎絕其轉輸,可不戰而破外賊,欽等必為擒矣。

"誕、欽等出攻長圍,諸軍逆擊,走之。

初,誕、欽內不相協,乃至窮蹙轉相疑貳,誕殺欽。

子鴦逾城降,以為將軍、封侯,使巡城而呼。

景王見城上持弓者不發,因令攻而拔之。

又曰:諸葛誕據壽春反,命將王基討之。

吳遣朱異來救誕,軍於安城。

詔王基引諸軍轉據北山,基謂諸將曰:"今圍壘轉固,兵馬向集,但當一精一修守備以待越逸,而更移兵守險,使得放縱,雖有智者,不能善其後矣。

"遂守便宜,上疏曰:"今與賊一交一 利對敵,當不動如山。

若遷移依險,人心搖蕩,於勢大損。

諸軍並據深溝高壘,眾心皆定,不可傾動,此御兵之要地也。

"書奏,報聽之。

壽春竟破,司馬文王與基書曰:"初議者云云,求移者甚眾,時未臨履,亦謂宜然。

將軍深算利害,獨秉固志,上違詔命,下距眾議,終至制敵擒寇,雖古人所述,不是過也。

"

又曰:郭淮在漢中,蜀主劉備欲渡漢水來攻。

諸將議眾寡不敵,依水為陳以距之。

淮曰:"此示弱而不足挫敵,非算也。

不如遠水為陣,引而致之,半濟而後擊,備可破也。

"既陣,備疑不敢渡。

(《通典》曰:蜀主悟之,不敢。

)

又曰:文帝初,北狄強盛,侵擾邊塞,乃使田豫持節護烏丸校尉。

時鮮卑數十部,比能、彌加、素利等割地統御,各有分界。

乃共要盟,不得以馬與中國市。

豫以戎狄為一,非中國之利,乃先構離之,使自為仇敵,互相攻伐。

素利違盟,出馬千匹與官,為比能所擊,求救於豫。

豫深入虜廷,一胡一 圍豫於馬邑城十重。

豫密使司馬建旌旗,鳴鼓吹,從南門出,一胡一 人皆往赴之。

豫將一精一銳自北門出,鼓噪而赴,兩頭俱發,出虜不意,虜眾亂,棄馬步走,追討二十餘里,僵一屍一蔽地。

自是一胡一 人破膽,威振沙漠。

又曰:諸葛亮出斜谷,司馬宣王屯北原。

亮盛兵西行,諸將皆欲攻西圍,郭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,欲使官兵重應之,必攻一陽一遂耳。

其夜果攻一陽一遂,有備不得上。

《吳志》曰:曹公入荊州,劉備為曹公所破,與魯肅遇於當一陽一,遂共圖計。

遣諸葛亮詣孫權,權遣周瑜、程普與之併力逆曹公,遇於赤壁。

瑜部將黃蓋曰:"今寇眾我寡,難與持久,觀操船艦相接,可燒而走也。

"乃取蒙沖數十,實以薪草,上建牙旗。

蓋乃先報書,欺以欲降。

曹公軍延頸指言:"蓋降!"蓋放諸船,同時發火。

時風盛猛,悉延燒岸上營落。

頃之,熛炎張天,人馬燒溺,死者甚眾,軍遂敗退。

又曰:周瑜使甘寧據夷陵。

魏將曹仁圍寧,呂蒙往救之。

仍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,賊走可得其馬。

軍到夷陵,即日一交一 戰,所殺過半。

敵夜遁去,行過柴道,騎皆捨馬步走。

蒙兵追蹙,獲馬三百匹,方船載還。

又曰:賀齊討黔,歙賊帥,(黟音伊幾切。

歙音攝。

)黟帥陳僕、祖山等二萬戶屯歷林山,山四面壁立,高數十丈,逕路危狹,不容方楯,賊臨高下石,不可得攻。

軍住經日,將吏患之。

齊身出周行,觀視形便,一陰一募輕捷士,為作鐵戈,密於隱險賊所不備處,以戈拓山為緣道,道成,夜令潛上,乃多懸布以援下人,得上百數十人,四面流布,俱鳴鼓角,齊勒兵待之。

賊夜聞鼓聲四合,謂大軍悉以得上,驚懼惑亂,不知所為,守路備險者,皆走還依眾,大軍因是得上。

賊中有善禁術者,吳師刀劍不得拔,弓一弩一射矢俱還自向,輒致不利。

齊曰:"吾聞之,雄黃勝五兵,還丹能威敵。

夫金有刃、蟲有毒者皆可禁之。

以無刃之兵,不毒之蟲,彼必無能為也。

"遂伐木為棓列陣,四面羅布,俱鳴鼓角,勒兵待曙。

賊惶遽無依,禁術不效,大破而降之。

《蜀志》曰:諸葛孔明率眾定南夷,擒夷帥孟獲,七縱七擒。

獲曰:"公,天威也。

南人不復反矣。

"

揚雄《蜀王記》云:秦王石牛,置金於後,蜀人以為牛便金。

蜀王發卒開道,令五丁拖牛置成都,蜀道乃通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