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十四 ◎兵部十五:《後漢書·朱雋傳》曰:趙弘據宛城,雋因急擊弘,斬之。賊

古籍查詢

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:

《太平御覽》卷二百八十四 ◎兵部十五

太平御覽

卷二百八十四 ◎兵部十五

○機略三

《後漢書·朱雋傳》曰:趙弘據宛城,雋因急擊弘,斬之。

賊餘帥韓忠復據宛拒雋。

雋兵少不敵,乃張圍結壘,赴土山以臨城內,因鳴鼓攻其西南,賊悉眾赴之。

雋自將一精一卒五千,掩其東北,乘城而入。

忠乃退保小城,惶懼乞降。

司馬張超及徐璆、秦頡皆欲聽之。

雋曰:"兵有形同而勢異者。

秦項之際,人無定主也,故賞附以勸來耳。

今海內一統,惟黃巾造寇,納降無以勸善,討之足以懲惡。

今若受之,更開逆意,賊利則進戰,鈍則乞降,縱敵長寇,非良計也。

"因急攻,連戰不克。

雋登土山望之,顧謂張超曰:"吾知之矣。

賊今外圍周固,內營逼急,乞降不受,欲出不得,所以死戰也。

萬人一心,猶不可當,況十萬乎!其害甚矣。

不如徹圍,並兵入城。

忠見圍解,勢必自出,自出則意散,易破之道也。

"既而解圍,忠果出戰,雋因擊之,大破之。

乘勝逐北數十里,斬首萬餘級。

忠等遂降。

又曰:董卓將三萬討先零羌,卓於望垣北,(望垣縣屬天水郡。

)為羌一胡一 所圍,糧食乏絕,進退逼急。

乃於所渡水中偽立鄢以為捕魚,潛從鄢下過軍。

(《續漢書》"鄢"字作"堰"。

)比賊追之,決水已深不得渡。

時眾軍敗退,惟卓全師而還。

又曰:臧宮將兵屯駱越。

越人謀叛從蜀。

宮兵少,力不能制。

會屬縣送委輸車數百乘至,宮夜使鋸斷城門限,令車回轉出入至旦。

越人候伺者聞車聲不絕,而門限斷,相告以漢兵大至。

其渠帥乃奉牛酒以勞軍營。

營陳兵大會,擊牛釃酒,饗賜慰納之。

又曰:蜀有妖巫維汜弟子單臣、傅鎮等,復妖言相聚,入原武城,(維,或作侯。

)劫吏人,自稱將軍,於是遣臧宮將北軍及黎一陽一營數千人圍之。

賊谷食多,數攻不下,士卒死傷。

帝召公卿諸侯王問方略,皆曰"宜重其購賞"。

時顯宗為東海王,獨對曰:"妖巫相劫,勢無久立,其中必有悔欲亡者。

但外圍急,不得走耳。

宜小挺緩,(挺,解也。

)令得逃亡,逃亡則一亭長足以禽矣。

"帝然之,即敕宮撤圍緩賊,賊眾分散,遂斬臣、鎮等。

又曰:岑彭南擊秦豐,與其大將蔡宏拒彭等於一鄧一 ,數月不得進。

帝怪以讓彭,彭懼,於是夜勒兵馬,申令軍中,使明旦西擊山都。

(山都,縣名,屬南一陽一郡。

)乃緩所獲虜,令得逃亡,歸以告豐,豐即悉其軍西邀彭。

彭乃潛兵渡沔水,擊其將張楊於阿頭山,大破之。

(沔水源出武都東狼谷中,即漢水之上源也。

阿頭山在襄一陽一。

)從川谷間伐木開道,直襲黎丘,擊破諸屯兵。

豐聞大驚,馳歸救之。

彭與諸將依東山為營,豐與蔡宏夜攻彭,彭預為之備,出兵逆擊之,豐敗走,追斬蔡宏。

又《皇甫嵩傳》曰:梁州賊王國圍陳倉,復拜嵩為左將軍,督前將軍董卓,各率二萬人拒之。

卓欲速選赴陳倉,嵩不聽。

卓曰:"知者不後時,勇者不留決。

速救則城全,不救則城滅,全滅之勢在於此也。

"嵩曰:"不然。

百戰百勝,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。

是以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

不可勝在我,可勝在彼。

彼守不足,我攻有餘。

(《孫子》之文。

)有餘者動於九天之上,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。

(《玄女三宮戰法》曰:行兵之道,天地之寶。

九天九地,各有表裡。

九天之上,六甲子也;九地之下,六癸酉也。

子能順之,萬全可保。

)今陳倉雖小,城守固備,非九地之陷也。

王國雖強,而攻我之所不救,非九天之勢也。

夫勢非九天,攻者受苦害;陷非九地,守者不拔。

國今已陷受害之地,而陳倉保不拔之城,我可不煩兵動眾,而取全勝之功,將何救焉!"遂不聽。

王國圍陳倉,自冬迄春,八十餘日,城堅守固,竟不能拔。

賊眾疲弊,果自解去。

嵩進兵擊之。

卓曰:"不可。

兵法,窮寇勿迫,歸眾勿追。

(《司馬法》之言。

)今我追國,是迫歸眾,追窮寇也。

困獸猶鬥,蜂蠆有毒,況大眾乎?"嵩曰:"不然。

前吾不擊,避其銳也。

今而擊之,待其衰也。

所擊疲師,非歸眾也。

且走者,莫有鬥志。

以整擊亂,非窮寇也。

"遂獨進擊之,使卓為後拒。

連戰大破,斬首萬餘級,國走而死。

卓大慚恨,由是忌嵩。

又曰:吳漢、岑彭討公孫述,述使其將延岑等悉兵拒廣漢及資中,又遣將侯丹率二萬餘人拒黃石。

彭乃多張疑兵,使護軍楊翕與臧宮拒延岑等,自分兵浮一江一 下,還一江一 州,(今南郡,即漢一江一 州縣。

)斥一江一 都一江一 而上,(一江一 都一江一 ,城都一江一 也。

)襲擊侯丹,大破之。

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餘里,逕拔武一陽一。

使一精一騎馳廣都,去成都數十里,勢如風雨,所至皆奔散。

初,述聞漢軍在平曲,故遣大軍逆之,及漢兵至武一陽一,出延岑軍後,蜀地震駭。

又曰:馬援為隴西太守,發步騎三千人擊先零羌。

羌將其妻子輜重移阻於允吾谷,(允語,音銳牙。

)援乃潛行間道,掩赴其營。

羌大驚壞,復遠徙唐翼谷中,援復追討之。

羌引一精一兵聚北山上,援陳軍向山,而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,乘夜放火,擊鼓叫噪,虜遂大潰。

又曰:馮異與一鄧一 禹率車騎將軍一鄧一 弘等議攻赤眉。

異曰:"賊眾尚多,可稍以恩信傾,難卒用兵破也。

上今使諸將屯澠池,要其東,而異擊其西,一舉取之,此萬成計也。

"禹、弘不從。

弘遂大戰移日,赤眉佯敗,棄輜重而走。

車皆載土,以豆覆其上,兵士饑,爭之。

赤眉引還擊弘,弘軍大亂。

異與禹合兵救之,赤眉小卻。

異以士卒饑倦,可且休,禹不聽,復戰,大為所敗。

又曰:河南賊張步據地,漢將耿弇討之,壁於臨淄。

步與其三弟藍、弘、壽及故大彤渠帥重異等兵(重姓,異名也。

)號二十萬,至臨淄大城東,將攻弇。

弇先出淄水上,與重異遇,突騎欲縱,弇恐挫其鋒,令步不敢進,固示弱以盛其氣,乃引歸小城,陳兵於內。

步氣盛,直攻弇營,與弇裨將劉歆等合戰,弇升王宮壞台望之,(臨淄,本齊國所都,即齊王宮中壞台也。

)視歆等鋒一交一 ,乃自引一精一兵橫一交一 突步陣於東城下,破之。

又曰:赤眉、青犢十餘萬眾並在射犬,光武引兵將擊之。

耿純軍在前,去眾營數里,賊忽夜攻純,雨射營中,士多傷。

純勒部曲堅守不動。

選敢死千人,俱持強一弩一,各傅三矢,使銜枚間行,(傅,著。

)繞出賊後,齊聲呼噪,強一弩一併發,賊眾驚走,追擊之,遂敗。

又曰:光武遣將王霸、馬武擊河南賊周建於垂惠。

賊帥蘇茂將五校兵四千餘人救建,而先遣一精一騎遮擊馬武軍糧,武往救之。

建從城中兵出夾擊武,武恃霸之援,戰不甚力,為茂、建所敗。

武軍奔過霸營,大呼求救。

霸曰:"賊兵盛,出必敗,努力而已。

"乃閉營堅壁。

軍吏皆爭之。

霸曰:"茂兵一精一銳,其眾又多,吾吏士心恐,而馬武與吾相持,兩軍不一,此敗道也。

今閉營固守,示不相援,賊必乘勝輕進;馬武無救,其戰自倍。

如此,茂、建眾疲勞,吾承其弊,乃可克也。

"茂、建果悉出兵攻武。

合戰良久,霸軍中壯士路潤等數十人斷髮請戰。

霸知士心銳,乃開營後,出一精一騎襲其背。

茂、建前後受敵,驚亂,敗之。

又曰:西域莎車國王不供,將兵長史班超發于闐、疏勒諸國二萬五千人擊之。

莎車求救龜茲,龜茲王遣將發一溫一 宿、姑墨、尉頭合五萬人助之。

超召諸將及于闐、疏勒王議曰:"兵少不敵,莫如各解散去。

于闐從此東歸,長史亦從此西歸,夜半聞鼓聲,便發眾。

"皆以為然,乃一陰一緩所擒得生口歸,以超言告龜茲,龜茲聞之喜,使其將以萬騎於西界遮超,一溫一 宿王將八千騎於東界繞于闐王。

人定後,超密令諸司馬勒兵,至雞鳴馳赴莎車草營掩覆之,一胡一 皆驚走,斬首五千級。

莎車遂降。

又曰:光武遣將一鄧一 禹西征至河東,禹擊更始將王匡,禹軍不利,戰罷。

明日癸亥,匡以六甲窮日不出,禹因得更整兵勒眾。

明晨,匡悉軍出攻禹,禹令軍中無得輒動;既至營下,因傳發諸將鼓而並進,大破之。

又曰:馮異將數萬人與賊約期會戰。

使壯士變服與赤眉同,伏於道側。

明日,赤眉使萬人攻異前部,異裁出兵以救之。

(裁少出兵,所以示弱。

)賊見勢弱,遂悉眾攻異,異乃縱兵大戰。

日昃,賊氣衰,伏兵卒起,衣服相亂,赤眉不復識別,眾遂驚潰。

追擊,大破於崤底。

又曰:岑彭將兵三萬餘人南擊秦豐,拔黃郵,豐與其大將蔡宏等拒於一鄧一 ,數日不得進。

彭夜勒兵馬,申令軍中,使明早西擊山都。

乃緩所獲虜,令得逃亡,歸以告豐,豐即悉其軍西邀彭。

彭乃潛兵度沔水,擊其將張楊於河頭山,大破之。

從川谷間伐木開道,直襲黎丘,破諸屯兵。

豐聞大驚,馳歸救之。

彭依東山為營,豐與蔡宏夜攻彭,彭先為之備,出兵逆擊之,豐敗走。

又曰:張步據齊地,漢將耿弇征之。

步將費邑分遣其弟敢守巨裡。

弇進兵先脅巨裡,使多伐樹木,揚言以填塞坑塹。

數日,有降者言邑聞弇欲攻巨裡,謀來救之。

弇嚴令軍中趣修攻具,宜敕諸部,後三日當悉力攻巨裡城。

一陰一緩生口,令得亡歸。

歸者以弇期告邑,邑至日果自將一精一兵三萬餘人來救之。

弇喜,謂諸將曰:"吾所以修攻具者,欲誘致邑耳。

今來,適其所求也。

"即分三千人守巨裡,自引一精一兵上崗阪,乘高合戰,大破之,臨陣斬邑。

既而收首級以示巨裡,城中兇懼,(凶,許拱切。

)費悉眾亡歸。

又曰:將軍耿秉與竇固合兵一萬四千騎擊車師,車師有後王、前王,前王即後王之子,其庭相去五百餘里。

秉議先赴後王,以為併力根本,則前王自服。

固計未決,秉奮身而起,眾軍不得已,遂進。

並縱兵鈔掠,斬首數千級,收馬牛羊十餘萬頭。

後王安得震怖,從數百騎出迎秉,降。

又曰:袁紹,曹公相持於官渡,俎授說紹(俎,側居切。

)可遺蔣奇別為支軍於外,以絕曹公之路。

紹不從。

許攸進曰:"曹公兵少而悉師拒我,許不餘守,勢必空弱。

若分遺輕軍,星行掩襲,許伏則操為成擒。

如其末潰,可令首尾奔命,破之必也。

"紹又不用,竟為曹公所敗。

又曰:曹公征河北,師次頓丘。

黑山賊子毒等攻東武一陽一。

曹公引兵西入山,攻毒等本屯。

毒聞之,棄武一陽一還,魏武要擊於內黃,大破之。

又曰:曹公征張繡於穰,荀攸曰:"繡仰食於劉表,於久而勢必離。

今緩之可誘致,急之則相救。

"公不從,與繡戰。

表果救之,公敗歸。

又曰:青、徐黃巾三十萬眾入渤海界,欲與黑山合。

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,逆擊於東光南,大破之,斬首二萬餘級。

賊棄輜重數萬兩,奔走渡河。

瓚因其半濟薄之,賊復大破,死者數萬。

《太平御覽》宋·李昉

分類:未分類項

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
太平御覽
卷一 ◎天部一卷二 ◎天部二卷三 ◎天部三卷四 ◎天部四卷五 ◎天部五卷六 ◎天部六卷七 ◎天部七卷八 ◎天部八卷九 ◎天部九卷十 ◎天部十卷十一 ◎天部十一卷十二 ◎天部十二卷十三 ◎天部十三卷十四 ◎天部十四卷十五 ◎天部十五卷十六 ◎時序部一卷十七 ◎時序部二卷十八 ◎時序部三卷十九 ◎時序部四卷二十 ◎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◎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◎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◎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◎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◎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◎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◎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◎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◎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◎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◎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◎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◎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◎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◎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◎地部一卷三十七 ◎地部二卷三十八 ◎地部三卷三十九 ◎地部四卷四十 ◎地部五卷四十一 ◎地部六卷四十二 ◎地部七卷四十三 ◎地部八卷四十四 ◎地部九卷四十五 ◎地部十卷四十六 ◎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◎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◎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◎地部十四卷五十 ◎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◎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◎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◎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◎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◎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◎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◎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◎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◎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◎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◎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◎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◎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◎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◎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◎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◎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◎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◎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◎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◎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◎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◎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◎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◎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◎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◎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◎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◎皇王部四卷八十 ◎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◎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◎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◎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◎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◎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◎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◎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◎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◎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◎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◎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◎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◎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◎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◎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◎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◎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◎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◎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◎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◎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◎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◎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◎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◎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◎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◎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◎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◎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◎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◎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◎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◎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◎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◎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◎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◎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◎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◎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◎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◎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◎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◎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◎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◎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◎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◎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◎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◎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◎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◎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◎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◎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◎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◎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◎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◎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◎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◎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◎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◎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◎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◎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◎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◎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◎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◎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◎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◎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◎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◎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◎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◎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◎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◎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◎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◎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◎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◎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◎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◎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◎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◎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◎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◎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◎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◎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◎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◎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◎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◎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◎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◎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◎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◎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◎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◎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◎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◎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◎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◎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◎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◎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◎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◎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◎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◎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◎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◎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◎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◎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◎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◎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◎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◎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◎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◎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◎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◎封建部二卷二百 ◎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◎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◎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◎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◎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◎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◎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◎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◎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◎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◎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◎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◎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◎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◎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◎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◎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◎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◎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◎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◎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◎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◎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◎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◎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◎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◎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◎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◎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◎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◎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◎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◎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◎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◎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◎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◎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◎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◎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◎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◎職官部三十八
 
漢語學習
漢語文化